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成大事者往往出身貧寒,小小年紀就要上山砍柴,下水撈魚,家裏還有幾個生病的親屬,每日以淚洗麵。這差不多也是慣例了,恰好與孫中山先生的情況基本符合。
孫中山1866年出生於廣東翠亨村的一個普通農民佃戶家庭,家境艱難,至少祖上近三代都是貧農。幼時跟著父親以捉魚捕蝦,打柴放牛為生。
等停下來不幹活的時候,他就去村口聽當年參加過太平天國的老人吹牛皮,講自己當年是怎麽英勇地抗清,自己是怎麽跟著帶頭大哥洪秀全為窮苦人爭公平……聽著聽著,就把洪秀全當成了心中的偶像。
時間就這麽一天一天地過去了。
108、
如果孫中山沒有一個叫孫眉的親哥哥,估計以後的成就也就僅限於一名農民。
孫眉,一個聽起來有些女孩子氣的名字,其實是一個很堅強的男人,他年少時就遠涉重洋打工,去異鄉追尋新的希望,不想後來居然成功了,真的成了一名富豪。
在孫中山12歲那年,孫眉資助他去美國檀香山讀書,這次經歷改變了他的一生。自命“洪秀全第二”的孫中山被美國的強大深深震撼了,看得多了,聽得多了,他也漸漸地萌生了一些想法。
他覺得美國的民主憲政很好,終有一天,他也要在中國實現民主憲政;另外,他對美國的鐵路之發達也是念念不忘,他堅信,隻要他在中國修上一定數量的鐵路,中國的經濟也會騰飛。
帶著這些拯救神州的想法,他在留美五年之後回到了廣州,隨後又去香港求學,進入香港西醫書院(今香港大學)讀書學醫。在香港期間,孫中山終於加入了期待已久的基督教,成為一名正式的基督教民。
光陰荏苒,孫中山在香港一待就是十年。
漂泊在外的這些年,固然孤單了點,可是孫中山也結交到了像陸皓東、鄭仕良、陳少白那樣的好友。
幾名對現實不滿的憤怒青年時常一起煮酒論英雄,縱論天下時事。漸漸地,孫中山的思路和想法也變得越來越成熟,當然這幾個好友也成了孫中山最早的政治上的“同誌”。
不過孫中山也不是一開始就想搞暴力革命的,如果能用和平的手段達到目的,誰又願意跟自己的腦袋過不去呢。
109、
1894年的上半年,孫中山拜讀了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書,發現書中的道理遠比自己在美國的所得深刻,於是就寫了一份前麵講過的《上李傅相書》,可惜這份本科畢業論文沒有引起李中堂的注意。
其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也許李大人根本沒有看到這封信。也許看到了,懶得作秀,便沒有回信。總之,這篇寄託了孫中山革命理想的大作發出之後,就石沉大海。
可孫中山顯然將這看做了李二先生的傲慢,他想,既然清廷不給我等漢人機會,不理會我等的善意良言,我等就反了它,創立一個屬於我等的理想國度。於是孫中山跑到美國檀香山,創建了一個叫“興中會”的組織,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
第23節
“興中會”最早的會員當然是陸皓東、陳少白、鄭仕良等人。眼看組織勢單力孤,作為廣州三合會龍頭的鄭仕良自然是義無反顧,將幫會中一些有心造反的好漢們也拉來入會,形成了興中會最初的班底。
也就是說,興中會實質上就是幾個知識分子領著一幫綠林好漢鬧革命。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誰讓這些綠林好漢要錢有錢,要人有人呢,總不能空手鬧革命吧。
幾個月之後的1895年2月21日,興中會兼併了楊衢雲的“輔仁文社”,在香港正式成立總會,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誓言。
這個誓言的前兩句,其實概括起來就四個字:反清復明。肯定有人奇怪,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先驅難道狹隘到要“驅除韃虜”,實行大漢族主義嗎?
這裏要澄清一下,這個口號絕不狹隘。
本書前麵也講過滿漢矛盾很深,清廷統治者與漢人從來都沒有認為彼此是一家人。所以基於當時的背景,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很有見地的。以反抗侵略者為由,不僅可以得到廣大漢族群眾的共鳴,也更容易化解漢人知識階層、漢人官僚階層的敵意,應該說這是一個和大漢族主義無關的政治正確、效果顯著的政治口號。
話題回到孫中山先生身上。
從這之後,他就開始遊歷各國,宣講自己的思想,籌集活動經費,策劃武裝起義,可惜成績慘澹,一次都沒有成功,在朋友們心裏落得了一個“隻會說大話”的印象,江湖上人稱“孫大炮”或“炮哥”。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孫大炮都沒有做出什麽出色的業績,所以暫且擱下他,先講一講別的故事。
110、
(2)根本不存在的公車上書
盡管孫中山上書的結果很不理想,但是這表明民族意識已然覺醒,維新思潮已有星火之相,大勢已不可逆轉了。
人心可用,四海鼎沸,群眾政治運動就要爆發了!
還好大家都是讀書人,比較本分,知道採用合理合法的方式──上書進言,來釋放政治激情!與孫中山稍有區別的是,大部分人都選擇直接進言皇帝。
孫中山1866年出生於廣東翠亨村的一個普通農民佃戶家庭,家境艱難,至少祖上近三代都是貧農。幼時跟著父親以捉魚捕蝦,打柴放牛為生。
等停下來不幹活的時候,他就去村口聽當年參加過太平天國的老人吹牛皮,講自己當年是怎麽英勇地抗清,自己是怎麽跟著帶頭大哥洪秀全為窮苦人爭公平……聽著聽著,就把洪秀全當成了心中的偶像。
時間就這麽一天一天地過去了。
108、
如果孫中山沒有一個叫孫眉的親哥哥,估計以後的成就也就僅限於一名農民。
孫眉,一個聽起來有些女孩子氣的名字,其實是一個很堅強的男人,他年少時就遠涉重洋打工,去異鄉追尋新的希望,不想後來居然成功了,真的成了一名富豪。
在孫中山12歲那年,孫眉資助他去美國檀香山讀書,這次經歷改變了他的一生。自命“洪秀全第二”的孫中山被美國的強大深深震撼了,看得多了,聽得多了,他也漸漸地萌生了一些想法。
他覺得美國的民主憲政很好,終有一天,他也要在中國實現民主憲政;另外,他對美國的鐵路之發達也是念念不忘,他堅信,隻要他在中國修上一定數量的鐵路,中國的經濟也會騰飛。
帶著這些拯救神州的想法,他在留美五年之後回到了廣州,隨後又去香港求學,進入香港西醫書院(今香港大學)讀書學醫。在香港期間,孫中山終於加入了期待已久的基督教,成為一名正式的基督教民。
光陰荏苒,孫中山在香港一待就是十年。
漂泊在外的這些年,固然孤單了點,可是孫中山也結交到了像陸皓東、鄭仕良、陳少白那樣的好友。
幾名對現實不滿的憤怒青年時常一起煮酒論英雄,縱論天下時事。漸漸地,孫中山的思路和想法也變得越來越成熟,當然這幾個好友也成了孫中山最早的政治上的“同誌”。
不過孫中山也不是一開始就想搞暴力革命的,如果能用和平的手段達到目的,誰又願意跟自己的腦袋過不去呢。
109、
1894年的上半年,孫中山拜讀了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書,發現書中的道理遠比自己在美國的所得深刻,於是就寫了一份前麵講過的《上李傅相書》,可惜這份本科畢業論文沒有引起李中堂的注意。
其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也許李大人根本沒有看到這封信。也許看到了,懶得作秀,便沒有回信。總之,這篇寄託了孫中山革命理想的大作發出之後,就石沉大海。
可孫中山顯然將這看做了李二先生的傲慢,他想,既然清廷不給我等漢人機會,不理會我等的善意良言,我等就反了它,創立一個屬於我等的理想國度。於是孫中山跑到美國檀香山,創建了一個叫“興中會”的組織,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
第23節
“興中會”最早的會員當然是陸皓東、陳少白、鄭仕良等人。眼看組織勢單力孤,作為廣州三合會龍頭的鄭仕良自然是義無反顧,將幫會中一些有心造反的好漢們也拉來入會,形成了興中會最初的班底。
也就是說,興中會實質上就是幾個知識分子領著一幫綠林好漢鬧革命。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誰讓這些綠林好漢要錢有錢,要人有人呢,總不能空手鬧革命吧。
幾個月之後的1895年2月21日,興中會兼併了楊衢雲的“輔仁文社”,在香港正式成立總會,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誓言。
這個誓言的前兩句,其實概括起來就四個字:反清復明。肯定有人奇怪,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先驅難道狹隘到要“驅除韃虜”,實行大漢族主義嗎?
這裏要澄清一下,這個口號絕不狹隘。
本書前麵也講過滿漢矛盾很深,清廷統治者與漢人從來都沒有認為彼此是一家人。所以基於當時的背景,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很有見地的。以反抗侵略者為由,不僅可以得到廣大漢族群眾的共鳴,也更容易化解漢人知識階層、漢人官僚階層的敵意,應該說這是一個和大漢族主義無關的政治正確、效果顯著的政治口號。
話題回到孫中山先生身上。
從這之後,他就開始遊歷各國,宣講自己的思想,籌集活動經費,策劃武裝起義,可惜成績慘澹,一次都沒有成功,在朋友們心裏落得了一個“隻會說大話”的印象,江湖上人稱“孫大炮”或“炮哥”。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孫大炮都沒有做出什麽出色的業績,所以暫且擱下他,先講一講別的故事。
110、
(2)根本不存在的公車上書
盡管孫中山上書的結果很不理想,但是這表明民族意識已然覺醒,維新思潮已有星火之相,大勢已不可逆轉了。
人心可用,四海鼎沸,群眾政治運動就要爆發了!
還好大家都是讀書人,比較本分,知道採用合理合法的方式──上書進言,來釋放政治激情!與孫中山稍有區別的是,大部分人都選擇直接進言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