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機能
十九世紀末,當全世界文明國都在廣泛運用蒸汽機帶來的福利時,東方大國卻堂堂登場了在鐵軌上奔馳的“鐵路馬車”,用馬匹做動力取代蒸汽機車牽引的鬧劇。愚昧觀念嚴重製約了清國鐵路的發展。1881年11月,全長9.7公裏的唐胥鐵路竣工,通車運行;1887年,唐胥鐵路延長35公裏至蘆台;1888年,唐胥鐵路延長130公裏,展築至天津,更名“津唐鐵路”;1894年,天津至山海關間的津榆鐵路通車,全長127公裏。從1881—1894年的十三年間,清國本土僅修建鐵路300多公裏。清日戰爭中,天津以及山海關一線的清軍調動,曾經利用了這段鐵路作為運兵工具。而其他各地的大部分部隊,隻能依靠畜力牽引、人力步行方式行軍。
大清王朝的康熙年間(1662—1722)奠定了國家的基本疆域,用於交通的工具、設施、動力、管理技術,比前朝在量上有所增加,質上沒有大的躍進。作為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清朝對全國道路布局經過多次改造,形成以北京為中心的道路網。清國的道路有“官馬大路”、“大路”、“小路”之分。官馬大路是國家級官道,由北京向各方向輻射,主要通往各省城;大路從省城通往地方主要城市;小路則連接各地主要城市與邊遠市鎮。“官馬大路”作為全國交通的總樞紐,分北路、東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幹線,共長4,000餘華裏,總驛站設在京城東華門外的皇華驛。其中的幹線通往清朝的發祥地滿洲,是清日戰爭中最重要的道路係統。此路從北京經山海關、盛京,一支延伸到雅克薩、廟屯與俄國接壤;另一支通往朝鮮半島。隸屬官馬北路網的還有呼倫、恰克圖幹線,這一道路在開發清代北疆、打擊蒙古叛亂等方麵發揮過重要作用。
清代漫長的官馬大路,其實是靠馬蹄、車輪和人類足跡,經過千百年碾壓出來的自然軌跡。這些軌跡通往四麵八方,連接有人煙和部落的地方,形成所謂的道路網絡。大多數官馬大路是沙石路或泥土路,沒有人工築路的痕跡,沒有路基填築和排水構造,晴朗幹燥日尚可以支承騾馬載荷通過,雨水日在輜重車輛重壓下,道路極易變形,泥濘中車馬行進艱難。1894年清日戰爭爆發時,東北大部分地區已經經歷了連年澇災,路狀極差,完全不能滿足清軍輜重運輸的需要。7月28日,直隸總督李鴻章命令豐升阿的奉天盛字練軍,從陸路出發趕赴朝鮮,增援牙山葉誌超軍。豐升阿部沿官馬北路晝夜兼程,歷盡艱辛,8月9日才疲憊不堪地趕到平壤,此時牙山、成歡的清軍已經敗戰多日。
侵入滿洲的日軍麵對清國泥濘的道路也經常陷入困境,幸運的是戰爭中日軍的輜重運輸採用的是馱馬搬運方式,可解體組裝的山炮發揮了能適應惡劣天氣和地貌作戰的特點。而清軍拖拽式炮械經常舉步艱難,大炮一旦進入陣地就失去了進退機動性,在敵軍進攻的狀況下,炮兵隻能丟棄炮械等輜重逃命。
蟲工木橋◇.hqread?</a>??歡◇迎訪◇問◇
第20節:兵站體係(3)
清國派往朝鮮的軍隊和給養,最初的投送方式是海上運輸。十九世紀末,清國海上大型運輸業幾乎被外國洋行壟斷,經海路運送兵員隻能依賴租借外國汽船公司的船隊。豐島海戰,日本聯合艦隊擊沉清國租借的英國籍商船“高升”號,就隸屬英國印度支那汽船公司。1894年9月17日,清國租用英國和美國的多艘商船向朝鮮運兵,北洋水師主力護送船隊時,在大東溝與日本聯合艦隊發生了黃海海戰,結果北洋水師敗戰,製海權喪失。此後,清軍運兵和一切後方支援,隻能依靠奉天至平壤間約千裏的泥土官道。
戰時後勤
戰爭勝負乃決於“天時”、“地利”、“人和”等多方麵因素。清日戰爭中清軍與日軍作戰於本土,戰略上占有“地利”的優勢。可是清國連年的自然災害和嚴重饑荒,使清軍僅有的“地利”優勢陷入“天時”的厄運之中。
清日戰爭爆發前十年,順天府、直隸地區連續發生旱災水害。甲午年夏秋,又遭洪水侵襲。時任直隸總督李鴻章奏報,“本年順、直各屬,自春徂夏陽雨應時,麥秋尚稱中稔。”“自五月下旬起,至七月底止,節次大雨淫霖。加上上遊邊外山水及西南鄰省諸水同時匯注,洶湧奔騰來源驟旺,下遊宣洩不及,以致南北運河、大清、子牙、滏陽、瀦龍、潮白、薊、灤各河紛紛漫決,平地水深數尺至丈餘不等,汪洋一片,民田廬舍多被沖塌。計秋禾災歉者一百二州縣,內有被潮、被雹之處。”後任直隸總督王文韶也上奏順直地區災情:“永平、遵化兩府州屬,雨水連綿,冰雹頻降,灤、青各河同時漲發,漫決橫溢,廬舍民田盡成澤國”;“收成不及十分之一,小民無以為食,專恃糠粃。入春以來不但糠粃全無,並草根樹皮剝掘已盡。無力春耕,秋成無望,較尋常之青黃不接更形危機”;“訪查該處情形,一村之中舉火者不過數家,有並一家而無之者。死亡枕藉,轉徙流離,聞有一家七八口無從覓食,服毒自盡者。”
遼東半島是清日戰爭的主戰場,1894年夏季連降暴雨,河水泛濫、災害不斷。12月15日,盛京將軍裕祿上奏:“奉省自本年夏間大雨連綿、河水漲發,所有沿河之承德及省城西南之新民、廣寧、錦縣、遼陽、海城、蓋平、復州、岫巖等處各廳、州、縣均被淹澇。”翌年2月18日又奏:“去歲奉天夏雨過多,沿河州縣所屬低窪地方田畝被水淹澇。受災各區以錦縣、廣寧、新民、牛莊為最重,遼陽、海城、承德、岫巖次之,蓋平、復州、熊嶽又次之。”陵寢總管聯瑞給軍機處電報中稱:“本年夏間,南路之遼、復、海、蓋,西路之新民、錦縣、廣寧各城,以及省城附近地方,農田多被淹潦,災歉甚廣,數十萬飢餒之民嗷嗷待哺。瞬屆天氣嚴寒,無衣無食,更難免不乘間滋事。兵荒交困,萬分危迫。”時任錦州轉運局知府的周冕,電致盛宣懷稱:“查自錦至遼,沿途大水為災,類多顆粒無獲,極好者不過一二分收成。”翌年初夏再電:“錦州、廣寧一帶,上年秋災既重,今年春荒尤甚,現在麥秋無望,節逾小滿,尚是赤野千裏,拆屋賣人,道饉相望。”戰前從朝鮮秘密潛回清國的袁世凱,被降職協助直隸臬司辦理東征糧秣轉運事宜,為清軍作戰部隊提供後勤支援。他在給上官奏報函中寫道:“遼瀋自遭兵禍,四民失業,饑饉流離。關外居民本極困苦,近遭災荒,營勇騷擾太甚,哭聲載道,慘不忍聞。”劉坤一之弟劉侃在《從征別記》中,記錄了他在唐山的見聞:“既至,見饑民數千,疲睏道旁,日斃數十人,幼稚十六七;蓋壯者或他適,婦女惜廉恥,忍死不出,風俗良厚。而地方多巨富,無賑濟者。軍中倡義賑款錢三十餘萬貫,施放三十餘州縣,地廣事繁,籌措須日。餘彷徨庭戶,慮遲則創,命帳前差官、兵目人等多備餅餌、米粥,日就道旁給之。許隊伍中收養小兒,由是收養以百數。餘擬資二千貫,用二百五十串合眾人所施至八百串,而義賑事大集矣,斯民庶幾少蘇。然樂亭、灤州有一村人口僅存十三四者,蓋三年水患,播種無收,官吏貪征糧稅,隱匿不報,致奇窮無補救也。”
十九世紀末,當全世界文明國都在廣泛運用蒸汽機帶來的福利時,東方大國卻堂堂登場了在鐵軌上奔馳的“鐵路馬車”,用馬匹做動力取代蒸汽機車牽引的鬧劇。愚昧觀念嚴重製約了清國鐵路的發展。1881年11月,全長9.7公裏的唐胥鐵路竣工,通車運行;1887年,唐胥鐵路延長35公裏至蘆台;1888年,唐胥鐵路延長130公裏,展築至天津,更名“津唐鐵路”;1894年,天津至山海關間的津榆鐵路通車,全長127公裏。從1881—1894年的十三年間,清國本土僅修建鐵路300多公裏。清日戰爭中,天津以及山海關一線的清軍調動,曾經利用了這段鐵路作為運兵工具。而其他各地的大部分部隊,隻能依靠畜力牽引、人力步行方式行軍。
大清王朝的康熙年間(1662—1722)奠定了國家的基本疆域,用於交通的工具、設施、動力、管理技術,比前朝在量上有所增加,質上沒有大的躍進。作為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清朝對全國道路布局經過多次改造,形成以北京為中心的道路網。清國的道路有“官馬大路”、“大路”、“小路”之分。官馬大路是國家級官道,由北京向各方向輻射,主要通往各省城;大路從省城通往地方主要城市;小路則連接各地主要城市與邊遠市鎮。“官馬大路”作為全國交通的總樞紐,分北路、東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幹線,共長4,000餘華裏,總驛站設在京城東華門外的皇華驛。其中的幹線通往清朝的發祥地滿洲,是清日戰爭中最重要的道路係統。此路從北京經山海關、盛京,一支延伸到雅克薩、廟屯與俄國接壤;另一支通往朝鮮半島。隸屬官馬北路網的還有呼倫、恰克圖幹線,這一道路在開發清代北疆、打擊蒙古叛亂等方麵發揮過重要作用。
清代漫長的官馬大路,其實是靠馬蹄、車輪和人類足跡,經過千百年碾壓出來的自然軌跡。這些軌跡通往四麵八方,連接有人煙和部落的地方,形成所謂的道路網絡。大多數官馬大路是沙石路或泥土路,沒有人工築路的痕跡,沒有路基填築和排水構造,晴朗幹燥日尚可以支承騾馬載荷通過,雨水日在輜重車輛重壓下,道路極易變形,泥濘中車馬行進艱難。1894年清日戰爭爆發時,東北大部分地區已經經歷了連年澇災,路狀極差,完全不能滿足清軍輜重運輸的需要。7月28日,直隸總督李鴻章命令豐升阿的奉天盛字練軍,從陸路出發趕赴朝鮮,增援牙山葉誌超軍。豐升阿部沿官馬北路晝夜兼程,歷盡艱辛,8月9日才疲憊不堪地趕到平壤,此時牙山、成歡的清軍已經敗戰多日。
侵入滿洲的日軍麵對清國泥濘的道路也經常陷入困境,幸運的是戰爭中日軍的輜重運輸採用的是馱馬搬運方式,可解體組裝的山炮發揮了能適應惡劣天氣和地貌作戰的特點。而清軍拖拽式炮械經常舉步艱難,大炮一旦進入陣地就失去了進退機動性,在敵軍進攻的狀況下,炮兵隻能丟棄炮械等輜重逃命。
蟲工木橋◇.hqread?</a>??歡◇迎訪◇問◇
第20節:兵站體係(3)
清國派往朝鮮的軍隊和給養,最初的投送方式是海上運輸。十九世紀末,清國海上大型運輸業幾乎被外國洋行壟斷,經海路運送兵員隻能依賴租借外國汽船公司的船隊。豐島海戰,日本聯合艦隊擊沉清國租借的英國籍商船“高升”號,就隸屬英國印度支那汽船公司。1894年9月17日,清國租用英國和美國的多艘商船向朝鮮運兵,北洋水師主力護送船隊時,在大東溝與日本聯合艦隊發生了黃海海戰,結果北洋水師敗戰,製海權喪失。此後,清軍運兵和一切後方支援,隻能依靠奉天至平壤間約千裏的泥土官道。
戰時後勤
戰爭勝負乃決於“天時”、“地利”、“人和”等多方麵因素。清日戰爭中清軍與日軍作戰於本土,戰略上占有“地利”的優勢。可是清國連年的自然災害和嚴重饑荒,使清軍僅有的“地利”優勢陷入“天時”的厄運之中。
清日戰爭爆發前十年,順天府、直隸地區連續發生旱災水害。甲午年夏秋,又遭洪水侵襲。時任直隸總督李鴻章奏報,“本年順、直各屬,自春徂夏陽雨應時,麥秋尚稱中稔。”“自五月下旬起,至七月底止,節次大雨淫霖。加上上遊邊外山水及西南鄰省諸水同時匯注,洶湧奔騰來源驟旺,下遊宣洩不及,以致南北運河、大清、子牙、滏陽、瀦龍、潮白、薊、灤各河紛紛漫決,平地水深數尺至丈餘不等,汪洋一片,民田廬舍多被沖塌。計秋禾災歉者一百二州縣,內有被潮、被雹之處。”後任直隸總督王文韶也上奏順直地區災情:“永平、遵化兩府州屬,雨水連綿,冰雹頻降,灤、青各河同時漲發,漫決橫溢,廬舍民田盡成澤國”;“收成不及十分之一,小民無以為食,專恃糠粃。入春以來不但糠粃全無,並草根樹皮剝掘已盡。無力春耕,秋成無望,較尋常之青黃不接更形危機”;“訪查該處情形,一村之中舉火者不過數家,有並一家而無之者。死亡枕藉,轉徙流離,聞有一家七八口無從覓食,服毒自盡者。”
遼東半島是清日戰爭的主戰場,1894年夏季連降暴雨,河水泛濫、災害不斷。12月15日,盛京將軍裕祿上奏:“奉省自本年夏間大雨連綿、河水漲發,所有沿河之承德及省城西南之新民、廣寧、錦縣、遼陽、海城、蓋平、復州、岫巖等處各廳、州、縣均被淹澇。”翌年2月18日又奏:“去歲奉天夏雨過多,沿河州縣所屬低窪地方田畝被水淹澇。受災各區以錦縣、廣寧、新民、牛莊為最重,遼陽、海城、承德、岫巖次之,蓋平、復州、熊嶽又次之。”陵寢總管聯瑞給軍機處電報中稱:“本年夏間,南路之遼、復、海、蓋,西路之新民、錦縣、廣寧各城,以及省城附近地方,農田多被淹潦,災歉甚廣,數十萬飢餒之民嗷嗷待哺。瞬屆天氣嚴寒,無衣無食,更難免不乘間滋事。兵荒交困,萬分危迫。”時任錦州轉運局知府的周冕,電致盛宣懷稱:“查自錦至遼,沿途大水為災,類多顆粒無獲,極好者不過一二分收成。”翌年初夏再電:“錦州、廣寧一帶,上年秋災既重,今年春荒尤甚,現在麥秋無望,節逾小滿,尚是赤野千裏,拆屋賣人,道饉相望。”戰前從朝鮮秘密潛回清國的袁世凱,被降職協助直隸臬司辦理東征糧秣轉運事宜,為清軍作戰部隊提供後勤支援。他在給上官奏報函中寫道:“遼瀋自遭兵禍,四民失業,饑饉流離。關外居民本極困苦,近遭災荒,營勇騷擾太甚,哭聲載道,慘不忍聞。”劉坤一之弟劉侃在《從征別記》中,記錄了他在唐山的見聞:“既至,見饑民數千,疲睏道旁,日斃數十人,幼稚十六七;蓋壯者或他適,婦女惜廉恥,忍死不出,風俗良厚。而地方多巨富,無賑濟者。軍中倡義賑款錢三十餘萬貫,施放三十餘州縣,地廣事繁,籌措須日。餘彷徨庭戶,慮遲則創,命帳前差官、兵目人等多備餅餌、米粥,日就道旁給之。許隊伍中收養小兒,由是收養以百數。餘擬資二千貫,用二百五十串合眾人所施至八百串,而義賑事大集矣,斯民庶幾少蘇。然樂亭、灤州有一村人口僅存十三四者,蓋三年水患,播種無收,官吏貪征糧稅,隱匿不報,致奇窮無補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