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陽奉陰違”的曾國藩
曾國藩雖然接旨搞團練,但他實際上一直打著團練的幌子在練新軍。何為新軍?簡單點說就是一種新的軍隊模式。
可曾國藩乃一介文人,以前也沒有帶過兵,他怎麽就懂得去改革、去練新軍呢?秘密就在明朝抗倭大將──戚家軍的領袖戚繼光身上。
戚繼光的偉大不僅在於他率領的戚家軍戰無不勝,更在於他的無私。戚繼光將生前的練兵、打仗的心得都總結下來,編撰成書,留與後人。
22、
在明朝的戰神戚繼光逝世三百年後,他的《練兵紀實》、《武備新書》等光輝著作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了曾國藩的指路明燈。曾國藩仔細研讀了戚繼光留下來的兵書,按照戚家軍的練兵方法並結合實際,練出了名震天下的湘軍。
當然,曾國藩的湘軍也不是沒有失敗過,最初的時候,他失敗過多次,還敗得很慘──被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打得近乎全軍覆沒,自己也差點被活捉。
在寫戰報時,曾國藩犯了難,要照實寫,自己吃敗仗得軍法從事,要虛報戰況,被上邊知道後自己是欺君,還得掉腦袋,於是他寫“臣屢敗屢戰,愈挫愈勇”。把“屢戰屢敗”這四個字倒過來寫,朝廷反而誇他堅持作戰,下令嘉獎他。
23、
雖然曾國藩失敗了一次又一次,但他從未頭腦發熱,急不可耐,犯下低級錯誤,從而將自己的命門暴露在敵人手中。恰好相反,曾國藩不斷地學習和總結著經驗教訓,對自己在修身、為政、用人、治軍等方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把這些心得體會寫進了他給家人的書信之中,十幾年如一日,後人把他的這些家書整理成了《曾文正公家書》,供世人拜讀。
與此同時,曾國藩也漸漸地摸清了太平軍的進攻套路和方法,至於湘軍這支剛成軍不久的部隊,也得到了難得的實戰經驗。
在鐵與血的淬鍊中,曾國藩和湘軍都變得像冰一樣冷靜,像竹子一樣堅韌。在這樣的對手麵前,太平軍往往會望而卻步,經常性地陷入氣餒中,無法產生勝利的自信,這就是曾國藩最終成功的原因。
湘軍是一個好榜樣,這之後的近一百年,從湖南走出來的部隊,無論是屬於北洋還是國民黨又或是共產黨,總是特別剽悍,特別堅韌。
24、
他的徒弟他的團
除開創立湘軍,曾國藩之所以被後人稱為完人或宗師,這是因為他的境界和氣量確實比其他人高一個檔次,堪稱大家,大巧不工,形似王道。
譬如部下左宗棠,老是自認為學歷、帶兵打仗的本事都比曾國藩強,因此一直牛皮哄哄的,態度傲慢,而且不怎麽聽話。但曾國藩不以為意,寬容地原諒了他的無禮,還盡力提攜他,讓他獨掌一軍(楚軍),終於收服了左宗棠這顆驕傲的心。
曾國藩的處世方式告訴我們,寬容從來就不是軟弱。
25、
1861年,也就是曾國藩接到慈禧旨意的那一年,曾國藩決定大舉反攻太平軍,他做了兩件事情來支撐他的這個決定。
一是開始科技強軍。
在見識過洋人的堅船利炮之後,曾國藩決定打造一支用先進武器武裝起來的鐵血軍隊。於是,曾國藩創建了“安慶軍械所”,這是中國最早的現代軍工企業。沒多久,各種各樣的子彈、火藥、槍炮,甚至包括蒸汽機艦船,都陸陸續續地武裝到湘軍各部隊。
26、
二是開始新的戰略布局。
曾國藩計劃派遣弟子李鴻章去上海開展工作,以便將來配合大本營作戰,從東麵撕裂太平軍的防線。
李鴻章走之前被曾國藩召去見麵,他對李鴻章說:你這一去,從此我就失去了一個得力助手!
李鴻章謙虛地回答:老師這兒人才濟濟,勝過我的有很多。
曾國藩磨磨唧唧半天後,終於說出此次召見李鴻章的本意:徒兒,現在湘軍人手不夠,你這一去我沒有兵給你呀,這次我讓你去做統帥,做江蘇巡撫,官職不小,權力頗大,隻是手下無人,所以兵將的事就隻能由你自己解決了。
鬧了半天李鴻章原來是個光杆司令。
不過李鴻章也不是吃素的,這麽高難度的任務沒有難倒他。出身名門望族的李鴻章利用家族的關係招來許多安徽老家的世交弟兄。“劉麻子”劉銘傳也慕名而來。就這樣,李鴻章兩個月就招到了兩萬人,這就是淮軍。
不過淮軍的軍官大都來自安徽的鄉間,這些農村漢子缺乏現代軍事知識,後來甲午戰爭的失利與這不無關係。
27、
淮軍成型後,曾國藩的總攻時機也到了。
他命江蘇巡撫李鴻章率淮軍攻江蘇、浙江巡撫左宗棠攻浙江、曾國荃攻南京,眾將士齊心協力,同心若金,三年後,終於攻陷太平天國的首都南京,稱霸南方十四年的太平天國正式滅亡。
這一段真實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功絕非偶然,他必須在某些重要關頭表現出傑出的成就,這就是機會與能力並重的重要性。
南麵的太平天國已經解決得差不多了,再看看北麵的撚軍吧。
28、
第三章非主流少年袁世凱
1窮山惡水出“彪民”
前麵已經說過,北麵負責對付撚軍的人叫做袁甲三。
“陽奉陰違”的曾國藩
曾國藩雖然接旨搞團練,但他實際上一直打著團練的幌子在練新軍。何為新軍?簡單點說就是一種新的軍隊模式。
可曾國藩乃一介文人,以前也沒有帶過兵,他怎麽就懂得去改革、去練新軍呢?秘密就在明朝抗倭大將──戚家軍的領袖戚繼光身上。
戚繼光的偉大不僅在於他率領的戚家軍戰無不勝,更在於他的無私。戚繼光將生前的練兵、打仗的心得都總結下來,編撰成書,留與後人。
22、
在明朝的戰神戚繼光逝世三百年後,他的《練兵紀實》、《武備新書》等光輝著作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了曾國藩的指路明燈。曾國藩仔細研讀了戚繼光留下來的兵書,按照戚家軍的練兵方法並結合實際,練出了名震天下的湘軍。
當然,曾國藩的湘軍也不是沒有失敗過,最初的時候,他失敗過多次,還敗得很慘──被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打得近乎全軍覆沒,自己也差點被活捉。
在寫戰報時,曾國藩犯了難,要照實寫,自己吃敗仗得軍法從事,要虛報戰況,被上邊知道後自己是欺君,還得掉腦袋,於是他寫“臣屢敗屢戰,愈挫愈勇”。把“屢戰屢敗”這四個字倒過來寫,朝廷反而誇他堅持作戰,下令嘉獎他。
23、
雖然曾國藩失敗了一次又一次,但他從未頭腦發熱,急不可耐,犯下低級錯誤,從而將自己的命門暴露在敵人手中。恰好相反,曾國藩不斷地學習和總結著經驗教訓,對自己在修身、為政、用人、治軍等方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把這些心得體會寫進了他給家人的書信之中,十幾年如一日,後人把他的這些家書整理成了《曾文正公家書》,供世人拜讀。
與此同時,曾國藩也漸漸地摸清了太平軍的進攻套路和方法,至於湘軍這支剛成軍不久的部隊,也得到了難得的實戰經驗。
在鐵與血的淬鍊中,曾國藩和湘軍都變得像冰一樣冷靜,像竹子一樣堅韌。在這樣的對手麵前,太平軍往往會望而卻步,經常性地陷入氣餒中,無法產生勝利的自信,這就是曾國藩最終成功的原因。
湘軍是一個好榜樣,這之後的近一百年,從湖南走出來的部隊,無論是屬於北洋還是國民黨又或是共產黨,總是特別剽悍,特別堅韌。
24、
他的徒弟他的團
除開創立湘軍,曾國藩之所以被後人稱為完人或宗師,這是因為他的境界和氣量確實比其他人高一個檔次,堪稱大家,大巧不工,形似王道。
譬如部下左宗棠,老是自認為學歷、帶兵打仗的本事都比曾國藩強,因此一直牛皮哄哄的,態度傲慢,而且不怎麽聽話。但曾國藩不以為意,寬容地原諒了他的無禮,還盡力提攜他,讓他獨掌一軍(楚軍),終於收服了左宗棠這顆驕傲的心。
曾國藩的處世方式告訴我們,寬容從來就不是軟弱。
25、
1861年,也就是曾國藩接到慈禧旨意的那一年,曾國藩決定大舉反攻太平軍,他做了兩件事情來支撐他的這個決定。
一是開始科技強軍。
在見識過洋人的堅船利炮之後,曾國藩決定打造一支用先進武器武裝起來的鐵血軍隊。於是,曾國藩創建了“安慶軍械所”,這是中國最早的現代軍工企業。沒多久,各種各樣的子彈、火藥、槍炮,甚至包括蒸汽機艦船,都陸陸續續地武裝到湘軍各部隊。
26、
二是開始新的戰略布局。
曾國藩計劃派遣弟子李鴻章去上海開展工作,以便將來配合大本營作戰,從東麵撕裂太平軍的防線。
李鴻章走之前被曾國藩召去見麵,他對李鴻章說:你這一去,從此我就失去了一個得力助手!
李鴻章謙虛地回答:老師這兒人才濟濟,勝過我的有很多。
曾國藩磨磨唧唧半天後,終於說出此次召見李鴻章的本意:徒兒,現在湘軍人手不夠,你這一去我沒有兵給你呀,這次我讓你去做統帥,做江蘇巡撫,官職不小,權力頗大,隻是手下無人,所以兵將的事就隻能由你自己解決了。
鬧了半天李鴻章原來是個光杆司令。
不過李鴻章也不是吃素的,這麽高難度的任務沒有難倒他。出身名門望族的李鴻章利用家族的關係招來許多安徽老家的世交弟兄。“劉麻子”劉銘傳也慕名而來。就這樣,李鴻章兩個月就招到了兩萬人,這就是淮軍。
不過淮軍的軍官大都來自安徽的鄉間,這些農村漢子缺乏現代軍事知識,後來甲午戰爭的失利與這不無關係。
27、
淮軍成型後,曾國藩的總攻時機也到了。
他命江蘇巡撫李鴻章率淮軍攻江蘇、浙江巡撫左宗棠攻浙江、曾國荃攻南京,眾將士齊心協力,同心若金,三年後,終於攻陷太平天國的首都南京,稱霸南方十四年的太平天國正式滅亡。
這一段真實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功絕非偶然,他必須在某些重要關頭表現出傑出的成就,這就是機會與能力並重的重要性。
南麵的太平天國已經解決得差不多了,再看看北麵的撚軍吧。
28、
第三章非主流少年袁世凱
1窮山惡水出“彪民”
前麵已經說過,北麵負責對付撚軍的人叫做袁甲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