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八路軍一一五師征戰實錄 作者:李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十章 巧用“翻邊戰術”
第十章 巧用“翻邊戰術”
在日本人瘋狂推行“治安強化運動”的過程中,日偽軍不斷對八路軍的根據地進行蠶食和“掃蕩”。在日軍強大,八路軍相對較弱的情況下,八路軍隻能進行敵後遊擊戰,採用“翻邊戰術”,即不把主力部隊部署在根據的腹部,而是部署在靠近一路敵人的根據地邊沿地區。當敵人“掃蕩”時,不是“敵進我退”,“誘敵深入”,而是“敵進我進”。即在弄清敵人特別是當麵之敵的動向後,趁敵人的包圍圈尚未緊縮,並有較大空隙時,選擇敵之弱點,由根據地經邊沿遊擊區,“翻”到敵人的後方去,打亂敵人部署,粉碎敵人的“掃蕩”。這一戰術符合當時敵後抗日鬥爭的實際。因為,日軍是異族侵略者,在政治上處於劣勢地位,即使在敵占區也是十分孤立的。加之其兵力少,後方空虛,八路軍在敵占區仍可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而取得行動的自由權。
在堅持邊沿遊擊區的鬥爭中,組織小部隊和民兵滲入到敵占區,襲擊日軍後方,打擊敵偽政權,牽製日軍對根據地的蠶食,也是“翻邊戰術”的組成部分。
雖然“翻邊戰術”從1940年就已開始運用,但隻是到了1942年,羅榮桓才正式把這一名詞提出來。
大洋馬
1940年4月中旬,日偽集中了近8000人的兵力,分別從鄒縣、滕縣、棗莊、嶧縣、臨沂、費縣等據點出動,向抱犢崮山區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春季“掃蕩”,企圖乘青紗帳未起之前,一舉殲滅八路軍。各路敵人互相策應,步步為營,首先在邊沿區“掃蕩”了一個星期,從21日起,開始向大爐中心區合圍,主要目標是115師的指揮中心。
敵人“掃蕩”的消息傳來時,115師正在召開全師政治工作會議。隨後,陳光與羅榮桓決定,除師機關率特務團兩個營配合魯南軍區四縣邊聯支隊堅持在內線與敵周旋外,其他主力部隊均置於外線,從背後拖住敵人的後腿。
在完成部署之後,為了縮小目標,便於機動,留在內線的師司令部、政治部和魯南區黨委(1940年4月,魯南地委改為魯南區黨委)都分散活動。羅榮桓率領師政治部機關,隻帶一個連,單獨行動。
一次,嶧縣支隊的負責人王六生聽說羅榮桓身邊隻有第3連,就在附近活動。他們感到太不安全,立即派人送信給羅榮桓,說明他們帶了兩個連,願意擔負保衛師首長和領導機關的任務。羅榮桓回信說,他不需要警衛部隊,要他們按原定計劃,轉移到外線去打擊敵人。在那種特殊的情況下,115師的領導和機關經常是以小單位分散活動,這樣做是為了適應遊擊戰的特點,但也確實很危險。
機關的特點是知識分子比較多,而參加過實戰的人相對較少,為了能夠適應這種分散活動的環境,機關的非戰鬥人員也必須學會作戰的基本技能。同時很多部門還要同時兼做多項工作,羅榮桓便讓政治部的人兼做司令部的工作,組織部兼作戰科工作,敵工部、保衛部兼偵察科工作,宣傳部負責訓練群眾進行遊擊戰。他又把機關幹部、戰士劇社的演員和機關勤雜人員,分別組成遊擊小組,有的擔任警戒,有的外出偵察敵情。有一次,羅榮桓派組織幹事周之同和一個油印員換了便衣出去偵察。他們沒有偵察的經驗,羅榮桓就教給他們如何分辨敵人的馬蹄印、炮車印,如何監視敵人和如何及時報告。就是這樣,羅榮桓雖然隻帶了1個連,但卻準確地掌握著敵情,有時在幾路敵人的結合部穿插而過,有時尾隨一路敵人,不即不離,與敵人“捉迷藏”。
但是,也有遇到危險的時候。一天拂曉,人們還沒有起床,哨兵突然發現北麵有敵情。這時,3連已離開政治部執行其他任務了。保衛羅榮桓和政治部機關的隻剩下1個警衛排加1個班。羅榮桓命令1個班掩護政治部機關向南轉移,他帶另外3個班爬上村旁的山頭,監視敵人的行動。這時,在東北角和西北角兩麵都發現了敵人,正麵被山擋著看不清楚。
突然間,羅榮桓發現山下有幾匹無人看守的大洋馬,便對警衛班長羅貴明說:“你們派幾個人下去看看,把洋馬牽來。”
那時候馬匹可是寶貝。八路軍沒有機械化部隊,也沒有裝甲部隊,騎兵就是主要的突擊力量,馬匹的多少已是衡量一支部隊戰鬥力的重要標誌,並且馬也是八路軍和大多數日軍指揮員的坐騎。現在部隊指揮官有越野汽車,那時候連日軍都沒有,就別說八路軍了。八路軍行軍打仗,幹部們主要是騎馬。日軍的馬個頭大、體壯,要比中國產的馬威風得多,因此是很多八路軍指戰員理想的坐騎。羅榮桓也不例外。在那種惡劣的情況下,他還是對山下的幾匹大洋馬眼熱起來。
警衛班的三個戰士悄悄地繞到山下,摸到大洋馬附近偵察情況。這一看不要緊,幾個戰士驚出一身冷汗來。原來敵人的大隊人馬都隱蔽在山溝裏,就在離那幾匹馬不遠的地方。
他們急忙趕回山上,向羅榮桓報告所發現的情況。
羅榮桓畢竟身經百戰,他聽了以後,不慌不忙地說:“不要著急,山下的敵人還沒有發現我們,再等一等。”
第十章 巧用“翻邊戰術”
在日本人瘋狂推行“治安強化運動”的過程中,日偽軍不斷對八路軍的根據地進行蠶食和“掃蕩”。在日軍強大,八路軍相對較弱的情況下,八路軍隻能進行敵後遊擊戰,採用“翻邊戰術”,即不把主力部隊部署在根據的腹部,而是部署在靠近一路敵人的根據地邊沿地區。當敵人“掃蕩”時,不是“敵進我退”,“誘敵深入”,而是“敵進我進”。即在弄清敵人特別是當麵之敵的動向後,趁敵人的包圍圈尚未緊縮,並有較大空隙時,選擇敵之弱點,由根據地經邊沿遊擊區,“翻”到敵人的後方去,打亂敵人部署,粉碎敵人的“掃蕩”。這一戰術符合當時敵後抗日鬥爭的實際。因為,日軍是異族侵略者,在政治上處於劣勢地位,即使在敵占區也是十分孤立的。加之其兵力少,後方空虛,八路軍在敵占區仍可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而取得行動的自由權。
在堅持邊沿遊擊區的鬥爭中,組織小部隊和民兵滲入到敵占區,襲擊日軍後方,打擊敵偽政權,牽製日軍對根據地的蠶食,也是“翻邊戰術”的組成部分。
雖然“翻邊戰術”從1940年就已開始運用,但隻是到了1942年,羅榮桓才正式把這一名詞提出來。
大洋馬
1940年4月中旬,日偽集中了近8000人的兵力,分別從鄒縣、滕縣、棗莊、嶧縣、臨沂、費縣等據點出動,向抱犢崮山區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春季“掃蕩”,企圖乘青紗帳未起之前,一舉殲滅八路軍。各路敵人互相策應,步步為營,首先在邊沿區“掃蕩”了一個星期,從21日起,開始向大爐中心區合圍,主要目標是115師的指揮中心。
敵人“掃蕩”的消息傳來時,115師正在召開全師政治工作會議。隨後,陳光與羅榮桓決定,除師機關率特務團兩個營配合魯南軍區四縣邊聯支隊堅持在內線與敵周旋外,其他主力部隊均置於外線,從背後拖住敵人的後腿。
在完成部署之後,為了縮小目標,便於機動,留在內線的師司令部、政治部和魯南區黨委(1940年4月,魯南地委改為魯南區黨委)都分散活動。羅榮桓率領師政治部機關,隻帶一個連,單獨行動。
一次,嶧縣支隊的負責人王六生聽說羅榮桓身邊隻有第3連,就在附近活動。他們感到太不安全,立即派人送信給羅榮桓,說明他們帶了兩個連,願意擔負保衛師首長和領導機關的任務。羅榮桓回信說,他不需要警衛部隊,要他們按原定計劃,轉移到外線去打擊敵人。在那種特殊的情況下,115師的領導和機關經常是以小單位分散活動,這樣做是為了適應遊擊戰的特點,但也確實很危險。
機關的特點是知識分子比較多,而參加過實戰的人相對較少,為了能夠適應這種分散活動的環境,機關的非戰鬥人員也必須學會作戰的基本技能。同時很多部門還要同時兼做多項工作,羅榮桓便讓政治部的人兼做司令部的工作,組織部兼作戰科工作,敵工部、保衛部兼偵察科工作,宣傳部負責訓練群眾進行遊擊戰。他又把機關幹部、戰士劇社的演員和機關勤雜人員,分別組成遊擊小組,有的擔任警戒,有的外出偵察敵情。有一次,羅榮桓派組織幹事周之同和一個油印員換了便衣出去偵察。他們沒有偵察的經驗,羅榮桓就教給他們如何分辨敵人的馬蹄印、炮車印,如何監視敵人和如何及時報告。就是這樣,羅榮桓雖然隻帶了1個連,但卻準確地掌握著敵情,有時在幾路敵人的結合部穿插而過,有時尾隨一路敵人,不即不離,與敵人“捉迷藏”。
但是,也有遇到危險的時候。一天拂曉,人們還沒有起床,哨兵突然發現北麵有敵情。這時,3連已離開政治部執行其他任務了。保衛羅榮桓和政治部機關的隻剩下1個警衛排加1個班。羅榮桓命令1個班掩護政治部機關向南轉移,他帶另外3個班爬上村旁的山頭,監視敵人的行動。這時,在東北角和西北角兩麵都發現了敵人,正麵被山擋著看不清楚。
突然間,羅榮桓發現山下有幾匹無人看守的大洋馬,便對警衛班長羅貴明說:“你們派幾個人下去看看,把洋馬牽來。”
那時候馬匹可是寶貝。八路軍沒有機械化部隊,也沒有裝甲部隊,騎兵就是主要的突擊力量,馬匹的多少已是衡量一支部隊戰鬥力的重要標誌,並且馬也是八路軍和大多數日軍指揮員的坐騎。現在部隊指揮官有越野汽車,那時候連日軍都沒有,就別說八路軍了。八路軍行軍打仗,幹部們主要是騎馬。日軍的馬個頭大、體壯,要比中國產的馬威風得多,因此是很多八路軍指戰員理想的坐騎。羅榮桓也不例外。在那種惡劣的情況下,他還是對山下的幾匹大洋馬眼熱起來。
警衛班的三個戰士悄悄地繞到山下,摸到大洋馬附近偵察情況。這一看不要緊,幾個戰士驚出一身冷汗來。原來敵人的大隊人馬都隱蔽在山溝裏,就在離那幾匹馬不遠的地方。
他們急忙趕回山上,向羅榮桓報告所發現的情況。
羅榮桓畢竟身經百戰,他聽了以後,不慌不忙地說:“不要著急,山下的敵人還沒有發現我們,再等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