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批判未予答覆的鈴木明和山本兩人
我在七年前為舊著寫的“前言”中這樣說:
山本七平的批評大多是根據他豐富的軍人生活經歷而作出的。因此,
我很遺憾,沒有他那樣的經歷,不能充分理解他的立論。盡管如此,我還
是逐期看了山本的論文,對其論點一一作了批判。文稿積累起來,便達到
了可觀的數量。我認為,等到山本的《我所認識的日本軍》單行本出版,
看了他對刊登在雜誌上的論文加工後的新稿子,我再據此修改自己的稿子
予以發表,或許這才是正確的步驟。因此,拙文一直未能成書。另一方麵,
著名的哲學家和歷史學家都出來,高度評價了山本關於“砍殺百人比賽”
是虛假的論點。目睹這種情況的發展,我再也不能坐視了,所以才決定將
這篇拙文與剛在雜誌上發表過的、批判伊賽亞·本·達桑和鈴木兩人論點
的文章合在一起,公開發表,請大家批判。
看了鈴木明最近出版的《證詞:中國、台灣、沖繩》一書的“後記”,
據他說,在昭和四十八年三月出版他的《“南京大屠殺”的無稽之談》一
書時,“同情與反駁同時以迅猛之勢出現”。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該書所收的幾篇採訪報導當初在《諸君》雜誌上刊登時,我就對它的內容
遂一進行了批判,因而我寫的“反駁”自然是長篇大論的了。然而,時間
已逾兩年,尚未得到鈴木“再反駁”。據上述“後記”所說,鈴木的想法
似乎是“對於反駁我的人們,我根本無意‘再反駁’。所謂作品,所要寫
的盡在其中,自己不必加上註解或予以辯護”。因此,我對“再反駁”的
期待自然要落空了。別人進行了批判,但對隨之而來的論爭末予應戰。要
是論戰了,就不能進行以後的更重要的工作,因而拒絕論戰——這種想法,
似乎是對自己的工作和能力感到自負的人所共有的。
不過,我相信,鈴木明的著作是需要討論的史書,其內容是不錯的,
是政治性發言。盡管鈴木明將他的採訪報導說成是‘作品”,私下裏想讓
它保持原貌,但我作為鞭策衰軀挑起論爭的當事人,總覺得自己閑得無聊,
無處容身。因此,我在編纂單行本之際,無奈隻好對舊著稍作若幹加工,
批判的對象仍還是兩、三年前的。雖說如此,我還是深感遺憾。
雖說鞭策衰軀,若是將此拙文公開發表,與鈴木明和山本七平那些年
輕有為的作家爭一日之長短,這當然又是承擔了難以勝任的工作。每想到
要開始進行棘手的工作,從內心感到誠惶誠恐。不過,我曾經寫過有關南
京事件的專著(《南京事件》,一九七二年四月新人物往來社出版),甚
至編纂了關於這起事件的史料集(日中戰爭史資料8、9《南京事件》1、2,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河出書房出版),不知不覺地成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專
家”,而且還感到有幾分使命感。我已意識到這是一條不可迴避的、必須
勇往直前的道路。
在這種情況下,我所寫的《駁南京大屠殺是“無稽之談”》一書於一九七五年八月出版了。然而,晚三個月,即同年十一、十二月,山本七平所寫《我所認識的日本軍》單行本姍姍來遲地公開出版了。批判山本論點的拙文收錄在本多勝一編、一九七七年九月出版的《筆桿子的陰謀》一書中,當時我在為該書寫序言時,就山本的新著談到:
其內容與雜誌上刊登的雷同,根本未作修改。我所指出的事實錯誤也
原封不動地保留著。因此,盡管有些顯而易見的事實錯誤,但它依然是譴
責並攻擊別人的材料。這又是為何呢?
山本的書或許是在我的那本書出版時已經排版了,不能更改,一因而
就原封不動地出版了。盡管如此,我認為至少也應當在後記之類裏寫上片
言隻語。這樣做,難道不是作者在受到批判後所應盡的責任嗎?他竟然無
視這種責任,無視別人的批判,若無其事地將內容有明顯錯誤的著作公諸
於世,這是何等的傲慢啊!
鑑於這些情況,我認為,對基本上是收編在自己著作中的文章多少作
些加工,作為本書的一部分,以此向山本再次提出問題,這是我應有的權
利,而且這樣做也是我的義務。
此書寫成後,已有五年多了。但是,《我所認識的日本軍》一書似乎還是照初版的樣子一再重版,而我的批判當然是一直未被重視。因此,我認為,在這本拙著裏將舊著中批判山本的論點加以修改和補充,再次收縮進去,依然是我的“權利”,也是“義務”。
※ ※ ※
另一方麵,鈴木明十年來對“砍殺百人比賽”和“南京大屠殺”問題一直保持沉默。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的《南京大屠殺”的無稽之談》也以初版的紙型一再重版。
我在七年前為舊著寫的“前言”中這樣說:
山本七平的批評大多是根據他豐富的軍人生活經歷而作出的。因此,
我很遺憾,沒有他那樣的經歷,不能充分理解他的立論。盡管如此,我還
是逐期看了山本的論文,對其論點一一作了批判。文稿積累起來,便達到
了可觀的數量。我認為,等到山本的《我所認識的日本軍》單行本出版,
看了他對刊登在雜誌上的論文加工後的新稿子,我再據此修改自己的稿子
予以發表,或許這才是正確的步驟。因此,拙文一直未能成書。另一方麵,
著名的哲學家和歷史學家都出來,高度評價了山本關於“砍殺百人比賽”
是虛假的論點。目睹這種情況的發展,我再也不能坐視了,所以才決定將
這篇拙文與剛在雜誌上發表過的、批判伊賽亞·本·達桑和鈴木兩人論點
的文章合在一起,公開發表,請大家批判。
看了鈴木明最近出版的《證詞:中國、台灣、沖繩》一書的“後記”,
據他說,在昭和四十八年三月出版他的《“南京大屠殺”的無稽之談》一
書時,“同情與反駁同時以迅猛之勢出現”。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該書所收的幾篇採訪報導當初在《諸君》雜誌上刊登時,我就對它的內容
遂一進行了批判,因而我寫的“反駁”自然是長篇大論的了。然而,時間
已逾兩年,尚未得到鈴木“再反駁”。據上述“後記”所說,鈴木的想法
似乎是“對於反駁我的人們,我根本無意‘再反駁’。所謂作品,所要寫
的盡在其中,自己不必加上註解或予以辯護”。因此,我對“再反駁”的
期待自然要落空了。別人進行了批判,但對隨之而來的論爭末予應戰。要
是論戰了,就不能進行以後的更重要的工作,因而拒絕論戰——這種想法,
似乎是對自己的工作和能力感到自負的人所共有的。
不過,我相信,鈴木明的著作是需要討論的史書,其內容是不錯的,
是政治性發言。盡管鈴木明將他的採訪報導說成是‘作品”,私下裏想讓
它保持原貌,但我作為鞭策衰軀挑起論爭的當事人,總覺得自己閑得無聊,
無處容身。因此,我在編纂單行本之際,無奈隻好對舊著稍作若幹加工,
批判的對象仍還是兩、三年前的。雖說如此,我還是深感遺憾。
雖說鞭策衰軀,若是將此拙文公開發表,與鈴木明和山本七平那些年
輕有為的作家爭一日之長短,這當然又是承擔了難以勝任的工作。每想到
要開始進行棘手的工作,從內心感到誠惶誠恐。不過,我曾經寫過有關南
京事件的專著(《南京事件》,一九七二年四月新人物往來社出版),甚
至編纂了關於這起事件的史料集(日中戰爭史資料8、9《南京事件》1、2,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河出書房出版),不知不覺地成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專
家”,而且還感到有幾分使命感。我已意識到這是一條不可迴避的、必須
勇往直前的道路。
在這種情況下,我所寫的《駁南京大屠殺是“無稽之談”》一書於一九七五年八月出版了。然而,晚三個月,即同年十一、十二月,山本七平所寫《我所認識的日本軍》單行本姍姍來遲地公開出版了。批判山本論點的拙文收錄在本多勝一編、一九七七年九月出版的《筆桿子的陰謀》一書中,當時我在為該書寫序言時,就山本的新著談到:
其內容與雜誌上刊登的雷同,根本未作修改。我所指出的事實錯誤也
原封不動地保留著。因此,盡管有些顯而易見的事實錯誤,但它依然是譴
責並攻擊別人的材料。這又是為何呢?
山本的書或許是在我的那本書出版時已經排版了,不能更改,一因而
就原封不動地出版了。盡管如此,我認為至少也應當在後記之類裏寫上片
言隻語。這樣做,難道不是作者在受到批判後所應盡的責任嗎?他竟然無
視這種責任,無視別人的批判,若無其事地將內容有明顯錯誤的著作公諸
於世,這是何等的傲慢啊!
鑑於這些情況,我認為,對基本上是收編在自己著作中的文章多少作
些加工,作為本書的一部分,以此向山本再次提出問題,這是我應有的權
利,而且這樣做也是我的義務。
此書寫成後,已有五年多了。但是,《我所認識的日本軍》一書似乎還是照初版的樣子一再重版,而我的批判當然是一直未被重視。因此,我認為,在這本拙著裏將舊著中批判山本的論點加以修改和補充,再次收縮進去,依然是我的“權利”,也是“義務”。
※ ※ ※
另一方麵,鈴木明十年來對“砍殺百人比賽”和“南京大屠殺”問題一直保持沉默。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的《南京大屠殺”的無稽之談》也以初版的紙型一再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