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島見信大喜,即命參謀長岡外史少佐作書答曰;“貴報達以前,野津師團長有報雲:‘費日子於十二浦渡河,因違十五日期亦不可知也。’我甚憂之。今得貴報,不勝欣喜。因直報於師團長,促其急行。本旅團將以明日十五午前八鍾時前後陷平壤,共握手於城中,以祝萬歲也。”又作書報告野津雲:“當遺別書之時,適朔寧支隊報告書至,雲元山支隊既達坎北山,此兩支隊期包圍攻擊,各駐其營以待。十五日,我混成旅團分半大隊自羊角島傍近使向右翼,以專力自船橋裏欲進攻平壤。萬一師團本隊後期,恐元山、朔寧兩支隊孤立,是以本旅團冒犯危險欲陷平壞。願以師團本隊先著部隊,援明日之戰。”注5夜半,此書送到沙川,日軍各路之聯絡始通。


    於是,按野津道貫的原定計劃,各路日軍於十五日淩晨向平壤發起了總攻擊。


    注1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第4卷,第158—159頁。


    注2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第4卷,第159--160頁。


    注3 《日清戰爭實記》第7編,第34頁。


    注4 《日清戰爭實記》第7編,第37頁。


    注5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第4卷,第163--164頁。


    四 船橋裏挫敵


    九月十四日午夜,大島義昌為準備明晨的總攻,決定重新布置兵力,將部隊分為以下四隊:


    一、中央隊:包括步兵第二十一聯隊本部、第一大隊和第三大隊的兩個中隊,炮兵第五聯隊第一大隊本部和第二中隊,以及旅團衛生隊之一半,以武田秀山中佐為司令官,沿土器店、水灣橋之大道前進;


    二、右翼隊:包括步兵第十一聯隊本部和第二大隊,炮兵第五聯隊本部、第三大隊和繳獲炮小隊,以及旅團衛生隊之一半,以西島助義中佐為司令官,從右側西浦洞、中山洞兩高地之間進發,向船橋裏前進;


    三、左翼隊:包括步兵第二十一聯隊第三大隊本隊和兩個中隊,由奧山義章少佐率領,乘預先奪得之船隻,由羊角島強渡大同江,到北岸登陸,再沿江邊向東北方向的“長城”前進;


    四、預備隊:包括步兵第十一聯隊第—大隊(缺一個小隊),由一戶兵衛少佐率領,在中央隊的右方前進。


    此外,還以第十一聯隊第一大隊之一個小隊和騎兵中隊,作為獨立騎兵小隊和獨立騎兵中隊,在右翼沿其東北之柯亭店道路前,以便與朔寧支隊及時聯繫。


    十五日淩晨三時,日軍右翼隊炮兵第三大隊至前哨線位置,修築胸牆,伐除樹木。四時,布置炮列完畢,集合右翼隊步兵於其側,以步兵第五中隊為前隊,第六、七中隊為後繼,向船橋裏的橋頭堡進逼;以第八中隊為炮兵護衛。當日軍右翼隊之前隊進至船橋裏的清軍堡壘附近時,擔任警戒的清兵開槍鳴警。於是,雙方槍炮齊鳴,平壤之戰開始打響了。


    與右翼隊行進的同時,日軍中央隊之前衛,包括步兵第二十一聯隊第一大隊第二中隊及第四中隊,也在森祗敬少佐的串領下,向水灣橋方向前進。中央隊之本隊,包括步兵第二十一聯隊第一、第三、第九、第十等四個中隊,炮兵第一大隊及衛生隊,繼前衛之後。四時許,前衛尖兵行至碑石洞,為清兵所阻。口軍第二隊長町田實義大尉列隊攻擊,第四中隊長小笠原鬆熊大尉欲同時進擊,為森祗敬所製止,隻令其分一個小隊以助町田。清軍原在土器店和水灣橋附近各築有一座堡壘,伹其結構係利用舊草屋加固而成,擋不住敵人的槍彈。守衛在此處的清軍小隊便撤回船橋裏。這樣,清軍在大同江南岸的據點隻剩下了三個橋頭堡。


    於是,日軍集中兵力進攻船橋裏的三個橋頭堡。其右翼隊從正麵攻擊,中央隊則從水灣橋沿江岸大道前進.攻擊船橋裏的右側。這樣,清軍堡壘便處於敵人的兩麵夾擊之中。日軍右翼隊向清軍堡壘猛烈轟擊,大小火炮不間斷地發射。中央隊的柴田正孝


    炮兵中佐和永田龜炮兵少佐,也都親自指揮炮兵發炮配合。在日軍的猛烈進攻下,馬玉昆督同中國將士頑強搏戰,毫無畏懼之色。


    馬玉昆(一八三七——一九o八年),字景山,原籍安徽蒙城,後徙居渦陽。幼家貧,性沉毅,有遠誌。鹹豐間,隨同父馬貫一在籍辦團練。一八六四年投宋慶毅軍。宋奇之,使領親軍一哨,繼檄充親軍營管帶,倚為左右手。又統毅軍四營,兼管全軍營務處。積功至副將,以總兵記名。—八七四年,曾隨烏裏雅蘇台將軍金順出嘉峪關,與左宗棠共同抗擊阿古柏和沙俄的侵略。左、金皆以其“勇略冠諸將,倚為靖邊之助”。注1馬玉昆居新疆先後十餘年,“收復名城以十數,暇輒使郎下屯墾闢地利”。注2一八八九年,經李鴻章奏調北洋,派至旅順,統毅軍後軍。一八九四年,補授太原鎮總兵。旋奉調赴平壤,在入朝四大軍中表現最為突出。


    麵對敵人的強大攻勢,馬玉昆指揮毅軍一營和盛軍三營決不退讓,“拚死防戰,彈丸亂飛,不可嚮邇”。注3大同江北岸的清軍也連連發炮支援,軍勢益張。據日方記載:“大小炮彈連發如雨,炮聲隆隆震天撼地,硝煙如雲湧起,遮於麵前。”“在如此激烈的炮擊下,原以為敵兵會立即潰散。然而,我軍前進一步,敵軍亦前進一步,彼此步步相互接近。此時,除使炮擊更加猛烈外,亦別無他顧。戰爭愈來愈激烈,幹坤似將為之崩裂。”日軍將領早即聞馬玉昆“彪悍”之名,今日始知果不虛傳。注4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甲午戰爭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戚其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戚其章並收藏甲午戰爭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