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注1 此係李鴻章借俄國駐華公使咯西尼之語提出的,見《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075),第14卷,第6頁。


    注2 日本外務省政務局編:《日清韓交涉事件記事》,轉引田保橋潔:《甲午戰前日本挑戰史》中譯本,第88頁。


    注3 《北洋大臣來電》,《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007),第13卷,第20頁。


    注4 《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5卷,第49頁。


    注5 《日本外交文書》,第27卷,第s95號,附件二。


    注6 《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5卷,第43--44頁。


    注7 《北洋大臣來電》,《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999),第13卷,第18頁。


    注8 《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5卷,第49頁。


    注9 《北洋大臣來電》,《清光堵朝中日交涉史料》(1020),第13卷,第22頁。


    注10 陸奧宗光:《蹇蹇》中譯本,第34頁。


    注11 《日本外交文書》第27卷,第411號。


    注12 《發北洋大臣來電》,《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062),第14卷,第1頁。


    注13 《日本外交文書》第27卷,第603號,附件一。


    注14 《日本外交文書》第27卷,第603號。附件二。又見《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122)附件一,第14卷,第18—19頁。但後者記錄過於簡略,不如前者之詳細具體。


    注15 《朝鮮檔》(1914),《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155)附件一,第14卷,第32頁。


    注16 《禦史張仲炘奏藩屬阽危敵人叵測亟宜破除成見折》,《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130),第14卷,第2l頁。


    注17 《丁軍門來電》,《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5卷,第56頁。


    注18《葉軍門來電》,《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5卷,第45頁。


    注19 杉村濬:《明治二十七八年在韓苦心錄》,第31頁。


    注20 《寄朝鮮成歡交葉提督》,《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6卷,第10頁。


    注21 《翁文恭公日記》,甲午六月十四日。


    注22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靖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164),第14卷,第35一36頁。


    注23 《太僕寺卿岑春煊奏朝鮮為北洋關鍵請飭李鴻章極力保衛折》,《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162),第14卷,第34頁。


    注24 《禮部右恃郎誌銳奏倭人謀占朝鮮事機危急請速決大計折》,《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169),第14卷,第38頁。


    注25 《張謇致翁同龢秘函》(油印本)。


    注26 《給事中餘聯沅奏東事急請申宸斷折》,《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177),第15卷,第3頁。


    注27 《鍾德祥密陳籌畫朝鮮兵事片》,《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208)附件一,第15卷,第13頁。


    注28 《工部奏中端方因聞日本盤踞朝鮮條陳管見據呈代奏摺》,《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223),第15卷,第19頁。


    注29 《盛檔·甲午中日戰爭》(上),第19、20頁。


    注30 《戶部尚書翁同龢等復陳回憶朝鮮之事折》,《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172),第1 4卷,第40頁。


    注31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英使歐格訥問答》,《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230〕附件一,第1s卷者,第21頁。


    第二章 甲午戰爭的爆發


    第一節 豐島海戰


    一 清軍增援牙山


    一八九四年七月二十五日爆發的豐島海戰,是甲午戰爭第一戰。這是日本精心策劃的一次海上襲擊。


    自六月以來,中日兩國為朝鮮撤兵問題交涉頻繁。清政府始終舉棋不定,以致貽誤時機,在戰略上處於被動地位。日本政府則逞其外交伎倆,極盡縱橫捭闔之能事,贏得了向朝鮮派遣和部署兵力的時間.到七月中旬,日本的軍事力量已居於絕對優勢,便決定挑起這場侵略戰爭了。七月十四日,小村壽太郎代表本國政府向總理衙門發出一紙照會,即陸奧宗光所謂的“第二次絕交書”,首先關閉了中日商談的大門。總理衙門及李鴻章依靠列強折衝調停,至此終於落空。


    同一天,光緒迭降諭旨:一則“著李鴻章體察情形,如牙山地勢不宜,即傳諭葉誌超先擇進退兩便之地,扼要移紮,以期迅赴戎機”注1,一則令李鴻章“速籌戰備,以杜狡謀”,“先派一軍由陸路前往邊境駐紮,以待進發”,而“葉誌超一軍兵力尚單,須有繼進之軍以資接應”。注2


    十六日,又傳旨“胡廷一意主戰”,著李鴻章“將布置進兵—切事宜迅籌復奏”.注3是日,李鴻章奏曰:“查漢城,仁川附近一帶,倭兵水陸分布嚴密,歷來中國進兵朝鮮皆由平壤北路進發。現派總兵衛汝貴統盛軍馬步六千人進平壤,宋慶所部提督馬玉崑統毅軍二千進義州,均雇商局輪船由海道至大東溝登岸,節節前進,相機妥辦。所需軍火、器械,糧餉轉運各事,均尅日辦齊,俾無缺誤。並電商盛京將軍派左寶貴統馬步八營進平壤,會合各軍,圖援漢城.至葉誌超一軍,昨已電商該提督移紮平壤,厚集兵勢。俟其復準,即派丁汝昌酌帶海軍能戰之船往朝鮮海麵巡獲遊弋,以資策應。”注4


    但是,葉誌超恐海道不安全,不同意“以船移平壤”,認為:“仍由陸扼要移紮,稍有把握,且梗日兵南路。若並軍而北,日以全力專顧北麵,勢益張。”他的意見不是沒有道理,但兵力太單,怎能支撐得住?李鴻章也看到這一點,便決定派記名提督江自康率仁字等營增援。並電囑葉誌超:“貴軍過單,恐不足當一麵。再四籌思,除蘆榆馬隊添調外,擬令吳育仁挑精隊千五百,交江自康帶住牙口,歸弟調遣,合之將及五千,氣力稍厚。以後但籌濟餉需。如電報中阻,應由釜、漢日電借發,不知順手否?北兵尚早,貴部不可距漢過近。俟北南能通氣會合時,再行前進。望相機穩慎籌辦,勿性急。聞日又添兵三千,我去兵愈多,彼必不肯減退.”注5李鴻章明知牙山駐軍“過單”,但以區區之數增補,無異於杯水車薪,焉能濟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甲午戰爭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戚其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戚其章並收藏甲午戰爭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