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政府於四月十一日舉行了一次特別會議。第一項議程,即是由外交大臣羅拔諾夫報告德國關於聯合幹涉的倡議。在這個會議上,盡管文武大臣議論紛紜,分歧很大,但主張採取幹涉的意見占了上風。羅拔諾夫在會上反駁了“與日本保持良好關係”的主張,他說:“在任何情況下,不能指望日本的友誼,它不僅對中國戰爭,還要對俄國戰爭,以後會是對全歐洲,日人在占領南滿以後,決不會止於此,無疑將向北推進殖民。”擁有很大權勢的財政大臣維特發言說:“日本之進行戰爭,是我們開始建築西伯利亞鐵道的後果。歐洲列強及日本大概都意識到,不久的將來就要瓜分中國。他們認為,在瓜分時,由於西伯利亞鐵道,我們的機會便大大增加。日本的敵對行動主要是針對我國的。假使日本占領南滿,對我們將足威脅,以後大概會引起朝鮮的全部歸併日本。……我們應堅決聲明,我們不能容許日本占領南滿,假使不履行我們的要求,我們將採取適當的措施。”並指出,“這樣,我們就成為中國的救星,中國會尊重我們的效勞,因而會同意用和平方式修改我們的國界。”大臣們還考慮到,一旦日本拒絕退還南滿,則由占有優勢的悔軍先對日本開始行動,以便使陸軍有時間準備就緒。最後,會議以維特的意見為基礎作出了結論。羅拔諾夫雖不相信與日本有友好關係,但也擔心引起對日戰爭,故遲遲未將會議記錄上奏。十五日,他以“情況業已萬分緊急”注1,始將會議已錄送請尼古拉二世批示。沙皇命於十六日在皇宮裏再召開一次會議。參加會議的除維特、羅拔諾夫外,隻有陸軍大臣萬諾夫斯基和海軍元帥亞歷山德羅維奇大公。會上,維特對特別會議的結論進行了解釋,“其他到會者則說得很少或沒有說話。結果,維特說服沙皇,沙皇同意了四月十一日會議的決定。”注2這次會議最後確定了俄國的幹涉政策。
四月十七日,即《馬關條約》簽字之日,羅拔諾夫向德、法兩國駐俄使節聲明:“俄國政府決定,立即以友誼方式,直接向日本政府提出不要永久占領中國本土的請求。”他正式邀請德、法兩國參加共同對日幹涉的行動。並告知俄國的計劃是:“如日本不接受此項友誼的忠告,俄國正考慮三國對日本在海上採取共同軍事行動,其立行的標的為切斷日軍在中國大陸上與本國一切的交通,使它孤立。”注3,同一天,德皇威廉二世下令“將裝甲艦一艘、巡洋艦一艘派往東洋”。注4德國外交大臣馬沙爾也向其駐日公使哥特斯米德發出了如下之電訓:“現在日本的和平條件是過渡的,它們損害歐洲和德國的利益,雖然後者的範圍尚小。因此,我們現在不得不抗爭,必要時,我們知道怎樣予以必要的強調。日本必須讓步,因為對三國鬥爭是沒有希望的。”看來,德國的態度比俄國似乎還要強硬。十九日早晨,法國駐俄公使蒙得培羅將法國參加俄國計劃一事正式通知了羅拔諾夫。並商定三國駐日公使於二十日在東京“共同行動”。注5這樣,俄、德、法三國的聯合才最終正式建立。
然而。俄、德、法三國公使並未在二十日行動,這是由於三國政府還在期待英國參加進來的緣故。當日,馬沙爾接到駐俄代辦齊爾緒基的來電,報告說:英國外交大臣金伯利“由於英國完全孤立,神經非常緊張且發脾氣,似乎英國輿論使他的情緒有了突然的轉變。……羅拔諾夫公爵和蒙得培羅伯爵相信,英國開始感覺它誤斷了和平條約的經濟後果,因鑑於三國迄今嚴格地遵守他們的計劃,英國最後將變更它的態度。”同一天,德國駐英大使哈慈菲爾德也向馬沙爾報告:“英國加入列強行動之可能性,至今仍未消失。英國政府現又開始仔細考慮。法國駐英大使之意,以為倫敦內閣意見,現正改為趨向加入一途。”這說明直到此時三國仍認為英國參加幹涉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才推遲了在東京共同向日本政府交涉的時間。但是,三國的期待落空了。英國政府相信,“馬關條約對於英國是更有利益的,因為新埠口的開放和更巨大的便利的讓與將給國際貿易帶來好處,而且日本的勝利將阻礙俄國政策在滿洲和朝鮮的進展。”英國內閣會議將於四月二十三日舉行。而在前一天,德國駐英大使哈慈菲爾德通過與英國外交大臣金伯利的談話,已經預感到,“在明日的閣議上,他將提議拒絕俄國提案。”果然,在二十三日的內閣會議,“主張英國今後行動,必須顧及日本,而且日本最足以代替瓦解的中國擔負抗俄的責任之一派,乃占優勢。”在當天的倫敦《新聞日報》上,刊登了一篇顯係出於政界重要人物手筆的文章,竟然宣稱:“假如日本果能承認英國確有應在北方得一艦隊支點之必要,則英國便可成為日本之友。”英國終於不肯參加幹涉。於是,俄、德、法三國政府不再等待,便電令其各自的駐日公使按原計劃行事。
四月二十三日下午,俄、德、法三國公使聯袂至日本外務省致送備忘錄。俄國公使的備忘錄稱:“俄國皇帝陛下之政府,茲查閱日本國向中國所要求之媾和條件,對遼東半島歸日本所有一節,不但認為有危及中國首都之虞,同時亦使朝鮮國之獨立成為有名無實。以上實對將來遠東永久之和平發生障礙。因此,俄國政府為了向日本國皇帝陛下之政府再度表示其誠實之友誼,茲特勸告日本國政府,放棄確實領有遼東半島一事。”注6德、法兩國公使的備忘錄亦與此大同小異。三國公使致送備忘錄之後,俄國公使希特羅渥發表簡短的講話,意謂日本“永久占領遼東半島”,“恐有招致衝突之虞”,並希望日本政府“善體此意,採取保全名譽之策”。注7德國公使哥特斯米德致送照會之後,亦發表聲明,指責日本政府未曾接受德國政府先前的勸告,不能不共同提出抗議。並警告說:“日本必須讓步,因為對三國開仗是沒有希望的。”注8日本外務次官林董聽了哥特斯米德的話,顯得有些驚慌,忙問:“如暫時占據半島,至賠款交付時為止,是否也要抗議?”注9三國公使一時不知如何確答,則含糊應之。
四月十七日,即《馬關條約》簽字之日,羅拔諾夫向德、法兩國駐俄使節聲明:“俄國政府決定,立即以友誼方式,直接向日本政府提出不要永久占領中國本土的請求。”他正式邀請德、法兩國參加共同對日幹涉的行動。並告知俄國的計劃是:“如日本不接受此項友誼的忠告,俄國正考慮三國對日本在海上採取共同軍事行動,其立行的標的為切斷日軍在中國大陸上與本國一切的交通,使它孤立。”注3,同一天,德皇威廉二世下令“將裝甲艦一艘、巡洋艦一艘派往東洋”。注4德國外交大臣馬沙爾也向其駐日公使哥特斯米德發出了如下之電訓:“現在日本的和平條件是過渡的,它們損害歐洲和德國的利益,雖然後者的範圍尚小。因此,我們現在不得不抗爭,必要時,我們知道怎樣予以必要的強調。日本必須讓步,因為對三國鬥爭是沒有希望的。”看來,德國的態度比俄國似乎還要強硬。十九日早晨,法國駐俄公使蒙得培羅將法國參加俄國計劃一事正式通知了羅拔諾夫。並商定三國駐日公使於二十日在東京“共同行動”。注5這樣,俄、德、法三國的聯合才最終正式建立。
然而。俄、德、法三國公使並未在二十日行動,這是由於三國政府還在期待英國參加進來的緣故。當日,馬沙爾接到駐俄代辦齊爾緒基的來電,報告說:英國外交大臣金伯利“由於英國完全孤立,神經非常緊張且發脾氣,似乎英國輿論使他的情緒有了突然的轉變。……羅拔諾夫公爵和蒙得培羅伯爵相信,英國開始感覺它誤斷了和平條約的經濟後果,因鑑於三國迄今嚴格地遵守他們的計劃,英國最後將變更它的態度。”同一天,德國駐英大使哈慈菲爾德也向馬沙爾報告:“英國加入列強行動之可能性,至今仍未消失。英國政府現又開始仔細考慮。法國駐英大使之意,以為倫敦內閣意見,現正改為趨向加入一途。”這說明直到此時三國仍認為英國參加幹涉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才推遲了在東京共同向日本政府交涉的時間。但是,三國的期待落空了。英國政府相信,“馬關條約對於英國是更有利益的,因為新埠口的開放和更巨大的便利的讓與將給國際貿易帶來好處,而且日本的勝利將阻礙俄國政策在滿洲和朝鮮的進展。”英國內閣會議將於四月二十三日舉行。而在前一天,德國駐英大使哈慈菲爾德通過與英國外交大臣金伯利的談話,已經預感到,“在明日的閣議上,他將提議拒絕俄國提案。”果然,在二十三日的內閣會議,“主張英國今後行動,必須顧及日本,而且日本最足以代替瓦解的中國擔負抗俄的責任之一派,乃占優勢。”在當天的倫敦《新聞日報》上,刊登了一篇顯係出於政界重要人物手筆的文章,竟然宣稱:“假如日本果能承認英國確有應在北方得一艦隊支點之必要,則英國便可成為日本之友。”英國終於不肯參加幹涉。於是,俄、德、法三國政府不再等待,便電令其各自的駐日公使按原計劃行事。
四月二十三日下午,俄、德、法三國公使聯袂至日本外務省致送備忘錄。俄國公使的備忘錄稱:“俄國皇帝陛下之政府,茲查閱日本國向中國所要求之媾和條件,對遼東半島歸日本所有一節,不但認為有危及中國首都之虞,同時亦使朝鮮國之獨立成為有名無實。以上實對將來遠東永久之和平發生障礙。因此,俄國政府為了向日本國皇帝陛下之政府再度表示其誠實之友誼,茲特勸告日本國政府,放棄確實領有遼東半島一事。”注6德、法兩國公使的備忘錄亦與此大同小異。三國公使致送備忘錄之後,俄國公使希特羅渥發表簡短的講話,意謂日本“永久占領遼東半島”,“恐有招致衝突之虞”,並希望日本政府“善體此意,採取保全名譽之策”。注7德國公使哥特斯米德致送照會之後,亦發表聲明,指責日本政府未曾接受德國政府先前的勸告,不能不共同提出抗議。並警告說:“日本必須讓步,因為對三國開仗是沒有希望的。”注8日本外務次官林董聽了哥特斯米德的話,顯得有些驚慌,忙問:“如暫時占據半島,至賠款交付時為止,是否也要抗議?”注9三國公使一時不知如何確答,則含糊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