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
蘇德戰爭 1941-1945 作者:[英]艾伯特·西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本來德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取得戰術性勝利的希望要比蘇聯歷史文獻所能同意的大得多。7月13日,德軍隻有五個師未投入戰鬥,而中央方麵軍,據蘇聯自己報導,卻有一個步兵軍和兩個坦克軍未投入戰鬥。然而,曼施泰因當麵的沃羅涅日方麵軍的處境是非常不妙的。為了支援它,最後整個草原方麵軍都投入了戰鬥。如果沃羅涅日方麵軍不是處於某種危險境地的話,蘇軍統帥是不會甘冒風險把第38和第40集團軍的建製炮兵都抽調給它的。因此,曼施泰因的意見是正確的,如果第4裝甲集團軍連續地進行突擊,就可以摧毀其當麵蘇軍的大部分坦克而且還可以占領開闊地。
“城堡”攻勢失敗了,因為這個計劃考慮不周,一再延期也使進攻失去了突然性。根據史達林格勒戰役的經驗,無論德軍有多麽強大,攻打預有良好防禦陣地的強敵是很不明智的。發動“城堡”攻勢是一場賭博,德國想搶在英美軍在歐洲登陸之前先打一個勝仗,但是希特勒和德軍最高統帥部卻不曾想到蘇聯那時差不多已然作好了進攻的準備。希特勒和戈林從來沒有接觸過東線作戰的實際。甚至連蔡茨勒也不了解那裏新的作戰經驗。很明顯,離前線越遠,看法就越是樂觀。克魯格是屬於懷疑派的,而莫德爾對攻勢的結局沒有什麽信心。到了3月,這種傾向在南方集團軍群中同樣也是很明顯的。當時第4裝甲集團軍司令赫特鑑於氣候不佳和部隊過度疲勞,曾堅決反對曼施泰因和最高統帥部再次進攻哈爾科夫的主張。
直到1943年,德軍通常在戰術上是成功的,而在戰略上是失敗的。這次在庫爾斯克,它在戰術上也失敗了,因而導致戰略上的失敗。“城堡”攻勢的主導思想就預示著希特勒和德軍最高統帥部的破產。“城堡”計劃失敗後,軸心國從此一蹶不振,而且再也沒有重新掌握東線的主動權。
第二十三章 1943年蘇聯的秋季攻勢
艾伯特·西頓 [英國]
[出自《蘇德戰爭 1941-1945》]
蘇軍對奧廖爾突出部上的莫德爾第9集團軍後方所進行的攻勢,包括索科羅夫斯基的西方方麵軍、波波夫的布良斯克方麵軍以及後來的羅科素夫斯基的中央方麵軍所實施的一係列向心突擊。西方方麵軍巴格拉米揚的第11近衛集團軍在兩個突破炮兵軍的支援下,負責實施最初階段的突擊。第11近衛集團軍由六個步兵師、一個坦克軍與四個坦克旅組成。兩個突破炮兵軍由六十多個炮兵團組成,擁有近三千門火炮與迫擊炮。這一次所採用的戰術成了這次戰爭後期通常採用的戰術,即在非常狹窄的正麵上實施進攻,步兵師的正麵隻有兩千碼。在7月12日拂曉,第11近衛集團軍進行了猛烈的炮火準備。在頭兩天內,該集團軍前進了十六英裏。進攻是由布良斯克方麵軍編成內的戈爾巴托夫第3集團軍與科爾帕克奇第63集團軍從奧廖爾突出部東部發起的。據說德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當莫德爾第9集團軍所屬的師轉身對掩護其後方的第2裝甲集團軍進行援助時,這才慢慢地製止了蘇軍的進攻。然而,這是在曼施泰因不得不將大德意誌裝甲護衛師調給克魯格後才出現的情況。雖然蘇軍的進攻暫時受阻,但是,當西方方麵軍又調來巴丹諾夫第4坦克集團軍與費久寧斯基第11集團軍這兩個集團軍時壓力又逐漸增大。此外,布良斯克方麵軍還將雷巴爾科第3近衛坦克集團軍也投入了戰鬥。
7月25日,墨索裏尼在最後一次謁見意大列國王之後,便被廢黜和逮捕。主持義大利新政府的巴多格列奧元帥向凱塞林保證,他的政府將繼續打這場戰爭。然而希特勒並不相信他的話。他下決心從東線調出部隊,最好是調黨衛軍師來維持德國對義大利的控製。第二天,希特勒便將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召回並告訴他準備撤出奧廖爾突出部,以便將部隊調往西歐。對此持反對態度的克魯格列舉了許多困難,如後方的哈根防線以及所有的中間防線都還沒有建成,他所屬的所有建築勞工都被用來保養那些不斷被暴雨沖毀的公路,使之暢通無阻,當地的蘇聯農民正在忙於收割稞麥,讓他們去修建後方的野戰防禦工事是不可能的,因為隻要德軍有一點撤退的苗頭,他們便會全部逃入森林。克魯格說,蘇軍在坦克與火炮數量方麵擁有極大的優勢。為了對付這種優勢,撤退就必須有組織有步驟地進行,而且需要持續兩三個月,因為撤退過於倉促可能導致德軍的潰散,加之,遊擊隊還特別活躍。放棄奧廖爾及其鐵路側線與卸車設備將使鐵路線從每天能通過五十次列車減少到一天隻能通過十八次列車。希特勒聽了這些意見,承認都是事實,但是他堅持必須趕快撤兵。他告訴克魯格,他作為元首,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甚至克魯格把撤退的期限從原來的兩三個月壓縮到三四個星期,希特勒也未予批準。
7月28日午夜一時,德國有個無線電偵聽機構偵聽到了邱吉爾與羅斯福的無線電對話。這兩位政治家在通話中詳細地討論了義大利圖謀背叛軸心國的事。這便證實了希特勒的擔心不是多餘的。他於8月1日下令迅速撤出奧廖爾突出部。
在這期間,指揮南方集團軍群的曼施泰因在烏克蘭麵臨著一種不斷惡化的形勢。7月17日,托爾布欣的南方方麵軍和馬利諾夫斯基的西南方麵軍分別以一定的兵力在距奧廖爾大約三百英裏的東南方向上渡過米烏斯河和伊久姆附近的頓涅次河中遊實施了試探性的進攻。這些進攻的矛頭直指馬肯森的第1裝甲集團軍和新建的霍利德特的第6集團軍。德軍將相當於兩個裝甲軍的強大裝甲部隊,從哈爾科夫附近的南方集團軍群的左翼調到東南部,以恢復米烏斯河附近的態勢。正如曼施泰因後來所承認的那樣,這個決定糟糕透頂,因為蘇軍雖然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毋庸置疑地遭受了損失,但它仍比希特勒或曼施泰因想像中的強大得多。緊接著蘇聯便對烏克蘭的東大門哈爾科夫地區發起了進攻。
“城堡”攻勢失敗了,因為這個計劃考慮不周,一再延期也使進攻失去了突然性。根據史達林格勒戰役的經驗,無論德軍有多麽強大,攻打預有良好防禦陣地的強敵是很不明智的。發動“城堡”攻勢是一場賭博,德國想搶在英美軍在歐洲登陸之前先打一個勝仗,但是希特勒和德軍最高統帥部卻不曾想到蘇聯那時差不多已然作好了進攻的準備。希特勒和戈林從來沒有接觸過東線作戰的實際。甚至連蔡茨勒也不了解那裏新的作戰經驗。很明顯,離前線越遠,看法就越是樂觀。克魯格是屬於懷疑派的,而莫德爾對攻勢的結局沒有什麽信心。到了3月,這種傾向在南方集團軍群中同樣也是很明顯的。當時第4裝甲集團軍司令赫特鑑於氣候不佳和部隊過度疲勞,曾堅決反對曼施泰因和最高統帥部再次進攻哈爾科夫的主張。
直到1943年,德軍通常在戰術上是成功的,而在戰略上是失敗的。這次在庫爾斯克,它在戰術上也失敗了,因而導致戰略上的失敗。“城堡”攻勢的主導思想就預示著希特勒和德軍最高統帥部的破產。“城堡”計劃失敗後,軸心國從此一蹶不振,而且再也沒有重新掌握東線的主動權。
第二十三章 1943年蘇聯的秋季攻勢
艾伯特·西頓 [英國]
[出自《蘇德戰爭 1941-1945》]
蘇軍對奧廖爾突出部上的莫德爾第9集團軍後方所進行的攻勢,包括索科羅夫斯基的西方方麵軍、波波夫的布良斯克方麵軍以及後來的羅科素夫斯基的中央方麵軍所實施的一係列向心突擊。西方方麵軍巴格拉米揚的第11近衛集團軍在兩個突破炮兵軍的支援下,負責實施最初階段的突擊。第11近衛集團軍由六個步兵師、一個坦克軍與四個坦克旅組成。兩個突破炮兵軍由六十多個炮兵團組成,擁有近三千門火炮與迫擊炮。這一次所採用的戰術成了這次戰爭後期通常採用的戰術,即在非常狹窄的正麵上實施進攻,步兵師的正麵隻有兩千碼。在7月12日拂曉,第11近衛集團軍進行了猛烈的炮火準備。在頭兩天內,該集團軍前進了十六英裏。進攻是由布良斯克方麵軍編成內的戈爾巴托夫第3集團軍與科爾帕克奇第63集團軍從奧廖爾突出部東部發起的。據說德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當莫德爾第9集團軍所屬的師轉身對掩護其後方的第2裝甲集團軍進行援助時,這才慢慢地製止了蘇軍的進攻。然而,這是在曼施泰因不得不將大德意誌裝甲護衛師調給克魯格後才出現的情況。雖然蘇軍的進攻暫時受阻,但是,當西方方麵軍又調來巴丹諾夫第4坦克集團軍與費久寧斯基第11集團軍這兩個集團軍時壓力又逐漸增大。此外,布良斯克方麵軍還將雷巴爾科第3近衛坦克集團軍也投入了戰鬥。
7月25日,墨索裏尼在最後一次謁見意大列國王之後,便被廢黜和逮捕。主持義大利新政府的巴多格列奧元帥向凱塞林保證,他的政府將繼續打這場戰爭。然而希特勒並不相信他的話。他下決心從東線調出部隊,最好是調黨衛軍師來維持德國對義大利的控製。第二天,希特勒便將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召回並告訴他準備撤出奧廖爾突出部,以便將部隊調往西歐。對此持反對態度的克魯格列舉了許多困難,如後方的哈根防線以及所有的中間防線都還沒有建成,他所屬的所有建築勞工都被用來保養那些不斷被暴雨沖毀的公路,使之暢通無阻,當地的蘇聯農民正在忙於收割稞麥,讓他們去修建後方的野戰防禦工事是不可能的,因為隻要德軍有一點撤退的苗頭,他們便會全部逃入森林。克魯格說,蘇軍在坦克與火炮數量方麵擁有極大的優勢。為了對付這種優勢,撤退就必須有組織有步驟地進行,而且需要持續兩三個月,因為撤退過於倉促可能導致德軍的潰散,加之,遊擊隊還特別活躍。放棄奧廖爾及其鐵路側線與卸車設備將使鐵路線從每天能通過五十次列車減少到一天隻能通過十八次列車。希特勒聽了這些意見,承認都是事實,但是他堅持必須趕快撤兵。他告訴克魯格,他作為元首,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甚至克魯格把撤退的期限從原來的兩三個月壓縮到三四個星期,希特勒也未予批準。
7月28日午夜一時,德國有個無線電偵聽機構偵聽到了邱吉爾與羅斯福的無線電對話。這兩位政治家在通話中詳細地討論了義大利圖謀背叛軸心國的事。這便證實了希特勒的擔心不是多餘的。他於8月1日下令迅速撤出奧廖爾突出部。
在這期間,指揮南方集團軍群的曼施泰因在烏克蘭麵臨著一種不斷惡化的形勢。7月17日,托爾布欣的南方方麵軍和馬利諾夫斯基的西南方麵軍分別以一定的兵力在距奧廖爾大約三百英裏的東南方向上渡過米烏斯河和伊久姆附近的頓涅次河中遊實施了試探性的進攻。這些進攻的矛頭直指馬肯森的第1裝甲集團軍和新建的霍利德特的第6集團軍。德軍將相當於兩個裝甲軍的強大裝甲部隊,從哈爾科夫附近的南方集團軍群的左翼調到東南部,以恢復米烏斯河附近的態勢。正如曼施泰因後來所承認的那樣,這個決定糟糕透頂,因為蘇軍雖然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毋庸置疑地遭受了損失,但它仍比希特勒或曼施泰因想像中的強大得多。緊接著蘇聯便對烏克蘭的東大門哈爾科夫地區發起了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