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幾,天漸明,東方稍露白色。從大同江北岸瞭望南岸,知敵營所在未占地利,可以乘機攻之。於是,衛汝貴親率盛軍傳字正營兩哨過江作戰。盡管這批生力軍僅二百人,卻大大地鼓舞了士氣。清軍“於堡壘頻連發銃彈丸,掠樹枝如疾風掃落葉。江右清壘亦飛巨彈拒之,彈片屢降,多傷日兵”。注5激戰繼續進行。直到太陽出現於東麵山頂之上,雙方陣地形勢益明顯可見,日軍因缺乏可供隱蔽之良好地物,若強行逼近橋頭堡,則不得不將身體暴露在清軍槍口的正前方,傷亡甚眾。


    日軍預備隊一戶兵衛少佐本在後陣,見兩軍戰方酣,而進攻未能得力,便率隊向前支援。第十一聯隊第二中隊長町田實義大尉與第二十一聯隊第二中隊長林久實人尉,各麾其隊,欲實行突擊,以奪取清軍堡壘。壘壁高一丈二尺,周圍繞以壕溝,難以靠近。在突擊中,林久實大尉、隊副細井有順中尉及第一中隊副今井鍵中尉等,當場被擊斃。町田實義大尉中彈,隨從土兵扶之,一彈飛來又擊倒其隨從士兵,皆死。日軍前衛司令官森祗敬少佐亦中彈負傷。兩中隊始不敢向前,又退回原地。


    日軍中央隊司令官武田秀山中佐見前衛危急,激勵士兵上前救援。步兵第二十一聯隊第三中隊本來受命護衛炮兵,見情況緊急,也投入戰鬥。其一個小隊迫清軍堡壘,清軍斷其後路,攻擊益急。武田中佐急派隊應援。日軍小隊被清軍側射,彈中四人,皆仆地。武田中佐又派第十中隊長若月曾一郎大尉率隊進援。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第十中隊實行突擊,舉隊猛進,遂奪一壘。此壘甚大,築障壁於中間,將堡壘一分為二,日軍與清軍各據其一,於是雙方展開了一場生死的搏鬥。日方記述當時的情況說:“兩陣相對,銃擊最烈。俄而,清國大兵來襲,(若月)大尉以眾寡不敵,棄壘而退。更又勵眾再三突擊之,死傷甚多,大尉亦被傷。其他將校多死傷,曹長亦乏。兵隊分散於各陣中,士官無一人者。”注6武田中佐見狀,急命聯隊副官杉岡直次郎代若月大尉指揮其兵,又命工兵中隊長蘆澤正勝指揮步兵。此時,江北岸清軍通過船橋不斷為江南堡壘守兵運送彈藥,而日軍則彈藥殆暍,土氣更為低落。


    先是日軍中央隊以第二中隊進攻船橋裏之橋頭堡,配合右翼隊的攻勢,而以炮兵第五中隊長山本忠知大尉和第六中隊長櫻本大尉,合兵排列山炮十二門於碑石洞東麵的丘麓,炮擊大同江南北兩岸之清軍堡壘。以中央隊進至船橋裏,兩軍處於近距離交戰之中,日軍炮隊對江南岸清軍堡壘已不再發揮作用。於是,右翼隊司令官西島中佐乃命山本大尉率炮兵第五中隊,以小野大尉的步兵第八中隊為護衛,轉移至右翼隊陣側之高梁地中,轟擊清軍之橋頭堡。“清兵見日本炮兵陣地近,舉全力亂發小銑,山本(忠知)大尉、田上(覺)大尉、副官林中尉死之。田上大尉,第二十一聯隊第二大隊長也。至是,聯隊中無一大隊長。”趁日軍陷於混亂之際,馬玉昆和衛汝貴又下令發起反攻。日方記其事頗詳:“當是時,清軍善拒善戰,日兵決死當之。旗手大森少尉見事急,恐委聯隊旗於清兵手,令從卒穿穴曰:‘我如戰死,宜合我屍以埋之。’因先埋旗以戰。聯隊長西島中佐傷左額,怒而益進,立於堡壘外角,大呼勵眾曰:‘宜進而死,勿退而生!’第二十一聯隊長武田中佐亦揮劍曰:‘不取敵壘,不敢退也!’部隊甚決心,奮戰甚力。清兵據橋頭堡高處,俯瞰射日兵;堡壘以七連發銃愈加射擊。日兵以單發銃抗之,彈藥缺乏。長岡少佐欲視察戰狀,跨馬出,於彈丸蝗飛中過中央隊後。至右翼隊,見西島中佐被微傷,直下馬慰之;又騎還本部。會清兵一彈來,摩大島義昌脅麵過,殪其背後通辯人。益張威勢.繞出中央隊左側,將絕日軍後路。義昌憤然蹶然呼曰:‘以一死報皇思,唯在此時而已!’進立於第十一聯隊旗下,以督眾。西島中佐、長岡少佐等見義昌立彈丸奔注中,危之,勸義昌使退。義昌厲聲叱之,益勵眾,士氣大振。中央隊共右冀隊奮鬥,以當清兵。預備隊亦來合。柴少尉率第一中隊中一小隊留在左側,清兵自大同江岸進,將自左襲日兵背後,頻激射之。少尉防戰良久,死傷頗多。……武田中佐見清兵既出壘,指日兵背後而來,左側兵隊益急,即以炮兵護衛小隊而當清兵,更使聯隊旗一小隊向左側。於是,聯隊長下無護兵。且其從旅團長者,合旅團將校及從卒,僅十餘人而已。”注7盡管字裏行間多有美化大島等人之處,但還是可以從中看出在馬玉昆和衛汝貴的指揮下,毅、盛兩軍打得多麽英勇頑強,且具有怎樣的英雄氣概!而對於日軍損失之慘重,其處境之狼狽,則雖欲蓋而彌彰。


    當船橋裏激戰已經打響之際,日軍左翼隊司令官奧山義章少佐按預定計劃,與第十一中隊長井上政繼大尉和第十二中隊長杉山大尉同至大同江南岸。此時,第十二中隊之小隊長鬆本中尉已準備好船隻,並在江心洲羊角島築掩堡以待之。早晨五時,全隊悉渡至羊角島。將渡大同江本流時,奧山少佐命第十二中隊乘船先渡。清軍見之,連連發槍射擊。日軍自羊角島掩堡及草叢中還擊,以掩護渡船,遂強行登陸。清軍散兵抵抗不住,向平壤外城一裏之“長城”退去。日軍全隊渡江,向“長城”突進。盛軍分統孫顯寅率清軍拒之,苦戰良久,始將日軍左翼隊擊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甲午戰爭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戚其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戚其章並收藏甲午戰爭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