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噢,這個----是穿鑿附會吧。”俄語教師的話。
-
“我看哪——證明基督宗教中的“god”就是中國經書中的“上帝”,力圖從中找出“god”創造世界、靈魂不滅、天堂和地獄的存在並非虛構的依據,這些可能是東正教和其它一些西方思想家研究香巴拉的原因吧----”一個穿軍大衣的專家笑嗬嗬地說。
“藏傳佛教高僧是對的,‘香巴拉’並不是一個真實地方,而是每個人心中潛在的智慧和覺悟安家落戶之所 2。西方人將‘香巴拉’稱為‘和平的綠洲’”——在黑暗行星閃耀的一座燈塔。在西方國家,‘香巴拉’以其神秘而廣為人知,但是幾乎沒有人相信那是一個真實的地方。”另一個專家饒有興味地爭辯說。
-
“噢----?”李滬生聽得來了勁,“名堂不少啊!”
-
“‘shambh’不過語言學中所說的‘聲義轉換’的另一個典型例子罷了。”俄語教師發言了:“香—巴—拉—shambh,都運用了元音a,而我們知道a 是基礎元音,是聲帶震動第一自然發音,世界上所有的語言字母表首元字母都是a,也因為她是最美麗的聲音。我認為sham—bha&mdash所構成的輔音 + am的鼻音 + 輔音bha +,這樣的開口音,所造成的美感,足以使其在傳播中催發人類思維產生其聲音以外,或者說字外的意義。另外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西藏藏傳佛教喇嘛的六字真訣,‘唵、嘛、呢、叭、咪、吽’----”俄語老師語出驚人。
-
真是一言聳聽,駭世驚俗!
-
果然不愧語言教師啊!
-
“噢?!” 始料不及!
“啊,嗬嗬,哈哈哈哈----!”兩個專家發出了驚嘆,會心的大笑,然後是沉默。
-
保羅的地圖與“香巴拉”有關係嗎?
-
長生不老?朝拜進香?
-
一片沉默!
-------------------------------------------------------------------------
-
注1《拉薩和衛藏旅行記》(jorney to lhada and central tibet),1902年美國外交官和藏學先驅柔克義(w。w。rockhill)編輯出版印度藏學家達斯(sarat 插ndra das)的著作。其中講到,布裏亞特蒙古人德爾智(agvan dorjiev,1854-1938)在勸說十三世達賴喇嘛轉向俄羅斯尋求保護時,對達賴喇嘛說俄羅斯是北部的‘香巴拉王國’,這片神奇的土地保護著‘時輪’教義,沙皇尼古拉二世是宗喀巴的轉世。1915年將六世班禪喇嘛的名著《通往香巴拉之路》譯成德文(der weg nach shambh)的德國中亞探險家格倫維德爾也說,曾充當十三世達賴喇嘛侍講(參寧堪布)的俄國布裏亞特蒙古人德爾智將羅曼洛夫王朝視為‘香巴拉’統治者的後裔----
-
注2 藏民族信仰中的“香巴拉”概念源於佛教經典《時輪經》。公元前7世紀“香巴拉”就伴隨著佛教經典在印度誕生,直到11世紀,藏文經典《大藏經》的《丹珠爾》中才第一次正式記錄和描述了香巴拉國。直到17世紀20年代,“香巴拉”誕生2400多年後,西方人才從西藏等地知道了“香巴拉”神話和傳說中神秘的“香巴拉”王國。盡管現實中的“香巴拉”從來都沒有被發現,它的存在也沒有得到過真實的證明,但是“香巴拉”卻仍被世界八大宗教認同和尊崇。
20世紀以前,西藏幾乎是西方人的禁地,隻有一些傳教士和探險家進入西藏,因此,西方“香巴拉”的迷戀是基於“時輪”傳統的一些支離破碎的記載,或者完全是捏造。最初傳到西方文明中的關於“香巴拉”的信息來自葡萄牙的天主教傳教士卡布萊爾(cabrel)和卡瑟拉(estêvo cace),他們聽說了“香巴拉”(shamb,轉寫成xemb),並認為這是中國(cathay or china)的別稱。1627年,他們前往班禪的駐錫地紮什倫布寺後,發現了自己的錯誤,於是回到印度。卡布萊爾來自日喀則的簡要的地理記錄和卡瑟拉來自不丹的報告都提到“香巴拉”,並將shambh拚寫成xemb,這是歐洲語言第一次提及“香巴拉”。美國學者安德烈。托馬斯寫道:“天主教傳教士卡瑟拉(stephen cace)和卡布萊爾(joho cabral)是現代史上在大約350年前就記錄‘香巴拉’的第一批歐洲人”。“卡瑟拉神父......記錄了這個‘著名的國家’的存在,他在日喀則住了23年,並於1650年在那裏去世。這位喇嘛贏得人們的尊敬,甚至將他帶到了這個神秘的地方——北方的‘香巴拉’(shambh)”。
19世紀開始,以“通神論者”為首的一批西方人積極接受“香巴拉”的觀念,繼而對之進行了豐富的想像和描述,並開展了多次探險式的尋找。“通神論”啟發了西方人描述和想像“香巴拉”的靈感,燃起了西方人尋找“香巴拉”的熱情和勇氣。1888年,“通神論協會”(theosophical society)的創立者布拉瓦斯基(hp vatsky)在其代表作《神秘的教義》(the secret doctrine)一書說中提到了“香巴拉”神話,她聲稱自己與喜馬拉雅山(adepts)的一個“偉大的白人兄弟會”(great white lodge)建立了聯繫。在布拉瓦斯基看來,“香巴拉”就像“偉大的白人兄弟會”的總部,是地球上一個有形的地方,但是隻有世間有抱負的人才能看到。她說,印度和西藏的“聖人”(mahatmas),是來自“香巴拉”的超自然的人類,“香巴拉”是西藏的一個神秘的王國,那裏保存著柏拉圖所說的沉入海底的神秘島“亞特蘭蒂斯”(antis)的秘密教義。“香巴拉”的居民是“亞特蘭蒂斯”人民的後裔。“香巴拉”在佛教的地位猶如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咯的耶路撒冷。
“噢,這個----是穿鑿附會吧。”俄語教師的話。
-
“我看哪——證明基督宗教中的“god”就是中國經書中的“上帝”,力圖從中找出“god”創造世界、靈魂不滅、天堂和地獄的存在並非虛構的依據,這些可能是東正教和其它一些西方思想家研究香巴拉的原因吧----”一個穿軍大衣的專家笑嗬嗬地說。
“藏傳佛教高僧是對的,‘香巴拉’並不是一個真實地方,而是每個人心中潛在的智慧和覺悟安家落戶之所 2。西方人將‘香巴拉’稱為‘和平的綠洲’”——在黑暗行星閃耀的一座燈塔。在西方國家,‘香巴拉’以其神秘而廣為人知,但是幾乎沒有人相信那是一個真實的地方。”另一個專家饒有興味地爭辯說。
-
“噢----?”李滬生聽得來了勁,“名堂不少啊!”
-
“‘shambh’不過語言學中所說的‘聲義轉換’的另一個典型例子罷了。”俄語教師發言了:“香—巴—拉—shambh,都運用了元音a,而我們知道a 是基礎元音,是聲帶震動第一自然發音,世界上所有的語言字母表首元字母都是a,也因為她是最美麗的聲音。我認為sham—bha&mdash所構成的輔音 + am的鼻音 + 輔音bha +,這樣的開口音,所造成的美感,足以使其在傳播中催發人類思維產生其聲音以外,或者說字外的意義。另外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西藏藏傳佛教喇嘛的六字真訣,‘唵、嘛、呢、叭、咪、吽’----”俄語老師語出驚人。
-
真是一言聳聽,駭世驚俗!
-
果然不愧語言教師啊!
-
“噢?!” 始料不及!
“啊,嗬嗬,哈哈哈哈----!”兩個專家發出了驚嘆,會心的大笑,然後是沉默。
-
保羅的地圖與“香巴拉”有關係嗎?
-
長生不老?朝拜進香?
-
一片沉默!
-------------------------------------------------------------------------
-
注1《拉薩和衛藏旅行記》(jorney to lhada and central tibet),1902年美國外交官和藏學先驅柔克義(w。w。rockhill)編輯出版印度藏學家達斯(sarat 插ndra das)的著作。其中講到,布裏亞特蒙古人德爾智(agvan dorjiev,1854-1938)在勸說十三世達賴喇嘛轉向俄羅斯尋求保護時,對達賴喇嘛說俄羅斯是北部的‘香巴拉王國’,這片神奇的土地保護著‘時輪’教義,沙皇尼古拉二世是宗喀巴的轉世。1915年將六世班禪喇嘛的名著《通往香巴拉之路》譯成德文(der weg nach shambh)的德國中亞探險家格倫維德爾也說,曾充當十三世達賴喇嘛侍講(參寧堪布)的俄國布裏亞特蒙古人德爾智將羅曼洛夫王朝視為‘香巴拉’統治者的後裔----
-
注2 藏民族信仰中的“香巴拉”概念源於佛教經典《時輪經》。公元前7世紀“香巴拉”就伴隨著佛教經典在印度誕生,直到11世紀,藏文經典《大藏經》的《丹珠爾》中才第一次正式記錄和描述了香巴拉國。直到17世紀20年代,“香巴拉”誕生2400多年後,西方人才從西藏等地知道了“香巴拉”神話和傳說中神秘的“香巴拉”王國。盡管現實中的“香巴拉”從來都沒有被發現,它的存在也沒有得到過真實的證明,但是“香巴拉”卻仍被世界八大宗教認同和尊崇。
20世紀以前,西藏幾乎是西方人的禁地,隻有一些傳教士和探險家進入西藏,因此,西方“香巴拉”的迷戀是基於“時輪”傳統的一些支離破碎的記載,或者完全是捏造。最初傳到西方文明中的關於“香巴拉”的信息來自葡萄牙的天主教傳教士卡布萊爾(cabrel)和卡瑟拉(estêvo cace),他們聽說了“香巴拉”(shamb,轉寫成xemb),並認為這是中國(cathay or china)的別稱。1627年,他們前往班禪的駐錫地紮什倫布寺後,發現了自己的錯誤,於是回到印度。卡布萊爾來自日喀則的簡要的地理記錄和卡瑟拉來自不丹的報告都提到“香巴拉”,並將shambh拚寫成xemb,這是歐洲語言第一次提及“香巴拉”。美國學者安德烈。托馬斯寫道:“天主教傳教士卡瑟拉(stephen cace)和卡布萊爾(joho cabral)是現代史上在大約350年前就記錄‘香巴拉’的第一批歐洲人”。“卡瑟拉神父......記錄了這個‘著名的國家’的存在,他在日喀則住了23年,並於1650年在那裏去世。這位喇嘛贏得人們的尊敬,甚至將他帶到了這個神秘的地方——北方的‘香巴拉’(shambh)”。
19世紀開始,以“通神論者”為首的一批西方人積極接受“香巴拉”的觀念,繼而對之進行了豐富的想像和描述,並開展了多次探險式的尋找。“通神論”啟發了西方人描述和想像“香巴拉”的靈感,燃起了西方人尋找“香巴拉”的熱情和勇氣。1888年,“通神論協會”(theosophical society)的創立者布拉瓦斯基(hp vatsky)在其代表作《神秘的教義》(the secret doctrine)一書說中提到了“香巴拉”神話,她聲稱自己與喜馬拉雅山(adepts)的一個“偉大的白人兄弟會”(great white lodge)建立了聯繫。在布拉瓦斯基看來,“香巴拉”就像“偉大的白人兄弟會”的總部,是地球上一個有形的地方,但是隻有世間有抱負的人才能看到。她說,印度和西藏的“聖人”(mahatmas),是來自“香巴拉”的超自然的人類,“香巴拉”是西藏的一個神秘的王國,那裏保存著柏拉圖所說的沉入海底的神秘島“亞特蘭蒂斯”(antis)的秘密教義。“香巴拉”的居民是“亞特蘭蒂斯”人民的後裔。“香巴拉”在佛教的地位猶如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咯的耶路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