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頓船長認為羅摩人的世界如今成了一座墳墓,倘若他的看法沒錯,那麽羅摩人或許真的失敗了。可是至少,他們做過這樣偉大的嚐試,這一嚐試規模宏大,表明他們對結果有著極高的自信。銀河係裏有上千億個太陽,這種事情既然能發生一次,在這之前就一定還發生過許多次……總有人,總會在什麽地方最終獲得了成功。
這就是卡萊爾·佩雷拉博士多年來一直鼓吹的理論,這種理論雖沒有證據支持,卻受到極高的關注。佩雷拉博士此刻無比高興,又疲憊不堪。羅摩以宏大的氣勢證明了他的觀點——可他卻無法親身踏足其中,甚至無法親眼見識它。倘若有惡魔突然出現在他眼前,要幫他瞬間傳送過去,那他會毫不猶豫地簽下合約,絕不費心去看合約上的那一行小字。
“是的,大使先生,我想我可以提供一點兒有趣的信息。我們所看到的無疑是一艘‘太空方舟’。在太空航行的文獻資料中,這一概念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英國物理學家j.d.伯納爾[20],他在一本書中提出了這樣一種星際殖民的方法,那本書出版於1929年——是的,兩百年前。而偉大的俄羅斯太空先驅,齊奧爾科夫斯基,更是在他之前就提出了類似的看法。
“要想從一個星係出發去往另一個星係,你有很多種選擇。假設光速是個絕對無法逾越的極限——此事尚無定論,盡管不少看法與之相左——”戴維森教授對此嗤之以鼻,不過並沒有正式表示反對,“你可以乘坐一艘小太空船來一場快速旅行,不然就在一艘巨型飛船裏慢慢前進。
“技術上來說,要讓太空船達到光速的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快並非不可能。這就意味著去往相鄰的恆星要走上五到十年的時間——也許很乏味,但不是不可逾越,對那些生命長達幾百年的生物來說,更是如此。你可能會想,這種時間跨度的旅程,隻要用一艘比咱們的船大不了多少的太空船就能實現。
“可是一旦加上有效載荷,恐怕就達不到這樣的速度了。別忘了,就算隻是一次單程航行,你也得帶上燃料,好用來在航程末期減速。所以更加合理的辦法是慢慢走——走上一萬年,十萬年……
“伯納爾等人認為,如果能用方圓幾公裏的小型可移動世界,帶著幾千名遊客,花上幾代人的時間,就可以走完這樣的旅程。當然,整個係統必須嚴格封閉,所有食物、空氣以及其他一切消耗品都要循環利用。當然,地球也是這樣運轉的——隻是規模要大一些。
“有些作者認為,太空方舟應該造成一組同心圓球;其他人則建議打造成不斷自轉的空心圓柱體,這樣離心力就能提供人造重力——正如我們在羅摩上的發現那樣——”
這段發言真是拖遝冗長,戴維森教授簡直忍無可忍。
“根本不存在離心力。這東西純屬工程師的鬼扯。有的隻是慣性。”
“您說得沒錯,的確如此。”佩雷拉承認道,“雖然如果有人剛從旋轉木馬上甩下來,要給他解釋通這些可有點兒困難。不過要做到數學上的嚴謹表達似乎也沒必要——”
“好啦,好啦,”布斯博士惱火地插嘴道,“我們都明白你的意思,或者說自以為明白。請不要戳破這層假象。”
“好吧,我不過是想指出,盡管羅摩的尺寸驚人,但它在概念上並無新意。人類早在兩百年前就已經對這類東西作出了想像。
“現在,我打算提出另一個問題:羅摩究竟在太空裏遊蕩了多久?
“我們如今已經獲得了羅摩軌道和速度的精確數據。如果假設它這一路上從來都沒有改變軌道,我們可以一路追溯,找到它幾百萬年前的位置。我們之前以為它會來自附近某顆恆星——可事實根本不是這樣。
“羅摩上次途經某顆恆星還是在二十萬年前,而且那還是顆不規則變星——大概是你想像得出的最不適合居住的星係。它的亮度強弱變化可達五十倍之差,它的行星每過幾年就會在冰凍和炙烤狀態之間轉換一遭。”
“我有個想法,”普萊斯博士插嘴道,“也許這正好能解釋所有事情。也許這顆恆星過去很正常,後來又變得不穩定了。羅摩人也正是因此才不得不尋找新的太陽。”
佩雷拉尊重這位年邁的考古學家,所以不想讓她太失望。可是,他心想,要是他指出這在她的專業領域裏是顯而易見的事情,她會怎麽說……
“我們的確考慮過這一點,”佩雷拉和氣地說,“可是,如果目前有關恆星演化的理論沒錯,那這顆恆星從來就沒有穩定過——根本不可能擁有產生生命的行星。所以羅摩可能已經在太空中飛行了至少二十萬年,或許還不止一百萬年。
“如今羅摩裏漆黑冰冷,顯然已經毫無生氣,我想我知道原因。羅摩人當初或許別無選擇——也許真的是要逃避某種災難——可他們算計錯了。
“任何封閉的生態係統的效率都不可能達到百分之一百;浪費和損耗在所難免——環境會退化,而汙染物則不斷積累。如果這是顆行星,要毒害、拖垮它或許要花上數十億年時間——但這一結果終究會出現。海洋會幹涸,大氣層也會消散……
這就是卡萊爾·佩雷拉博士多年來一直鼓吹的理論,這種理論雖沒有證據支持,卻受到極高的關注。佩雷拉博士此刻無比高興,又疲憊不堪。羅摩以宏大的氣勢證明了他的觀點——可他卻無法親身踏足其中,甚至無法親眼見識它。倘若有惡魔突然出現在他眼前,要幫他瞬間傳送過去,那他會毫不猶豫地簽下合約,絕不費心去看合約上的那一行小字。
“是的,大使先生,我想我可以提供一點兒有趣的信息。我們所看到的無疑是一艘‘太空方舟’。在太空航行的文獻資料中,這一概念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英國物理學家j.d.伯納爾[20],他在一本書中提出了這樣一種星際殖民的方法,那本書出版於1929年——是的,兩百年前。而偉大的俄羅斯太空先驅,齊奧爾科夫斯基,更是在他之前就提出了類似的看法。
“要想從一個星係出發去往另一個星係,你有很多種選擇。假設光速是個絕對無法逾越的極限——此事尚無定論,盡管不少看法與之相左——”戴維森教授對此嗤之以鼻,不過並沒有正式表示反對,“你可以乘坐一艘小太空船來一場快速旅行,不然就在一艘巨型飛船裏慢慢前進。
“技術上來說,要讓太空船達到光速的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快並非不可能。這就意味著去往相鄰的恆星要走上五到十年的時間——也許很乏味,但不是不可逾越,對那些生命長達幾百年的生物來說,更是如此。你可能會想,這種時間跨度的旅程,隻要用一艘比咱們的船大不了多少的太空船就能實現。
“可是一旦加上有效載荷,恐怕就達不到這樣的速度了。別忘了,就算隻是一次單程航行,你也得帶上燃料,好用來在航程末期減速。所以更加合理的辦法是慢慢走——走上一萬年,十萬年……
“伯納爾等人認為,如果能用方圓幾公裏的小型可移動世界,帶著幾千名遊客,花上幾代人的時間,就可以走完這樣的旅程。當然,整個係統必須嚴格封閉,所有食物、空氣以及其他一切消耗品都要循環利用。當然,地球也是這樣運轉的——隻是規模要大一些。
“有些作者認為,太空方舟應該造成一組同心圓球;其他人則建議打造成不斷自轉的空心圓柱體,這樣離心力就能提供人造重力——正如我們在羅摩上的發現那樣——”
這段發言真是拖遝冗長,戴維森教授簡直忍無可忍。
“根本不存在離心力。這東西純屬工程師的鬼扯。有的隻是慣性。”
“您說得沒錯,的確如此。”佩雷拉承認道,“雖然如果有人剛從旋轉木馬上甩下來,要給他解釋通這些可有點兒困難。不過要做到數學上的嚴謹表達似乎也沒必要——”
“好啦,好啦,”布斯博士惱火地插嘴道,“我們都明白你的意思,或者說自以為明白。請不要戳破這層假象。”
“好吧,我不過是想指出,盡管羅摩的尺寸驚人,但它在概念上並無新意。人類早在兩百年前就已經對這類東西作出了想像。
“現在,我打算提出另一個問題:羅摩究竟在太空裏遊蕩了多久?
“我們如今已經獲得了羅摩軌道和速度的精確數據。如果假設它這一路上從來都沒有改變軌道,我們可以一路追溯,找到它幾百萬年前的位置。我們之前以為它會來自附近某顆恆星——可事實根本不是這樣。
“羅摩上次途經某顆恆星還是在二十萬年前,而且那還是顆不規則變星——大概是你想像得出的最不適合居住的星係。它的亮度強弱變化可達五十倍之差,它的行星每過幾年就會在冰凍和炙烤狀態之間轉換一遭。”
“我有個想法,”普萊斯博士插嘴道,“也許這正好能解釋所有事情。也許這顆恆星過去很正常,後來又變得不穩定了。羅摩人也正是因此才不得不尋找新的太陽。”
佩雷拉尊重這位年邁的考古學家,所以不想讓她太失望。可是,他心想,要是他指出這在她的專業領域裏是顯而易見的事情,她會怎麽說……
“我們的確考慮過這一點,”佩雷拉和氣地說,“可是,如果目前有關恆星演化的理論沒錯,那這顆恆星從來就沒有穩定過——根本不可能擁有產生生命的行星。所以羅摩可能已經在太空中飛行了至少二十萬年,或許還不止一百萬年。
“如今羅摩裏漆黑冰冷,顯然已經毫無生氣,我想我知道原因。羅摩人當初或許別無選擇——也許真的是要逃避某種災難——可他們算計錯了。
“任何封閉的生態係統的效率都不可能達到百分之一百;浪費和損耗在所難免——環境會退化,而汙染物則不斷積累。如果這是顆行星,要毒害、拖垮它或許要花上數十億年時間——但這一結果終究會出現。海洋會幹涸,大氣層也會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