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八路軍一一五師征戰實錄 作者:李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115師進入魯南取得節節勝利的形勢下,魯南各地的地方武裝也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先後組建了運河支隊、沂河支隊、嶧縣支隊和鐵道遊擊隊。
“應以武裝力量幫助地方黨”
羅榮桓到魯南後,在創建抱犢崮山區抗日根據地的動員報告中就提出:“主力部隊不僅有掩護地方黨的任務,而且應以武裝力量從各方麵幫助地方黨的工作……,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爭取政權。”遵照這一原則,115師作了大量的工作。羅榮桓首先把115師政治部民運部長潘振武,派到嶧縣擔任工委書記。潘振武率領工作隊,建立了嶧縣抗日群眾動員委員會。隨後,召開嶧縣抗日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選舉產生了魯南第一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嶧縣縣政府,潘振武當選為第一任縣長。接著,又成立了全縣6個區鄉的民主政權。羅榮桓幫助地方黨,將嶧縣建立政權的經驗推廣到魯南其它各縣,到1940年5月,郯城、費縣、臨沂、臨沐等縣的抗日政府相繼建立。
在此基礎上,115師又幫助魯南區黨委團結當地各種進步力量,建立魯南地區的抗日民主政權。按照中共山東分局的部署,1940年6月11日,魯南抗日人民代表大會在費縣召開。羅榮桓在會上作了關於抗日民主政府性質和任務的報告。會議期間,羅榮桓天天忙著接見各地來的代表,傾聽各方麵的意見。他還以115師政委的名義,邀請各界代表吃了一次飯。雖然那時沒有高級賓館,吃的也不是山珍海味,甚至連白麵饅頭也沒有,但是,115師誠摯熱情的歡迎,使各界代表心裏都覺得熱乎乎的。由於115師及地方黨委工作做得好,使得八路軍和共產黨贏得了當地各界人士的廣泛支持。在這次代表大會上,成立了魯南抗日救國聯合總會和魯南參議會,選舉彭畏三任參議長;成立了魯南行政督察公署,由於化琪任專員。於是,在魯南從上到下建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
在魯南建立政權的過程中,115師時刻注意防止左、右兩種傾向的幹擾。羅榮桓很注意團結堅持抗戰的上層人士。他不但對萬春圃、彭畏三和郯城縣著名的教育界人士高贊非等知名人士委以重任,而且常常與他們交流思想,並就大家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討,很快就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
與此同時,羅榮桓也反對隻注意上層統戰工作,而忽視發動基本群眾的右的傾向。他在《關於創造魯南根據地初步的檢討》一文中深刻地指出:不能以迎合地主階級利益而抹煞和忽視了下層群眾工作與廣大農民的發動,但要尊重地主階級一般的利益,去推動他們進步,以求得在目前階段上不致使封建地主與廣大農民發生尖銳的階級對立,並爭取實現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以便更廣泛地發動群眾,組織宏偉的抗日力量。在抗日戰爭中,地主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是共產黨統戰的對象,不論他們有多少土地,有多少工廠,但他們中大多數人還是有一點中國人的良心,即使他們沒想到這一點,他們還是知道,日本人一來,他們就要成為二等公民。一般說來,地主和資本家都掌握著當地的經濟,並在當地老百姓中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同這些人加強團結,可以得到他們在物質上的支持,並可以使共產黨、八路軍能夠在當地比較順利地開展工作。還有一點,地主和資本家站在抗日力量一邊,其結果不知要比他們被日本爭取過去要好多少倍。因此,要建立自己的政權,擴大自己的武裝,同當地上層人士加強團結,這是必不可少的。
另一方麵,當時山東的特點是,封建地主勢力十分強大,廣大農村被地主武裝割據,非常閉塞和落後,群眾運動受到壓製,而魯南地區的黨組織,是在軍事力量推動與統戰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群眾基礎比較薄弱,這就要求115師在群眾中樹立起共產黨、八路軍的威信,發動基本群眾的工作也變得尤為迫切。
為了發動群眾,建立自己的政權,115師抽調大批幹部,深入基層做群眾工作。潘振武當嶧縣縣長以後,羅榮桓又調師教導大隊政委劉興元任民運部副部長。劉興元原籍是山東莒縣。羅榮桓對他說:“你這個山東老鄉,下去做做老鄉的工作吧!”
當時115師的民運部設有民運工作隊,有四五十個幹部,絕大部分都長期分散在各個縣、區,組織自衛團、農會和各種群眾團體,開展減租減息,建立黨的組織和區鄉政權。
身為115師的政委,羅榮桓還經常進行農村調查,掌握第一手材料。1940年8月,羅榮桓與魯南區黨委書記趙一博一起,到郯碼地區檢查工作。這正是收高粱的季節,縣政府為了保護青紗帳,便於反“掃蕩”,就下了一道命令,要老百姓隻割高粱穗,不要砍高粱稈。誰砍了高粱稈就抓到縣政府來審問,有的人還挨了打。當時的老百姓主要是以莊稼秸稈為做飯的燒柴,到了每年8月份,好多老百姓已經沒有了柴禾燒,另外,有的老百姓還要把高粱稈砍掉,再種上其它莊稼,因此有的人就不顧縣政府的命令,把自己地裏的高粱稈給砍了,結果一部分人被抓被打。這樣做,當然是很不得人心。羅榮桓知道此事後,耐心地對縣政府的人員說,對群眾不要強迫命令,可以動員群眾晚砍些日子,但是群眾要燒火,要種地,高粱稈遲早是要砍的,不能動不動就抓人,更不準打人。
“應以武裝力量幫助地方黨”
羅榮桓到魯南後,在創建抱犢崮山區抗日根據地的動員報告中就提出:“主力部隊不僅有掩護地方黨的任務,而且應以武裝力量從各方麵幫助地方黨的工作……,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爭取政權。”遵照這一原則,115師作了大量的工作。羅榮桓首先把115師政治部民運部長潘振武,派到嶧縣擔任工委書記。潘振武率領工作隊,建立了嶧縣抗日群眾動員委員會。隨後,召開嶧縣抗日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選舉產生了魯南第一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嶧縣縣政府,潘振武當選為第一任縣長。接著,又成立了全縣6個區鄉的民主政權。羅榮桓幫助地方黨,將嶧縣建立政權的經驗推廣到魯南其它各縣,到1940年5月,郯城、費縣、臨沂、臨沐等縣的抗日政府相繼建立。
在此基礎上,115師又幫助魯南區黨委團結當地各種進步力量,建立魯南地區的抗日民主政權。按照中共山東分局的部署,1940年6月11日,魯南抗日人民代表大會在費縣召開。羅榮桓在會上作了關於抗日民主政府性質和任務的報告。會議期間,羅榮桓天天忙著接見各地來的代表,傾聽各方麵的意見。他還以115師政委的名義,邀請各界代表吃了一次飯。雖然那時沒有高級賓館,吃的也不是山珍海味,甚至連白麵饅頭也沒有,但是,115師誠摯熱情的歡迎,使各界代表心裏都覺得熱乎乎的。由於115師及地方黨委工作做得好,使得八路軍和共產黨贏得了當地各界人士的廣泛支持。在這次代表大會上,成立了魯南抗日救國聯合總會和魯南參議會,選舉彭畏三任參議長;成立了魯南行政督察公署,由於化琪任專員。於是,在魯南從上到下建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
在魯南建立政權的過程中,115師時刻注意防止左、右兩種傾向的幹擾。羅榮桓很注意團結堅持抗戰的上層人士。他不但對萬春圃、彭畏三和郯城縣著名的教育界人士高贊非等知名人士委以重任,而且常常與他們交流思想,並就大家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討,很快就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
與此同時,羅榮桓也反對隻注意上層統戰工作,而忽視發動基本群眾的右的傾向。他在《關於創造魯南根據地初步的檢討》一文中深刻地指出:不能以迎合地主階級利益而抹煞和忽視了下層群眾工作與廣大農民的發動,但要尊重地主階級一般的利益,去推動他們進步,以求得在目前階段上不致使封建地主與廣大農民發生尖銳的階級對立,並爭取實現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以便更廣泛地發動群眾,組織宏偉的抗日力量。在抗日戰爭中,地主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是共產黨統戰的對象,不論他們有多少土地,有多少工廠,但他們中大多數人還是有一點中國人的良心,即使他們沒想到這一點,他們還是知道,日本人一來,他們就要成為二等公民。一般說來,地主和資本家都掌握著當地的經濟,並在當地老百姓中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同這些人加強團結,可以得到他們在物質上的支持,並可以使共產黨、八路軍能夠在當地比較順利地開展工作。還有一點,地主和資本家站在抗日力量一邊,其結果不知要比他們被日本爭取過去要好多少倍。因此,要建立自己的政權,擴大自己的武裝,同當地上層人士加強團結,這是必不可少的。
另一方麵,當時山東的特點是,封建地主勢力十分強大,廣大農村被地主武裝割據,非常閉塞和落後,群眾運動受到壓製,而魯南地區的黨組織,是在軍事力量推動與統戰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群眾基礎比較薄弱,這就要求115師在群眾中樹立起共產黨、八路軍的威信,發動基本群眾的工作也變得尤為迫切。
為了發動群眾,建立自己的政權,115師抽調大批幹部,深入基層做群眾工作。潘振武當嶧縣縣長以後,羅榮桓又調師教導大隊政委劉興元任民運部副部長。劉興元原籍是山東莒縣。羅榮桓對他說:“你這個山東老鄉,下去做做老鄉的工作吧!”
當時115師的民運部設有民運工作隊,有四五十個幹部,絕大部分都長期分散在各個縣、區,組織自衛團、農會和各種群眾團體,開展減租減息,建立黨的組織和區鄉政權。
身為115師的政委,羅榮桓還經常進行農村調查,掌握第一手材料。1940年8月,羅榮桓與魯南區黨委書記趙一博一起,到郯碼地區檢查工作。這正是收高粱的季節,縣政府為了保護青紗帳,便於反“掃蕩”,就下了一道命令,要老百姓隻割高粱穗,不要砍高粱稈。誰砍了高粱稈就抓到縣政府來審問,有的人還挨了打。當時的老百姓主要是以莊稼秸稈為做飯的燒柴,到了每年8月份,好多老百姓已經沒有了柴禾燒,另外,有的老百姓還要把高粱稈砍掉,再種上其它莊稼,因此有的人就不顧縣政府的命令,把自己地裏的高粱稈給砍了,結果一部分人被抓被打。這樣做,當然是很不得人心。羅榮桓知道此事後,耐心地對縣政府的人員說,對群眾不要強迫命令,可以動員群眾晚砍些日子,但是群眾要燒火,要種地,高粱稈遲早是要砍的,不能動不動就抓人,更不準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