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美國戰略 作者:[美]肯特·格林菲爾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萊頓博士尖銳地批駁了如下看法:英國人力圖迴避1944年橫渡海峽的進攻,僅僅是在美國的壓力下才支持這次進攻的。除了美國人的懷疑以外,他找不到這種迴避的證據。他的結論是,確定英美戰略方針的一係列協議是受種種實際考慮所支配的,其中在1942-1943 年,最緊迫的是獲得必不可少的軍事資源。兩個盟國不得不根據這些實際要求來調整他們的路線、利益和願望。到頭來,他們所遵循的路線與其說符合1942年3 月以後美國人一貫表示滿意的戰略方針,不如說更加符合英國人穩健的戰略方針。
基本原則和加快速度的建議
萊頓博士提醒我們,緊隨著珍珠港事件把美國捲入戰爭,英美兩個盟國原則上同意它們將要遵循的戰略。它們在所謂的“阿卡迪亞”會議上達成了這項協議;這次會議是在珍珠港事件後立即召開的,它把邱吉爾先生、羅斯福先生以及英美兩國參謀長們聚集到了華盛頓。會議同意的戰略如下:
1 .首先打敗德國,同時遏製日本。
2 .在軸心國占領的地區外圍形成一道包圍圈,藉以消耗敵人的力量,一旦盟國的資源允許,即緊縮包圍圈。
3 .準備採取的手段:海上封鎖;全力支援俄國人;戰略轟炸;加緊扶植納粹占領國的抵抗力量;在可以有效地使用當地占優勢的盟國部隊,特別是在裝甲方麵占優勢的盟國部隊的那些地點,以機動部隊實施有限進攻——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實施最後的致命打擊。
當時看來不可能設想一項進攻德國腹地的計劃,也沒有製定這樣一項計劃。
但是僅僅三個月之後,美國人就提出了這樣一項計劃,如果採納這項計劃,那就會根本背離“阿卡迪亞”協議。他們建議盟軍立即發動一場迫使德國退出戰爭的進攻。一項代號為“波列羅- 圍殲”的計劃,要求把當時盟國所能獲得的全部人力、物力都集中在聯合王國( “波列羅”) 。這項計劃將立即付諸實施,並且有權優先得到盟國全部新的人力、物力,以便在1943年春發動橫渡海峽的大規模進攻( “圍殲”) 。為此需要四十八個師,其中包括三十個美國師約一百餘萬人,其餘部隊由英國提供。同時,美國還得提供一支強大的空軍部隊,與英國空軍協同行動,支援這次進攻。進攻突擊的正麵從勒阿弗爾到布洛涅將部署六個師七萬七千人,一萬八千台汽車,二千二百五十輛坦克。
除了這個總計劃外,美國人還有一項附加的計劃,即“大錘”計劃。這項計劃就是為1942年9 月橫渡海峽準備一支突擊部隊。到那時,在英國隻有三個半美國師。隻有可供輸送兩個師突擊上陸所需的登陸艇。“大錘”計劃隻有在兩種緊急情況下才準備實施:(1) 如果俄國人瀕於崩潰,則實施牽製,使他們不致於屈服;(2) 或者在德國人陷於土崩瓦解這種未必可能的情況下,發動一場小規模進攻就足以使他們完蛋。
“波列羅- 圍殲”計劃最初是由陸軍參謀部作戰計劃處製定的。對這個處來說,它解決了一個看來無法解決的問題。美國被珍珠港事件拋入防禦地位,盡管進行了初步動員,它還是沒有做好戰爭準備,眼看著它那些未組建完成的部隊和器材被分散,零敲碎打地用去滿足來自世界各地的增援要求。誰也看不到這種消耗的盡頭。12月15日,馬歇爾將軍把年輕的艾森豪上校帶進他的作戰計劃處,2 月份任命他為處長。1 月,艾森豪在他自己的筆記中寫道:“為了製定一項有關各方都同意的共同戰略方針的鬥爭,把我搞得精疲力盡。每個人都一頭鑽進自己的瑣事堆中。我們必須到歐洲去打仗,必須停止在世界各地浪費資源。”
在這種混亂狀態下,艾森豪那個處製定了1943年橫渡海峽,經法國進攻德國的計劃。這項計劃是如此美好地合乎邏輯,如此全麵地體現了作戰原則,而且如此完善的滿足了美國人停止分散其力量,把力量動員起來盡早結束歐洲戰爭的需要,以致於包括雄心勃勃的年輕的美國航空兵在內的陸軍部都愛上了這項計劃,同時也為海軍所接受。羅斯福批準了這項計劃,而且在4 月間派遣馬歇爾將軍和哈裏·霍普金斯到倫敦去對英國人進行遊說。
使美國人感到欣慰和歡欣鼓舞的是英國人接受了這項計劃。艾森豪在筆記中寫道:“……終於……我們都接受了統一的作戰方針!現在……我們不需要在黑暗中彷徨了。”美國人立即實施在聯合王國集結部隊的“波列羅”計劃。但是,英國人很快就開始表示對“大錘”計劃的不安,最終肯定那是一個輕率的、行不通的任務。“大錘”計劃本來是美國方針的次要組成部分,美國人也不能操之過急,因為執行這項計劃所需的大部分兵力必須由英國人提供。但是,美國人拒絕放棄這一計劃。6 月,當美英兩國的參謀長們在“大錘”問題上陷於僵局時,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去見羅斯福先生,建議美國停止對整個“波列羅- 圍殲”計劃的支持,全力轉到太平洋去打日本。總統斬釘截鐵地說:“不行。”這樣做有點象發出威脅,“端起你的碟子回家去”。7 月,他派遣哈裏·霍普金斯、馬歇爾將軍和金海軍上將到倫敦去,並且嚴令他們同英國人商定某種計劃,以便在年底前將美國的地麵部隊投入歐洲的作戰。
基本原則和加快速度的建議
萊頓博士提醒我們,緊隨著珍珠港事件把美國捲入戰爭,英美兩個盟國原則上同意它們將要遵循的戰略。它們在所謂的“阿卡迪亞”會議上達成了這項協議;這次會議是在珍珠港事件後立即召開的,它把邱吉爾先生、羅斯福先生以及英美兩國參謀長們聚集到了華盛頓。會議同意的戰略如下:
1 .首先打敗德國,同時遏製日本。
2 .在軸心國占領的地區外圍形成一道包圍圈,藉以消耗敵人的力量,一旦盟國的資源允許,即緊縮包圍圈。
3 .準備採取的手段:海上封鎖;全力支援俄國人;戰略轟炸;加緊扶植納粹占領國的抵抗力量;在可以有效地使用當地占優勢的盟國部隊,特別是在裝甲方麵占優勢的盟國部隊的那些地點,以機動部隊實施有限進攻——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實施最後的致命打擊。
當時看來不可能設想一項進攻德國腹地的計劃,也沒有製定這樣一項計劃。
但是僅僅三個月之後,美國人就提出了這樣一項計劃,如果採納這項計劃,那就會根本背離“阿卡迪亞”協議。他們建議盟軍立即發動一場迫使德國退出戰爭的進攻。一項代號為“波列羅- 圍殲”的計劃,要求把當時盟國所能獲得的全部人力、物力都集中在聯合王國( “波列羅”) 。這項計劃將立即付諸實施,並且有權優先得到盟國全部新的人力、物力,以便在1943年春發動橫渡海峽的大規模進攻( “圍殲”) 。為此需要四十八個師,其中包括三十個美國師約一百餘萬人,其餘部隊由英國提供。同時,美國還得提供一支強大的空軍部隊,與英國空軍協同行動,支援這次進攻。進攻突擊的正麵從勒阿弗爾到布洛涅將部署六個師七萬七千人,一萬八千台汽車,二千二百五十輛坦克。
除了這個總計劃外,美國人還有一項附加的計劃,即“大錘”計劃。這項計劃就是為1942年9 月橫渡海峽準備一支突擊部隊。到那時,在英國隻有三個半美國師。隻有可供輸送兩個師突擊上陸所需的登陸艇。“大錘”計劃隻有在兩種緊急情況下才準備實施:(1) 如果俄國人瀕於崩潰,則實施牽製,使他們不致於屈服;(2) 或者在德國人陷於土崩瓦解這種未必可能的情況下,發動一場小規模進攻就足以使他們完蛋。
“波列羅- 圍殲”計劃最初是由陸軍參謀部作戰計劃處製定的。對這個處來說,它解決了一個看來無法解決的問題。美國被珍珠港事件拋入防禦地位,盡管進行了初步動員,它還是沒有做好戰爭準備,眼看著它那些未組建完成的部隊和器材被分散,零敲碎打地用去滿足來自世界各地的增援要求。誰也看不到這種消耗的盡頭。12月15日,馬歇爾將軍把年輕的艾森豪上校帶進他的作戰計劃處,2 月份任命他為處長。1 月,艾森豪在他自己的筆記中寫道:“為了製定一項有關各方都同意的共同戰略方針的鬥爭,把我搞得精疲力盡。每個人都一頭鑽進自己的瑣事堆中。我們必須到歐洲去打仗,必須停止在世界各地浪費資源。”
在這種混亂狀態下,艾森豪那個處製定了1943年橫渡海峽,經法國進攻德國的計劃。這項計劃是如此美好地合乎邏輯,如此全麵地體現了作戰原則,而且如此完善的滿足了美國人停止分散其力量,把力量動員起來盡早結束歐洲戰爭的需要,以致於包括雄心勃勃的年輕的美國航空兵在內的陸軍部都愛上了這項計劃,同時也為海軍所接受。羅斯福批準了這項計劃,而且在4 月間派遣馬歇爾將軍和哈裏·霍普金斯到倫敦去對英國人進行遊說。
使美國人感到欣慰和歡欣鼓舞的是英國人接受了這項計劃。艾森豪在筆記中寫道:“……終於……我們都接受了統一的作戰方針!現在……我們不需要在黑暗中彷徨了。”美國人立即實施在聯合王國集結部隊的“波列羅”計劃。但是,英國人很快就開始表示對“大錘”計劃的不安,最終肯定那是一個輕率的、行不通的任務。“大錘”計劃本來是美國方針的次要組成部分,美國人也不能操之過急,因為執行這項計劃所需的大部分兵力必須由英國人提供。但是,美國人拒絕放棄這一計劃。6 月,當美英兩國的參謀長們在“大錘”問題上陷於僵局時,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去見羅斯福先生,建議美國停止對整個“波列羅- 圍殲”計劃的支持,全力轉到太平洋去打日本。總統斬釘截鐵地說:“不行。”這樣做有點象發出威脅,“端起你的碟子回家去”。7 月,他派遣哈裏·霍普金斯、馬歇爾將軍和金海軍上將到倫敦去,並且嚴令他們同英國人商定某種計劃,以便在年底前將美國的地麵部隊投入歐洲的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