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蘇德戰爭 1941-1945 作者:[英]艾伯特·西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央集團軍群完成了分配給它的任務,消滅了白俄羅斯地區的蘇軍,俘虜敵人約六十萬,摧毀並繳獲坦克五千餘輛。它向前推進了五百英裏,直至斯摩棱斯克,遠遠超過德維納-第聶伯河一線,離莫斯科約二百五十英裏。7月3日,哈爾德興高采烈地在日記中寫道,對俄戰鬥勝利在即。可是,在9月份,從列寧格勒到黑海的整個前方地域,蘇聯部署的部隊仍有二十七個集團軍之多。
後來,很多德軍將領批評希特勒的戰術指揮和幹預。希特勒贊成向東進行大縱深突擊,但不願擔風險。他要安全可靠,要在被圍敵人的四周建立牢固的包圍圈。另一方麵,裝甲集群的司令們主要關心的不是消滅敵人,而是大膽奪取縱深內的戰術和戰略目標,諸如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古德裏安的邏輯尤為突出,它是以“大膽總是合算”這樣一種設想為根據的。可以認為,他的大膽挺進的主張代表了一種機動作戰的思想。這種作戰思想雖然收效快而顯著,但這算不上一項高明的戰略計劃。古德裏安指責陸軍總部和希特勒選擇明斯克作為第一次兩翼包圍的目標,而沒有選斯摩棱斯克。他也指責他們在包圍諾沃格魯多克時阻止了他的行動。事實上,希特勒的小心謹慎很可能是使得德軍能夠大量俘獲敵人的原因,這是因為從比亞威斯托克-諾沃格魯多克逃出的敵人很少,而同時又把蘇聯另外五個新集團軍向前吸引到維切布斯克-莫吉廖夫一線。這一部分蘇軍有很多在第二次兩翼包圍作戰中被殲。古德裏安思想較頑固,眼光較狹小。此時,他象其他很多指揮官一樣,看不到戰爭的更廣闊的方麵,不了解德軍最高統帥部幕後活動的動向。
蘇聯企圖把斯摩棱斯克戰役吹噓為一次勝利。克裏姆林宮認為,德軍的直接的和主要的目標是占領莫斯科,所以在看到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攻占斯摩棱斯克後並不打算向前推進時感到驚訝。於是,克裏姆林宮對事態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解釋,但沒有客觀事實的依據。在蘇聯國內,人們說,蘇軍在斯摩棱斯克的英勇抗擊是迫使希特勒和德軍改變原定計劃,取消進攻莫斯科的決定性因素。雖然蘇軍的反突擊有時極為猛烈,從大體上看,蘇軍作戰很有決心,但是,如果當時希特勒打算向莫斯科推進的話,蘇軍的兵力事實上不可能抵擋住德軍。蘇聯聲稱,希特勒停止進攻莫斯科是由於害怕被蘇軍從北麵和南麵進行兩翼夾擊。這種說法也不符合事實。根據希特勒的命令,巴巴羅薩指令和以後的各項作戰計劃是以下述前提為基礎的,即一旦到達斯摩棱斯克,德軍主要兵力將轉向列寧格勒,可能還轉向烏克蘭。
第九章 元首舉棋不定
艾伯特·西頓 [英國]
[出自《蘇德戰爭 1941-1945》]
陸軍元帥倫斯德特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的左路軍在波蘭,由第1裝甲集群和第6、第17集團軍組成;其右路軍在羅馬尼亞,由德軍第11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組成,兩路軍隊之間隔著匈牙利的領土。在波蘭的各集團軍計劃從普裏皮亞特沼澤地的南麵東進攻入烏克蘭,與此同時,右路的羅馬尼亞軍和德軍將向東北推進,穿過摩爾達維亞(比薩拉比亞)與左路會合。匈牙利要參加對蘇戰爭,並打算投入幾個旅,從而形成連結波蘭和羅馬尼亞兩線的中間環節。倫斯德特總共約有十四個羅馬尼亞師和四十一個德國師,其中僅有五個裝甲師和三個摩托化師。
德軍原先打算使用兩翼包圍的戰術,一路裝甲部隊從波蘭出擊,另一路從羅馬尼亞出擊,兩路將在第聶伯河畔的基輔地區會合。然而,戰役開始前三個月,希特勒改變了主意,轉而贊成從波蘭進行一路迂迴。他的理由是,從羅馬尼亞進攻,普魯特河和德涅斯特河是橫在進攻軸線上兩個難以逾越的障礙。這隻是一個託辭,而更重要的理由是他對普洛耶什蒂油田的安全忐忑不安,他擔心越過羅馬尼亞邊境發動猛烈的攻勢可能激怒蘇聯,使它向羅馬尼亞境內進行反擊。
因此,南方集團軍群將由陸軍元帥賴歇瑙指揮的第6集團軍和克萊斯特中將指揮的第1裝甲集群擔任主攻。賴歇瑙指揮的全部兵力為二十個師,其中有五個裝甲師和三個摩托化步兵師。賴歇瑙將從盧布林東南地區奮力東進,第6集團軍負有保障左翼側,即普裏皮亞特沼澤地一側的特殊責任,而第1裝甲集群的目標是第聶伯河畔上基輔一帶地區。裝甲集群和緊隨其後的第6集團軍的步兵師然後轉向東南沿第聶伯河向黑海方向進軍,以奪取第聶伯河的渡口,並阻止敵人向東撤退。馮·施蒂爾普納格爾指揮的第17集團軍,共有十三個步兵師,將在賴歇瑙的右翼行動,穿過利沃夫和文尼察。在羅馬尼亞的軍隊有馮·朔貝特的德國第11集團軍,計七個德國步兵師和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羅馬尼亞的兩個集團軍的兵力相當於十四個羅馬尼亞師。德國第11集團軍居於兩個羅馬尼亞集團軍中間,並將一個軍配屬給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還派出一個步兵師保衛普洛耶什蒂油田,另有一些小部隊也配屬到羅馬尼亞的部隊。德國第11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在戰爭爆發後前七天的任務是在原地保衛羅馬尼亞領土。七天之後,烏克蘭的蘇軍不是已被包圍,就是已開始撤退。屆時,第11和第3集團軍將取道卡緬涅次波多耳斯基和莫吉廖夫波多爾斯基攻入烏克蘭,企圖牽製那裏的蘇軍,與此同時,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將向奧德薩運動。南方集團軍群有第4航空隊,約六百架飛機的支援。
後來,很多德軍將領批評希特勒的戰術指揮和幹預。希特勒贊成向東進行大縱深突擊,但不願擔風險。他要安全可靠,要在被圍敵人的四周建立牢固的包圍圈。另一方麵,裝甲集群的司令們主要關心的不是消滅敵人,而是大膽奪取縱深內的戰術和戰略目標,諸如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古德裏安的邏輯尤為突出,它是以“大膽總是合算”這樣一種設想為根據的。可以認為,他的大膽挺進的主張代表了一種機動作戰的思想。這種作戰思想雖然收效快而顯著,但這算不上一項高明的戰略計劃。古德裏安指責陸軍總部和希特勒選擇明斯克作為第一次兩翼包圍的目標,而沒有選斯摩棱斯克。他也指責他們在包圍諾沃格魯多克時阻止了他的行動。事實上,希特勒的小心謹慎很可能是使得德軍能夠大量俘獲敵人的原因,這是因為從比亞威斯托克-諾沃格魯多克逃出的敵人很少,而同時又把蘇聯另外五個新集團軍向前吸引到維切布斯克-莫吉廖夫一線。這一部分蘇軍有很多在第二次兩翼包圍作戰中被殲。古德裏安思想較頑固,眼光較狹小。此時,他象其他很多指揮官一樣,看不到戰爭的更廣闊的方麵,不了解德軍最高統帥部幕後活動的動向。
蘇聯企圖把斯摩棱斯克戰役吹噓為一次勝利。克裏姆林宮認為,德軍的直接的和主要的目標是占領莫斯科,所以在看到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攻占斯摩棱斯克後並不打算向前推進時感到驚訝。於是,克裏姆林宮對事態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解釋,但沒有客觀事實的依據。在蘇聯國內,人們說,蘇軍在斯摩棱斯克的英勇抗擊是迫使希特勒和德軍改變原定計劃,取消進攻莫斯科的決定性因素。雖然蘇軍的反突擊有時極為猛烈,從大體上看,蘇軍作戰很有決心,但是,如果當時希特勒打算向莫斯科推進的話,蘇軍的兵力事實上不可能抵擋住德軍。蘇聯聲稱,希特勒停止進攻莫斯科是由於害怕被蘇軍從北麵和南麵進行兩翼夾擊。這種說法也不符合事實。根據希特勒的命令,巴巴羅薩指令和以後的各項作戰計劃是以下述前提為基礎的,即一旦到達斯摩棱斯克,德軍主要兵力將轉向列寧格勒,可能還轉向烏克蘭。
第九章 元首舉棋不定
艾伯特·西頓 [英國]
[出自《蘇德戰爭 1941-1945》]
陸軍元帥倫斯德特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的左路軍在波蘭,由第1裝甲集群和第6、第17集團軍組成;其右路軍在羅馬尼亞,由德軍第11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組成,兩路軍隊之間隔著匈牙利的領土。在波蘭的各集團軍計劃從普裏皮亞特沼澤地的南麵東進攻入烏克蘭,與此同時,右路的羅馬尼亞軍和德軍將向東北推進,穿過摩爾達維亞(比薩拉比亞)與左路會合。匈牙利要參加對蘇戰爭,並打算投入幾個旅,從而形成連結波蘭和羅馬尼亞兩線的中間環節。倫斯德特總共約有十四個羅馬尼亞師和四十一個德國師,其中僅有五個裝甲師和三個摩托化師。
德軍原先打算使用兩翼包圍的戰術,一路裝甲部隊從波蘭出擊,另一路從羅馬尼亞出擊,兩路將在第聶伯河畔的基輔地區會合。然而,戰役開始前三個月,希特勒改變了主意,轉而贊成從波蘭進行一路迂迴。他的理由是,從羅馬尼亞進攻,普魯特河和德涅斯特河是橫在進攻軸線上兩個難以逾越的障礙。這隻是一個託辭,而更重要的理由是他對普洛耶什蒂油田的安全忐忑不安,他擔心越過羅馬尼亞邊境發動猛烈的攻勢可能激怒蘇聯,使它向羅馬尼亞境內進行反擊。
因此,南方集團軍群將由陸軍元帥賴歇瑙指揮的第6集團軍和克萊斯特中將指揮的第1裝甲集群擔任主攻。賴歇瑙指揮的全部兵力為二十個師,其中有五個裝甲師和三個摩托化步兵師。賴歇瑙將從盧布林東南地區奮力東進,第6集團軍負有保障左翼側,即普裏皮亞特沼澤地一側的特殊責任,而第1裝甲集群的目標是第聶伯河畔上基輔一帶地區。裝甲集群和緊隨其後的第6集團軍的步兵師然後轉向東南沿第聶伯河向黑海方向進軍,以奪取第聶伯河的渡口,並阻止敵人向東撤退。馮·施蒂爾普納格爾指揮的第17集團軍,共有十三個步兵師,將在賴歇瑙的右翼行動,穿過利沃夫和文尼察。在羅馬尼亞的軍隊有馮·朔貝特的德國第11集團軍,計七個德國步兵師和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羅馬尼亞的兩個集團軍的兵力相當於十四個羅馬尼亞師。德國第11集團軍居於兩個羅馬尼亞集團軍中間,並將一個軍配屬給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還派出一個步兵師保衛普洛耶什蒂油田,另有一些小部隊也配屬到羅馬尼亞的部隊。德國第11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在戰爭爆發後前七天的任務是在原地保衛羅馬尼亞領土。七天之後,烏克蘭的蘇軍不是已被包圍,就是已開始撤退。屆時,第11和第3集團軍將取道卡緬涅次波多耳斯基和莫吉廖夫波多爾斯基攻入烏克蘭,企圖牽製那裏的蘇軍,與此同時,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將向奧德薩運動。南方集團軍群有第4航空隊,約六百架飛機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