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王安石司馬光這樣的大才,在軍事方麵的才能也僅限於紙上談兵。而神宗皇帝又太過急功近利,如此一來,製定出的戰略雖然是經過周密安排精心布置,真正的拿到了戰場上卻是存在諸多的缺陷。
兩派大臣各執一詞,爭執不下,神宗皇帝雖然有意把戰爭進行下去,卻不好強行作為,想了想才點呂嘉問的名字:“愛卿你是何見解?”
呂嘉問是王派的幹將,鼎立支持王安石的新經濟政策,神宗故意問他用意已很顯然:希望他能夠找個繼續進行戰爭的理由。
呂嘉問的回答卻叫神宗皇帝喪氣:“我朝新政初始,各府各路的稅收最快也要兩年才可見到成效,國庫本不充盈,戰端一起,消耗彌巨。從眼下的局麵來看,財政至多尚可支撐百日,若是再戰便要加賦的……”
神宗皇帝臉拉的更長,不希望呂嘉問再說下去:“如此便速戰速決,發明詔令前方盡快決戰……”
眾臣登時傻眼,這不是孤注一擲了麽?
司馬光立即出來:“我軍將士久戰不利,士氣低迷,糧秣器械早已不足,不發援兵就如此倉促決戰實在欠妥,聖上三思……”
“朕意已絕,縱是撤兵亦要在大勝之後。”
王安石也是決的神宗皇帝太過冒險。聽了這麽一說才放下心來,原來皇帝還沒有喪失理智,隻不過是想體麵的結束戰爭而已。
眾臣都是官場上的積年,如何不能明白皇帝的意思?也就認可了這個決議。
司馬光等人心裏卻是暗暗盤算:如此重大的戰事徒勞無功,徒然消耗國力,自然算是皇帝的失政之處,說明新法不妥。以後又多了反對新法的重要砝碼。
“司馬愛卿和王同樞密留下,還有駙馬都尉,旁地人都退了吧。”
眾臣散去,隻留下李二、王安石、司馬光三人。….
李二看留下的兩位都是變法的最關鍵人物,想來神宗皇帝是要說起自己協助變法的事宜了。
哪知神宗皇帝說的卻是:“駙馬都尉抗旨不遵。是齊斬全家的大罪,前番朕曾賜爾丹書鐵券,與爾共誓是要恕三死的,如今減去一死吧。”
李二這才明白那丹書鐵券並非萬能,原來還是有使用次數這麽一說。隻有三次免死地機會,這就算是已經用過一回了。
即便是如同丹書鐵券這般重大的賞賜,也是要受到限製的。皇家不可能真正的把臣民放置於法律管轄範圍之外。
雖是心中不快,李二還是要裝模作樣的謝恩,在這個時代,皇帝地話不管有沒有道理,都是法律,臣民的選擇隻有兩個:要麽無條件遵從,要麽就等著掉腦袋,根本就沒有絲毫的民主可講。
偏偏神宗皇帝還做出很大度的姿態:“此事就算揭過。駙馬是知曉天命之人,你且說說此番對西夏的戰事,天意如何?”
李二愕然,看來皇帝還真地被唬的不輕,竟然又問起了“天意”。
奈何李二對於歷史生疏的很。大宋王朝地戰事也就知道那麽有限的幾個,譬如靖康之恥。譬如崖山滅宋,反正都是對大宋不利的戰爭。至於對西夏的戰爭到底如何,李二還真的是不清楚。
不過大宋應該沒有吃過西夏很大的虧,起碼沒有王朝更替滅國換代的憂慮,畢竟北宋亡於女真,南宋亡於蒙古是不爭的事實,好像沒有提到過什麽西夏不西夏地。
“這個天意麽……天意就是……就是我大宋不會吃虧。”李二含含糊糊支支吾吾的說出“天意”,忽然想起現在宋軍極其不利,肯定是要吃虧的,急忙補充:“我大宋不會吃大虧的。”
便是這麽模稜兩可影影綽綽的話語,卻好似為神宗皇帝打下一針興奮劑一般。
神宗皇帝當即拍案而起:“好,這便是好,兩位愛卿聽到了沒有,我大宋不會吃虧。便是隻贏不輸地局麵,這仗硬是要打得,哈哈……”
其實君臣三人都是玩弄政治的老手,就算是自己不相信什麽勞什子地天意,起碼要叫別人相信,要讓天下人知道天意在大宋這邊兒。如此一來,不論是前方的士氣還是後麵的民心都會大有提高,自然是對戰爭有極大的好處。
神宗皇帝忽的把話頭一轉:“前番的那道手喻駙馬明白了吧?”
“微臣明白。”李二知道神宗皇帝要說正題了,凝神傾聽。
但聽神宗皇帝說道:“駙馬既是說天命在我大宋,朕便順應天意,委派駙馬前到前方建功立業。前方大勝收復失地之時,朕定不違前言,破舊曆開先河賜爾金婚。”
李二再次愕然,要是說幫著出出主意,謀劃幾個點子,將神宗皇帝想要實行天下的新法完善一些,以自己後世人的優勢多少還算靠譜,要是去前方打仗,遠不如一名強壯的小卒更容易建功,真不知道神宗皇帝是這麽想的,這麽誇張的主意也拿的出來。
“那個,聖上……陛下……打仗我是不會的,還是多多加派士卒,多用些驍勇的悍將才……”
“駙馬不必推脫,以駙馬之才去到前方定然可以馬到成功,朕便等你的捷報了。”
李二急忙以求助的目光看王安石,王安石好像眼睛進了沙子似的的使勁的揉,根本就沒有“注意”到李二的難處。
兩派大臣各執一詞,爭執不下,神宗皇帝雖然有意把戰爭進行下去,卻不好強行作為,想了想才點呂嘉問的名字:“愛卿你是何見解?”
呂嘉問是王派的幹將,鼎立支持王安石的新經濟政策,神宗故意問他用意已很顯然:希望他能夠找個繼續進行戰爭的理由。
呂嘉問的回答卻叫神宗皇帝喪氣:“我朝新政初始,各府各路的稅收最快也要兩年才可見到成效,國庫本不充盈,戰端一起,消耗彌巨。從眼下的局麵來看,財政至多尚可支撐百日,若是再戰便要加賦的……”
神宗皇帝臉拉的更長,不希望呂嘉問再說下去:“如此便速戰速決,發明詔令前方盡快決戰……”
眾臣登時傻眼,這不是孤注一擲了麽?
司馬光立即出來:“我軍將士久戰不利,士氣低迷,糧秣器械早已不足,不發援兵就如此倉促決戰實在欠妥,聖上三思……”
“朕意已絕,縱是撤兵亦要在大勝之後。”
王安石也是決的神宗皇帝太過冒險。聽了這麽一說才放下心來,原來皇帝還沒有喪失理智,隻不過是想體麵的結束戰爭而已。
眾臣都是官場上的積年,如何不能明白皇帝的意思?也就認可了這個決議。
司馬光等人心裏卻是暗暗盤算:如此重大的戰事徒勞無功,徒然消耗國力,自然算是皇帝的失政之處,說明新法不妥。以後又多了反對新法的重要砝碼。
“司馬愛卿和王同樞密留下,還有駙馬都尉,旁地人都退了吧。”
眾臣散去,隻留下李二、王安石、司馬光三人。….
李二看留下的兩位都是變法的最關鍵人物,想來神宗皇帝是要說起自己協助變法的事宜了。
哪知神宗皇帝說的卻是:“駙馬都尉抗旨不遵。是齊斬全家的大罪,前番朕曾賜爾丹書鐵券,與爾共誓是要恕三死的,如今減去一死吧。”
李二這才明白那丹書鐵券並非萬能,原來還是有使用次數這麽一說。隻有三次免死地機會,這就算是已經用過一回了。
即便是如同丹書鐵券這般重大的賞賜,也是要受到限製的。皇家不可能真正的把臣民放置於法律管轄範圍之外。
雖是心中不快,李二還是要裝模作樣的謝恩,在這個時代,皇帝地話不管有沒有道理,都是法律,臣民的選擇隻有兩個:要麽無條件遵從,要麽就等著掉腦袋,根本就沒有絲毫的民主可講。
偏偏神宗皇帝還做出很大度的姿態:“此事就算揭過。駙馬是知曉天命之人,你且說說此番對西夏的戰事,天意如何?”
李二愕然,看來皇帝還真地被唬的不輕,竟然又問起了“天意”。
奈何李二對於歷史生疏的很。大宋王朝地戰事也就知道那麽有限的幾個,譬如靖康之恥。譬如崖山滅宋,反正都是對大宋不利的戰爭。至於對西夏的戰爭到底如何,李二還真的是不清楚。
不過大宋應該沒有吃過西夏很大的虧,起碼沒有王朝更替滅國換代的憂慮,畢竟北宋亡於女真,南宋亡於蒙古是不爭的事實,好像沒有提到過什麽西夏不西夏地。
“這個天意麽……天意就是……就是我大宋不會吃虧。”李二含含糊糊支支吾吾的說出“天意”,忽然想起現在宋軍極其不利,肯定是要吃虧的,急忙補充:“我大宋不會吃大虧的。”
便是這麽模稜兩可影影綽綽的話語,卻好似為神宗皇帝打下一針興奮劑一般。
神宗皇帝當即拍案而起:“好,這便是好,兩位愛卿聽到了沒有,我大宋不會吃虧。便是隻贏不輸地局麵,這仗硬是要打得,哈哈……”
其實君臣三人都是玩弄政治的老手,就算是自己不相信什麽勞什子地天意,起碼要叫別人相信,要讓天下人知道天意在大宋這邊兒。如此一來,不論是前方的士氣還是後麵的民心都會大有提高,自然是對戰爭有極大的好處。
神宗皇帝忽的把話頭一轉:“前番的那道手喻駙馬明白了吧?”
“微臣明白。”李二知道神宗皇帝要說正題了,凝神傾聽。
但聽神宗皇帝說道:“駙馬既是說天命在我大宋,朕便順應天意,委派駙馬前到前方建功立業。前方大勝收復失地之時,朕定不違前言,破舊曆開先河賜爾金婚。”
李二再次愕然,要是說幫著出出主意,謀劃幾個點子,將神宗皇帝想要實行天下的新法完善一些,以自己後世人的優勢多少還算靠譜,要是去前方打仗,遠不如一名強壯的小卒更容易建功,真不知道神宗皇帝是這麽想的,這麽誇張的主意也拿的出來。
“那個,聖上……陛下……打仗我是不會的,還是多多加派士卒,多用些驍勇的悍將才……”
“駙馬不必推脫,以駙馬之才去到前方定然可以馬到成功,朕便等你的捷報了。”
李二急忙以求助的目光看王安石,王安石好像眼睛進了沙子似的的使勁的揉,根本就沒有“注意”到李二的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