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上的輔助設備質量很差,或者根本就沒有。雷達、定向和定位輔助裝置也沒有。1941年,蘇聯無線電工業還不能滿足部隊的需要。空軍中,無線電台隻有中隊長才有,而且質量不穩定,常常無法使用。飛機裏沒有通信設備。飛機之間,飛機與基地或地麵部隊不能靠無線電台聯繫,飛行員隻能使用信號彈和飛行動作傳遞信號。空軍部隊之間的地麵聯絡係統限於電話和有線電報,僅有的無線電台很原始,指揮員通常不肯使用。


    大戰後期,蘇聯成功地生產了性能得到很大改進的飛機。盡管如此,蘇軍的飛機在飛行速度、飛行距離、機動性能和爬高速度方麵仍不及德國空軍的飛機。所以,一直到大戰最後一年,德國人一般仍能取得局部空中優勢。然而,即使在初期和最困難時期,蘇聯空軍也從來沒有被完全打垮過。在有的區域,它被消滅。然而,在其它區域,它很活躍,甚至取得空中優勢。原因是戰線長、內地幅員廣以及德國空軍的兵力有限,相當部分的德國空軍因為英美對德國的空襲而受到牽製。另一個原因是蘇聯空軍質量最差,數量卻很多。即使氣候不好,空中仍有飛機。盡管訓練達到的標難相對說是低的,但是飛行員和地勤人員能吃苦耐勞,應急工作的本領特別強,蘇聯人常常使用甚至是陳舊的、使用價值非常令人懷疑的飛機。


    英美使用空軍力量時高度集中,數量很大。與此相反,德國空軍和蘇聯空軍傾向於分散使用其大部分空軍力量。再加上戰區大,所以或許除了最初幾周的中部戰線和最後階段在白俄羅斯、羅馬尼亞和加利西亞外,航空兵參戰對地麵部隊戰鬥的勝敗幾乎不起決定性的作用。


    1935年前,蘇軍沒有世界上其他國家常見的禮節和軍銜製度。1935年、1939年和1940年頒布命令之後,全都恢復了,而且還增加了沙皇時代沒有的少校和上將兩級。大戰爆發前五年裏,軍官的生活、教育和文化水平大為提高,薪金提高百分之三百。此外,還有極好的住房和許多特殊待遇。


    蘇軍幾乎完全是執行義務兵役製,正規軍軍官和較高的軍士是職業性的。應徵入伍的士兵服役兩年,隻有當了下士才延期到三年。空軍不管什麽軍階的士兵服役期均為三年,海軍長達五年。士官是從表現突出的士兵中挑選,要求受過良好的教育,強調是黨、團員。內務人民委員部可以從應徵入伍者中優先挑選邊防軍和內衛部隊需要的人。在蘇軍中,入伍的人要分成等級,最好的分到空軍,最差的分到陸軍,僅次於空軍的是炮兵,然後是工程兵和坦克兵。


    根據蘇聯戰後的記述和所出版的那時使用的蘇聯紀律條令和野戰勤務條令看來,蘇軍似乎是一支有高度戰鬥力和紀律性的部隊。西方作者有時引用這些條令說明蘇聯武裝部隊的士氣和訓練狀況。然而,事實卻與之相反。條令和貫徹情況有很大的差距。那時,人民還很幼稚,軍事係統往往並不有效,有時還是腐敗的。在西方人眼裏,這些條令的條文和實施都很古怪。有時軍官對酗酒的士兵毫無辦法,而軍官自己可能因為酗酒而立即關禁閉。在政治性會議上,軍官也許會受到最普通的士兵的公開批評。集團軍司令可以在下達範圍很廣的命令中對他的師長進行報復性的人身攻擊。不同部隊的紀律和戰鬥力有很大的差異。盡管部隊不允許放蕩行為,然而部隊中常見的惡習是酗酒、麻木不仁和擅離職守。政治上的不可靠常常招來殘酷的懲罰,而且對濫用或丟失政府財產的懲罰往往很嚴。軍隊的紀律並不是令人感到厭惡的,用德國人的標淮衡量無疑是鬆得很。


    平時和戰時都有婦女在部隊裏服役。軍醫和衛生員中婦女占的比例很高,多數應徵入伍的婦女做很多輔助性工作,甚至在野戰部隊裏,代替男子當秘書、打字員、電話員和炊事員。交通警常常是婦女。婦女有時被派去當傘兵、狙擊手、遊擊隊員這類引人注目,可供大肆宣傳的工作。德國兵遭到武裝婦女槍擊的事得到報導,偶爾還可以看到在坦克乘員中有婦女,她們可能是無線電報務員。但是,確實有婦女當坦克指揮官的情況。


    德國人一向強調蘇聯人生活如何清苦。這容易使人對蘇聯軍人的狀況產生誤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軍人的特權、薪金和休假得到很好的照顧。蘇聯軍人薪金低、沒有休假,對沒有特權也沒有異議,因為他們無可奈何。在部隊裏,他們裝備很好,穿得很好,倘若條件許可,吃得也很好。官兵關係通常是親密和睦的。除非在緊張時期,士兵和政委的關係並不總是像德國人所說的那樣壞。隻要不被拘留,軍隊裏很少有野蠻行徑。另一方麵,政治上的嫌疑分子的遭遇遠比犯罪分子悲慘。因為政治上的過失被內務人民委員部逮捕的士兵,就喪失一切權利,他們的生命一錢不值。蘇聯軍人對待戰俘、甚至對被占領國的人民可以草菅人命,然而對自己的生命無疑是珍惜的。


    對人命最不愛惜的是史達林和蘇聯政府。在國內戰爭和強製推行農業集體化時期,為了達到某個政治目的,幾百萬俄羅斯人和蘇聯人慘遭殺害。1940年在芬蘭的冬季戰爭遭到失敗後,蘇軍指揮官和政委有權當場槍決膽小鬼。雖然和平時期這類事不太會發生,戰時在需要時就行使這種權力。並非隻是膽小鬼才有這種命運,那些無能者、不幸者和不成功者,那些目無長官的人的命運也是如此。於是把那些犯過錯誤的前軍官和軍士組成懲罰營,以示懲戒。蘇聯不是日內瓦協議和紅十字會的簽字國,對戰俘的態度完全是根據實用主義原則。德國、羅馬尼亞和義大利戰俘被送進勞動營(這對蘇聯的經濟是不可缺少的),其中多數人隻有死後才能離開。莫斯科對落入德國人手中的戰俘的死活全然不感興趣,公開聲稱他們是叛徒。得到遣返的戰俘往往隻是從一個戰俘營轉到另一個。蘇聯當局還不滿足對回來的戰俘進行報復,因為報復不足以防止戰鬥中有人叛逃或投降。它還採用國內戰爭時的方法,把軍人全家作為他在戰鬥中表現的人質。被俘人的親屬有可能,而且很多情況下確實被判處長期徒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蘇德戰爭 1941-1945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艾伯特·西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艾伯特·西頓並收藏蘇德戰爭 1941-1945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