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蘇德戰爭 1941-1945 作者:[英]艾伯特·西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史達林在7月29日和30日與霍普金斯會談時,施展出一整套友善和寓剛於柔的伎倆,給人以坦率和誠實的印象。以後,霍普金斯發現隻有史達林才是最高權威和所有情報的來源;史達林不在時,他的參謀人員對即令是一些區區小事也不敢討論。第一次會麵時,史達林費盡心機地討好總統的私人代表。當蘇聯能毫不費勁地得到美國的物資,而且被擊敗的危險消失後,史達林的態度就變了。他不能麵對著美國的工業實力和尚未動用的軍事力量望梅止渴,於是便逼迫霍普金斯答應美國參戰。他認為,隻要宣戰就夠了。德國兵力如此之強,英蘇協力也難以戰勝它,他甚至還說,他歡迎美國派兵去蘇聯。他說,戰爭開始時,前方的蘇軍有一百八十個師,其中有六十個坦克師;到7月份,增加到二百六十個師。史達林預期到1942年5月前線將有三百五十個師,他說,戰爭開始時,蘇聯擁有二萬四千輛坦克,另外每月還能生產一千輛。據他說,他有七千多架戰鬥機,每月還能生產約一千八百架軍用飛機。
當然,史達林這麽說,是有用意,有目的的。他很少會見客人,很少說廢話,在這個非常時刻,他是極需美國的經濟和軍事援助才這樣做的。不過,以後事態的發展以及得到的情報都證實在透露蘇聯方麵的數字時,史達林可能說的是實話。然而,在其它問題上,尤其是有關德軍的情況,他的說法不準確。他過分誇大了敵人的實力,說德國的坦克師和摩托化師有七十個。很多其它說法也不真實。這可能是故意誇大,以強調援助的必要性,也許是出於主觀猜測,以彌補由於蘇軍戰術情報組織遭到破壞而出現的情報空白。不管他怎麽說,也不管他說的正確性如何,史達林還是給霍普金斯以深刻的印象,並通過他使羅斯福相信蘇聯並不會很快被打敗。
這年秋初,美國情報機構傾向於這樣一種看法,即蘇聯不太可能維持到可以預見的將來,盡管當時尚不能預測戰爭的結局如何。在霍普金斯訪問之後,羅斯福和邱吉爾派出一個聯合支援使團前去莫斯科討論蘇聯的需求,在倫敦負責軍事援助的艾夫裏爾·哈裏曼代表美國,比弗布魯克則是邱吉爾派的代表。克裏姆林宮進行這次會談所採用的方式雖然符合共產黨人的慣例,但西方代表團卻感到意外和震驚。在9月28日第一次會談中,大家較熱誠。史達林概述了前方軍事形勢。代表團成員並沒有感到有多少新鮮內容,反而產生一些錯覺,因為這個獨裁者掩蓋了蘇聯失敗的真實原因,而佯稱完全是由於德國裝甲部隊實力太強所致。第二天會談時,氣氛迥然不同。代表團成員感到對方充滿著猜疑和敵意。會談毫無結果。史達林對會談議程幾乎不感興趣。無禮地暗示說,是蘇聯挑起了戰爭的全部重擔,並說已提供的援助微不足道。次日,史達林採用巴甫洛夫的一百八十度轉變手法(這種手法在以後與外國政界人士和特使們的許多次會談中已司空見慣了)。他笑容可掬,親切和藹,表現隨和,很快便達成協議。接著又是一番熱情招待,代表團成員暢飲伏特加,頻頻舉杯祝酒,離開時總算感到心滿意足,因為終於達成了協議,雖然這協議僅僅說明蘇聯人願意接受援助。這次會談表明了蘇聯人採取隻取不予的手法,給蘇聯的東西都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接受了。一直到那時,美國始終要求蘇聯提出需要提供軍用物資的正當理由或根據,而史達林則明確表示這方麵的情報是不會提供的。西方民主國家後來才獲悉他們還得冒著風險把軍用物資和補給品運往蘇聯港口。會談中,這種態度上的突然變化可能有雙重目的:一是使英美與會者感到不知所措而動搖他們的決心;同時也可以使代表團成員欣然離去。這是針對當時德國電台有關會談破裂的宣傳最好的一種批駁辦法。這次會談有點象徵收保護費,因為會談向這位獨裁者表明,為了與他結盟西方願意付出什麽樣的代價。
蘇聯外交的另一重要特點是,它十分重視戰後的歐洲國界線和勢力範圍的劃分。而當時蘇聯軍隊在白俄羅斯以及烏克蘭遭到失敗,德國人即將向莫斯科挺進。那時英國還是個資源豐富的第一流強國,已取代德國的地位,似乎成為戰後能與蘇聯覬覦歐洲大陸的野心進行對抗的唯一歐洲國家。莫斯科逼迫英國承認1941年蘇聯的國界線。這條國界線把非法強占的比薩拉比亞、北布科維納、波羅的海國家、部分芬蘭以及波蘭領土都納入蘇聯版圖。在波蘭全國統一政府問題上,史達林隻好改變立場。他認為建立一個新波蘭對蘇聯的利益極為重要,願意在蘇聯領土上為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提供立足之地。這可能是為了(後來的實際情況也表明)使他便於控製或在需要時扼殺這個政府。1941年他就在盤算如何處理東德的領土和如何保住蘇聯在中部歐洲的地位。他想和邱吉爾做一番交易,簽訂條約和秘密議定書來劃分歐洲的勢力範圍,就象1939年8月同德國的做法一樣,他認為美國對歐洲的看法是對歐洲的幹涉。但是邱吉爾不事先與美國協商是不會採取行動的。這一點對史達林並不是沒有影響。邱吉爾常常被一種沒有根據的思緒所苦惱,他擔心史達林強迫別人承認他攫取的領土是作為繼續進行這場戰爭所索取的代價,所以,邱吉爾很想與他達成某種協議。但羅斯福和赫爾堅決反對給史達林預支“貸款”。整個戰爭期間,羅斯福不願糾纏在歐洲那些問題上,他深信政治上的國界問題和血緣問題應放到戰後和平會議上去解決。
當然,史達林這麽說,是有用意,有目的的。他很少會見客人,很少說廢話,在這個非常時刻,他是極需美國的經濟和軍事援助才這樣做的。不過,以後事態的發展以及得到的情報都證實在透露蘇聯方麵的數字時,史達林可能說的是實話。然而,在其它問題上,尤其是有關德軍的情況,他的說法不準確。他過分誇大了敵人的實力,說德國的坦克師和摩托化師有七十個。很多其它說法也不真實。這可能是故意誇大,以強調援助的必要性,也許是出於主觀猜測,以彌補由於蘇軍戰術情報組織遭到破壞而出現的情報空白。不管他怎麽說,也不管他說的正確性如何,史達林還是給霍普金斯以深刻的印象,並通過他使羅斯福相信蘇聯並不會很快被打敗。
這年秋初,美國情報機構傾向於這樣一種看法,即蘇聯不太可能維持到可以預見的將來,盡管當時尚不能預測戰爭的結局如何。在霍普金斯訪問之後,羅斯福和邱吉爾派出一個聯合支援使團前去莫斯科討論蘇聯的需求,在倫敦負責軍事援助的艾夫裏爾·哈裏曼代表美國,比弗布魯克則是邱吉爾派的代表。克裏姆林宮進行這次會談所採用的方式雖然符合共產黨人的慣例,但西方代表團卻感到意外和震驚。在9月28日第一次會談中,大家較熱誠。史達林概述了前方軍事形勢。代表團成員並沒有感到有多少新鮮內容,反而產生一些錯覺,因為這個獨裁者掩蓋了蘇聯失敗的真實原因,而佯稱完全是由於德國裝甲部隊實力太強所致。第二天會談時,氣氛迥然不同。代表團成員感到對方充滿著猜疑和敵意。會談毫無結果。史達林對會談議程幾乎不感興趣。無禮地暗示說,是蘇聯挑起了戰爭的全部重擔,並說已提供的援助微不足道。次日,史達林採用巴甫洛夫的一百八十度轉變手法(這種手法在以後與外國政界人士和特使們的許多次會談中已司空見慣了)。他笑容可掬,親切和藹,表現隨和,很快便達成協議。接著又是一番熱情招待,代表團成員暢飲伏特加,頻頻舉杯祝酒,離開時總算感到心滿意足,因為終於達成了協議,雖然這協議僅僅說明蘇聯人願意接受援助。這次會談表明了蘇聯人採取隻取不予的手法,給蘇聯的東西都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接受了。一直到那時,美國始終要求蘇聯提出需要提供軍用物資的正當理由或根據,而史達林則明確表示這方麵的情報是不會提供的。西方民主國家後來才獲悉他們還得冒著風險把軍用物資和補給品運往蘇聯港口。會談中,這種態度上的突然變化可能有雙重目的:一是使英美與會者感到不知所措而動搖他們的決心;同時也可以使代表團成員欣然離去。這是針對當時德國電台有關會談破裂的宣傳最好的一種批駁辦法。這次會談有點象徵收保護費,因為會談向這位獨裁者表明,為了與他結盟西方願意付出什麽樣的代價。
蘇聯外交的另一重要特點是,它十分重視戰後的歐洲國界線和勢力範圍的劃分。而當時蘇聯軍隊在白俄羅斯以及烏克蘭遭到失敗,德國人即將向莫斯科挺進。那時英國還是個資源豐富的第一流強國,已取代德國的地位,似乎成為戰後能與蘇聯覬覦歐洲大陸的野心進行對抗的唯一歐洲國家。莫斯科逼迫英國承認1941年蘇聯的國界線。這條國界線把非法強占的比薩拉比亞、北布科維納、波羅的海國家、部分芬蘭以及波蘭領土都納入蘇聯版圖。在波蘭全國統一政府問題上,史達林隻好改變立場。他認為建立一個新波蘭對蘇聯的利益極為重要,願意在蘇聯領土上為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提供立足之地。這可能是為了(後來的實際情況也表明)使他便於控製或在需要時扼殺這個政府。1941年他就在盤算如何處理東德的領土和如何保住蘇聯在中部歐洲的地位。他想和邱吉爾做一番交易,簽訂條約和秘密議定書來劃分歐洲的勢力範圍,就象1939年8月同德國的做法一樣,他認為美國對歐洲的看法是對歐洲的幹涉。但是邱吉爾不事先與美國協商是不會採取行動的。這一點對史達林並不是沒有影響。邱吉爾常常被一種沒有根據的思緒所苦惱,他擔心史達林強迫別人承認他攫取的領土是作為繼續進行這場戰爭所索取的代價,所以,邱吉爾很想與他達成某種協議。但羅斯福和赫爾堅決反對給史達林預支“貸款”。整個戰爭期間,羅斯福不願糾纏在歐洲那些問題上,他深信政治上的國界問題和血緣問題應放到戰後和平會議上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