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加點,多幹一點活好說,但節約問題卻要複雜得多。茅台酒廠領導領會了“多快好省”的精神,決定改革工藝,探索新法釀酒,以好換省。所謂新法釀酒,就是採用二鍋頭的釀酒工藝。實施新法釀酒之後,1955年,茅台酒增產節約大見成效,斤酒糧耗下降到了2.5斤。但不合理的“節約”卻使產品合格率降到了12.5%。
麵對這種局麵,張支雲等酒師們對“新法釀酒”提出了異議。但酒師畢竟隻是一個技術工人,他們的職責僅僅局限於在技術上的把關,根本扭轉不了當時轟轟烈烈的大局,麵對現實,他們無可奈何。
1956年,中央高層領導對茅台酒的質量嚴重不滿,提出了批評。朱德總司令撥通了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省長周林(貴州仁懷人。1932年10月參加革命。 1936年入黨。1950年6月任貴州省委常委。1951年11月兼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2年11月任省委第2副書記,省府副主席。1954年12月任省委書記,省府副主席。1955年2月任省委書記,省長。1956年7月任省委第1書記兼省長。1960年9月兼西南局書記處書記。)的電話,批評周林說:“你們不要片麵強調增產節約。節約一度電、一噸煤、一噸水,也是增產節約嘛,不要在茅台酒的傳統工藝上打主意。一定要按傳統工藝,一定要保證茅台酒的質量,不能損害茅台酒的聲譽,這是政治性的任務。”
1956年4月,輕工部食品工業局局長杜子端帶隊來到貴陽,和貴州省工業廳共同組建了“茅台酒總結工作組”。 工作組在茅台酒廠的配合下,總結了前期茅台酒廠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找出了當時茅台酒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開展了“積極恢復原有工藝操作,以提高質量為中心”的先進生產者運動。在通過對茅台酒廠生產總結的同時,把在增產節約運動中對新法釀酒有看法的老酒師們請出山,包括鄭永富這個因被認為有歷史問題而遲遲不能進廠工作的榮和燒房掌火師都被叫回到廠裏,請他們主持恢復傳統工藝。
整頓中,在杜子端的主持下,張支雲、鄭銀安、鄭義興等酒師們一起整理出了茅台酒《十四項操作要點》。《十四項操作要點》使茅台酒傳統工藝第一次用文字係統而明確地記載下來,初步完善統一了茅台酒傳統的生產工藝,為茅台酒市場的不斷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由於《要點》是釀酒大師們集體智慧的結晶,技術性、操作性堪稱一流。
《十四項操作要點》得到了工作組領導和廠領導的高度讚賞,成為了茅台酒廠的第一部生產管理製度。
這次整頓把茅台酒廠從增產節約的誤區中拉了回來,政治的緊箍咒被扔到了一邊,老酒師們心情舒暢地進入生產現場,找回了他們熟悉的腳踢手摸的茅酒氣場。釀酒大師的威嚴又一次被豎立起來,他們終於依靠自己的智慧改變了當時的歷史形勢,管理第一次戰勝了政治,播下了一顆中國式企業管理的種子。
當然,政治形勢是左右全國大局的決定因素,茅台酒廠第一部生產管理製度的誕生,如果沒有一定的政治因素,沒有高層領導的幹預,也是出不了台的。
1957年,廠裏為了解決人背馬馱搬運原料和成品酒等笨重勞動問題,改用了獨輪車,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同年利用國家投資的130萬元,進行了製酒、製曲、糧庫、酒庫和化驗室等方麵的改造建設。這一年茅台酒的年產量增加到283噸,較建廠前增長了4倍多。
☆、大躍進
大躍進
茅台酒過去一直是在國內銷售,從1953年開始向香港、澳門出口,出口量由最初的幾噸,逐漸增至1957年的50噸,由於質量上乘,受到國際市場的好評和歡迎,但在市場很不規範的國際市場上,茅台酒被一些唯利是圖的不法外商所侵害。1956年茅台酒廠為了有效地打擊國外一些商人仿製假冒茅台酒的不法行為,先後在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區和國家辦理了商標註冊手續,保護茅台酒的合法權利和國際聲譽,使茅台酒出口貿易得以正常進行。
1958年,黨中央根據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盡快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狀況的普遍願望,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通過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全會結束以後,在各級黨委政府的精心組織和廣泛發動下,轟轟烈烈的大躍進運動迅速席捲全國。遵義地區召開了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農業生產實現大躍進,工業生產也要在大躍進總路線的指引下創造條件實現大躍進的口號。
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茅台酒廠走馬換將,鄭光先出任了茅台酒廠的黨委書記、廠長。
鄭光先出生於黔北門戶桐梓縣花秋木堰林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小受苦受難。遵義解放以後,他就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新生政權的建設上。積極參加土地改革和糧食工作隊工作。並在組織的安排下,到貴陽銀行幹部學校進行深造,畢業後被分派到仁懷縣工作,先後擔任銀行行長、供銷社主任和商業局長。
鄭光先上任伊始,首先對全廠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詳細的了解,並根據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開始加強茅台酒廠的企業管理。首先製定了1858年的工作任務:進一步加強基層組織的建設;抓好勞動競賽,在勞動競賽中,要求把增產節約放在首位;關心職工生活,解決職工困難,調動職工的生產積極性。
麵對這種局麵,張支雲等酒師們對“新法釀酒”提出了異議。但酒師畢竟隻是一個技術工人,他們的職責僅僅局限於在技術上的把關,根本扭轉不了當時轟轟烈烈的大局,麵對現實,他們無可奈何。
1956年,中央高層領導對茅台酒的質量嚴重不滿,提出了批評。朱德總司令撥通了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省長周林(貴州仁懷人。1932年10月參加革命。 1936年入黨。1950年6月任貴州省委常委。1951年11月兼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2年11月任省委第2副書記,省府副主席。1954年12月任省委書記,省府副主席。1955年2月任省委書記,省長。1956年7月任省委第1書記兼省長。1960年9月兼西南局書記處書記。)的電話,批評周林說:“你們不要片麵強調增產節約。節約一度電、一噸煤、一噸水,也是增產節約嘛,不要在茅台酒的傳統工藝上打主意。一定要按傳統工藝,一定要保證茅台酒的質量,不能損害茅台酒的聲譽,這是政治性的任務。”
1956年4月,輕工部食品工業局局長杜子端帶隊來到貴陽,和貴州省工業廳共同組建了“茅台酒總結工作組”。 工作組在茅台酒廠的配合下,總結了前期茅台酒廠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找出了當時茅台酒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開展了“積極恢復原有工藝操作,以提高質量為中心”的先進生產者運動。在通過對茅台酒廠生產總結的同時,把在增產節約運動中對新法釀酒有看法的老酒師們請出山,包括鄭永富這個因被認為有歷史問題而遲遲不能進廠工作的榮和燒房掌火師都被叫回到廠裏,請他們主持恢復傳統工藝。
整頓中,在杜子端的主持下,張支雲、鄭銀安、鄭義興等酒師們一起整理出了茅台酒《十四項操作要點》。《十四項操作要點》使茅台酒傳統工藝第一次用文字係統而明確地記載下來,初步完善統一了茅台酒傳統的生產工藝,為茅台酒市場的不斷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由於《要點》是釀酒大師們集體智慧的結晶,技術性、操作性堪稱一流。
《十四項操作要點》得到了工作組領導和廠領導的高度讚賞,成為了茅台酒廠的第一部生產管理製度。
這次整頓把茅台酒廠從增產節約的誤區中拉了回來,政治的緊箍咒被扔到了一邊,老酒師們心情舒暢地進入生產現場,找回了他們熟悉的腳踢手摸的茅酒氣場。釀酒大師的威嚴又一次被豎立起來,他們終於依靠自己的智慧改變了當時的歷史形勢,管理第一次戰勝了政治,播下了一顆中國式企業管理的種子。
當然,政治形勢是左右全國大局的決定因素,茅台酒廠第一部生產管理製度的誕生,如果沒有一定的政治因素,沒有高層領導的幹預,也是出不了台的。
1957年,廠裏為了解決人背馬馱搬運原料和成品酒等笨重勞動問題,改用了獨輪車,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同年利用國家投資的130萬元,進行了製酒、製曲、糧庫、酒庫和化驗室等方麵的改造建設。這一年茅台酒的年產量增加到283噸,較建廠前增長了4倍多。
☆、大躍進
大躍進
茅台酒過去一直是在國內銷售,從1953年開始向香港、澳門出口,出口量由最初的幾噸,逐漸增至1957年的50噸,由於質量上乘,受到國際市場的好評和歡迎,但在市場很不規範的國際市場上,茅台酒被一些唯利是圖的不法外商所侵害。1956年茅台酒廠為了有效地打擊國外一些商人仿製假冒茅台酒的不法行為,先後在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區和國家辦理了商標註冊手續,保護茅台酒的合法權利和國際聲譽,使茅台酒出口貿易得以正常進行。
1958年,黨中央根據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盡快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狀況的普遍願望,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通過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全會結束以後,在各級黨委政府的精心組織和廣泛發動下,轟轟烈烈的大躍進運動迅速席捲全國。遵義地區召開了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農業生產實現大躍進,工業生產也要在大躍進總路線的指引下創造條件實現大躍進的口號。
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茅台酒廠走馬換將,鄭光先出任了茅台酒廠的黨委書記、廠長。
鄭光先出生於黔北門戶桐梓縣花秋木堰林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小受苦受難。遵義解放以後,他就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新生政權的建設上。積極參加土地改革和糧食工作隊工作。並在組織的安排下,到貴陽銀行幹部學校進行深造,畢業後被分派到仁懷縣工作,先後擔任銀行行長、供銷社主任和商業局長。
鄭光先上任伊始,首先對全廠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詳細的了解,並根據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開始加強茅台酒廠的企業管理。首先製定了1858年的工作任務:進一步加強基層組織的建設;抓好勞動競賽,在勞動競賽中,要求把增產節約放在首位;關心職工生活,解決職工困難,調動職工的生產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