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富田又命四個中隊發起衝鋒。到上午八時,清軍內重堡壘之東壘終被敵人攻陷。
先是在元山支隊攻陷清軍內外兩座西壘之後,佐藤正大佐即命令石田正珍少佐率第—大隊進攻箕子陵之清軍。石田命第五、第九兩個中隊攻擊箕子陵的正麵,第八中隊的兩隊從側麵以火力掩護。江自康的仁字營“盡力銃擊,其彈丸為十字火注”。注15在清軍的交叉火力射擊下,日軍傷亡不少。石田大隊先利用側麵進攻以分散清軍的力量,然後實行正麵突擊,使清軍陷於困境。此時,江自康見勢不敵,而且“子彈已完”,便“先自撤隊”。注16於是,箕子陵亦為日軍所占領。
至此,平壤城北的四座堡壘及箕子陵陣地,已全部落入敵手。
於是,立見尚文便將朔寧、元山兩支隊合併,重新部署兵力,分為三隊:山口圭藏少佐率步兵第二十一聯隊第二大隊,進攻牡丹台外城;富田春壁少佐率第十二聯隊第一大隊,進攻城後的高地;佐藤正大佐督第十八聯隊第二、第三兩個大隊,自牡丹台側繞險隘出於牡丹台護牆背後。然後,三支部隊從“三麵以合擊之”。牡丹台號稱“天設險塹”,“巍然屹立於平壤城北角,截然臨大同江”,“壘壁高五丈,炮座完備,掩蔽極堅固”。注17日軍雖從三麵向牡丹台發起猛攻,但“因清軍固守,而攻取匪易”。注18牡丹台配備有野炮三門,以及速射炮和七連發步槍,火力很強,日軍傷亡甚重,難以接近台前。原朔寧支隊的一個炮兵中隊和元山支隊的一個炮兵大隊,本來布置炮列,專向玄武門排擊。“時見步兵苦戰,欲援之,急轉其炮口,以炮彈連發牡丹台外城。其彈轟壞牡丹台胸壁,清兵多殺傷,且壞裂速射炮。”注19在日軍炮火的猛烈轟擊下,其步隊乘勢蟻附而上,牡丹台守軍終於不支。八時三十分,日軍攻上了牡丹台。
日軍占領牡丹台後,即將山炮隊移於牡丹台上,對玄武門及全城都造成了極大威脅。時左寶貴正在玄武門上督戰.見牡丹台陷敵,知勢不可挽,誌在必死。往日,他“每臨敵,輒衣士卒衣,身先犯陣。至是,乃衣禦賜衣冠,登陴督戰。”注20部下勸他換掉翎頂和黃馬褂,以免敵人注目。左寶貴回答說:“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竟為之死也。敵人注目,吾何懼乎?”注21當時有一門大炮,原“由出洋肄業之某學生管理,未幾中炮而殞”,於是他“親自燃點”注22,先後發榴彈三十六顆。營官楊建勝“勸其暫下,寶貴斥之”。注23激戰中,左寶貴已受槍傷,猶裹創指揮,誓死抵禦。部下將土見狀感奮,無不英勇搏敵。日軍富田大隊在炮火的掩護下向玄武門衝擊,清軍則以泥土堅塞城門口,拚死防戰。“日兵三突之,清兵三退之。”注24“敵軍披靡,相顧失色。”注25日軍炮隊在牡丹台“瞰視此狀,故連發炮,霰彈聚中玄武門城樓,城牆崩碎”。“城門碎壞,唯見四柱聳於半空”。日軍遂“乘勢越玄武門胸壁跳入壁中,直奪其門以開之”。注26
在激烈的戰鬥中,左寶貴本“先中兩槍,仍在炮台指揮。復被炮中胸前,登時陣亡”。注27
“黑雲萆山山突兀,俯瞰一城炮齊發,
火光所到雷礎嚐,肉雨騰飛飛血紅。
翠翎鶴頂城頭墮,一將倉皇馬革裹。”注28
他將鮮血灑在玄武門城頭,為中朝兩國人民共同抗擊侵略者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左寶貴犧牲後,光緒皇帝親作《禦製祭文》:“方當轉戰無前,大軍雲集,何意出師未捷,上將星沉?喑鳴之壯氣不消,倉猝而雄軀遽殉。”表示極度的痛悼。“本期痛飲黃龍府,不意難回落日戈。”注29人民既無限崇敬他的愛國精神,又為他的抱恨犧牲而惋惜不已。時人有數語以評之;“見危授命,血戰捐軀,生氣懍然,臨大節而不可奪。”注30可謂恰當之論。
繼左寶貴之犧牲,奉軍的三個營官除守備楊建勝重傷斷腿外,副將楊建春和都司徐玉生先後中彈陣亡。盡管如此,奉軍依然不屈。有數百土兵仍“據高壁,飛銃如驟雨降,不可嚮邇”。還有部分奉軍土兵驟集於乙密台,“自樓櫓左右壁眼頻放銃”,頑強地進行抗擊。日軍步兵第十八聯隊第二大隊衝進玄武門外門,伹聚集一起,處境甚是不利。“忽有一彈丸飛中神田中尉,再有一彈中上等兵譯村寬次,二人皆死。”注31此時,日兵僅餘二十七人陷於苦戰之中,賴牡丹台炮兵助之,勉強支持,仍無法突進內門。立見尚文見一時難以攻進內城,便派飛騎傳令,命進入玄武門的部隊悉撤至城北高地,以觀清軍動靜。這樣,玄武門的戰鬥也隨即停了下來。
注釋:
注1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第4卷,第173、182頁。
注2 同上,第182頁。
注3 《日清戰爭實記》第8編,第10頁。
注4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第4卷,第182、183頁。
注5 《瀋陽縣誌》第9卷,《左寶貴傳》。
注6 《寄譯署》,《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7卷,第12頁。
注7 《費縣誌》第11卷,《左寶貴傳》。
注8 《瀋陽縣誌》第9卷,《左寶貴傳》。
先是在元山支隊攻陷清軍內外兩座西壘之後,佐藤正大佐即命令石田正珍少佐率第—大隊進攻箕子陵之清軍。石田命第五、第九兩個中隊攻擊箕子陵的正麵,第八中隊的兩隊從側麵以火力掩護。江自康的仁字營“盡力銃擊,其彈丸為十字火注”。注15在清軍的交叉火力射擊下,日軍傷亡不少。石田大隊先利用側麵進攻以分散清軍的力量,然後實行正麵突擊,使清軍陷於困境。此時,江自康見勢不敵,而且“子彈已完”,便“先自撤隊”。注16於是,箕子陵亦為日軍所占領。
至此,平壤城北的四座堡壘及箕子陵陣地,已全部落入敵手。
於是,立見尚文便將朔寧、元山兩支隊合併,重新部署兵力,分為三隊:山口圭藏少佐率步兵第二十一聯隊第二大隊,進攻牡丹台外城;富田春壁少佐率第十二聯隊第一大隊,進攻城後的高地;佐藤正大佐督第十八聯隊第二、第三兩個大隊,自牡丹台側繞險隘出於牡丹台護牆背後。然後,三支部隊從“三麵以合擊之”。牡丹台號稱“天設險塹”,“巍然屹立於平壤城北角,截然臨大同江”,“壘壁高五丈,炮座完備,掩蔽極堅固”。注17日軍雖從三麵向牡丹台發起猛攻,但“因清軍固守,而攻取匪易”。注18牡丹台配備有野炮三門,以及速射炮和七連發步槍,火力很強,日軍傷亡甚重,難以接近台前。原朔寧支隊的一個炮兵中隊和元山支隊的一個炮兵大隊,本來布置炮列,專向玄武門排擊。“時見步兵苦戰,欲援之,急轉其炮口,以炮彈連發牡丹台外城。其彈轟壞牡丹台胸壁,清兵多殺傷,且壞裂速射炮。”注19在日軍炮火的猛烈轟擊下,其步隊乘勢蟻附而上,牡丹台守軍終於不支。八時三十分,日軍攻上了牡丹台。
日軍占領牡丹台後,即將山炮隊移於牡丹台上,對玄武門及全城都造成了極大威脅。時左寶貴正在玄武門上督戰.見牡丹台陷敵,知勢不可挽,誌在必死。往日,他“每臨敵,輒衣士卒衣,身先犯陣。至是,乃衣禦賜衣冠,登陴督戰。”注20部下勸他換掉翎頂和黃馬褂,以免敵人注目。左寶貴回答說:“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竟為之死也。敵人注目,吾何懼乎?”注21當時有一門大炮,原“由出洋肄業之某學生管理,未幾中炮而殞”,於是他“親自燃點”注22,先後發榴彈三十六顆。營官楊建勝“勸其暫下,寶貴斥之”。注23激戰中,左寶貴已受槍傷,猶裹創指揮,誓死抵禦。部下將土見狀感奮,無不英勇搏敵。日軍富田大隊在炮火的掩護下向玄武門衝擊,清軍則以泥土堅塞城門口,拚死防戰。“日兵三突之,清兵三退之。”注24“敵軍披靡,相顧失色。”注25日軍炮隊在牡丹台“瞰視此狀,故連發炮,霰彈聚中玄武門城樓,城牆崩碎”。“城門碎壞,唯見四柱聳於半空”。日軍遂“乘勢越玄武門胸壁跳入壁中,直奪其門以開之”。注26
在激烈的戰鬥中,左寶貴本“先中兩槍,仍在炮台指揮。復被炮中胸前,登時陣亡”。注27
“黑雲萆山山突兀,俯瞰一城炮齊發,
火光所到雷礎嚐,肉雨騰飛飛血紅。
翠翎鶴頂城頭墮,一將倉皇馬革裹。”注28
他將鮮血灑在玄武門城頭,為中朝兩國人民共同抗擊侵略者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左寶貴犧牲後,光緒皇帝親作《禦製祭文》:“方當轉戰無前,大軍雲集,何意出師未捷,上將星沉?喑鳴之壯氣不消,倉猝而雄軀遽殉。”表示極度的痛悼。“本期痛飲黃龍府,不意難回落日戈。”注29人民既無限崇敬他的愛國精神,又為他的抱恨犧牲而惋惜不已。時人有數語以評之;“見危授命,血戰捐軀,生氣懍然,臨大節而不可奪。”注30可謂恰當之論。
繼左寶貴之犧牲,奉軍的三個營官除守備楊建勝重傷斷腿外,副將楊建春和都司徐玉生先後中彈陣亡。盡管如此,奉軍依然不屈。有數百土兵仍“據高壁,飛銃如驟雨降,不可嚮邇”。還有部分奉軍土兵驟集於乙密台,“自樓櫓左右壁眼頻放銃”,頑強地進行抗擊。日軍步兵第十八聯隊第二大隊衝進玄武門外門,伹聚集一起,處境甚是不利。“忽有一彈丸飛中神田中尉,再有一彈中上等兵譯村寬次,二人皆死。”注31此時,日兵僅餘二十七人陷於苦戰之中,賴牡丹台炮兵助之,勉強支持,仍無法突進內門。立見尚文見一時難以攻進內城,便派飛騎傳令,命進入玄武門的部隊悉撤至城北高地,以觀清軍動靜。這樣,玄武門的戰鬥也隨即停了下來。
注釋:
注1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第4卷,第173、182頁。
注2 同上,第182頁。
注3 《日清戰爭實記》第8編,第10頁。
注4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第4卷,第182、183頁。
注5 《瀋陽縣誌》第9卷,《左寶貴傳》。
注6 《寄譯署》,《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7卷,第12頁。
注7 《費縣誌》第11卷,《左寶貴傳》。
注8 《瀋陽縣誌》第9卷,《左寶貴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