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首偈,原是由一首古偈化出來的,原文是:四大元無主,五蘊本來空;提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
是獎勵學道人,要心無罣礙,置死生於度外,雖臨白刃,而無動於衷,但是真能做到這樣胸懷的,是要有超人的修養了!元兵當時雖未必聽得懂他說的是什麽,但為他的勇氣所懾,悄悄走了。弘安二年,無學祖元應時宗之聘,六月裏到了日本,他遲來了一步,蘭溪道隆在前一年的夏天以六十六歲的高齡圓寂。和祖元幾乎同時到達日本的,是大元的使臣杜世忠,他奉命來說服日本,和前幾次的使臣一樣,要求謁見日本的元首或掌權的大臣,但是杜世忠的情形,和以前的幾位使臣不同,日本這時已經吃過大元的苦頭,假若不是大風暴將蒙古的艦隊衝垮,可能早已一敗塗地。大元是日本真真實實的敵人,“敵國降伏”的祈禱,在各寺院中都在舉行,全國惶惶不可終日。時宗發了蠻勁,他令人把杜世忠一行人押解到“龍口”,一個個都斬了首。可憐杜世忠被殺時隻得三十四歲,他雖然為國犧牲,青史上卻沒有留名,隻剩下一首七絕:出門妻子贈寒衣,問我西行何日歸;來時倘佩黃金印,莫效下機見蘇秦。
他還做夢,以為使命完成之後,還能像蘇秦一樣身佩黃金印呢!時宗不顧一切,他明知忽必烈的厲害,但是絕不肯背棄他心目中的文化盟國南宋。他運氣好,弘安之役,大元全軍覆沒,又一次大風救了日本。時宗狠狠地出了氣,他把範文虎棄而不顧的袍澤夥伴虜了來,凡是北方來的蒙古、色目,以及曾經在金、夏治下生長的漢人,都砍了頭,現在平壺(戶)島上荒塚壘壘,據稱有數萬之眾,就是這批可憐蟲,對於南宋的俘虜,他知道是被迫作戰的,另眼看待,沒有加以殺戮,他們的子孫如今是日本人了。元兵雖然覆沒,但,是否就此罷休,很難測知,日本全國震撼,戰戰兢兢不遑寧處,負防禦責任的時宗,發動了他的族人,到濱海各地建築各種工事,以準備忽必烈第三次的進攻,至今悠閑的觀光客,還可以在博德灣憑弔人堆的石壘,蜿蜒在漫長的海岸線。祖元到達日本之後,先在蘭溪道隆的建長寺住持,元兵退後,時宗為了表示尊重祖元起見,特地又在鎌倉新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圓覺寺,由祖元開山,並敕贈佛光國師的尊號,備極榮寵。祖元雖然在日本受到殊遇,但是心懷祖國,他獻香徐福祠前的一首詩:
北條氏的衰亡(2)
先生採藥未曾回,故國山河幾度埃;今日一香聊遠寄,老僧亦為避秦來!
手無縛雞之力的善良中國文人,不斷地要避秦,避秦避到海外了。時宗拜祖元為師,和他父親時賴一樣,專心學禪,“禪”成為日本武士最崇高的自修功課,是由時宗父子開始的。時宗可能也是個有心機的人,他大膽幹預了皇室的糾紛,後來終於釀成了所謂的南北朝之爭。號稱萬世一係的日本皇室,在承繼上,以往雖然發生過爭執,甚至於引起過大規模的戰禍,但是做臣下的,從來沒有敢與聞過,到了文永九年(公曆一二七二年),後嵯峨上皇以五十三歲駕崩。這一年是個多事之秋,大元使臣趙良弼到了太宰府,強橫地要見天皇。時宗的庶出長兄時輔興兵作亂,時宗不得不自殘手足。在這鬧哄哄的內憂外患之中,這位負了三十年國家元首重擔的後嵯峨,隻留下了一封意向曖昧的遺詔,溘然長逝了。遺詔的內容很簡單:“政務悉由治天下者定之。”這“治天下者”是誰?是指已經當過天皇的後深草上皇呢,還是在位的龜山天皇,再或是當權的鎌倉幕府呢?龜山天皇是他最寵愛的兒子,前一年生了個兒子,已經立為皇太子。不過後嵯峨是鎌倉幕府扶植起來的天皇,回溯到五十年前承久之亂,祖父後鳥羽天皇、叔父順德天皇都被謫流放,唯獨父親土禦門天皇當年沒有參加討幕行動,得免捲入在內,而自己後來由於北條泰時的推戴,在仁治三年入繼大統,恰好是三十年前事,因此後嵯峨為了表示尊重對幕府的厚意,“治天下者”可能是指幕府。遺詔發布之後,舉朝惶惑,莫知所措。幕府於是派人到京都,請教後嵯峨的皇後──後深草和龜山的母親,問她知道不知道後嵯峨所謂的治天下者究竟是指誰,她回說是指龜山天皇。於是二十四歲的龜山繼位為上皇,執掌院政,八歲的皇太子為天皇,是為後宇多天皇。冷落了的後深草,心灰意懶,他看破紅塵,把一切榮銜都辭退了之後,遁入空門做了和尚,那是文永十年(元軍來犯的前一年)。時宗對於後深草的遭遇十分同情,他於是想出一個妥協方案,由後深草的皇子伏見來承繼八歲的後宇多為皇太子,以後兩方的子孫互相交替為帝。他這方案,皇室不得不從,後深草雖然感激涕零,但是龜山方麵不免耿耿於懷了。這可能是時宗的策略,自從承久之亂以後,“討幕”的暗影一直存在,不過後嵯峨為人謹慎,在他三十年執掌院政期間,大小事都聽由幕府決定處理,容忍禮讓達於極致,因此雙方相處得相當圓滿。但是這樣的美好關係,是否能永續,也很難逆料,一旦皇室力量增強,自然不會準許在國內另有一個發號施令的機構,早晚會再起“討幕”之念的。因此皇室在蕭牆之內自起紛爭摩擦,是幕府求之不得的最佳情形。不過交互為帝的製度,勢難行得通,時宗的策略,在他死後不久,便顯出破綻了。時宗終於積勞成疾,出了家,法名“道崇”,不久病歿。時為弘安七年,距離大元來犯之時已經三年了,在他病革時還以國防為念,派了他的族人北條兼時去守“播磨”。他寫得一手工整的楷書,中文的文理也通順,確是一個文武兼資的全才,英年早逝,死時隻得三十四歲。他死後,北條氏的運氣漸漸衰敗,終於滅亡了。他請來的南宋高僧無學祖元,在他去世後兩年圓寂,元世祖忽必烈十年後以七十歲的高齡薨。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恩恩怨怨告了段落。時宗逝世後,他的兒子貞時繼為執權。貞時才十四歲,他的母親是安達家的小姐。安達家和北條家已經是幾代的姻親,老安達景盛是時賴的外祖,用計剷除了競爭者三浦一族之後,關東地區隻剩下了安達和北條兩大家了。這時老安達的孫子安達泰盛又是貞時的外祖,他的子弟在文永、弘安兩戰役中,都立了軍功,因此更加跋扈,他兒子宗景尤其狂妄,狂妄到忘了本姓,硬說他的曾祖是初代征夷大將軍源賴朝的兒子,他是源家的後代,不能姓安達而改姓源了。他這無聊的狂舉,恰好被他的政敵平賴綱所利用,賴綱見貞時說:“宗景改姓源,是預備要了你的命之後,自己當將軍了,後下手的遭殃!”貞時被他嚇壞,立刻發兵,出其不意地把安達家滿門斬殺。惡有惡報,《日本外史》寫道:
是獎勵學道人,要心無罣礙,置死生於度外,雖臨白刃,而無動於衷,但是真能做到這樣胸懷的,是要有超人的修養了!元兵當時雖未必聽得懂他說的是什麽,但為他的勇氣所懾,悄悄走了。弘安二年,無學祖元應時宗之聘,六月裏到了日本,他遲來了一步,蘭溪道隆在前一年的夏天以六十六歲的高齡圓寂。和祖元幾乎同時到達日本的,是大元的使臣杜世忠,他奉命來說服日本,和前幾次的使臣一樣,要求謁見日本的元首或掌權的大臣,但是杜世忠的情形,和以前的幾位使臣不同,日本這時已經吃過大元的苦頭,假若不是大風暴將蒙古的艦隊衝垮,可能早已一敗塗地。大元是日本真真實實的敵人,“敵國降伏”的祈禱,在各寺院中都在舉行,全國惶惶不可終日。時宗發了蠻勁,他令人把杜世忠一行人押解到“龍口”,一個個都斬了首。可憐杜世忠被殺時隻得三十四歲,他雖然為國犧牲,青史上卻沒有留名,隻剩下一首七絕:出門妻子贈寒衣,問我西行何日歸;來時倘佩黃金印,莫效下機見蘇秦。
他還做夢,以為使命完成之後,還能像蘇秦一樣身佩黃金印呢!時宗不顧一切,他明知忽必烈的厲害,但是絕不肯背棄他心目中的文化盟國南宋。他運氣好,弘安之役,大元全軍覆沒,又一次大風救了日本。時宗狠狠地出了氣,他把範文虎棄而不顧的袍澤夥伴虜了來,凡是北方來的蒙古、色目,以及曾經在金、夏治下生長的漢人,都砍了頭,現在平壺(戶)島上荒塚壘壘,據稱有數萬之眾,就是這批可憐蟲,對於南宋的俘虜,他知道是被迫作戰的,另眼看待,沒有加以殺戮,他們的子孫如今是日本人了。元兵雖然覆沒,但,是否就此罷休,很難測知,日本全國震撼,戰戰兢兢不遑寧處,負防禦責任的時宗,發動了他的族人,到濱海各地建築各種工事,以準備忽必烈第三次的進攻,至今悠閑的觀光客,還可以在博德灣憑弔人堆的石壘,蜿蜒在漫長的海岸線。祖元到達日本之後,先在蘭溪道隆的建長寺住持,元兵退後,時宗為了表示尊重祖元起見,特地又在鎌倉新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圓覺寺,由祖元開山,並敕贈佛光國師的尊號,備極榮寵。祖元雖然在日本受到殊遇,但是心懷祖國,他獻香徐福祠前的一首詩:
北條氏的衰亡(2)
先生採藥未曾回,故國山河幾度埃;今日一香聊遠寄,老僧亦為避秦來!
手無縛雞之力的善良中國文人,不斷地要避秦,避秦避到海外了。時宗拜祖元為師,和他父親時賴一樣,專心學禪,“禪”成為日本武士最崇高的自修功課,是由時宗父子開始的。時宗可能也是個有心機的人,他大膽幹預了皇室的糾紛,後來終於釀成了所謂的南北朝之爭。號稱萬世一係的日本皇室,在承繼上,以往雖然發生過爭執,甚至於引起過大規模的戰禍,但是做臣下的,從來沒有敢與聞過,到了文永九年(公曆一二七二年),後嵯峨上皇以五十三歲駕崩。這一年是個多事之秋,大元使臣趙良弼到了太宰府,強橫地要見天皇。時宗的庶出長兄時輔興兵作亂,時宗不得不自殘手足。在這鬧哄哄的內憂外患之中,這位負了三十年國家元首重擔的後嵯峨,隻留下了一封意向曖昧的遺詔,溘然長逝了。遺詔的內容很簡單:“政務悉由治天下者定之。”這“治天下者”是誰?是指已經當過天皇的後深草上皇呢,還是在位的龜山天皇,再或是當權的鎌倉幕府呢?龜山天皇是他最寵愛的兒子,前一年生了個兒子,已經立為皇太子。不過後嵯峨是鎌倉幕府扶植起來的天皇,回溯到五十年前承久之亂,祖父後鳥羽天皇、叔父順德天皇都被謫流放,唯獨父親土禦門天皇當年沒有參加討幕行動,得免捲入在內,而自己後來由於北條泰時的推戴,在仁治三年入繼大統,恰好是三十年前事,因此後嵯峨為了表示尊重對幕府的厚意,“治天下者”可能是指幕府。遺詔發布之後,舉朝惶惑,莫知所措。幕府於是派人到京都,請教後嵯峨的皇後──後深草和龜山的母親,問她知道不知道後嵯峨所謂的治天下者究竟是指誰,她回說是指龜山天皇。於是二十四歲的龜山繼位為上皇,執掌院政,八歲的皇太子為天皇,是為後宇多天皇。冷落了的後深草,心灰意懶,他看破紅塵,把一切榮銜都辭退了之後,遁入空門做了和尚,那是文永十年(元軍來犯的前一年)。時宗對於後深草的遭遇十分同情,他於是想出一個妥協方案,由後深草的皇子伏見來承繼八歲的後宇多為皇太子,以後兩方的子孫互相交替為帝。他這方案,皇室不得不從,後深草雖然感激涕零,但是龜山方麵不免耿耿於懷了。這可能是時宗的策略,自從承久之亂以後,“討幕”的暗影一直存在,不過後嵯峨為人謹慎,在他三十年執掌院政期間,大小事都聽由幕府決定處理,容忍禮讓達於極致,因此雙方相處得相當圓滿。但是這樣的美好關係,是否能永續,也很難逆料,一旦皇室力量增強,自然不會準許在國內另有一個發號施令的機構,早晚會再起“討幕”之念的。因此皇室在蕭牆之內自起紛爭摩擦,是幕府求之不得的最佳情形。不過交互為帝的製度,勢難行得通,時宗的策略,在他死後不久,便顯出破綻了。時宗終於積勞成疾,出了家,法名“道崇”,不久病歿。時為弘安七年,距離大元來犯之時已經三年了,在他病革時還以國防為念,派了他的族人北條兼時去守“播磨”。他寫得一手工整的楷書,中文的文理也通順,確是一個文武兼資的全才,英年早逝,死時隻得三十四歲。他死後,北條氏的運氣漸漸衰敗,終於滅亡了。他請來的南宋高僧無學祖元,在他去世後兩年圓寂,元世祖忽必烈十年後以七十歲的高齡薨。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恩恩怨怨告了段落。時宗逝世後,他的兒子貞時繼為執權。貞時才十四歲,他的母親是安達家的小姐。安達家和北條家已經是幾代的姻親,老安達景盛是時賴的外祖,用計剷除了競爭者三浦一族之後,關東地區隻剩下了安達和北條兩大家了。這時老安達的孫子安達泰盛又是貞時的外祖,他的子弟在文永、弘安兩戰役中,都立了軍功,因此更加跋扈,他兒子宗景尤其狂妄,狂妄到忘了本姓,硬說他的曾祖是初代征夷大將軍源賴朝的兒子,他是源家的後代,不能姓安達而改姓源了。他這無聊的狂舉,恰好被他的政敵平賴綱所利用,賴綱見貞時說:“宗景改姓源,是預備要了你的命之後,自己當將軍了,後下手的遭殃!”貞時被他嚇壞,立刻發兵,出其不意地把安達家滿門斬殺。惡有惡報,《日本外史》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