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袁世凱見到榮祿時,發現楊崇伊也在場。
原來楊崇伊在說服慈禧發動政變後,就受慈禧所託,來到天津告知心腹榮祿她又出山了,當然肯定還有一些其他的最高指示。
總之,榮祿早就知道了慈禧訓政捉拿二康的消息,也知道了光緒給袁世凱升官的消息,但他都裝作不知道,其目的不言自明,兩個人根本不信光緒沒給袁世凱安排什麽任務。隻可惜衛兵夾道還是暴露了氣氛的不同尋常:對袁世凱很懷疑。
接下來,楊崇伊與榮祿演起了雙簧,楊崇伊陰惻惻地說了太後訓政的消息,榮祿則裝作剛剛知道的樣子。
袁世凱這時候心中惴惴不安了,畢竟光緒升他官的事情怎麽解釋呢?而且譚嗣同找他密談,提出“圍園劫後之謀”的事情會不會敗露呢?敗露了不僅要掉腦袋,還要連累家人……
袁世凱的內心陷入了極度的焦慮之中。
若是告密,譚嗣同等人必死;若是不告密,他袁世凱也隻有死。
袁世凱畢竟是袁世凱,權衡之下,他選擇了一條更安全的路:坦白從寬,死道友不死貧道,為了自己的性命,隻好犧牲大家了。於是一股腦地全說了出來,跪求榮祿為他作主(袁知事不諧,乃大哭失聲,長跪不起。跪求榮為作主)。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楊崇伊把袁世凱的密告帶回了北京,慈禧知道了兵變圍園的密謀,譚嗣同等人被捕。
第31節
121、
(7)真正的罪犯
再回過頭來看當時的情況。
關於戊戌變法:
論天時,危機感籠罩之下,為民族謀出路,得人心,許多士大夫都支持變革,至少慈禧一開始並不反對變法,否則,一百天都不可能。
論地利,至少在湖南有陳寶箴那樣堅定的維新派,在湖北,有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張之洞,袁世凱和李鴻章也基本上支持變法,有這些人的表率,其他地方觀望之中的疆吏,假以時日,也並非不能跟上來。
論人和,皇帝站在了變法的中心,還有一部分大臣,許許多多有科舉功名的讀書人都站到了這一邊。
因此也不能說變法就註定會失敗,之所以失敗,就敗在維新派自己手中。
首先是光緒自己的問題。
作為維新派領袖的光緒,他和變法骨幹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竟然隻見過一次麵。
真搞不清光緒到底在打什麽算盤?
於是,在一百零三天的變法中,就形成這樣一種局麵,所有的主意都由光緒皇帝做主。不過光緒的政治手腕還是太嫩了點,又嚴重缺乏執政經驗,操之過急,沒有規劃,沒有步驟,不懂妥協,時而獨斷專行,時而當斷不斷,旨意一天三變,恨不得幾天之內就把幾千年的積弊翻轉。
結果從中央到地方都陽奉陰違,包括那些真想變法求強的官員都無所適從。
光緒有熱血,有動力,很努力,可是缺乏歷練,太沒有經驗了,如果有幾位老成持重的能臣輔助的話,也許會好很多!
然後是康有為等維新派自己的問題。
先看看不怕流血犧牲的譚嗣同。這位仁兄在甲午戰爭馬關議和時上奏說,我們將外蒙古、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割讓給俄國,每平方公裏五十兩銀子,加起來十億兩白銀,兩億兩給日本,剩下的變法(《譚嗣同全集-奏摺》)。
就沖這個奏摺,譚嗣同的政治智商就有問題。
康有為這幾個人之中,官階最高的也就是軍機章京楊銳等四人(四品),康有為本人僅僅隻是一個六品小官。而他們的對手則是掌握了帝國軍隊、政治話語權的頑固派。
雙方力量對比不啻於螳臂當車!
遙想當年,名垂宇宙的文人領袖、北宋宰相王安石,在皇帝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進行變法,最後也是以失敗而告終!此時彼時一對比,除了王安石名氣更大、實力更強以外,康有為和王安石失敗的原因都一樣:這兩位都是太固執且自負的人,太急於求成了。
瞧瞧康有為他們提出來的一些變法措施:
一、取消旗人特權,讓其自謀生計。這一下子,數十萬旗人算是被得罪了。
二、廢除八股,令各書院一律改為學西學的學堂。這一下子,所有之前一直在學八股的文人們算是被得罪了。
三、裁汰冗員,撤銷閑散重疊機構。這一下子,把大多數官員得罪了。
四、大規模裁減綠營兵。這一下子,算是把一批“軍人”(這幫人本身也不配叫軍人)給得罪了。
康有為他們提出的這些建議的確都對國家有利,但他太著急了。變法剛開始,他的這些建議就把讀書人、“軍人”、官員、清廷根底──旗人,全給得罪了。換句話說,除了堅定的維新派外,其他所有人都被得罪光了,這實在是沒有任何政治智慧的表現。
變法應該是逐漸過渡的,新的房梁還沒從木材廠拉過來呢,舊有的地基都被刨了,房子怎麽蓋?與伊藤博文等變法比起來,康有為等人就像孩子一樣。
康有為實在是太急躁了,他想把保守派一棍子全滅了,想把幾千年的積弊一下子革除了,導致害怕失去權力的慈禧太後突然翻臉,整個局麵翻盤。
其實,任何自上而下的變法,在新勢力沒有絕對實力消滅舊勢力的時候,一定不要魯莽急進,而是要穩健漸進,避免得罪整個既得利益集團。
原來楊崇伊在說服慈禧發動政變後,就受慈禧所託,來到天津告知心腹榮祿她又出山了,當然肯定還有一些其他的最高指示。
總之,榮祿早就知道了慈禧訓政捉拿二康的消息,也知道了光緒給袁世凱升官的消息,但他都裝作不知道,其目的不言自明,兩個人根本不信光緒沒給袁世凱安排什麽任務。隻可惜衛兵夾道還是暴露了氣氛的不同尋常:對袁世凱很懷疑。
接下來,楊崇伊與榮祿演起了雙簧,楊崇伊陰惻惻地說了太後訓政的消息,榮祿則裝作剛剛知道的樣子。
袁世凱這時候心中惴惴不安了,畢竟光緒升他官的事情怎麽解釋呢?而且譚嗣同找他密談,提出“圍園劫後之謀”的事情會不會敗露呢?敗露了不僅要掉腦袋,還要連累家人……
袁世凱的內心陷入了極度的焦慮之中。
若是告密,譚嗣同等人必死;若是不告密,他袁世凱也隻有死。
袁世凱畢竟是袁世凱,權衡之下,他選擇了一條更安全的路:坦白從寬,死道友不死貧道,為了自己的性命,隻好犧牲大家了。於是一股腦地全說了出來,跪求榮祿為他作主(袁知事不諧,乃大哭失聲,長跪不起。跪求榮為作主)。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楊崇伊把袁世凱的密告帶回了北京,慈禧知道了兵變圍園的密謀,譚嗣同等人被捕。
第31節
121、
(7)真正的罪犯
再回過頭來看當時的情況。
關於戊戌變法:
論天時,危機感籠罩之下,為民族謀出路,得人心,許多士大夫都支持變革,至少慈禧一開始並不反對變法,否則,一百天都不可能。
論地利,至少在湖南有陳寶箴那樣堅定的維新派,在湖北,有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張之洞,袁世凱和李鴻章也基本上支持變法,有這些人的表率,其他地方觀望之中的疆吏,假以時日,也並非不能跟上來。
論人和,皇帝站在了變法的中心,還有一部分大臣,許許多多有科舉功名的讀書人都站到了這一邊。
因此也不能說變法就註定會失敗,之所以失敗,就敗在維新派自己手中。
首先是光緒自己的問題。
作為維新派領袖的光緒,他和變法骨幹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竟然隻見過一次麵。
真搞不清光緒到底在打什麽算盤?
於是,在一百零三天的變法中,就形成這樣一種局麵,所有的主意都由光緒皇帝做主。不過光緒的政治手腕還是太嫩了點,又嚴重缺乏執政經驗,操之過急,沒有規劃,沒有步驟,不懂妥協,時而獨斷專行,時而當斷不斷,旨意一天三變,恨不得幾天之內就把幾千年的積弊翻轉。
結果從中央到地方都陽奉陰違,包括那些真想變法求強的官員都無所適從。
光緒有熱血,有動力,很努力,可是缺乏歷練,太沒有經驗了,如果有幾位老成持重的能臣輔助的話,也許會好很多!
然後是康有為等維新派自己的問題。
先看看不怕流血犧牲的譚嗣同。這位仁兄在甲午戰爭馬關議和時上奏說,我們將外蒙古、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割讓給俄國,每平方公裏五十兩銀子,加起來十億兩白銀,兩億兩給日本,剩下的變法(《譚嗣同全集-奏摺》)。
就沖這個奏摺,譚嗣同的政治智商就有問題。
康有為這幾個人之中,官階最高的也就是軍機章京楊銳等四人(四品),康有為本人僅僅隻是一個六品小官。而他們的對手則是掌握了帝國軍隊、政治話語權的頑固派。
雙方力量對比不啻於螳臂當車!
遙想當年,名垂宇宙的文人領袖、北宋宰相王安石,在皇帝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進行變法,最後也是以失敗而告終!此時彼時一對比,除了王安石名氣更大、實力更強以外,康有為和王安石失敗的原因都一樣:這兩位都是太固執且自負的人,太急於求成了。
瞧瞧康有為他們提出來的一些變法措施:
一、取消旗人特權,讓其自謀生計。這一下子,數十萬旗人算是被得罪了。
二、廢除八股,令各書院一律改為學西學的學堂。這一下子,所有之前一直在學八股的文人們算是被得罪了。
三、裁汰冗員,撤銷閑散重疊機構。這一下子,把大多數官員得罪了。
四、大規模裁減綠營兵。這一下子,算是把一批“軍人”(這幫人本身也不配叫軍人)給得罪了。
康有為他們提出的這些建議的確都對國家有利,但他太著急了。變法剛開始,他的這些建議就把讀書人、“軍人”、官員、清廷根底──旗人,全給得罪了。換句話說,除了堅定的維新派外,其他所有人都被得罪光了,這實在是沒有任何政治智慧的表現。
變法應該是逐漸過渡的,新的房梁還沒從木材廠拉過來呢,舊有的地基都被刨了,房子怎麽蓋?與伊藤博文等變法比起來,康有為等人就像孩子一樣。
康有為實在是太急躁了,他想把保守派一棍子全滅了,想把幾千年的積弊一下子革除了,導致害怕失去權力的慈禧太後突然翻臉,整個局麵翻盤。
其實,任何自上而下的變法,在新勢力沒有絕對實力消滅舊勢力的時候,一定不要魯莽急進,而是要穩健漸進,避免得罪整個既得利益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