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八路軍一一五師征戰實錄 作者:李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非洲,德國人的運氣也不好。1942年10月下旬,英軍在北非實施了阿拉曼戰役,英軍共殲滅德軍和義大利軍隊5.9萬人,雖然未能全殲“沙漠之狐”隆美爾指揮的軍隊,但這次戰役卻使北非戰局發生了有利於盟軍的轉化。
1943年2月,日軍在重新奪取主動權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遭到慘敗。
另外,蘇、美、英三國正在商討開闢第二戰場的問題。
在中國戰區,情況也不錯。中國遠征軍反攻緬甸的作戰計劃已草擬完畢,不久就要洗刷被日本人逐出緬甸的屈辱。
這些對蔣介石來說,都是好消息。形勢已經越來越明朗,德、意、日三國的前途不太妙。蔣介石慶幸自己沒有站錯隊,要是當初聽了有些人的話,真的投降日本,到頭來不但總統的位置保不住,並且還要成為千古罪人。
蔣介石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等盟軍打敗德軍和義大利軍隊以後,就會揮師東進,他就可以不費氣力地贏得抗戰的勝利。
蔣介石打算的未來如夢一般美好,可他聽到的並不全是好消息。
在敵後,共產黨的抗日武裝進一步壯大,影響也越來越廣泛。蔣介石似乎看出了苗頭,照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等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共兩黨的力量將相差無幾。每當想到這些,他就感到如坐針氈,如鯁在喉,渾身上下都不自在。
蔣介石不允許共產黨到處“遊擊”。他不想看到共產黨抗日根據地的範圍越來越大。有盟軍幫忙,還用得著共產黨嗎?他比以前“清醒”了許多。既然抗戰勝利是遲早的事,那麽“安內”當然要比“攘外”更有油水。於是,蔣介石悄悄地做起了“手腳”。
1943年3月,蔣介石發表《中國之命運》一書,大肆鼓吹“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毫不掩飾地攻擊共產主義和中國共產黨,公然把“製造內戰、破壞抗戰、危害國家”的罪名加在共產黨的頭上,把共產黨說成是“奸黨”,把八路軍和新四軍說成是“奸軍”和“新式軍閥”,把共產黨的陝甘寧邊區汙衊為“新式割據”。在這本書中還暗示兩年內一定要解決共產黨的問題。
當年年初,蔣介石密令國民黨軍隊包圍共產黨根據地的一線部隊,對共產黨進行嚴密封鎖,以阻止共產黨武裝向外發展,並要求各“清剿”部隊認真包圍進剿,徹底消滅共產黨軍隊。如不可能時,即對日偽軍後方實施壓迫,從而達到封鎖共產黨、八路軍的目的。
山東的八路軍與其他各地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武裝力量一樣,要同時對付日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威脅,經受住各種考驗。
友誼之手
羅榮桓到蘇北治病,之所以匆匆趕回山東,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國民黨李仙洲部到了山東,引起山東日偽、國民黨和共產黨三方麵鬥爭形勢的急劇變化。如何在這種情況下使自己處於有利地位,成為115師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任務。
李仙洲,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山東長清縣人,是蔣介石嫡係中著名的山東籍將領。盧溝橋事變後,他曾率第21師到居庸關、八達嶺一帶對日軍作戰,後在忻縣參加殲滅日軍阪垣師團一部的戰鬥中負了重傷。1938年1月,他任第92軍軍長。1939年秋,蔣介石密令他準備進入山東。他率部從湖北通城進到安徽阜陽一線。皖南事變後,蔣介石為了同新四軍搞摩擦,又命令李仙洲暫停入魯。1943年蔣介石發動第三次反共高潮時,命令李仙洲部即行入魯,以增強山東的反共力量。
李仙洲入魯之時,正是甲子山戰鬥剛結束後不久,八路軍與於學忠部之間仍有芥蒂。如果作為八路軍盟友的東北軍滑向國民黨頑固派一邊的話,那對共產黨來說就不大妙了。
當時的情況可能朝兩個方向發生變化:
一是如果於學忠和李仙洲同流合汙,國民黨頑固派的實力將會大大增強,八路軍則會處於更為不利的境地。
二是李仙洲進入山東,不但讓共產黨感受到了威脅,也會讓於學忠感到威脅。因為東北軍一直認為,蔣介石沒有把他們當自己人看,特別是在“西安事變”後,蔣介石對東北軍的看法就更差了,於學忠又是“西安事變”的參與者,他不能不對蔣介石的嫡係部隊存有戒心。蔣介石與八路軍之爭屬於黨派之爭,而他與東北軍之爭則屬於派別之爭。在蔣介石看來,八路軍和東北軍應該是有區別的,在各種待遇上,東北軍還是比八路軍強一些。但在東北軍看來,無論如何,自己是“後娘養的”。如果情況朝這個方向發展,應該說對八路軍是有利的。因為這樣一來,日軍與國民黨軍隊之間,於學忠與李仙洲之間,國民黨軍隊與地方實力派之間的矛盾也將會急劇發展。
山東八路軍不敢大意,積極製定對策。1943年1月間,羅榮桓等致電北方局,具體分析了這一複雜的形勢,認為必須利用有利時機,製定出正確的方針和政策,以爭取山東局麵有一個新的轉變。他們特別強調要緊緊掌握對敵鬥爭這個主要矛盾,強調對國民黨軍隊加強疏通和團結,推動和爭取李仙洲入魯抗戰,共同對敵,開創山東抗戰的新局麵。1943年1月,李仙洲開始行動,準備進入山東。他首先命令其暫編第30師師長路可貞率一個團北越隴海線,在碭山以北至微山湖之間建立立足點。路可貞沒有辱其使命,在山東站穩了腳跟。李仙洲有了橋頭堡,於是在3、4月間親率主力過隴海路,進入山東西部。
1943年2月,日軍在重新奪取主動權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遭到慘敗。
另外,蘇、美、英三國正在商討開闢第二戰場的問題。
在中國戰區,情況也不錯。中國遠征軍反攻緬甸的作戰計劃已草擬完畢,不久就要洗刷被日本人逐出緬甸的屈辱。
這些對蔣介石來說,都是好消息。形勢已經越來越明朗,德、意、日三國的前途不太妙。蔣介石慶幸自己沒有站錯隊,要是當初聽了有些人的話,真的投降日本,到頭來不但總統的位置保不住,並且還要成為千古罪人。
蔣介石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等盟軍打敗德軍和義大利軍隊以後,就會揮師東進,他就可以不費氣力地贏得抗戰的勝利。
蔣介石打算的未來如夢一般美好,可他聽到的並不全是好消息。
在敵後,共產黨的抗日武裝進一步壯大,影響也越來越廣泛。蔣介石似乎看出了苗頭,照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等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共兩黨的力量將相差無幾。每當想到這些,他就感到如坐針氈,如鯁在喉,渾身上下都不自在。
蔣介石不允許共產黨到處“遊擊”。他不想看到共產黨抗日根據地的範圍越來越大。有盟軍幫忙,還用得著共產黨嗎?他比以前“清醒”了許多。既然抗戰勝利是遲早的事,那麽“安內”當然要比“攘外”更有油水。於是,蔣介石悄悄地做起了“手腳”。
1943年3月,蔣介石發表《中國之命運》一書,大肆鼓吹“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毫不掩飾地攻擊共產主義和中國共產黨,公然把“製造內戰、破壞抗戰、危害國家”的罪名加在共產黨的頭上,把共產黨說成是“奸黨”,把八路軍和新四軍說成是“奸軍”和“新式軍閥”,把共產黨的陝甘寧邊區汙衊為“新式割據”。在這本書中還暗示兩年內一定要解決共產黨的問題。
當年年初,蔣介石密令國民黨軍隊包圍共產黨根據地的一線部隊,對共產黨進行嚴密封鎖,以阻止共產黨武裝向外發展,並要求各“清剿”部隊認真包圍進剿,徹底消滅共產黨軍隊。如不可能時,即對日偽軍後方實施壓迫,從而達到封鎖共產黨、八路軍的目的。
山東的八路軍與其他各地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武裝力量一樣,要同時對付日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威脅,經受住各種考驗。
友誼之手
羅榮桓到蘇北治病,之所以匆匆趕回山東,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國民黨李仙洲部到了山東,引起山東日偽、國民黨和共產黨三方麵鬥爭形勢的急劇變化。如何在這種情況下使自己處於有利地位,成為115師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任務。
李仙洲,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山東長清縣人,是蔣介石嫡係中著名的山東籍將領。盧溝橋事變後,他曾率第21師到居庸關、八達嶺一帶對日軍作戰,後在忻縣參加殲滅日軍阪垣師團一部的戰鬥中負了重傷。1938年1月,他任第92軍軍長。1939年秋,蔣介石密令他準備進入山東。他率部從湖北通城進到安徽阜陽一線。皖南事變後,蔣介石為了同新四軍搞摩擦,又命令李仙洲暫停入魯。1943年蔣介石發動第三次反共高潮時,命令李仙洲部即行入魯,以增強山東的反共力量。
李仙洲入魯之時,正是甲子山戰鬥剛結束後不久,八路軍與於學忠部之間仍有芥蒂。如果作為八路軍盟友的東北軍滑向國民黨頑固派一邊的話,那對共產黨來說就不大妙了。
當時的情況可能朝兩個方向發生變化:
一是如果於學忠和李仙洲同流合汙,國民黨頑固派的實力將會大大增強,八路軍則會處於更為不利的境地。
二是李仙洲進入山東,不但讓共產黨感受到了威脅,也會讓於學忠感到威脅。因為東北軍一直認為,蔣介石沒有把他們當自己人看,特別是在“西安事變”後,蔣介石對東北軍的看法就更差了,於學忠又是“西安事變”的參與者,他不能不對蔣介石的嫡係部隊存有戒心。蔣介石與八路軍之爭屬於黨派之爭,而他與東北軍之爭則屬於派別之爭。在蔣介石看來,八路軍和東北軍應該是有區別的,在各種待遇上,東北軍還是比八路軍強一些。但在東北軍看來,無論如何,自己是“後娘養的”。如果情況朝這個方向發展,應該說對八路軍是有利的。因為這樣一來,日軍與國民黨軍隊之間,於學忠與李仙洲之間,國民黨軍隊與地方實力派之間的矛盾也將會急劇發展。
山東八路軍不敢大意,積極製定對策。1943年1月間,羅榮桓等致電北方局,具體分析了這一複雜的形勢,認為必須利用有利時機,製定出正確的方針和政策,以爭取山東局麵有一個新的轉變。他們特別強調要緊緊掌握對敵鬥爭這個主要矛盾,強調對國民黨軍隊加強疏通和團結,推動和爭取李仙洲入魯抗戰,共同對敵,開創山東抗戰的新局麵。1943年1月,李仙洲開始行動,準備進入山東。他首先命令其暫編第30師師長路可貞率一個團北越隴海線,在碭山以北至微山湖之間建立立足點。路可貞沒有辱其使命,在山東站穩了腳跟。李仙洲有了橋頭堡,於是在3、4月間親率主力過隴海路,進入山東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