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根據蘇聯當時的態度進行評價,人們大概會認為張伯倫是正確的,邱吉爾是錯誤的。蘇聯與英國談判,不管英國的軍事力量有多麽強大,也不管它的代表團地位有多麽高,其結果是不會有什麽差別的。這是因為英、法為蘇聯安排的前程是一場浴血的戰爭。而蘇聯對那個敵手卻是不能不甘拜下風的: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用一隻手抵擋住英、法的進攻;而用另一隻手將沙皇帝國打得屈膝投降。如今,即使英、法能夠打敗德國,克裏姆林宮從中也得不到什麽安慰。因為,德軍入侵蘇聯就如威脅沙皇政體一樣威脅著共產黨政權的安全。要蘇聯冒如此重大的風險,而英、法又什麽東西都不給它,甚至連波羅的海沿岸最小的國家也不給它,這種為敵性的、資本主義的波蘭而戰的建議,是與共產黨的政策與信條相違背的。1936年,德國與日本通過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結為一夥。當莫斯科的談判正在進行之際,蘇聯卻在哈勒欣河一帶展開了保衛邊境、反擊日本入侵的戰鬥。接著,克裏姆林宮宣稱,蘇聯決定,無論如何不在兩線作戰。另外,德蘇協定的簽署使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緊張關係更趨惡化。盡管當時尚無證據表明克裏姆林宮蓄意要挑起德國與西方的戰爭,但是,根據列寧主義的原則,這樣的戰爭確實可拯救蘇聯,並且是實現世界共產主義的必要步驟。


    希特勒急於促使蘇聯保持中立。他甚至指示裏賓特洛甫,要作出他認為可行的一切讓步,即使把蘇聯人帶到君士坦丁堡的大門口也在所不惜。8月23日夜,德蘇在莫斯科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和一份草率擬就、措辭模稜兩可的秘密議定書。這使波蘭再度被德國和蘇聯瓜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芬蘭也被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當德國元首在十個月後,更加認真地審查這份議定書時,其中有關巴爾幹國家的措辭使他吃驚。議定書承認蘇聯在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的利益,還說德國在這些地區無政治利益。然而,“這些地區”不僅指比薩拉比亞,還包括巴爾幹國家。芬蘭與波羅的海國家在蘇聯勢力範圍內的地位也不明確,德國人一向不同意未經事先磋商就將這些領土併入蘇聯的版圖。後來,希特勒對1940年蘇聯吞併波羅的海各國十分惱火,那是肯定的。雙方除了簽署這項條約與議定書外,還簽署了一項貿易協定。按照協定規定,蘇聯將向德國出口大宗糧食和原料,包括穀物、油料、家畜、煤、鉛、鋅,換取德國的工業產品。總之,無論條約、議定書還是貿易協定,均使克裏姆林宮極為滿意。隻費了點筆墨,竟換得了波蘭富饒的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地區和一項含糊其辭的規定,使蘇聯可在波羅的海和巴爾幹國家享有自由行動的權利。一旦戰爭爆發,英國的封鎖會斷絕德國大部分的海上進口物資,德國在經濟上便將依附於蘇聯。蘇聯獲得這些好處的唯一交換條件就是保證它不加入戰爭。同時,史達林還對法國軍隊的戰鬥力寄予很大的希望。他本人高度評價這支軍隊,他認為,法軍的戰鬥力會使德軍不敢輕舉妄動。另外,史達林還想利用德蘇締結條約給日本的打擊,盡快與東京簽署一項協定。


    德國進攻波蘭以及爾後向英法宣戰的條件成熟了。當時,伏羅希洛夫與蘇聯駐華沙大使向波蘭保證,一旦爆發戰爭,蘇聯將保持友善的中立態度,並恪守向波蘭提供軍用物資與裝備的諾言。玩弄這種兩麵手法的意圖,可能是想使波蘭不要象捷克斯洛伐克那樣未經抵抗就舉手投降,從而迫使英、法參戰。9月3日,星期日夜間,即聯合王國與法國對德宣戰的那一天,裏賓特洛甫敦促蘇聯立即對波蘭採取軍事行動,占領早先同意劃歸其勢力範圍內的那部分領土。莫洛托夫表示同意。但是,盡管德國一再催促,蘇聯在兩周內一直按兵不動。蘇聯為進行武裝幹涉需要作輿論準備,但這不是延宕的全部理由。大概史達林在觀望,隻有確信法國不能從當時並沒有設防的西部迅速打敗德國的時候,才進入波蘭。因為他不想同英、法作戰。還有在遠東的地位尚未鞏固之前,它也不得不等待。9月16日,蘇聯與日本簽署停戰協定。就在第二天,也就是在它向英、法保證當它們對德作戰時,蘇聯將保持中立之後,蘇軍受命跨越波蘭邊境。莫洛托夫與裏賓特洛甫9月28日在莫斯科簽署的秘密補充協議中規定,蘇聯在波蘭的勢力範圍東移了。大約從原來的維斯拉河一線移向布格河一線。德國人的回禮是,放棄在立陶宛的利益(立陶宛南部的一角除外)。


    在西歐,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前九個月內,蘇聯繼續陰謀反對資本主義世界。在英國和法國,共產黨人活動猖獗,竭力削弱國家的戰鬥意誌。蘇聯駐各中立國的使館為了使戰禍蔓延,進行秘密活動,其中有些活動是針對德國的。


    波蘭被肢解後,蘇聯緊接著與波羅的海各國訂立所謂條約,迫使這些國家允許蘇聯在其領土內建立海軍基地和陸軍基地。而同樣的要求卻遭到芬蘭的拒絕,這導致了為時四個月的“冬季戰爭”。戰後,敗北的芬蘭將位於拉多加湖西北部的維堡省和某些位於北部邊境的地區,以及芬蘭灣內的某些島嶼割讓給蘇聯。蘇聯並未急迫地要求擁有北冰洋沿岸的戰略要地佩薩莫(包括由加拿大一家聯合企業經營的鎳礦)。這可能是為了避免英國海軍進行幹涉。由於該地區很重要,自從1940年春,德國人占領挪威和鄰近蘇聯的基爾克內斯基地後,芬蘭重新受到蘇聯的壓力,要讓蘇聯人取代別國的租借人。同時,蘇聯還要求與土耳其共同控製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但因它唯恐英國從地中海進行幹涉,放棄了這項要求。德國於1940年5月向法國發起進攻,在此之前,蘇聯一直未將它攫取波羅的海各國與巴爾幹國家的主張付諸實施。德國入侵法國後,戰役進展神速,迫使莫斯科必須在戰勝者回師中歐之前採取行動。6月中旬,所有的波羅的海國家均被占領,包括9月28日協議中曾劃歸德國的立陶宛西南部的領土。新攫取的領土被併入蘇聯的版圖。6月末,蘇聯向羅馬尼亞發出最後通碟。兩天後,比薩拉比亞與北部的布科維納等邊陲地區被占領。而8月23日簽署的德蘇條約並未將布科維納地區寫入議定書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蘇德戰爭 1941-1945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艾伯特·西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艾伯特·西頓並收藏蘇德戰爭 1941-1945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