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頁
蘇德戰爭 1941-1945 作者:[英]艾伯特·西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由於英國政府事事一向唯美國馬首是瞻,大不列顛實際上在歐洲事務中已經不再起任何真正的作用了。邱吉爾隻是敦促勉為其難的羅斯福總統,已經無濟於事了。需要的倒是主動性和行動。
第三十二章 從維斯拉河到奧得河
艾伯特·西頓 [英國]
[出自《蘇德戰爭 1941-1945》]
蘇軍最高統帥部1944年末的戰略企圖,是在廣闊的戰線上向東普魯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奧地利推進,以波羅的海、柏林、布拉格和維也納四個地區為主攻方向。可是,他們認為在中歐地區發動攻勢以前,肅清波羅的海國家的敵人是再次向波蘭進軍的必要前提。
9月初,舍爾納的北方集團軍群扼守著一條近五百英裏長的戰線,它從納爾瓦附近的芬蘭灣伸展到裏加西南的多貝萊地域,在第3裝甲集團軍調歸北方集團軍群指揮以後,該戰線還將向南延伸到涅曼河。在愛沙尼亞北部,納爾瓦集群據守納爾瓦防線與貝帕斯湖的北岸。但它受到駐守在貝帕斯湖和沃爾次湖(威爾特西亞爾夫湖)之間的塔爾土(多帕特)的蘇軍從南方突入的威脅。伯格的第18集團軍駐在裏加灣以東,而希爾佩特的第16集團軍則在裏加灣以南。舍爾納象他的前任弗裏斯納一樣想撤出愛沙尼亞,他不讓希特勒知道,暗中準備撤退。在裏加以東的第16集團軍的地域內構築層層土木工事,想由此撤走第18集團軍。自芬蘭接受了蘇聯的和平條件,允許蘇聯使用芬蘭西南海岸的領海和海軍基地以後,蘇聯海軍艦隊就能自由進入波羅的海中部。作為預防措施,希特勒把一個德國師配置在可控製裏加灣的島上。
圖26 從維斯拉河到奧得河
蘇軍突入波羅的海國家的攻勢是由巴格拉米揚第1波羅的海方麵軍、葉廖緬科的第2波羅的海方麵軍和馬斯連尼科夫的第3波羅的海方麵軍實施的,並由作為蘇軍最高統帥部代表的華西列夫斯基負責協調。戈沃羅夫的列寧格勒方麵軍和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第3白俄羅斯方麵軍,在翼側實施助攻。在北部,列寧格勒方麵軍必須穿過貝帕斯湖以北的地峽與德軍的納爾瓦集群交戰,並肅清芬蘭灣愛沙尼亞沿岸一帶之敵。第3和第2波羅的海方麵軍,將從東部突破第18集團軍的防禦,進抵波羅的海以切斷第18集團軍和納爾瓦集群的退路。第1波羅的海方麵軍的目標是要前出到裏加附近的海岸,再次切斷德軍在城南的這條狹窄的通道。第3白俄羅斯方麵軍在這首次攻勢中沒有分配到任務。列寧格勒方麵軍和三個波羅的海方麵軍有一百三十三個步兵師、六個坦克軍和一個機械化軍,總兵力是九十萬人,三千輛(門)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二千六百架飛機。攻勢定於9月14日開始。北方集團軍群擁有三十二個師,其中一個是裝甲師,兩個裝甲護衛師以及三個黨衛軍旅。
裏加城正南方的梅默爾(尼梅內克)河和利耶盧佩(阿達)河的上遊都築起了攔河壩。下遊的水位迅速下降,坦克和步兵毫不費力地越過了這道障礙。起初,巴格拉米揚的第1波羅的海方麵軍進展順利,但是到9月16日,該方麵軍在裏加城南數英裏處被阻。不過第二天,隸屬於馬斯連尼科夫的第3波羅的海方麵軍的費久寧斯基第2突擊集團軍卻突破了哈塞的第2軍在塔爾土附近的防禦。這一突擊僅威脅到納爾瓦集群的安全。但是日見收縮的裏加城南通道卻危及到整個北方集團軍群的生存。在希特勒勉強同意以後發出了命令,將納爾瓦集群從北愛沙尼亞撤至塔林港和皮亞爾努港(佩爾勞),第18集團軍開始向裏加退卻。與此同時,中央集團軍群已命令勞斯的第3裝甲集團軍從施亞烏利亞伊(紹林)地域向第1波羅的海方麵軍的翼側發起突擊以支援北方集團軍群,但這些進攻成效極小。此後,第3裝甲集團軍被調離中央集團軍群,轉隸於舍爾納,這樣舍爾納的正麵就延伸到梅默爾河和東普魯士邊境。根據希特勒的指示,舍爾納將德軍裝甲部隊主力從施亞烏利亞伊轉移到裏加正南的耶爾加瓦(米塔瓦),準備從該地發動反攻。9月24日,當愛沙尼亞的大部分都已落入蘇聯之手的時候,蘇軍的進攻突然莫名其妙地停了下來。
那天,蘇軍最高統帥部頒發了一項涉及到徹底改變計劃的指令。既然德軍大部業已成功地從愛沙尼亞撤至裏加和庫爾蘭地域,莫斯科對封閉裏加突破口就失去了興趣。新的企圖是將主攻方向從北部移往西部,進攻德軍第3裝甲集團軍,蘇軍前出到梅默爾附近的波羅的海地域,孤立庫爾蘭的整個北方集團軍群。為此目的,巴格拉米揚的第1波羅的海方麵軍要在六天之內把三個步兵集團軍、一個坦克集團軍和若幹獨立軍從右翼調往左翼,行程一百英裏。這一調動還影響到另外兩個軍,總共動用了五十萬人、一千三百輛(門)坦克和自行火炮。蘇軍採取欺騙措施來掩護部隊的調動,包括公開準備再次在裏加附近發動進攻。其間在第1波羅的海方麵軍以南的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第3白俄羅斯方麵軍將支援這次進攻,並兵分三路向提耳濟特、貢賓能和蘇伐烏基發動進攻,突入東普魯士以牽製德軍的預備隊。在列寧格勒方麵軍開始肅清波羅的海近海島嶼上的殘敵之際,第3、第2波羅的海方麵軍將繼續進入拉脫維亞攻打裏加。
10月5日,巴格拉米揚在經過火力偵察和僅二十分鍾的炮火準備以後就開始了進攻,由於勞斯的第3裝甲集團軍的大部分裝甲車輛已調往耶爾加瓦地域的北部,所以巴格拉米揚隻遇到輕微的抵抗。遍布樹林和沼澤的地形給部隊行動造成了困難,但是奇斯佳科夫的第6近衛集團軍和別洛博羅多夫的第43集團軍到當天傍晚已推進了十餘英裏。低雲層和惡劣的天氣妨礙了空中支援和觀察,也無法使用坦克,直到第二天沃爾斯基的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和兩個坦克軍才投入戰鬥。很快就在第3裝甲集團軍的防線上打開了一個大突破口,巴格拉米揚開始向立陶宛的波羅的海海岸西進。10月6日,舍爾納開始從裏加東北方撤出部隊並把他們投入攻打巴格拉米揚的第1波羅的海方麵軍右翼的戰鬥,舍爾納未能取勝。10月10日,克列澤爾的蘇軍第51集團軍前出到帕蘭加正北方的波羅的海海岸,而別洛博羅多夫的第43集團軍前出到梅默爾城的郊區,但沒能攻克該城。除了被迫已經向南進入東普魯士的第3裝甲集團軍外,整個北方集團軍群都被包圍在庫爾蘭和裏加,東普魯士麵臨蘇軍渡過涅曼河發動的進攻。可是至10月12日,第3裝甲集團軍得到從德國中部匆忙東調的德國空軍傘兵裝甲軍的增援,成功地穩住了沿河防線。在北部的庫爾蘭,舍爾納使用第18集團軍設法在利耶帕亞(利巴瓦)南麵建立了一條東西走向的防線。德軍撤離裏加,退守圖胡姆。盡管古德裏安一再要求撤離庫爾蘭,而且事實上可以從海上撤離,但是希特勒拒不同意,因為他堅信該橋頭堡可以用來達到牽製敵軍的目的。盡管梅默爾在1945年1月就被蘇軍攻占,可是擁有二十六個師兵力的第16、第18集團軍一直把庫爾蘭橋頭堡堅守到戰爭結束。
第三十二章 從維斯拉河到奧得河
艾伯特·西頓 [英國]
[出自《蘇德戰爭 1941-1945》]
蘇軍最高統帥部1944年末的戰略企圖,是在廣闊的戰線上向東普魯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奧地利推進,以波羅的海、柏林、布拉格和維也納四個地區為主攻方向。可是,他們認為在中歐地區發動攻勢以前,肅清波羅的海國家的敵人是再次向波蘭進軍的必要前提。
9月初,舍爾納的北方集團軍群扼守著一條近五百英裏長的戰線,它從納爾瓦附近的芬蘭灣伸展到裏加西南的多貝萊地域,在第3裝甲集團軍調歸北方集團軍群指揮以後,該戰線還將向南延伸到涅曼河。在愛沙尼亞北部,納爾瓦集群據守納爾瓦防線與貝帕斯湖的北岸。但它受到駐守在貝帕斯湖和沃爾次湖(威爾特西亞爾夫湖)之間的塔爾土(多帕特)的蘇軍從南方突入的威脅。伯格的第18集團軍駐在裏加灣以東,而希爾佩特的第16集團軍則在裏加灣以南。舍爾納象他的前任弗裏斯納一樣想撤出愛沙尼亞,他不讓希特勒知道,暗中準備撤退。在裏加以東的第16集團軍的地域內構築層層土木工事,想由此撤走第18集團軍。自芬蘭接受了蘇聯的和平條件,允許蘇聯使用芬蘭西南海岸的領海和海軍基地以後,蘇聯海軍艦隊就能自由進入波羅的海中部。作為預防措施,希特勒把一個德國師配置在可控製裏加灣的島上。
圖26 從維斯拉河到奧得河
蘇軍突入波羅的海國家的攻勢是由巴格拉米揚第1波羅的海方麵軍、葉廖緬科的第2波羅的海方麵軍和馬斯連尼科夫的第3波羅的海方麵軍實施的,並由作為蘇軍最高統帥部代表的華西列夫斯基負責協調。戈沃羅夫的列寧格勒方麵軍和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第3白俄羅斯方麵軍,在翼側實施助攻。在北部,列寧格勒方麵軍必須穿過貝帕斯湖以北的地峽與德軍的納爾瓦集群交戰,並肅清芬蘭灣愛沙尼亞沿岸一帶之敵。第3和第2波羅的海方麵軍,將從東部突破第18集團軍的防禦,進抵波羅的海以切斷第18集團軍和納爾瓦集群的退路。第1波羅的海方麵軍的目標是要前出到裏加附近的海岸,再次切斷德軍在城南的這條狹窄的通道。第3白俄羅斯方麵軍在這首次攻勢中沒有分配到任務。列寧格勒方麵軍和三個波羅的海方麵軍有一百三十三個步兵師、六個坦克軍和一個機械化軍,總兵力是九十萬人,三千輛(門)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二千六百架飛機。攻勢定於9月14日開始。北方集團軍群擁有三十二個師,其中一個是裝甲師,兩個裝甲護衛師以及三個黨衛軍旅。
裏加城正南方的梅默爾(尼梅內克)河和利耶盧佩(阿達)河的上遊都築起了攔河壩。下遊的水位迅速下降,坦克和步兵毫不費力地越過了這道障礙。起初,巴格拉米揚的第1波羅的海方麵軍進展順利,但是到9月16日,該方麵軍在裏加城南數英裏處被阻。不過第二天,隸屬於馬斯連尼科夫的第3波羅的海方麵軍的費久寧斯基第2突擊集團軍卻突破了哈塞的第2軍在塔爾土附近的防禦。這一突擊僅威脅到納爾瓦集群的安全。但是日見收縮的裏加城南通道卻危及到整個北方集團軍群的生存。在希特勒勉強同意以後發出了命令,將納爾瓦集群從北愛沙尼亞撤至塔林港和皮亞爾努港(佩爾勞),第18集團軍開始向裏加退卻。與此同時,中央集團軍群已命令勞斯的第3裝甲集團軍從施亞烏利亞伊(紹林)地域向第1波羅的海方麵軍的翼側發起突擊以支援北方集團軍群,但這些進攻成效極小。此後,第3裝甲集團軍被調離中央集團軍群,轉隸於舍爾納,這樣舍爾納的正麵就延伸到梅默爾河和東普魯士邊境。根據希特勒的指示,舍爾納將德軍裝甲部隊主力從施亞烏利亞伊轉移到裏加正南的耶爾加瓦(米塔瓦),準備從該地發動反攻。9月24日,當愛沙尼亞的大部分都已落入蘇聯之手的時候,蘇軍的進攻突然莫名其妙地停了下來。
那天,蘇軍最高統帥部頒發了一項涉及到徹底改變計劃的指令。既然德軍大部業已成功地從愛沙尼亞撤至裏加和庫爾蘭地域,莫斯科對封閉裏加突破口就失去了興趣。新的企圖是將主攻方向從北部移往西部,進攻德軍第3裝甲集團軍,蘇軍前出到梅默爾附近的波羅的海地域,孤立庫爾蘭的整個北方集團軍群。為此目的,巴格拉米揚的第1波羅的海方麵軍要在六天之內把三個步兵集團軍、一個坦克集團軍和若幹獨立軍從右翼調往左翼,行程一百英裏。這一調動還影響到另外兩個軍,總共動用了五十萬人、一千三百輛(門)坦克和自行火炮。蘇軍採取欺騙措施來掩護部隊的調動,包括公開準備再次在裏加附近發動進攻。其間在第1波羅的海方麵軍以南的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第3白俄羅斯方麵軍將支援這次進攻,並兵分三路向提耳濟特、貢賓能和蘇伐烏基發動進攻,突入東普魯士以牽製德軍的預備隊。在列寧格勒方麵軍開始肅清波羅的海近海島嶼上的殘敵之際,第3、第2波羅的海方麵軍將繼續進入拉脫維亞攻打裏加。
10月5日,巴格拉米揚在經過火力偵察和僅二十分鍾的炮火準備以後就開始了進攻,由於勞斯的第3裝甲集團軍的大部分裝甲車輛已調往耶爾加瓦地域的北部,所以巴格拉米揚隻遇到輕微的抵抗。遍布樹林和沼澤的地形給部隊行動造成了困難,但是奇斯佳科夫的第6近衛集團軍和別洛博羅多夫的第43集團軍到當天傍晚已推進了十餘英裏。低雲層和惡劣的天氣妨礙了空中支援和觀察,也無法使用坦克,直到第二天沃爾斯基的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和兩個坦克軍才投入戰鬥。很快就在第3裝甲集團軍的防線上打開了一個大突破口,巴格拉米揚開始向立陶宛的波羅的海海岸西進。10月6日,舍爾納開始從裏加東北方撤出部隊並把他們投入攻打巴格拉米揚的第1波羅的海方麵軍右翼的戰鬥,舍爾納未能取勝。10月10日,克列澤爾的蘇軍第51集團軍前出到帕蘭加正北方的波羅的海海岸,而別洛博羅多夫的第43集團軍前出到梅默爾城的郊區,但沒能攻克該城。除了被迫已經向南進入東普魯士的第3裝甲集團軍外,整個北方集團軍群都被包圍在庫爾蘭和裏加,東普魯士麵臨蘇軍渡過涅曼河發動的進攻。可是至10月12日,第3裝甲集團軍得到從德國中部匆忙東調的德國空軍傘兵裝甲軍的增援,成功地穩住了沿河防線。在北部的庫爾蘭,舍爾納使用第18集團軍設法在利耶帕亞(利巴瓦)南麵建立了一條東西走向的防線。德軍撤離裏加,退守圖胡姆。盡管古德裏安一再要求撤離庫爾蘭,而且事實上可以從海上撤離,但是希特勒拒不同意,因為他堅信該橋頭堡可以用來達到牽製敵軍的目的。盡管梅默爾在1945年1月就被蘇軍攻占,可是擁有二十六個師兵力的第16、第18集團軍一直把庫爾蘭橋頭堡堅守到戰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