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了日本狗強盜,消滅了蔣匪軍”,還要過“文化大革命”這一關!
《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寫道:
東北的部隊在出關時不超過十一萬人,二萬幹部(黨、政、軍幹部在內),全數不超過十三萬人,在三年的解放戰爭中,殲滅了敵人一百零六萬餘人,自己發展壯大為一百三十萬餘人,三年來東北的人民以一百四十四萬五千九百零九人的子弟叄加了人民解放軍,三年戰爭中我們俘廢了敵人六十四萬九十六百卅人,如果以三分之一的俘虜(廿萬人)補充了我們部隊,加上出關的十一萬,則我軍全部實力的最高額為一百七十五萬五千九百零七人,三年的解放戰爭,我軍傷亡卅萬零一千零七十九人(其中傷十九萬四千八百一十三人,亡五萬五千四百卅九人,被俘失蹤五萬零八百二十七人),在十九萬四千八百一十三人傷員中有百分之三十成了殘廢(折合五萬八十四百四十四人),百分之四在醫院死亡(折合為七千七百四十四人),總計戰亡,失綜,殘廢,死亡合計為十七萬二十四百餘人,因此負傷歸隊的人員隻有十二萬八十六百廿五人,在一七五五,九零四(底為1755907——筆者)人中減去現有一,三二七。七一四人,則尚應有四二八,一九三人的差數。除去戰死、失蹤、被俘、醫院中死去和殘廢等去掉一七三,四五四人,則仍有三五五,七三六人不對數,三年來估計我們部隊的逃亡清洗可能有十五萬人,還有十萬餘的誤差,我們認為在政府擴兵中可能有重複的數目字,和動員逃兵歸隊的重複數字……7傷亡30多萬人。
戰死、失院、殘廢、死亡17萬多人。
逃亡、清洗可能有15萬人。
錦州淩河區退休老工人耿福恩,當年叄加過掩埋烈士遺體。
老人說:太多,天也冷了,弄不過來,大都是集中起來先埋上,第二年春天再清理、掩埋的。當時味兒就不小了,再埋一冬天,那味兒能好?
連長以上的有棺材,戰士大都是用櫃子,後來櫃子也不夠了。唉……
有些家屬來說,天南地北的,住回運,有些犧性時沒模樣了,又埋得泥呀士的,怎麽認?就那麽撥拉找呀,哭呀,有的趴那兒就起不來了,……
張繼磺老人說:28團的烈士,都埋在高橋北山上。開頭有棺材、櫃子,後來就是門板、炕席、高梁秸。不是10月16日,就是17日,在墓地開的追悼會:那場麵,一輩子忘不了。
這些年,有機會就想去那裏看看。去年到錦州開會,還去了趟。
(王敏芝老人插話:我這個老頭呀,去一趟回來,就幾天睡不好覺。〕沒有碑,那麽多人記不住。但1營教導員於新堂那座墓是忘不掉的。他是膠東人——我們28團膠東人多年——大個,侃快,正直,能打仗,戰前和2營、3營搶任務,最先上去的。沒找見,墓沒了,我數了數,209座墓就剩40多,都蓋房子,種地了——是家裏來人起走了嗎?
往當年2縱的攻擊方向,錦州城郊通住朝陽的公路旁,有座很大很莊重的烈士墓。有人告訴找,裏麵有幾百烈士遺骸。
彰武城外山坡外,令“阿彌陀佛”的老和尚閉看眼睛不敢看的那個大坑,今天無論修得多麽莊重、氣派,那碑文都無法寫下那幾百逝者的姓名。
絕大多數是無名者。
這是沒法子的。那是戰爭,而且是那樣一場戰爭。老百姓有裝米的櫃子,“運輸大隊長”沒運來棺材。如果打了敗仗,連這樣子都做不到。
但從抗戰到內戰,隻要條件允許,烈士遺體是一定要搶回來的。
很多老人都有這樣的經歷。逝者拋屍野地,風吹日曬,狼撕狗擄,生者食無味,寢不安,是要影響軍心士氣的。有些仗,就是為搶烈士遺體打的。戰友搶回來了,又有戰友倒下了。
包括在黑土地打過仗的當年國民黨人員在大陸的罪行,已經理所當然地被歷史淡化了,勾銷了。當宣傳機器全力收錄重返故鄉的國民黨老兵,上岸下機,和親人抱頭痛哭的感人聲畫時,是不是更應當緬懷、關注一下這些逝去了40多年的人特別是這些犧牲了姓名又失去了安息之地的人?
據說,蘇聯在歡慶衛國戰爭勝利時,史達林的第一杯酒是獻給無名烈士的。
這幾十萬拙撲的文字,首先就是獻給那些連姓名都犧牲了的人。
有名與無名
10月14日。“趙子龍師”攻擊塔山村受阻,一個連被壓在陣地前。
前有火網,後有督戰隊,進退兩難。
34團1營1連l排1班。先後上去兩個人勸降,半路上都被打掉了。
副營長鮑仁川問副班長卜風剛:敢上嗎?
卜風剛:敢!
鮑仁川:好樣的!完成任務給你記大功,負傷一定派人把你背回來。
上去一個人,帶回一個連——連官帶兵,124名俘虜。
從遼東到遼西,從東北到西南,卜風剛最難忘懷的就是塔山。全班12人,11個長眠在那裏了。有機會就回去看看,在戰友墓前流連,在紀念館戰友遺物前沉思。
講解員在講述“獨膽英雄”卜風剛的事跡。當年為4縱的某軍軍史,卜風剛的事跡占4頁。“遼瀋戰役紀念館”到處尋找卜風剛,他所在的海軍駐瀋陽地區辦事處,對這位巡視員這段歷史不了解,把“遼瀋戰役紀念館”的人打發走了。妻子也隻知道他在塔山打過仗。當這一切突然在人們眼前放出光彩時,這位“獨膽英雄”的生命之火已快燃盡了。臨終,他要求把遺體留給醫院,做醫學研究。
《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寫道:
東北的部隊在出關時不超過十一萬人,二萬幹部(黨、政、軍幹部在內),全數不超過十三萬人,在三年的解放戰爭中,殲滅了敵人一百零六萬餘人,自己發展壯大為一百三十萬餘人,三年來東北的人民以一百四十四萬五千九百零九人的子弟叄加了人民解放軍,三年戰爭中我們俘廢了敵人六十四萬九十六百卅人,如果以三分之一的俘虜(廿萬人)補充了我們部隊,加上出關的十一萬,則我軍全部實力的最高額為一百七十五萬五千九百零七人,三年的解放戰爭,我軍傷亡卅萬零一千零七十九人(其中傷十九萬四千八百一十三人,亡五萬五千四百卅九人,被俘失蹤五萬零八百二十七人),在十九萬四千八百一十三人傷員中有百分之三十成了殘廢(折合五萬八十四百四十四人),百分之四在醫院死亡(折合為七千七百四十四人),總計戰亡,失綜,殘廢,死亡合計為十七萬二十四百餘人,因此負傷歸隊的人員隻有十二萬八十六百廿五人,在一七五五,九零四(底為1755907——筆者)人中減去現有一,三二七。七一四人,則尚應有四二八,一九三人的差數。除去戰死、失蹤、被俘、醫院中死去和殘廢等去掉一七三,四五四人,則仍有三五五,七三六人不對數,三年來估計我們部隊的逃亡清洗可能有十五萬人,還有十萬餘的誤差,我們認為在政府擴兵中可能有重複的數目字,和動員逃兵歸隊的重複數字……7傷亡30多萬人。
戰死、失院、殘廢、死亡17萬多人。
逃亡、清洗可能有15萬人。
錦州淩河區退休老工人耿福恩,當年叄加過掩埋烈士遺體。
老人說:太多,天也冷了,弄不過來,大都是集中起來先埋上,第二年春天再清理、掩埋的。當時味兒就不小了,再埋一冬天,那味兒能好?
連長以上的有棺材,戰士大都是用櫃子,後來櫃子也不夠了。唉……
有些家屬來說,天南地北的,住回運,有些犧性時沒模樣了,又埋得泥呀士的,怎麽認?就那麽撥拉找呀,哭呀,有的趴那兒就起不來了,……
張繼磺老人說:28團的烈士,都埋在高橋北山上。開頭有棺材、櫃子,後來就是門板、炕席、高梁秸。不是10月16日,就是17日,在墓地開的追悼會:那場麵,一輩子忘不了。
這些年,有機會就想去那裏看看。去年到錦州開會,還去了趟。
(王敏芝老人插話:我這個老頭呀,去一趟回來,就幾天睡不好覺。〕沒有碑,那麽多人記不住。但1營教導員於新堂那座墓是忘不掉的。他是膠東人——我們28團膠東人多年——大個,侃快,正直,能打仗,戰前和2營、3營搶任務,最先上去的。沒找見,墓沒了,我數了數,209座墓就剩40多,都蓋房子,種地了——是家裏來人起走了嗎?
往當年2縱的攻擊方向,錦州城郊通住朝陽的公路旁,有座很大很莊重的烈士墓。有人告訴找,裏麵有幾百烈士遺骸。
彰武城外山坡外,令“阿彌陀佛”的老和尚閉看眼睛不敢看的那個大坑,今天無論修得多麽莊重、氣派,那碑文都無法寫下那幾百逝者的姓名。
絕大多數是無名者。
這是沒法子的。那是戰爭,而且是那樣一場戰爭。老百姓有裝米的櫃子,“運輸大隊長”沒運來棺材。如果打了敗仗,連這樣子都做不到。
但從抗戰到內戰,隻要條件允許,烈士遺體是一定要搶回來的。
很多老人都有這樣的經歷。逝者拋屍野地,風吹日曬,狼撕狗擄,生者食無味,寢不安,是要影響軍心士氣的。有些仗,就是為搶烈士遺體打的。戰友搶回來了,又有戰友倒下了。
包括在黑土地打過仗的當年國民黨人員在大陸的罪行,已經理所當然地被歷史淡化了,勾銷了。當宣傳機器全力收錄重返故鄉的國民黨老兵,上岸下機,和親人抱頭痛哭的感人聲畫時,是不是更應當緬懷、關注一下這些逝去了40多年的人特別是這些犧牲了姓名又失去了安息之地的人?
據說,蘇聯在歡慶衛國戰爭勝利時,史達林的第一杯酒是獻給無名烈士的。
這幾十萬拙撲的文字,首先就是獻給那些連姓名都犧牲了的人。
有名與無名
10月14日。“趙子龍師”攻擊塔山村受阻,一個連被壓在陣地前。
前有火網,後有督戰隊,進退兩難。
34團1營1連l排1班。先後上去兩個人勸降,半路上都被打掉了。
副營長鮑仁川問副班長卜風剛:敢上嗎?
卜風剛:敢!
鮑仁川:好樣的!完成任務給你記大功,負傷一定派人把你背回來。
上去一個人,帶回一個連——連官帶兵,124名俘虜。
從遼東到遼西,從東北到西南,卜風剛最難忘懷的就是塔山。全班12人,11個長眠在那裏了。有機會就回去看看,在戰友墓前流連,在紀念館戰友遺物前沉思。
講解員在講述“獨膽英雄”卜風剛的事跡。當年為4縱的某軍軍史,卜風剛的事跡占4頁。“遼瀋戰役紀念館”到處尋找卜風剛,他所在的海軍駐瀋陽地區辦事處,對這位巡視員這段歷史不了解,把“遼瀋戰役紀念館”的人打發走了。妻子也隻知道他在塔山打過仗。當這一切突然在人們眼前放出光彩時,這位“獨膽英雄”的生命之火已快燃盡了。臨終,他要求把遺體留給醫院,做醫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