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此次戰敗之後,許多德軍指揮官都把勃勞希契解職以來所遭受的一係列失敗歸咎於希特勒,這種譴責是十分正確的。但是必須記住:1942年,這些將軍中有許多人絲毫不懷疑希特勒的軍事領導能力,堅定不移地相信他的天才,他們同樣負有低估其敵人的罪責。而希特勒本人也對德軍領導人與參謀部抱有近乎病態的反感和輕蔑。


    正因為希特勒堅持要保盧斯留在伏爾加河,因此這次德軍失敗應歸咎於元首。在他周圍的人中,凱特爾無足輕重;約德爾自利斯特事件後仍然心有餘悸。無論怎樣說,他倆對俄國戰場均不負任何實際責任。疲憊的哈爾德早已退休。其繼任人蔡茨勒無論對希特勒還是對集團軍群司令們均不能產生任何影響。他在這一階段扮演的角色是消極的。除希特勒外,戈林要對這場災難負主要責任。因為他曾保證他能不斷地向包圍圈內提供空中補給。他所作出的這項保證立即遭到自己的空軍指揮官與參謀們的反對。在這場悲劇中,曼施泰因扮演的角色牽扯最少,因為他的兵力那樣少,任務那樣重,在那個時候接受任務已為時過晚了,而且他從未真正指揮過保盧斯。曼施泰因隻在一個問題上的責任不明,即他是否應向保盧斯下達那道放棄陣地,實施突圍的硬性命令。從爾後的事件來看,可以說曼施泰因應該這樣做,盡管這道命令肯定會立即遭到元首的反對。


    契爾河河口附近的頓河大橋距史達林格勒僅四十英裏,並且在12月16日以前一直控製在德軍手中,曼施泰因不走頓河大橋,偏偏捨近求遠,選擇從科帖爾尼科沃到史達林格勒的路線是想給蘇聯守軍以突然的打擊。因此他選擇了葉廖緬科防守較為薄弱的方向。史達林與華西列夫斯基均不相信德國人會選擇這樣一條靠不住的路線。第57裝甲軍即使被打敗,主要功勞也不能歸於特魯番諾夫指揮的第51集團軍,問題在於路途遙遠,地形複雜,天候惡劣。在這種情況下倒不如集中第57與第48裝甲軍兩個軍的兵力強渡契爾河下遊與頓河(這是進入史達林格勒的捷徑),衝破對岸蘇軍的阻攔,向史達林格勒發動進攻。可是當時卻捨近求遠,結果兩個裝甲軍都被孤立殲滅。


    保盧斯擔任的角色是他命中注定的。保盧斯與他即將取代的約德爾在軍事素養與性格方麵有許多相似之處。他是資歷最深的作戰參謀。盡管他並非沒有指揮能力,但他卻毫無指揮經驗。另一方麵,與其同事們相比,他的性格要馴順得多,他反應遲鈍,優柔寡斷。他可能因11月23日或其後不久未能不顧希特勒的命令掉轉部隊,殺出另一條生路而遭受譴責。但是,如果保盧斯能夠迅速作出反應,拒不服從希特勒要他留在伏爾加河的意圖,那才是不可思議的。希特勒是不會為最高統帥部選擇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的。況且保盧斯也不是赫普納。赫普納敢想敢做,這也是毀滅他自己的原因。如果保盧斯了解第6集團軍繼續留在伏爾加河將會全部被殲,他可能會違抗希特勒的命令。但是相反,甚至遲至1月24日,當包圍圈在他眼前逐步縮小;當所有解救的希望全已破滅,當他知道末日已為時不遠時,他仍要求希特勒允許他組織部隊進行抵抗,而當他的要求未得到答覆時,也未能採取行動。這是什麽原因呢?一則11月23日,德軍仍未遭受重大的失敗;二則有例在先——希特勒橫暴地處置了施波內克與海姆。


    最後的疑點是,11月23日或12月19日,第6集團軍是否還十分強大,足以衝出包圍圈,這仍然是個值得推敲的問題。但是,第6集團軍各軍大部分保持完整,它有可能在11月最後一周,以丟棄大部分的裝備為代價保證各軍的完整,因為蘇軍當時正在混亂之中,也不擁有強大的兵力。到12月19日,局勢急轉直下,第6集團軍剩餘的大量的馬匹被屠宰了,德軍的補給情況也惡化了。眾所周知,此時,葉廖緬科也遇到了重重困難,他的坦克部隊與摩托化部隊已把油料與補給消耗殆盡。馬利諾夫斯基指揮的第2近衛集團軍直至12月19日才逾期趕抵該地區。保盧斯與赫特的援軍相距僅三十英裏,中間是葉廖緬科的部隊,如果第6集團軍於12月19日向葉廖緬科的後方發動進攻,並把獲得自由作為鼓舞部隊的動力,那麽,就可能有相當數量的人衝出包圍圈。


    第二十一章 德軍撤至烏克蘭


    艾伯特·西頓 [英國]


    [出自《蘇德戰爭 1941-1945》]


    這次大反攻的第三階段以德軍第6集團軍被殲和德軍撤離高加索而告終。第三階段是由戈利科夫的沃羅涅日方麵軍對德國紮爾穆特的第2集團軍和匈牙利詹內的第2集團軍實施進攻。進攻的直接目標是哈爾科夫和頓涅次盆地。進攻正麵從利夫內綿延到坎帖米羅夫卡,寬三百多英裏。列伊特的布良斯克方麵軍從北翼、瓦杜丁的西南方麵軍從南翼配合戈利科夫。為了從兩翼合圍匈牙利第2集團軍,由莫斯卡連科的第40集團軍協同第18獨立步兵軍對右翼的匈牙利部隊進行主要突擊,由雷巴爾科的第3坦克集團軍攻打左翼的義大利部隊,這兩路軍在敵人後方約五十英裏處,即阿列克謝耶夫卡附近會合。然後它們再兵分兩路:一路向北,協同沃羅涅日方麵軍的奇比索夫第38集團軍和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第60集團軍攻打德軍第2集團軍暴露的翼側;另一路向南,配合以布良斯克方麵軍的普霍夫第13集團軍以及西南方麵軍的哈裏東諾夫第6集團軍攻打義大利加裏博爾迪的第8集團軍暴露的翼側。在這個主攻方向上,德國第2集團軍有兩個軍(七個師),而匈牙利集團軍隻有九個旅或輕型師、一個裝甲師和一個德國步兵師。義大利阿爾卑斯軍有三個師。軸心國部隊坦克和火炮數量都比不上進攻一方,蘇軍僅沃羅涅日方麵軍就有十九個步兵師和大量的坦克、騎兵部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蘇德戰爭 1941-1945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艾伯特·西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艾伯特·西頓並收藏蘇德戰爭 1941-1945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