第16頁
滿清王朝:268年的興盛與衰亡 作者:沐藍格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天大清早,兩黃旗大臣盟誓大清門前,命令本旗巴牙喇(天子禁軍)張弓戴甲,環立宮殿。會議開始之前,黃旗大臣雪梨就提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會議一開始,年高輩尊的代善首先發言;“虎口(豪格)帝之長子,當承大統。”豪格見氣氛如此,料大位必囊中物,欲擒故縱,起身遜謝說:“福小德薄,非所堪當。”說完離開會場。豪格一謙讓,阿濟格、多鐸乘機勸多爾袞即位,年老的代善不願得罪銳氣方剛的多爾袞,態度騎牆地說:“睿王若允,我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兩黃旗大臣沉不住氣了,佩劍而前,說:“吾等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有人提出立代善,老頭子不願陷入旋渦,一說:“吾以帝兄,當時朝政,尚不預知,何可參於此議乎!”說完退場,阿濟格也跟隨而去。兩黃旗大臣怒目相向,多鐸默無一言,會議眼看陷於僵局。多爾袞發言:“虎口王即讓而去,無繼統之意,當立帝之第三仇)子。而年歲幼稚。八高(固)山軍兵,否與右真王(濟爾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輔政,年長之後,當即歸政。”
這是二個折中方案,皇子嗣位,兩黃旗天子親兵的地位保持不變,。因此兩黃旗大臣不再堅持立豪格。轉附多爾袞劍拔弩張的氣氛頓時緩和。祭祖禱天、集體盟誓,六歲的小娃娃福臨被扶上了皇帝寶座、改元順治。
(二十七)孝莊文皇後(2)
權力鬥爭剛告一段落,孝莊又陷入家庭矛盾的旋流。
如前所述,滿蒙聯姻,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在位時定下的既定國策。大清帝國的建立,蒙古八旗也立下汗馬之功,蒙古王公在清廷政治生活中,一直是一股倚為股肱的力量。為了確保這種關係代代相傳,也為了保持自己家族的特殊地位,福臨即位不久,孝莊就冊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爾沁貝勒吳克善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後,順治皇帝條政當年,就大禮成婚,正中宮之位。自古帝王婚姻,總是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人的喜好與感情則是次要的。而福臨恰恰缺乏這種胸懷,他更多以自己的好惡來對待這種關係。皇後博爾濟吉特氏聰明、漂亮,但喜歡奢侈,而且愛嫉妒。本來,作為一個貴族出身的女子,這些並不是什麽大毛病,但福臨卻不能容忍,堅決要求廢後另立。這個未成年的皇帝性格十分執拗,盡管大臣們屢次諫阻,仍然堅持己見,毫不退讓。順治十年(165)八月,孝莊見兒子實在沒有迴轉餘地,隻好同意,皇後降為靜妃,改居側宮。為了消除這一舉動可能帶來的消極政治影響,孝莊又選擇蒙古科爾沁多羅貝勒之女博爾濟錦氏進宮為妃。但福臨對這位蒙古包裏出來的漂亮姑娘同樣不感興趣
董鄂氏被接入宮中皇貴妃在後宮的地位僅次於皇後,不過福臨對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認為董鄂氏有德有才,正是理想的皇後人選,因此準備二次廢後。假如福臨再度廢後,改立董鄂氏,蒙古女人失去中宮主子之位,勢必影響滿蒙關係,傾動大清帝國的立國之基,孝莊毫不猶豫地對兒子的舉動進行了抑製。結果,母子間出現隔閡,順治皇帝甚至公然下令摳去太廟匾額上的蒙古文字,而那位生活在感情荒漠中的蒙古皇後,對於安排自己命運的同族婆婆並無絲毫感激,相反把不幸和怨恨,統統歸集到太後身上,連太後病倒,也不去問候一聲。對於這一切,孝莊都忍受了。寬容理解是她的原則。這種微妙緊張的母子婆媳關係維持了五六年,幸而她有多年的政治經驗和堅毅的性格,清帝國的基業才不致因後宮的傾動而發生動搖。孝莊這種苦心,福臨與皇後恐怕都不理解,倒是通達人情的董鄂氏能夠體諒孝莊的苦衷,她主動周旋於皇後與皇帝之間,緩和調節雙方矛盾,有時起到孝莊所難以達到的作用。唯其如此,孝莊有什麽事總是找董鄂氏商量,有什麽話總是找這個兒媳婦說,以至於到後來,婆婆對兒媳幾乎到了不能離開的地步.
順治十四年(1657)十月,董鄂氏產下一子,四個月後不幸夭折,喪子的悲傷使她鬱鬱成疾,宮廷矛盾的精神重負使她原來有病的身體更加虛損贏弱。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董鄂氏病故。皇帝遭此打擊,精神頹落,懨懨無生趣,未出半年,患痘症而逝。
(二十八)孝莊文皇後(3)
福臨死前留下遺囑,八歲的皇三子玄燁入繼皇統,改元康熙。為了避兔攝政王鰲拜專權的悲劇重演,皇帝有意撇開皇室親王,安排了四位忠於皇室的滿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和鰲拜輔政。
當時安徽有位叫周南的秀才千裏迢迢趕到北京,請求皇太後垂簾聽政,孝莊嚴詞拒絕了,因為清建國之初曾總結歷史上外戚幹政導致亡國的教訓,規定後妃不得臨朝幹政,孝莊當時雖有足夠的聲望與資歷臨朝,但此例一開,將來或許貽息後代。因此她堅持了大臣輸政的體製,把朝政託付給四大臣,自己則傾力調教小孫子,培養他治國安邦的才能,以便他親政後能擔當起統禦龐大帝國的重任。沒有想到順治所擇非人,口是心非的鰲拜很快暴露出專橫暴戾的本性,欺皇帝年幼無知,廣植黨羽,排斥異己,把攬朝政,儼然是攝政王再出。鰲拜出身戎伍,對於順治朝吸收漢文化變更禮製的做法很不適應,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凡事都要循祖製、復舊章,並且公然打破順治四年不再圈地的禁令,借旗地交換之機,擴大圈地,使大批農民流離失所。鰲拜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滿,但大部分人懾於鰲拜淫威,不敢作聲。輔政大臣中,索尼年老畏縮,遏必隆軟弱,依附鰲拜,唯一敢於與鰲拜頂著幹的蘇克薩哈資歷淺,一直處於受壓地位。康熙(1667)六年,玄燁十四歲,按例親政。但鰲拜不但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蘇克薩哈因為受鰲拜壓製,乘皇帝親政之機,上奏辭職。請求去守先帝陵寢,“俾如線餘息,得以生全”。實際上是向皇帝抗議鰲拜的專橫。鰲拜也清楚蘇克薩哈的用意,他和同黨一起,捏造蘇哈薩克二十四條大罪,將蘇拘捕入獄,要處以極刑。蘇克薩哈從監獄裏送出申訴,皇帝獲悉,堅決不同意,鰲拜竟“攘臂帝前,強奏累日”,最後,將蘇克薩哈處以絞刑,九族株連,家產沒官。鰲拜的存在已成為皇帝權威的一個威脅,但鰲拜羽翼已成,處置稍有不當,可能就會激成巨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此時的孝莊對這些問題已有了相當經驗。她悄悄關照性急的孫子,要他隱忍一切,同時不露痕跡地布置起來。也不知從哪一天開始,皇宮裏出現了一批少年,專門練布庫(滿語:摔跤),說是皇帝喜歡這種布庫戲。對於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來說,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誰也沒有多想什麽。就在大家對宮廷布庫戲習以為常的時候;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一天,鰲拜進宮晉見,在路兩旁要著玩的小孩突然一擁而上,七手八腳把他擒住了,等到鰲拜緩過神來,縱有過人膂力,都已無濟於事了。魔頭落網,黨羽流散,威脅皇權的鰲拜集團,就這樣未動一刀一槍,連根拔除了。皇帝奪回了權力。
這是二個折中方案,皇子嗣位,兩黃旗天子親兵的地位保持不變,。因此兩黃旗大臣不再堅持立豪格。轉附多爾袞劍拔弩張的氣氛頓時緩和。祭祖禱天、集體盟誓,六歲的小娃娃福臨被扶上了皇帝寶座、改元順治。
(二十七)孝莊文皇後(2)
權力鬥爭剛告一段落,孝莊又陷入家庭矛盾的旋流。
如前所述,滿蒙聯姻,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在位時定下的既定國策。大清帝國的建立,蒙古八旗也立下汗馬之功,蒙古王公在清廷政治生活中,一直是一股倚為股肱的力量。為了確保這種關係代代相傳,也為了保持自己家族的特殊地位,福臨即位不久,孝莊就冊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爾沁貝勒吳克善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後,順治皇帝條政當年,就大禮成婚,正中宮之位。自古帝王婚姻,總是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人的喜好與感情則是次要的。而福臨恰恰缺乏這種胸懷,他更多以自己的好惡來對待這種關係。皇後博爾濟吉特氏聰明、漂亮,但喜歡奢侈,而且愛嫉妒。本來,作為一個貴族出身的女子,這些並不是什麽大毛病,但福臨卻不能容忍,堅決要求廢後另立。這個未成年的皇帝性格十分執拗,盡管大臣們屢次諫阻,仍然堅持己見,毫不退讓。順治十年(165)八月,孝莊見兒子實在沒有迴轉餘地,隻好同意,皇後降為靜妃,改居側宮。為了消除這一舉動可能帶來的消極政治影響,孝莊又選擇蒙古科爾沁多羅貝勒之女博爾濟錦氏進宮為妃。但福臨對這位蒙古包裏出來的漂亮姑娘同樣不感興趣
董鄂氏被接入宮中皇貴妃在後宮的地位僅次於皇後,不過福臨對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認為董鄂氏有德有才,正是理想的皇後人選,因此準備二次廢後。假如福臨再度廢後,改立董鄂氏,蒙古女人失去中宮主子之位,勢必影響滿蒙關係,傾動大清帝國的立國之基,孝莊毫不猶豫地對兒子的舉動進行了抑製。結果,母子間出現隔閡,順治皇帝甚至公然下令摳去太廟匾額上的蒙古文字,而那位生活在感情荒漠中的蒙古皇後,對於安排自己命運的同族婆婆並無絲毫感激,相反把不幸和怨恨,統統歸集到太後身上,連太後病倒,也不去問候一聲。對於這一切,孝莊都忍受了。寬容理解是她的原則。這種微妙緊張的母子婆媳關係維持了五六年,幸而她有多年的政治經驗和堅毅的性格,清帝國的基業才不致因後宮的傾動而發生動搖。孝莊這種苦心,福臨與皇後恐怕都不理解,倒是通達人情的董鄂氏能夠體諒孝莊的苦衷,她主動周旋於皇後與皇帝之間,緩和調節雙方矛盾,有時起到孝莊所難以達到的作用。唯其如此,孝莊有什麽事總是找董鄂氏商量,有什麽話總是找這個兒媳婦說,以至於到後來,婆婆對兒媳幾乎到了不能離開的地步.
順治十四年(1657)十月,董鄂氏產下一子,四個月後不幸夭折,喪子的悲傷使她鬱鬱成疾,宮廷矛盾的精神重負使她原來有病的身體更加虛損贏弱。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董鄂氏病故。皇帝遭此打擊,精神頹落,懨懨無生趣,未出半年,患痘症而逝。
(二十八)孝莊文皇後(3)
福臨死前留下遺囑,八歲的皇三子玄燁入繼皇統,改元康熙。為了避兔攝政王鰲拜專權的悲劇重演,皇帝有意撇開皇室親王,安排了四位忠於皇室的滿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和鰲拜輔政。
當時安徽有位叫周南的秀才千裏迢迢趕到北京,請求皇太後垂簾聽政,孝莊嚴詞拒絕了,因為清建國之初曾總結歷史上外戚幹政導致亡國的教訓,規定後妃不得臨朝幹政,孝莊當時雖有足夠的聲望與資歷臨朝,但此例一開,將來或許貽息後代。因此她堅持了大臣輸政的體製,把朝政託付給四大臣,自己則傾力調教小孫子,培養他治國安邦的才能,以便他親政後能擔當起統禦龐大帝國的重任。沒有想到順治所擇非人,口是心非的鰲拜很快暴露出專橫暴戾的本性,欺皇帝年幼無知,廣植黨羽,排斥異己,把攬朝政,儼然是攝政王再出。鰲拜出身戎伍,對於順治朝吸收漢文化變更禮製的做法很不適應,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凡事都要循祖製、復舊章,並且公然打破順治四年不再圈地的禁令,借旗地交換之機,擴大圈地,使大批農民流離失所。鰲拜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滿,但大部分人懾於鰲拜淫威,不敢作聲。輔政大臣中,索尼年老畏縮,遏必隆軟弱,依附鰲拜,唯一敢於與鰲拜頂著幹的蘇克薩哈資歷淺,一直處於受壓地位。康熙(1667)六年,玄燁十四歲,按例親政。但鰲拜不但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蘇克薩哈因為受鰲拜壓製,乘皇帝親政之機,上奏辭職。請求去守先帝陵寢,“俾如線餘息,得以生全”。實際上是向皇帝抗議鰲拜的專橫。鰲拜也清楚蘇克薩哈的用意,他和同黨一起,捏造蘇哈薩克二十四條大罪,將蘇拘捕入獄,要處以極刑。蘇克薩哈從監獄裏送出申訴,皇帝獲悉,堅決不同意,鰲拜竟“攘臂帝前,強奏累日”,最後,將蘇克薩哈處以絞刑,九族株連,家產沒官。鰲拜的存在已成為皇帝權威的一個威脅,但鰲拜羽翼已成,處置稍有不當,可能就會激成巨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此時的孝莊對這些問題已有了相當經驗。她悄悄關照性急的孫子,要他隱忍一切,同時不露痕跡地布置起來。也不知從哪一天開始,皇宮裏出現了一批少年,專門練布庫(滿語:摔跤),說是皇帝喜歡這種布庫戲。對於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來說,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誰也沒有多想什麽。就在大家對宮廷布庫戲習以為常的時候;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一天,鰲拜進宮晉見,在路兩旁要著玩的小孩突然一擁而上,七手八腳把他擒住了,等到鰲拜緩過神來,縱有過人膂力,都已無濟於事了。魔頭落網,黨羽流散,威脅皇權的鰲拜集團,就這樣未動一刀一槍,連根拔除了。皇帝奪回了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