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日,雙方全權大臣首次會談,是為第一次談判。是日下午二時半,李鴻章帶同參議李經方、參贊羅豐祿、伍廷芳、馬建忠,以及東文翻譯盧永銘和羅庚齡,乘輪登岸,坐轎赴春帆樓。李鴻章在樓下略事休息,於三時零五分步入樓上會議室。日方出席會議者亦七人,除伊藤博文、陸奧宗光外,還有內閣書記官長伊東已代治、外務書記官井上勝之助、外務大臣秘書官中田敬義及外務省翻譯官陸奧廣吉、楢原陳政。伊藤與李鴻章寒喧數語後,即提出:“本日應辦第一要事,係互換全權文憑。”注4李鴻章將其所帶之黃綢包袱解開,從繪有黃龍圖案的筒中取出敕書,連同其英文譯本交給伊藤。伊藤亦打開錦袋,將敕書及其英譯本交於李鴻章。李將日方敕書交盧永銘看,將英文譯本交李經方、羅豐祿看,並與之低語交換意見。雙方對敕書皆未提出意見。於是,李鴻章令羅豐祿宣讀擬請停戰的英文備忘錄,希望“於開議和約之始,擬請兩國水陸各軍即行一律停戰,以為彼此議商和約條款地步”注5。伊藤對李鴻章的提議並不感意外,答以,“此事明日作復”。注6


    隨後,雙方便轉入一般的談活。伊藤博文先就中國敕書無皇帝署名事加以發揮:“餘所帶之敕書上有我皇上之親署,而中堂之敕書隻鈐禦璽,而無禦筆簽名,毋寧乃為闕典。”又謂:“前張、邵二使未完成使命,持節空自歸去,餘等甚感遺憾。然於當時,其敕書既不完備,又似未誠心求好,方產生如彼之結果”。並問李鴻章,“此次貴國修好之心誠否?”李鴻章極力表白說:“我國若非誠心修好,必不派我;我無誠心講和,亦不來此。”繼發表大篇議論:“貴我兩國乃東洋之兩大國,同種同文,利害攸關。貴國近年進步極速,儕身泰西各邦之列,實令人欽羨不止。然如貴大臣所深知,我國雖待革除之弊甚多,然實行之中不如意事常十居八九。我國與貴國提攜,共圖進步,藉以與泰西爭衡,防止白色人種之東侵,此乃兩國之共同願望。今雖一時交戰,終不可不恢復和平,且冀更進而為親睦之友鄰。切望貴我兩國將為東亞之兩大強國,以與歐美持久對抗。庶幾變今日之不幸為兩國深交厚誼之基礎也。”


    “此次戰爭,實獲兩個良好的結果:其一,證明歐洲式之陸海軍組織及作戰方法,並非白種之民所獨擅,黃種之民亦可應用並取得成功;其二,貴國之長足進步,使我國從長夜之迷夢中覺醒,得益匪淺,此實為貴國促成其發奮圖強,幫助其將來之進步。我曾審時度勢,上疏論列,然未能如貴國之收到實效,殊以為憾。今我國人雖有多數怨恨貴國,而我對貴國反多感荷。緣我國有識之士,鑑於今日之大敗,必有所覺悟。倘能恢復兩國之和平,以其唇齒相依之關係,促進國家之興盛,永保東亞之和平,則足以實現兩國之宿願。貴我兩國之外,東亞尚有何國耶?我國雖屬老大,誠能完備其海陸軍,開發其無盡之寶藏,並與貴國相互合作,則與歐洲列強分庭抗禮亦非至難之事。”注7


    對於他的這番議論,陸奧宗光評論道:“他所談論的雖然隻是今日東方政界人士的老生常談,但是他如此高談闊論,其目的是想藉此引起我國的同情,間用冷嘲熱諷以掩蓋戰敗者的屈辱地位,盡管他是狡猾,卻也令人可愛,可以說到底不愧為中國當代的一個人物。”注8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中日兩國人民終將會友好下去的,然在此際大談中日提攜之道,實無異於緣木而求魚,對牛而彈琴。不過,李鴻章以戰敗者的身分向敵乞和,盡力表現出恢宏的氣度,以掩蓋其艱難的處境,也是不難理解的。


    李鴻章在發表長篇議論之後,提出向國內發密電的問題。圍繞著發電問題,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又有一番對話:


    李:“本大臣有電回國,奏明業已抵達及會談要旨等,可否?”


    伊藤:“中堂之要求可格外通融,前張、邵二氏來此,本大臣未曾允電。”


    李:“多謝厚意。張、邵二人以敕書不完備,致未完成使命,我深感慚愧。彼二人畢竟不熟悉對外事務。”


    伊藤:“中堂謂張、邵二氏對外國事務生疏,而張氏曾任駐美大臣多年。”


    李經方插話:“張大使不過一個普通公使,從未擔此大任。”伊藤(目視伍廷芳):“張、邵之失敗,此人亦不能無過。”(此時,伍廷芳赧然。李鴻章大笑,又似幹笑。)李經方為伍辯解曰:“伍參贊乃奉命自天津隨行,未預聞敕書之事。”


    伊藤:“無論預聞與否,既係隨行,亦難辭其咎。”


    李:“若當時貴大臣不提出此帶專門性之異議,我亦未必不顧年邁之軀而前來貴國也。”


    伊藤(微笑):“忽視外交上專門性事務者,不僅貴國而已,他國亦間或有之。中堂應該承認,不遵守外交之慣例,不能受到應有的禮遇。”


    李:“貴國上有聖明之君,下有輔弼之賢相,故國運昌隆。而我國尾大不掉,徇私舞弊,積重難返,興利除弊至難也。”


    所謂“全權不足”,本是日方破壞廣島會議的藉口,而李鴻章卻承認是中國的過錯。伊藤博文則藉此而辱使臣,訕笑中國,表現極為無禮,而李鴻章竟不敢置一詞之辯。於是,在春帆樓的會議桌上,一方頤指氣使,飛揚跋扈,一方低首下心,昵訾栗斯,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甲午戰爭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戚其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戚其章並收藏甲午戰爭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