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起義的領袖張角(?~184),冀州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人,太平道的首領,自稱“大賢良師”。太平道為道教一支,奉黃帝、老子為教祖。張角以傳道和治病為名,在農民中宣揚教義,進行秘密活動。十餘年間,徒眾達十萬,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分為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每方設一渠帥,由他統一指揮。熹平五年(176),司徒楊賜曾上書靈帝,請求誅殺太平道的渠帥,以免釀成後患。可見太平道已引起統治階級嚴重注意。以後張角加緊部署起義,廣泛傳播“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讖語,鼓舞農民起來推翻東漢王朝的統治。
又在各處府署門上用白土塗寫“甲子”字樣,作為發動起義的信號。太平道大方馬元義多次往來京師,物色宦官封諝、徐奉等為內應。光和七年(184,甲子年)初,張角命令馬元義調動荊、揚等地徒眾數萬人向鄴集中,約定三月五日各地同時起義。但預定起事前一月,張角弟子唐周上書告密,馬元義被捕,慘遭車裂。洛陽百姓和太平道徒被殺的達千餘人。靈帝隨即下令冀州官府搜捕張角等起義領袖。張角派人飛告各方提前起義。於是三十六方“一時俱起”,眾達數十萬人。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靈帝慌忙下令州郡修理兵器,加固城防,派何進率左右羽林和五校尉營鎮守洛陽,在洛陽附近增置八關都尉。又派遣皇甫嵩、朱儁、盧植等調集各地精兵,進剿黃巾軍。並解除黨錮,赦免黨人,緩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各地豪強地主也紛紛起兵,配合官軍鎮壓起義,其中著名的有袁紹、袁術、公孫瓚、曹*、孫堅、劉備等。
黃巾軍人數眾多,聲勢浩大,統治階級因而誣稱之為“蟻賊”。起義初期,黃巾軍的主力分散在巨鹿、潁川、南陽等地,他們各自為戰,攻城奪邑,焚燒官府,掃蕩豪強地主塢堡,取得了很大勝利。張曼成率領的南陽黃巾攻克郡城,殺太守褚貢。波才率領的潁川黃巾打敗右中郎將朱儁,並將左中郎將皇甫嵩圍困在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北)。汝南黃巾打敗太守趙謙。廣陽黃巾殺幽州刺史郭勛和太守劉衛。巨鹿附近的農民俘虜了安平王劉續和甘陵王劉忠。張角率領冀州黃巾攻下廣宗(今河北威縣東),北中郎將盧植引兵反撲,未能得逞。靈帝改派東中郎將董卓進攻張角,同樣遭到失敗。與此同時,在黃巾軍的鼓舞下,各地還出現了許多獨立的農民武裝。他們有的打著黃巾軍的旗幟,有的自立名號。如漢中五鬥米道首領巴郡人張修領導的起義,被統治階級誣稱為“米賊”。在冀州一帶,分散的農民軍更是不可勝數。先零羌、湟中義從胡、武陵蠻、板蠻等少數族也紛紛起義,同漢族人民共同匯合成反抗封建統治的洪流。
黃巾軍在取得一係列勝利的同時,也暴露了許多弱點,如起義軍各自為戰,未能協調配合;人數雖多,卻缺乏戰鬥經驗,以致使東漢王朝能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各地豪強地主利用宗族關係,組織地主武裝與起義農民為敵,也增加了黃巾軍的許多困難。東漢王朝為了確保京城洛陽的安全,首先進攻潁川黃巾。波才領導的黃巾軍因缺乏作戰經驗,依草結營,被皇甫嵩乘夜縱火偷襲,曹*、朱儁又協同進攻,使數萬起義農民慘遭屠殺。陳國、汝南和東郡的黃巾軍也相繼失敗。之後朱儁領兵進攻南陽黃巾軍。雙方爭奪宛城,戰鬥十分激烈,黃巾軍三次失而復得,給敵人以很大的打擊。但由於未能主動出擊,喪失許多有利戰機,加以首領韓忠動搖,使宛城終於失守。突圍的黃巾軍向精山(今河南南陽北)轉移,被官軍追擊,大部犧牲。冀州黃巾在張角病死後,由張梁統率固守廣宗。當年十月,皇甫嵩率官軍偷襲黃巾軍營,張梁陣亡。三萬多黃巾軍慘遭殺害,五萬多人壯烈投河而死,張角被剖棺戮屍。張寶也隨即兵敗於下曲陽而陣亡,十餘萬黃巾軍被殺害。
張角為首的黃巾軍主力被鎮壓之後,黃巾餘部和各地的農民武裝,仍然堅持鬥爭。中平五年,黃巾餘部郭大等在白波穀(今山西襄汾)聚眾起義,攻打太原、河東等郡。同年,青、徐黃巾餘部再起;益州馬相、趙領導農民起義,也自號黃巾,旬月之間,攻破廣漢,巴郡、犍為數郡,殺益州刺史郗儉。青州黃巾一度發展到擁眾百萬,戰鬥力也很強。他們長期在青、徐、兗、冀四州流動作戰,給當地的封建割據勢力和豪強地主以沉重的打擊。後來青州黃巾雖被迫接受曹*的收編,但徐和、司馬俱和管承領導的黃巾軍仍分別在濟南、樂安、長廣等地活動。濟南黃巾一直堅持到建安十二年(207),還攻殺了濟南王劉。冀州的農民軍有博陵張牛角,常山褚飛燕(張燕)以及黃龍、左校、於氐根、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洪、司隸、緣城、羅市、雷公、浮雲、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眭固、苦蝤等部。這些名號大都反映了起義首領的某些特點。他們經常活動在常山、趙國、中山、上黨、河內一帶,多者兩三萬人,少者六七千人。後來張燕聯絡各支農民軍,眾至百萬,號黑山軍。東漢朝廷無法用武力清剿。於是封張燕為平難中郎將,以圖瓦解起義軍。曹*平定冀州時,張燕率眾投降。餘部在此之前也先後為曹*和袁紹所鎮壓。
又在各處府署門上用白土塗寫“甲子”字樣,作為發動起義的信號。太平道大方馬元義多次往來京師,物色宦官封諝、徐奉等為內應。光和七年(184,甲子年)初,張角命令馬元義調動荊、揚等地徒眾數萬人向鄴集中,約定三月五日各地同時起義。但預定起事前一月,張角弟子唐周上書告密,馬元義被捕,慘遭車裂。洛陽百姓和太平道徒被殺的達千餘人。靈帝隨即下令冀州官府搜捕張角等起義領袖。張角派人飛告各方提前起義。於是三十六方“一時俱起”,眾達數十萬人。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靈帝慌忙下令州郡修理兵器,加固城防,派何進率左右羽林和五校尉營鎮守洛陽,在洛陽附近增置八關都尉。又派遣皇甫嵩、朱儁、盧植等調集各地精兵,進剿黃巾軍。並解除黨錮,赦免黨人,緩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各地豪強地主也紛紛起兵,配合官軍鎮壓起義,其中著名的有袁紹、袁術、公孫瓚、曹*、孫堅、劉備等。
黃巾軍人數眾多,聲勢浩大,統治階級因而誣稱之為“蟻賊”。起義初期,黃巾軍的主力分散在巨鹿、潁川、南陽等地,他們各自為戰,攻城奪邑,焚燒官府,掃蕩豪強地主塢堡,取得了很大勝利。張曼成率領的南陽黃巾攻克郡城,殺太守褚貢。波才率領的潁川黃巾打敗右中郎將朱儁,並將左中郎將皇甫嵩圍困在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北)。汝南黃巾打敗太守趙謙。廣陽黃巾殺幽州刺史郭勛和太守劉衛。巨鹿附近的農民俘虜了安平王劉續和甘陵王劉忠。張角率領冀州黃巾攻下廣宗(今河北威縣東),北中郎將盧植引兵反撲,未能得逞。靈帝改派東中郎將董卓進攻張角,同樣遭到失敗。與此同時,在黃巾軍的鼓舞下,各地還出現了許多獨立的農民武裝。他們有的打著黃巾軍的旗幟,有的自立名號。如漢中五鬥米道首領巴郡人張修領導的起義,被統治階級誣稱為“米賊”。在冀州一帶,分散的農民軍更是不可勝數。先零羌、湟中義從胡、武陵蠻、板蠻等少數族也紛紛起義,同漢族人民共同匯合成反抗封建統治的洪流。
黃巾軍在取得一係列勝利的同時,也暴露了許多弱點,如起義軍各自為戰,未能協調配合;人數雖多,卻缺乏戰鬥經驗,以致使東漢王朝能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各地豪強地主利用宗族關係,組織地主武裝與起義農民為敵,也增加了黃巾軍的許多困難。東漢王朝為了確保京城洛陽的安全,首先進攻潁川黃巾。波才領導的黃巾軍因缺乏作戰經驗,依草結營,被皇甫嵩乘夜縱火偷襲,曹*、朱儁又協同進攻,使數萬起義農民慘遭屠殺。陳國、汝南和東郡的黃巾軍也相繼失敗。之後朱儁領兵進攻南陽黃巾軍。雙方爭奪宛城,戰鬥十分激烈,黃巾軍三次失而復得,給敵人以很大的打擊。但由於未能主動出擊,喪失許多有利戰機,加以首領韓忠動搖,使宛城終於失守。突圍的黃巾軍向精山(今河南南陽北)轉移,被官軍追擊,大部犧牲。冀州黃巾在張角病死後,由張梁統率固守廣宗。當年十月,皇甫嵩率官軍偷襲黃巾軍營,張梁陣亡。三萬多黃巾軍慘遭殺害,五萬多人壯烈投河而死,張角被剖棺戮屍。張寶也隨即兵敗於下曲陽而陣亡,十餘萬黃巾軍被殺害。
張角為首的黃巾軍主力被鎮壓之後,黃巾餘部和各地的農民武裝,仍然堅持鬥爭。中平五年,黃巾餘部郭大等在白波穀(今山西襄汾)聚眾起義,攻打太原、河東等郡。同年,青、徐黃巾餘部再起;益州馬相、趙領導農民起義,也自號黃巾,旬月之間,攻破廣漢,巴郡、犍為數郡,殺益州刺史郗儉。青州黃巾一度發展到擁眾百萬,戰鬥力也很強。他們長期在青、徐、兗、冀四州流動作戰,給當地的封建割據勢力和豪強地主以沉重的打擊。後來青州黃巾雖被迫接受曹*的收編,但徐和、司馬俱和管承領導的黃巾軍仍分別在濟南、樂安、長廣等地活動。濟南黃巾一直堅持到建安十二年(207),還攻殺了濟南王劉。冀州的農民軍有博陵張牛角,常山褚飛燕(張燕)以及黃龍、左校、於氐根、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洪、司隸、緣城、羅市、雷公、浮雲、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眭固、苦蝤等部。這些名號大都反映了起義首領的某些特點。他們經常活動在常山、趙國、中山、上黨、河內一帶,多者兩三萬人,少者六七千人。後來張燕聯絡各支農民軍,眾至百萬,號黑山軍。東漢朝廷無法用武力清剿。於是封張燕為平難中郎將,以圖瓦解起義軍。曹*平定冀州時,張燕率眾投降。餘部在此之前也先後為曹*和袁紹所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