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八路軍一一五師征戰實錄 作者:李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這一連串事情發生的同時,擔任平型關正麵防禦的國民黨軍第33軍的一線部隊第73師,卻早在21日就退到平型關東南部的小西溝——馬跑泉一帶地區。
至此,在山西境內的長城以北,已沒有閻錫山的一兵一卒。
阪垣征四郎的預期目的實現了。他迅速驅逐了靈丘地區的國民黨守軍,一頭堵住了平型關北側地區,一頭占據靈丘城,兩頭掐斷,控製著中間的30公裏通路。在日軍看來,這裏自然是一個安全地帶。
但是,這30公裏的間隙,卻是戰場上的一個大“裂縫”。兩軍相爭,雙方指揮人員都在極力尋找對方部署的間隙,也就是要“乘敵之隙”。但國民黨軍隊卻不敢鑽這個“裂縫”,這一點阪垣好像已經預見到了。然而,他卻沒有估計到八路軍115師突然出現在平型關。林彪不僅看見了這個“裂縫”,而且還充分地利用了它。
23日,115師派代表到大營向閻錫山部隊的平型關前線指揮所報告115師的作戰計劃,希望友軍給予協同。國民黨第33軍軍長孫楚和閻錫山接到八路軍的作戰計劃後,隻是虛以委蛇,並未作認真的考慮。
24日黃昏,孫楚和閻錫山派專人給115師送來了“25日平型關出擊計劃”,決定由閻錫山的第2預備軍(軍長郭宗汾)、第61軍(軍長陳長捷)派出8個團,三路出擊團城口地區,並要求八路軍以兩路分別向蔡家峪、東河南出擊。接到此通知後,林彪決定在總的作戰方案上配合國民黨軍隊的作戰。但對閻錫山要求115師分兩路行動的計劃卻不屑一顧,決定不分兵行動,仍按自己的計劃行事。
平型關之戰打響以後,國民黨軍隊的前衛部隊即郭宗汾的第2預備軍,卻在日軍前沿陣地前按兵不動,沒有按原計劃向團城口的日軍發動進攻。等陳長捷第61軍趕到,郭宗汾軍卻又調頭南撤。拂曉出擊的計劃弄到中午還沒打響,致使當麵之敵粟飯部隊的兩個大隊安然退走。
就在115師一個師與日軍孤軍作戰的同時,國民黨第2戰區集中在平型關方麵的部隊多達5個軍10個師。如此龐大的兵力卻不敢與日軍的兩個營交戰。閻錫山和孫楚親自製定的作戰計劃,又經過他們自己的手將它破壞。
國民黨軍隊如此膽小怕事,林彪能瞧得起他們嗎?八路軍能瞧得起他們嗎?
林彪在他的《平型關戰鬥的經驗》中寫道:
“友軍在戰鬥中的配合,實在太差。他們自訂的出擊計劃,他們自己卻未能遵守。你打,他旁觀。他們時常吹牛說要決戰,但卻決而不戰,或向敵人打,而又不堅決打。他們的部隊本來既不充實,在一個出擊中,卻以區區的八個團兵力分成三大路,還留了總預備隊,而每路又相隔十多裏或二十多裏,這樣不僅缺乏出擊力,而且連我們打敗了而退下的敵人,他們碰著了,竟不但不能消滅之,反而被這些突圍的敵人沖坍了。他們的指揮真笨極了,特別不能真正了解與運用在戰役上於決戰的地點與時機集中絕對優於敵人的步兵、炮兵、飛機以猛攻敵人。”
一句“友軍的配合實在太差”,清清楚楚地表現出林彪打了勝仗後的心態,那就是從心底裏瞧不起國民黨軍隊。當然除了瞧不起國民黨軍隊之外,似乎還有弦外之音:怎麽樣,你國民黨人一敗再敗,可我115師一上去就打了一個大勝仗。
平型關本來可以取得更大的戰果,但卻由於國民黨軍隊的恐日心理和指揮無能給斷送了。作為一個軍人,林彪瞧不起國民黨軍隊的官兵;作為一名軍隊的領導者,林彪又瞧不起國民黨軍隊的指揮官。在林彪看來,國民黨軍隊的有些決策簡直無法理解。集中兵力幾乎是每一支軍隊所要遵循的作戰原則,但國民黨軍隊“卻以區區八團兵力分為三大路”,犯了兵家之大忌。國民黨軍隊的這個毛病似乎到最後也沒有改好,在遼瀋戰役中,當林彪一次又一次以幾倍或十倍的兵力對國民黨軍隊發動進攻時,國民黨的將軍們卻認為這不合常理,並覺得這不十分公平。
對國民黨軍隊的膽小怕事,林彪似乎不應感到吃驚,因為在中央紅軍的五次反“圍剿”和紅軍的長征途中,這樣的事他應該見得多了。
當然,話說回來,115師的勝利也應該有國民黨軍隊的一份“功勞”,要不是國民黨在抗日戰場上的無能,戰術上的呆板,日軍也不會孤軍深入,給115師造成一個打伏擊的機會。在平型關戰鬥之前,國民黨軍隊的所作所為已經給日本人一個印象,即中國軍隊不會打伏擊,戰鬥力也不強。要不然他們的膽怎麽會那麽大呢!
林彪在其總結中,還留出一個部分為國民黨軍隊指點迷津。
“中央軍隊如果還是守著挨打戰術,便是糟糕透了。他們對主要點應堅持固守,而不應到處守,應行決戰防禦與運動戰,應集中優勢兵力、飛機、大炮於決戰點。至於他們軍官的調動,政治工作的建立和對群眾關係的改善,都是他們很重要的問題。”
一名隻指揮區區15000人的八路軍師長,卻對總數約200萬人的國民黨軍隊指手劃腳,可謂是心高氣傲。但他確實有理由這樣做,因為國民黨200萬軍隊不能做到的事情,八路軍的一個師卻做到了。
至此,在山西境內的長城以北,已沒有閻錫山的一兵一卒。
阪垣征四郎的預期目的實現了。他迅速驅逐了靈丘地區的國民黨守軍,一頭堵住了平型關北側地區,一頭占據靈丘城,兩頭掐斷,控製著中間的30公裏通路。在日軍看來,這裏自然是一個安全地帶。
但是,這30公裏的間隙,卻是戰場上的一個大“裂縫”。兩軍相爭,雙方指揮人員都在極力尋找對方部署的間隙,也就是要“乘敵之隙”。但國民黨軍隊卻不敢鑽這個“裂縫”,這一點阪垣好像已經預見到了。然而,他卻沒有估計到八路軍115師突然出現在平型關。林彪不僅看見了這個“裂縫”,而且還充分地利用了它。
23日,115師派代表到大營向閻錫山部隊的平型關前線指揮所報告115師的作戰計劃,希望友軍給予協同。國民黨第33軍軍長孫楚和閻錫山接到八路軍的作戰計劃後,隻是虛以委蛇,並未作認真的考慮。
24日黃昏,孫楚和閻錫山派專人給115師送來了“25日平型關出擊計劃”,決定由閻錫山的第2預備軍(軍長郭宗汾)、第61軍(軍長陳長捷)派出8個團,三路出擊團城口地區,並要求八路軍以兩路分別向蔡家峪、東河南出擊。接到此通知後,林彪決定在總的作戰方案上配合國民黨軍隊的作戰。但對閻錫山要求115師分兩路行動的計劃卻不屑一顧,決定不分兵行動,仍按自己的計劃行事。
平型關之戰打響以後,國民黨軍隊的前衛部隊即郭宗汾的第2預備軍,卻在日軍前沿陣地前按兵不動,沒有按原計劃向團城口的日軍發動進攻。等陳長捷第61軍趕到,郭宗汾軍卻又調頭南撤。拂曉出擊的計劃弄到中午還沒打響,致使當麵之敵粟飯部隊的兩個大隊安然退走。
就在115師一個師與日軍孤軍作戰的同時,國民黨第2戰區集中在平型關方麵的部隊多達5個軍10個師。如此龐大的兵力卻不敢與日軍的兩個營交戰。閻錫山和孫楚親自製定的作戰計劃,又經過他們自己的手將它破壞。
國民黨軍隊如此膽小怕事,林彪能瞧得起他們嗎?八路軍能瞧得起他們嗎?
林彪在他的《平型關戰鬥的經驗》中寫道:
“友軍在戰鬥中的配合,實在太差。他們自訂的出擊計劃,他們自己卻未能遵守。你打,他旁觀。他們時常吹牛說要決戰,但卻決而不戰,或向敵人打,而又不堅決打。他們的部隊本來既不充實,在一個出擊中,卻以區區的八個團兵力分成三大路,還留了總預備隊,而每路又相隔十多裏或二十多裏,這樣不僅缺乏出擊力,而且連我們打敗了而退下的敵人,他們碰著了,竟不但不能消滅之,反而被這些突圍的敵人沖坍了。他們的指揮真笨極了,特別不能真正了解與運用在戰役上於決戰的地點與時機集中絕對優於敵人的步兵、炮兵、飛機以猛攻敵人。”
一句“友軍的配合實在太差”,清清楚楚地表現出林彪打了勝仗後的心態,那就是從心底裏瞧不起國民黨軍隊。當然除了瞧不起國民黨軍隊之外,似乎還有弦外之音:怎麽樣,你國民黨人一敗再敗,可我115師一上去就打了一個大勝仗。
平型關本來可以取得更大的戰果,但卻由於國民黨軍隊的恐日心理和指揮無能給斷送了。作為一個軍人,林彪瞧不起國民黨軍隊的官兵;作為一名軍隊的領導者,林彪又瞧不起國民黨軍隊的指揮官。在林彪看來,國民黨軍隊的有些決策簡直無法理解。集中兵力幾乎是每一支軍隊所要遵循的作戰原則,但國民黨軍隊“卻以區區八團兵力分為三大路”,犯了兵家之大忌。國民黨軍隊的這個毛病似乎到最後也沒有改好,在遼瀋戰役中,當林彪一次又一次以幾倍或十倍的兵力對國民黨軍隊發動進攻時,國民黨的將軍們卻認為這不合常理,並覺得這不十分公平。
對國民黨軍隊的膽小怕事,林彪似乎不應感到吃驚,因為在中央紅軍的五次反“圍剿”和紅軍的長征途中,這樣的事他應該見得多了。
當然,話說回來,115師的勝利也應該有國民黨軍隊的一份“功勞”,要不是國民黨在抗日戰場上的無能,戰術上的呆板,日軍也不會孤軍深入,給115師造成一個打伏擊的機會。在平型關戰鬥之前,國民黨軍隊的所作所為已經給日本人一個印象,即中國軍隊不會打伏擊,戰鬥力也不強。要不然他們的膽怎麽會那麽大呢!
林彪在其總結中,還留出一個部分為國民黨軍隊指點迷津。
“中央軍隊如果還是守著挨打戰術,便是糟糕透了。他們對主要點應堅持固守,而不應到處守,應行決戰防禦與運動戰,應集中優勢兵力、飛機、大炮於決戰點。至於他們軍官的調動,政治工作的建立和對群眾關係的改善,都是他們很重要的問題。”
一名隻指揮區區15000人的八路軍師長,卻對總數約200萬人的國民黨軍隊指手劃腳,可謂是心高氣傲。但他確實有理由這樣做,因為國民黨200萬軍隊不能做到的事情,八路軍的一個師卻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