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艦隊每次出海遊巡前,他總是指示丁汝昌。須相機進退”注23,“速去速回,保全堅船為要”。注24並警告丁:要對“堅船”“擔保必無他虞”;否則,“致有意外疏失,定惟水師是問!”注25這樣,便極大地束縛了海軍的手腳,使其處於單純防禦的被動挨打的境地。李鴻章的“保船製敵”之策,實際上是用虛張聲勢來嚇唬敵人的辦法。根據他本人的解釋,其辦法是:艦隊“惟不必定與拚擊,但令遊弋渤海內外,作猛虎在山之勢,倭尚畏我鐵艦,不敢輕與爭鋒。”注26他甚至相信:“一月內必須往來兩次,則我局勢稍固矣。”注27不久,他也感到這個辦法不靈,深“恐日本大隊船尾追入北洋”注28,所以又告訴丁汝昌“此後海軍大隊必不遠出”。注29這樣一來,連“猛虎在山之勢”也談不上了。


    黃海海戰後,李鴻章更是信心全無,自稱:“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自知不逮。”因此,他又提出:“海軍快船、快炮太少,僅足守口,實難從令海戰。”注30並指示丁汝昌:“有警時,丁提督應率船出傍台炮線內合擊,不得出大洋浪戰,致有損失。”注31明確地表示要避戰保船了。


    自日軍竄犯遼東以後,戰局每況愈下,旅順岌岌可危。十一月十三日,丁汝昌奉命率艦抵旅順探查,但形勢已不允許他在旅順多停留,便於當天返航威海。十四日晨,各艦魚貫駛進威海北口,定遠在前,鎮遠繼之。適連日西北風盛,又以定遠先行分水力大,航標被推向東南,鎮遠駛靠舷左側之航標而進,遂被礁石擦傷多處,傷情嚴重。注32即由上海請來外國技師趕修,連修一個多月。始勉強補塞,但已不能出海任戰。時戰局方棘,而海軍首重鐵艦,鎮遠管帶林泰曾以巨艦受傷,有負重任,憂憤自殺。楊用霖被任為護理左翼總兵兼署鎮遠管帶。鎮遠與定遠本是姊妹鐵甲,作戰時必須相互依持,如今鎮遠既傷情如此,定遠勢難獨自攻戰。這樣,艦隊更隻能困守在威海衛港內了。


    在此期間,針對北洋艦隊的狀況,李鴻章擬採取一些補救措施。但是,這些措施不是不見成效,就是計劃落空:


    第一個措施,是任命洋員幫辦北洋海軍提督。十一月十五日,李鴻章電丁汝昌:“頃劄馬格祿幫辦北洋海軍提督,幫同認真辦事。若遇海戰,務奮勇禦敵。……即傳諭各管駕以下員弁謹受指揮。”注33馬格祿是英國人注34,本為拖船船長,在天津大沽間駕駛拖船,對海軍戰守一竅不通。此人嗜酒如命,終日沉溺於醉鄉,以酒徒而聞名。李鴻章輕信了德璀琳的舉薦,委任他幫辦北洋海軍提督。對此,馬格祿的同事英人泰萊評論說,“以斯人而當斯任,實乃可悲之蠢事。”注35後來,到日軍進攻威海衛時,馬格祿先是毫無作為,每日求慰藉於杯中之物,後則積極鼓動投降,促成了北洋艦隊的覆沒。


    第二個措施,是聘用“挾奇技來投效”注36的洋人。這就是李鴻章的顧問畢德格所舉薦的兩個美國人宴汝德和郝威(或譯作浩威)。他們在來華途中曾被日人扣留,後被釋放,與畢德格同船到達上海。畢德格極稱:“稔知其人”,而李鴻章此時正一籌莫展,徒然坐困愁城,聞之大喜,令丁汝昌察看。他對此頗寄希望,認為:“如在威(海)試果能有效,沉其快船,亦轉危之機。”於是,批準宴汝德、郝威二人經煙臺去威海。他們到煙臺後即“密錄十事”:“一、在口岸造炮台,精強水師不能攻入;二、運兵登岸,敵不能看見;三、打沉敵船,停泊開行皆能打沉;四、活捉敵船,使不受傷;五、經過敵炮台,使敵不能看見;六、經過敵設水雷處,無險;七、使雷艇靠近戰船,敵不能看見;八、改製商船如同精強戰船一般;九、四十八點鍾時候,能將炮台口岸布置嚴密,並不用炮台、水雷;十、能毀近水炮台。”注37並提出,中國如願聘用,須先預付一萬元美金。丁汝昌以事關重大,不敢擅自做主,請示李鴻章:


    “責成太重,把握尚無,應請憲酌。”這分明是一樁醜惡的騙局,李鴻章卻認為:“無論其辦法有無把握,不妨試驗,留之必有用處。”注38宴汝德、郝烕二人被聘用後,一麵以到國外購買藥品為由,拖延試驗毀“敵船”的時間,一麵根據簡單的機械原理,搞一點噴水的試驗,以蒙蔽中國官員。其“辦法是在艇尾上建造一部噴水機,艦在海麵上行駛時就會噴出水來,可是經過試驗,並沒有什麽實效”。注39及至威海衛吃緊,宴汝德便攜巨額訂金而去。郝威自願留下,得到批準。後來,就是這個郝威提議假託丁汝昌的名義作投降書,並親自起草。李鴻章指望靠洋人的“奇技”來創造奇蹟,終未能如願以償。


    第三個措施,是奏調南洋水師主力艦隻到北洋助戰。戰爭初期,曾有人建議調南洋數艦到北洋聽差,以壯聲勢,李鴻章皆未採納。經過黃海海戰,北洋艦隊“失船五號,餘多被損趕修”,“暫無船可戰”,李鴻章始通過盛宣懷向翁同龢呼籲,請旨電飭南洋“暫調南琛、南瑞、開濟、寰泰四船至威,旅幫助守護,暫聽北洋差遣,以濟眉急”。注40在翁同龢的支持下,朝廷於九月二十九日批準了北洋的請求,諭“暫調南瑞、開濟、寰泰三船迅速北來助剿”。注41第二天,兩江總督劉坤一便以“東南各省為財富重地,倭人刻刻注意”,“前敵餉源均關大局,不敢不兼籌並顧”注42為由,要求免派。清廷左右為難,隻好將此事暫時擱置起來。十一月七日,即大連灣棄守的當天,李鴻章致電督辦軍務處稱:“海船現僅修好六隻,小雷艇僅二隻可出海,力量夙單,未便輕進,致有損失。”注43清廷見局勢日危,再次電諭南洋,商調四艘戰艦北上助剿。署南洋大臣張之洞不便硬拒,便提出要北洋派人“將此四輪管帶全行更換”,因其“皆不得力,炮手、水勇皆不精練,毫無用處,不過徒供一擊,全歸糜爛而已,甚至故意鑿沉擱淺,皆難預料”。並激昂慷慨地表示:“統之率以北行,無論勝負如何,必能拚命一戰,為北洋助一臂之力。舍此四輪亦所不計矣!”注44實則此皆非由衷之言。李鴻章以此電告丁汝昌,丁復電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甲午戰爭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戚其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戚其章並收藏甲午戰爭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