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1池仲祐:《甲午戰事記》,《海軍實記 述戰篇》。
注12 《中倭戰守始末記》第1卷,第12頁。按:“水雷炮洞”即指魚雷發射管。
注13 《中倭戰守始末記》第1卷,第13頁。
注14 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中日戰爭》(1),第65頁。
注15 《廣乙號乘組員之誓詞》,見《日清戰爭實記》第6編,第99頁。
注16 《方伯謙豐島海戰報告》,見《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241),第15卷,第27頁。
注17 《王守誼口述》(1978年記錄稿)。按:王守誼為王國成之嫡孫。
五 操江被擄和高升之沉
當濟遠、廣乙正同日本三艦激戰之際,高升和操江先後駛近作戰海域。上午九點一刻,高升突被日艦攔住,強迫停駛。操江管帶參將王永發見狀,知情況有異,立即轉舵西駛。
操江是北洋艦隊的運輸艦,裝載武器餉銀由塘沽出發,經煙臺、威海衛開往牙山。二十四日晨三時,操江由煙臺駛往威海。是日下午二時,操江離開威海港。起航前,丁汝昌曾將文書等件交王永髮帶至牙山。將駛近豐島時,正好與由塘沽起航的高升號不期而逢,於是二船遂同行。
王永發,浙江鎮海人,生於一八四三年。船生出身。青年時在英國軍艦上當水手,繼升為水手頭。後來轉入清朝水師,在兵船上任職。積功擢參將,委帶操江運船。操江本是一艘木質舊式炮船,上海江南製造總局所造,艦齡已逾二十年,實際航速隻有八節,雖裝備五門舊炮,但火力甚弱,難以任戰,所以改為運輸艦使用。艦上執事的官兵,管帶王永發以下共有八十二人。注1此外,天津電報局的丹麥藉洋匠彌倫斯也在船,係奉派去漢城接管該地的中國電報局的。操江運船起航東駛時,時局已相當緊張,而清朝當局仍讓其隻輪出洋,且無軍艦保護,實乃一種冒險。
操江西駛約一小時,忽見濟遠艦由一海島後傍岸駛出,向西北而行。十一點三十分,濟遠駛近操江,並超出操江船頭駛過,此時兩艦相距僅八百公尺。“濟遠兵船原可幫助操江,乃並不相助,亦未懸旗通知。”注2半小時後,日艦吉野尾隨濟遠艦航向而來,以全速疾馳,與操江距二千五百公尺處或相併位置。此時,操江急將龍旗降下,以表示無戰意。坪井航三的主要目的是對付濟遠,認為擊毀或俘獲濟遠後再來處置操江,為時尚不為晚,因此暫不理會操江,繼續尾擊濟遠。
在吉野追擊濟遠的同時,秋津洲也在後循其航跡前駛。下午一點五十分,秋津洲逼近操江,掛出“停駛”信號,並放空炮一響。操江不應,繼續西駛。秋津洲追至距操江四千公尺時,發出十二公分口徑炮彈一發以示警告。王永發見情況緊急,慌亂間六神無主,準備自盡,被彌倫斯勸住。王永發便在檣頭懸掛白旗,又在大檣上加掛日本國旗,表示投降。又採納了彌倫斯的建議,將所帶重要文書及密電本當即投爐中焚毀,以免泄露軍情。還準備將船上所裝二十萬兩餉銀投到海中,以免為敵所得,但倉促間未及施行。
約在下午兩點十分,秋津洲放下一隻舢板,裝有日本海軍官兵及管輪等共二十八人,俱持槍械,登上操江。到船後,即將操江船上所有人員拘禁於後艙,由日兵持槍看守。日兵遍船搜求文書,但無所得。於是,將王永發拘上秋津洲,其他人員仍關在操江後艙。隨後,秋津洲起錨南駛,操江隨行。途中與旗艦吉野相遇,立即以信號報告:“敵艦降服,其艦長在我艦。”又報告說:“據操江艦長稱,清艦在大同江,揚威在仁川,鎮海在牙山”。於是,坪井航三下令將操江帶至群山灣與本隊相會合。
七月二十八日早晨六時,所有操江船上八十三人,都由日艦八重山押送到佐世保港。是日“午後二點鍾上岸,上岸之時極備淩辱。”船近碼頭即放氣鍾搖鈴、吹號筒,使該處居民盡來觀看。其監即在碼頭相近地方,將所拘之人分作二排並行,使之遊行各街,遊畢方收入監,以示淩辱。”注3在這被拘禁的八十三人當中,除彌倫斯在八月五日被釋放外,其餘的八十二名清軍官兵,包括管帶王永發,大副孫茂盛,二副徐起鳳、三副王生才、大車石德行、二車包振瑞、三車鮑忠林、管事方長春、師爺三人及士兵七十一人,皆關押到一八九五年八月始遣返回國。注4
由幹操江被擄,船內二十萬兩餉銀,以及大炮二十門、步槍三千支和大量彈藥,全部為敵人所得。
操江被擄和高升被截,是發生在同樣情況下,而且是同一時間裏的事。操江管帶王永發等甘願放下武器,束手就擒,忍受敵人的淩辱,而高升號上的愛國官兵卻寧死不屈,幾乎是手無寸鐵地同敵人搏戰,用鮮血譜寫出一曲英雄壯歌。
高升於二十三日早晨從塘沽出口時,裝有北塘防軍官兵一千一百一十六人,還有行營炮十四門及槍枝、彈藥等件。通永練軍左營營官駱佩德、義勝前營營官吳炳文隨船而行。統帶官則為仁字軍營務處幫辦高善繼。
高善繼,宇次浦,江西彭澤縣人。曾署弋陽縣訓導。中戊子科本省舉人,保舉五品銜知縣。一八九四年春,高善繼看到國家處在多事之秋,正男兒挺身衛國之時,便去天津見李鴻章,自請投筆從戎,為國效命。因話不投機,憤然辭去,轉投直隸通永鎮總兵吳育仁幕下,留為仁字軍營務處幫辦。及至李鴻章決定增援牙山,吳育仁特遣翼長記名提督江自康帶隊前往。高善繼認為,為國報效之時已到,便慷慨陳辭,請赴前敵。吳育仁為之感動,命他與江自康帶隊同往。江自康乘愛仁號於二十日下午先行出口,高善繼乘高升號於二十三日早晨始起碇離港。
注12 《中倭戰守始末記》第1卷,第12頁。按:“水雷炮洞”即指魚雷發射管。
注13 《中倭戰守始末記》第1卷,第13頁。
注14 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中日戰爭》(1),第65頁。
注15 《廣乙號乘組員之誓詞》,見《日清戰爭實記》第6編,第99頁。
注16 《方伯謙豐島海戰報告》,見《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241),第15卷,第27頁。
注17 《王守誼口述》(1978年記錄稿)。按:王守誼為王國成之嫡孫。
五 操江被擄和高升之沉
當濟遠、廣乙正同日本三艦激戰之際,高升和操江先後駛近作戰海域。上午九點一刻,高升突被日艦攔住,強迫停駛。操江管帶參將王永發見狀,知情況有異,立即轉舵西駛。
操江是北洋艦隊的運輸艦,裝載武器餉銀由塘沽出發,經煙臺、威海衛開往牙山。二十四日晨三時,操江由煙臺駛往威海。是日下午二時,操江離開威海港。起航前,丁汝昌曾將文書等件交王永髮帶至牙山。將駛近豐島時,正好與由塘沽起航的高升號不期而逢,於是二船遂同行。
王永發,浙江鎮海人,生於一八四三年。船生出身。青年時在英國軍艦上當水手,繼升為水手頭。後來轉入清朝水師,在兵船上任職。積功擢參將,委帶操江運船。操江本是一艘木質舊式炮船,上海江南製造總局所造,艦齡已逾二十年,實際航速隻有八節,雖裝備五門舊炮,但火力甚弱,難以任戰,所以改為運輸艦使用。艦上執事的官兵,管帶王永發以下共有八十二人。注1此外,天津電報局的丹麥藉洋匠彌倫斯也在船,係奉派去漢城接管該地的中國電報局的。操江運船起航東駛時,時局已相當緊張,而清朝當局仍讓其隻輪出洋,且無軍艦保護,實乃一種冒險。
操江西駛約一小時,忽見濟遠艦由一海島後傍岸駛出,向西北而行。十一點三十分,濟遠駛近操江,並超出操江船頭駛過,此時兩艦相距僅八百公尺。“濟遠兵船原可幫助操江,乃並不相助,亦未懸旗通知。”注2半小時後,日艦吉野尾隨濟遠艦航向而來,以全速疾馳,與操江距二千五百公尺處或相併位置。此時,操江急將龍旗降下,以表示無戰意。坪井航三的主要目的是對付濟遠,認為擊毀或俘獲濟遠後再來處置操江,為時尚不為晚,因此暫不理會操江,繼續尾擊濟遠。
在吉野追擊濟遠的同時,秋津洲也在後循其航跡前駛。下午一點五十分,秋津洲逼近操江,掛出“停駛”信號,並放空炮一響。操江不應,繼續西駛。秋津洲追至距操江四千公尺時,發出十二公分口徑炮彈一發以示警告。王永發見情況緊急,慌亂間六神無主,準備自盡,被彌倫斯勸住。王永發便在檣頭懸掛白旗,又在大檣上加掛日本國旗,表示投降。又採納了彌倫斯的建議,將所帶重要文書及密電本當即投爐中焚毀,以免泄露軍情。還準備將船上所裝二十萬兩餉銀投到海中,以免為敵所得,但倉促間未及施行。
約在下午兩點十分,秋津洲放下一隻舢板,裝有日本海軍官兵及管輪等共二十八人,俱持槍械,登上操江。到船後,即將操江船上所有人員拘禁於後艙,由日兵持槍看守。日兵遍船搜求文書,但無所得。於是,將王永發拘上秋津洲,其他人員仍關在操江後艙。隨後,秋津洲起錨南駛,操江隨行。途中與旗艦吉野相遇,立即以信號報告:“敵艦降服,其艦長在我艦。”又報告說:“據操江艦長稱,清艦在大同江,揚威在仁川,鎮海在牙山”。於是,坪井航三下令將操江帶至群山灣與本隊相會合。
七月二十八日早晨六時,所有操江船上八十三人,都由日艦八重山押送到佐世保港。是日“午後二點鍾上岸,上岸之時極備淩辱。”船近碼頭即放氣鍾搖鈴、吹號筒,使該處居民盡來觀看。其監即在碼頭相近地方,將所拘之人分作二排並行,使之遊行各街,遊畢方收入監,以示淩辱。”注3在這被拘禁的八十三人當中,除彌倫斯在八月五日被釋放外,其餘的八十二名清軍官兵,包括管帶王永發,大副孫茂盛,二副徐起鳳、三副王生才、大車石德行、二車包振瑞、三車鮑忠林、管事方長春、師爺三人及士兵七十一人,皆關押到一八九五年八月始遣返回國。注4
由幹操江被擄,船內二十萬兩餉銀,以及大炮二十門、步槍三千支和大量彈藥,全部為敵人所得。
操江被擄和高升被截,是發生在同樣情況下,而且是同一時間裏的事。操江管帶王永發等甘願放下武器,束手就擒,忍受敵人的淩辱,而高升號上的愛國官兵卻寧死不屈,幾乎是手無寸鐵地同敵人搏戰,用鮮血譜寫出一曲英雄壯歌。
高升於二十三日早晨從塘沽出口時,裝有北塘防軍官兵一千一百一十六人,還有行營炮十四門及槍枝、彈藥等件。通永練軍左營營官駱佩德、義勝前營營官吳炳文隨船而行。統帶官則為仁字軍營務處幫辦高善繼。
高善繼,宇次浦,江西彭澤縣人。曾署弋陽縣訓導。中戊子科本省舉人,保舉五品銜知縣。一八九四年春,高善繼看到國家處在多事之秋,正男兒挺身衛國之時,便去天津見李鴻章,自請投筆從戎,為國效命。因話不投機,憤然辭去,轉投直隸通永鎮總兵吳育仁幕下,留為仁字軍營務處幫辦。及至李鴻章決定增援牙山,吳育仁特遣翼長記名提督江自康帶隊前往。高善繼認為,為國報效之時已到,便慷慨陳辭,請赴前敵。吳育仁為之感動,命他與江自康帶隊同往。江自康乘愛仁號於二十日下午先行出口,高善繼乘高升號於二十三日早晨始起碇離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