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所談,是發生在大致位於烏龍山與南京城之間的揚於江畔的名勝之地——燕子磯及其附近觀音門一帶地方的屠殺事件。就我所知,這方麵的資料隻有一個,那就是前麵提到的汪良在一九六五年向中國歸來者聯絡會的訪華代表團所說的情況。他所說的被害人數及其真偽程度也存有疑問,但這點姑且不談,先聽聽他所講的:
燕子磯是揚子江岸邊有名的名勝之地,這裏,曾匯集了約十萬難民。
日本軍從三方麵追趕而來,用十挺機槍將他們包圍,幾乎把他們全部槍殺
了。據僅有的、倖免於難的人說,當時揚子江的江水變得血紅,留在江岸
的屍體,一直放到翌年春天,臭氣熏天,散發到幾公裏之外。附近一帶都
可聞到這種氣味。
從南京城往北二十公裏,有個地方叫觀音門。國民黨的士兵和難民約
三萬人在日本軍的驅趕下,逃到了中央大學後麵的樹林中。這是死亡的集
中營。由於日本軍對他們斷絕糧食,所有的人幾乎都在饑寒交迫的情況下
死去。後來,日本軍一把火點燃了樹林,焚毀了屍體(前引《訪問中華人
民共和國的戰爭受害地區》,第九頁)。
這是根據談話記錄下來的,由於不熟悉地理惰況,他把燕子磯和觀音門完全寫成兩個地方,其實兩處相隔隻有半公裏左右,自然也可以視為一個地點。還有,觀音門是建於明代洪武中的十六個外圍門之一,它與南京城的距離,從和平門算起有七公裏左右,從太平門算起也不到十公裏,說從觀音門到南京城有二十公裏,那是錯誤的。
由於事件是發生在離南京城牆西裏內外的地方,應該把它看作南京屠殺事件的一部分較為妥當。而且據說在江岸的燕子磯被槍殺了十萬人,在其附近觀音門外的觀音山上餓死了三萬人,因而如果這些數字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話,自然可以說是一起被害人數最多的事件。在被害者中,餓死的另當別論,可以推斷,被槍殺的人多半是俘虜。因為要殺害如此眾多的民眾,那是無法想像的。
這一大屠殺事件,為什麽未曾在遠東國際軍事審判時提出?這使人覺得十分奇怪。但不能認為這是編造出來的謊言或誤傳。不過,說什麽十萬人或三萬人,在數字上可能有些問題。不管怎麽說,我認為要確認這一事件,需要旁證。
那末,要是發生過這種大屠殺事件,應是哪個部隊幹的呢?如果是在南京陷落前後,當然就是前麵提到的山田支隊幹的了。可是,如在敘述烏龍山事件時所談到的那樣,山田支隊自然沒有時間去幹這種事。不,也有這樣一種看法,認為小部隊不是也可以這樣幹的嗎?但如汪良所說的那樣,用十挺機槍有效地掃射數萬人的龐大集團,那是不可能的。要是這樣的話,這一事件會發生在南京陷落以後。那時,必須提到引人注目的第十六師團。可是,現在對此還沒有任何證據材料。
總之,我認為在燕子磯和觀音門也曾發生過大量屠殺事件,這是無法否定的。然而再說一遍,說是被害的人有十餘萬,那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就燕子磯所發生的大屠殺事件,鈴木明批判說不可能有這種事實。對鈴木的這種說法,我試在本書第二編第2節(第三三五頁以下)進行反批判。
※ ※ ※
根據中國方麵的記錄,可以知道,在離南京城以外的地區,還發生了兩起大屠殺事件。一起發生在燕子磯和烏龍山之間的巴鬥山附近,另~起發生在靠近南京城的幕府山背後的沙州。據《首都誌》記載,巴鬥山位於燕子磯之東,但其間的距離不清楚。現在台灣的郭岐將軍當時曾目擊該地發生慘劇後的情況。郭岐是南京守軍的軍官,他在十二月十三日首都陷落後,曾在南京隱蔽下來,翌年,即昭和十三年三月十一日乘漁船逃離南京,前往上海。在航行途中,離南京城二、三十裏(華裏)左右,船駛過巴鬥山後麵,他立即上岸,這時目睹慘狀,郭說;“遍地都是屍體……臭氣四溢,令人作嘔。這些死屍都是軍人。”這一記述。見於《危城脫險記》,收在一九七九年在台北出版的《南京大屠殺》(台北市中外圖書出版社出版)一書中,在該書的主要部分《陷都血淚錄》(舊著翻印)中還這樣記述,這些死屍“多達二萬餘具”,尤其是“從下關到鎮江的揚子江沿岸這一帶偏僻地方,全是這些死屍”(第五十一、二○六頁)。
關於發生在幕府山背後揚子江岸邊的慘劇情況,南京守軍軍官鈕先銘也有敘述。在他寫的《還俗記》(一九七三年,台北市中外圖書出版社出版)中,就當時在上元門永清寺(後改名為雞鳴寺)當和尚進行避難的情況,作了詳細敘述。我們可以從這本書中,了解到新的事實,那就是在大灣下的沙州(幕府山背後)——從永清寺起至揚子江支流過去一、兩公裏——曾有二萬俘虜被屠殺。
------------------
$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為
--------------------------------------------------------------------------------
資 料
日本軍對殘兵敗卒的逮捕是冷酷無情的,進行得相當徹底。有時,全體占領軍像是發瘋一樣。於是,對無辜的普通老百姓進行屠殺、強姦、掠奪、放火等殘暴行為擴大到了全市,勝利者的宴會一而再地舉行,令人可怕。
燕子磯是揚子江岸邊有名的名勝之地,這裏,曾匯集了約十萬難民。
日本軍從三方麵追趕而來,用十挺機槍將他們包圍,幾乎把他們全部槍殺
了。據僅有的、倖免於難的人說,當時揚子江的江水變得血紅,留在江岸
的屍體,一直放到翌年春天,臭氣熏天,散發到幾公裏之外。附近一帶都
可聞到這種氣味。
從南京城往北二十公裏,有個地方叫觀音門。國民黨的士兵和難民約
三萬人在日本軍的驅趕下,逃到了中央大學後麵的樹林中。這是死亡的集
中營。由於日本軍對他們斷絕糧食,所有的人幾乎都在饑寒交迫的情況下
死去。後來,日本軍一把火點燃了樹林,焚毀了屍體(前引《訪問中華人
民共和國的戰爭受害地區》,第九頁)。
這是根據談話記錄下來的,由於不熟悉地理惰況,他把燕子磯和觀音門完全寫成兩個地方,其實兩處相隔隻有半公裏左右,自然也可以視為一個地點。還有,觀音門是建於明代洪武中的十六個外圍門之一,它與南京城的距離,從和平門算起有七公裏左右,從太平門算起也不到十公裏,說從觀音門到南京城有二十公裏,那是錯誤的。
由於事件是發生在離南京城牆西裏內外的地方,應該把它看作南京屠殺事件的一部分較為妥當。而且據說在江岸的燕子磯被槍殺了十萬人,在其附近觀音門外的觀音山上餓死了三萬人,因而如果這些數字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話,自然可以說是一起被害人數最多的事件。在被害者中,餓死的另當別論,可以推斷,被槍殺的人多半是俘虜。因為要殺害如此眾多的民眾,那是無法想像的。
這一大屠殺事件,為什麽未曾在遠東國際軍事審判時提出?這使人覺得十分奇怪。但不能認為這是編造出來的謊言或誤傳。不過,說什麽十萬人或三萬人,在數字上可能有些問題。不管怎麽說,我認為要確認這一事件,需要旁證。
那末,要是發生過這種大屠殺事件,應是哪個部隊幹的呢?如果是在南京陷落前後,當然就是前麵提到的山田支隊幹的了。可是,如在敘述烏龍山事件時所談到的那樣,山田支隊自然沒有時間去幹這種事。不,也有這樣一種看法,認為小部隊不是也可以這樣幹的嗎?但如汪良所說的那樣,用十挺機槍有效地掃射數萬人的龐大集團,那是不可能的。要是這樣的話,這一事件會發生在南京陷落以後。那時,必須提到引人注目的第十六師團。可是,現在對此還沒有任何證據材料。
總之,我認為在燕子磯和觀音門也曾發生過大量屠殺事件,這是無法否定的。然而再說一遍,說是被害的人有十餘萬,那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就燕子磯所發生的大屠殺事件,鈴木明批判說不可能有這種事實。對鈴木的這種說法,我試在本書第二編第2節(第三三五頁以下)進行反批判。
※ ※ ※
根據中國方麵的記錄,可以知道,在離南京城以外的地區,還發生了兩起大屠殺事件。一起發生在燕子磯和烏龍山之間的巴鬥山附近,另~起發生在靠近南京城的幕府山背後的沙州。據《首都誌》記載,巴鬥山位於燕子磯之東,但其間的距離不清楚。現在台灣的郭岐將軍當時曾目擊該地發生慘劇後的情況。郭岐是南京守軍的軍官,他在十二月十三日首都陷落後,曾在南京隱蔽下來,翌年,即昭和十三年三月十一日乘漁船逃離南京,前往上海。在航行途中,離南京城二、三十裏(華裏)左右,船駛過巴鬥山後麵,他立即上岸,這時目睹慘狀,郭說;“遍地都是屍體……臭氣四溢,令人作嘔。這些死屍都是軍人。”這一記述。見於《危城脫險記》,收在一九七九年在台北出版的《南京大屠殺》(台北市中外圖書出版社出版)一書中,在該書的主要部分《陷都血淚錄》(舊著翻印)中還這樣記述,這些死屍“多達二萬餘具”,尤其是“從下關到鎮江的揚子江沿岸這一帶偏僻地方,全是這些死屍”(第五十一、二○六頁)。
關於發生在幕府山背後揚子江岸邊的慘劇情況,南京守軍軍官鈕先銘也有敘述。在他寫的《還俗記》(一九七三年,台北市中外圖書出版社出版)中,就當時在上元門永清寺(後改名為雞鳴寺)當和尚進行避難的情況,作了詳細敘述。我們可以從這本書中,了解到新的事實,那就是在大灣下的沙州(幕府山背後)——從永清寺起至揚子江支流過去一、兩公裏——曾有二萬俘虜被屠殺。
------------------
$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為
--------------------------------------------------------------------------------
資 料
日本軍對殘兵敗卒的逮捕是冷酷無情的,進行得相當徹底。有時,全體占領軍像是發瘋一樣。於是,對無辜的普通老百姓進行屠殺、強姦、掠奪、放火等殘暴行為擴大到了全市,勝利者的宴會一而再地舉行,令人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