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 《日本史話》作者:汪公紀【完結】
本書分上古篇,中古篇,近古篇和近代篇,時間從日本傳說的開國君主神武天皇談到源氏家族勢力在關東崛起。時序上從公元前660年到公元11世紀的末期,到自德川幕府的衰敗,敘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向盟軍投降為止。作者汪公紀,祖籍江蘇吳縣,1909年生於北京。1926年赴日留學,1933年畢業返國。1952後任台灣東吳大學講授西洋外交史;1975年應聘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法文係主任。著有《主宰美國命運的幕後集團》、《朽廬隨筆》、《日本史話》等。《日本史話》一書,已經成為研究日本民族的經典論述,在海外的影響力不亞於《菊與刀》。
上古篇
序
日本是中國的近鄰,先天上註定要與中國發生密切關係。在漢唐盛世,中國輝煌的武功和燦爛的文化,曾使日本折服。日本平安朝宮廷之內貴族之間都崇尚唐製漢學,一切模仿中國,唯中國的馬首是瞻。到了清朝末年,中國國勢逆弱,日本生了覬覦之心,一步步走上了錯誤的武裝侵略之途。民國二十六年日軍在盧溝橋的無理挑釁,揭開了大規模侵略行動的幕。八年戰爭結果日本慘敗是咎由自取,長期抗戰和戰後的演變,卻給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災害。這是中日關係最可悲的一頁。目前中華民國與日本雖無邦交,但仍然維繫著文化和經濟關係。不管怎樣,將來我們免不了要繼續與日本打交道,因此我們仍有必要了解日本這個國家和日本這個民族。近世中國人對於日本和日本人的觀感,有“媚日”、“親日”、“懼日”和“仇日”,隻是真正“知日”的卻不多見。十數年前外子開始在大學教學,偶爾和學生談到日本問題,發現一無所知的大有人在,因此早在那時他便興起寫日本史的念頭。恰巧《中外》雜誌社社長王成聖先生向他索稿,他便斷斷續續地為《中外》寫了不少篇。為了引起讀者讀史的興趣,他採取了說故事的方式,文字也盡量通俗淺近,避免枯燥呆板。敘述古代史以人物為經,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情形為緯。因為在帝製的國度裏,人的因素畢竟占有很重的分量。這部《日本史話》上古篇,主要是將外子曾經刊登在《中外》雜誌上的文稿,加以整理補充和改寫作為日本古代史,首先發表。日後他還準備利用閑暇,繼續撰寫。外子不是學歷史的,隻是對歷史有濃厚的興趣。他動筆寫日本史,一方麵也因為他父祖都曾當過駐日的使節,他自己除了留學之外,也曾經出使過日本,似乎有一份責任感,不能不將他所認識的日本介紹給國人。他參照了好幾部日本學者的巨著,也細讀了國內學者的若幹著作。然而疏漏之處或仍難免。我知道他是以拋磚引玉的心情將他的文稿付梓的。
任永溫
神武天皇之謎
日本的古代史是一篇糊塗帳,一半是無稽的神話,另一半是捏造的偽史。其實捏造史實並不稀奇,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行為,自稱是神的直係後代,更是人類常有的誇耀,不過厚著臉皮硬要和中國比古老,把自己的祖先一直追述到千餘年前,就未免過分了。現代的日本人,恍然於編纂偽史的無聊,才漸漸敢於說真話,不過有時又過火,認為他們的歷史都不可信,尤其不願意承認他們的皇室是由中國傳流下來的。但是我們的學者衛挺生博士,在他不朽的大作中,確實證明了神武天皇就是徐福。日本之有正史始於第四十代的天武天皇。在壬申之後,這位君主認為當時所傳的史實誤謬頗多,真實的情形常常過了一段時期之後,便走了樣,必須製訂正史。他於是命令了一位二十八歲有照相板記憶力的稗田阿禮,根據史料《帝紀》、《舊辭》等,重加整理,去偽留真,來製訂一部正史,以傳後世。但是經過三十餘年後,稗田阿禮並沒有能完成他修史的大業,而阿禮已經老邁不堪,到了元明女帝時代,不能不另外敕諭一位文筆非常秀麗的太朝臣── 安萬侶,來幫忙阿禮共同續寫那未完成的著作,這就是所謂的《古事記》(公曆712年完成)。在古事記之外,天武天皇還創立了一所歷史編纂館,任命了一大批編纂委員,要他們仿效中國的《史記》、《漢書》的纂寫方式,廣搜數據成為一部完備的國家紀錄。經過整整四十年的工夫,這部巨作完成了,就是現今還流傳的用漢文寫下來的《日本書紀》,公曆720年完成,共三十卷,一、二兩卷是神話,第三卷是日本正史的開始 ──《神武紀》。《神武紀》是神武天皇本紀,其中最重要的描述,是東征的一役,雖然很像是一篇神話,但敘述的行蹤忽東忽西、忽行忽止,尤其他在不同地區留滯的期間忽長忽短,不像是故意的虛構。據衛博士的考證,根據《神武紀》的記載:一、“可確知神武天皇不生長於日本,乃乘天盤船自高天原飛降者。天盤船謂航海之樓船。‘飛降’謂操縱風帆而來,‘高天原’乃指海外之一地而言。”二、當時日本文化的程度,停留在繩文文化時代,並沒有任何衝擊,能使日本忽然飛躍到青銅的彌生文化。據衛博士的研究:“近年,自築紫至遠賀川口,出土青銅器時代之刀劍戈矛鎔範甚多,與《神武紀》所雲,居‘吉備’數年以蓄兵食之語相應,‘兵’即兵器。神武東征途中先折而西行,停駐遠賀川口多日,因其地為其兵器製造區,故親往視察製造情形,從已出土之兵器而言,其形式與先秦之大陸中原之刀劍戈矛無異,可見神武兵工之技工來自大陸。日本產銅之各地,多在伊豫安藝以東,而當日製造兵器之場所,反集中九州島的西北,去礦場甚遠,顯然當時日本銅礦尚未被發現,不得已乃自大陸齊楚沿海運銅入倭,銅礦笨重,故將其冶鑄集中於日本去齊楚海岸最近之港灣,因而自唐津以至岡田皆成其冶鑄之工業區。”以上說明了神武東征武器的來源。神武是誰呢?衛博士肯定地說,他必然是徐福。徐福到了日本之後,為了避免秦始皇的追蹤、偵訪,甚至於討伐,他利用了語言的隔閡來保持他的秘密。他禁用當時通用的中國語言,甚至採用了秦始皇的愚民政策,認為人民有了知識之後,便會興風作浪,“以古而非今”了。文字是罪魁,是知識思想最可怕的媒體,所以他根本廢棄了文字,在文字還沒有流布很廣的時候,便扼殺了它。那時其手下還有幾千名由齊楚各地徵調而來的童男女,他不授以中國文化,反而讓他們倭化。這時大局已平定,他這批青年戰友,一個個也已長大成人,便讓他們和當地土著男女婚配,創立家業,斷絕他們思鄉的念頭。他為了示範,娶了原始居民木族中的賀茂氏的女兒──媛蹈韝五十鈴媛為正妃,翌年並立她為皇後。他自己在辛酉年即位於橿原宮,稱帝了。以上是衛博士根據《神武紀》,再考證了我國各書類中有關徐福的記載而推斷的,合情合理。顯然的,神武確有其人,確有其事,唯獨有一點不能符合的是神武即位之年。照《神武紀》中明確的記為辛酉之年,為紀元前660年,約當春秋齊桓公葵丘之會一匡天下的時候,距離徐福之生,四百有餘年,所以徐福似乎不可能就是神武。不過神武時代,日本根本尚未紀年。日本本來無歷,是從欽明天皇時代,由百濟的歷博士一位名叫觀勒的高僧傳授得來,到了推古女帝九年辛酉,才由當時主政的聖德太子推行曆法於全國。除了曆法之外,聖德太子還製訂了冠位、朝儀、憲法,確實應了中國讖緯家的預言,辛酉是個革新之年。聖德太子為了修史,不能不訂一個大吉祥的日子,作為日本的開國之期,因此他認為辛酉年最能象徵革故鼎新,而為了表示日本是與我國相埒的古國,於是訂了推古九年辛酉以前的第二十一個辛酉,為神武即位之年。是神武千餘年後,他四十餘代的子孫硬替他裝上去的,焉能可信!不過辛酉每逢六十年必有一次,假定真的是辛酉年,如若不是第二十一個,而是第十七個辛酉,那也能吻合了。總之衛博士的研究,解答了歷史上的大謎。為什麽徐福三次出海?三千童男女的蹤跡何處去了?日本何以忽然由繩文時代,一躍而到了精美的青銅器時代?不過這並不能使得我們與日本之間更密切,徐福的原意似乎就是想隔絕日本與大陸的關係的。姑不論日本的學者有沒有雅量來承認這一事實,日本的第一位君主的來源,我們總算是清楚了。神武以後,根據《古事記》與《日本書紀》,有八代帝王,而無事跡。據日本學者水野佑的研究,這八代帝王根本無其人,名字是虛構的。這當然可能。那是因為把神武的存在提前了四百年,當然產生了很長的空隙,為填這四百年的空檔,至少需要八代以上的君主,當然隻能是有名而無事跡的闕史時代了。由於把神武提前了四世紀,日本的古代史的真偽更難確定。真實可考的史實,要從仁德王開始了。
本書分上古篇,中古篇,近古篇和近代篇,時間從日本傳說的開國君主神武天皇談到源氏家族勢力在關東崛起。時序上從公元前660年到公元11世紀的末期,到自德川幕府的衰敗,敘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向盟軍投降為止。作者汪公紀,祖籍江蘇吳縣,1909年生於北京。1926年赴日留學,1933年畢業返國。1952後任台灣東吳大學講授西洋外交史;1975年應聘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法文係主任。著有《主宰美國命運的幕後集團》、《朽廬隨筆》、《日本史話》等。《日本史話》一書,已經成為研究日本民族的經典論述,在海外的影響力不亞於《菊與刀》。
上古篇
序
日本是中國的近鄰,先天上註定要與中國發生密切關係。在漢唐盛世,中國輝煌的武功和燦爛的文化,曾使日本折服。日本平安朝宮廷之內貴族之間都崇尚唐製漢學,一切模仿中國,唯中國的馬首是瞻。到了清朝末年,中國國勢逆弱,日本生了覬覦之心,一步步走上了錯誤的武裝侵略之途。民國二十六年日軍在盧溝橋的無理挑釁,揭開了大規模侵略行動的幕。八年戰爭結果日本慘敗是咎由自取,長期抗戰和戰後的演變,卻給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災害。這是中日關係最可悲的一頁。目前中華民國與日本雖無邦交,但仍然維繫著文化和經濟關係。不管怎樣,將來我們免不了要繼續與日本打交道,因此我們仍有必要了解日本這個國家和日本這個民族。近世中國人對於日本和日本人的觀感,有“媚日”、“親日”、“懼日”和“仇日”,隻是真正“知日”的卻不多見。十數年前外子開始在大學教學,偶爾和學生談到日本問題,發現一無所知的大有人在,因此早在那時他便興起寫日本史的念頭。恰巧《中外》雜誌社社長王成聖先生向他索稿,他便斷斷續續地為《中外》寫了不少篇。為了引起讀者讀史的興趣,他採取了說故事的方式,文字也盡量通俗淺近,避免枯燥呆板。敘述古代史以人物為經,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情形為緯。因為在帝製的國度裏,人的因素畢竟占有很重的分量。這部《日本史話》上古篇,主要是將外子曾經刊登在《中外》雜誌上的文稿,加以整理補充和改寫作為日本古代史,首先發表。日後他還準備利用閑暇,繼續撰寫。外子不是學歷史的,隻是對歷史有濃厚的興趣。他動筆寫日本史,一方麵也因為他父祖都曾當過駐日的使節,他自己除了留學之外,也曾經出使過日本,似乎有一份責任感,不能不將他所認識的日本介紹給國人。他參照了好幾部日本學者的巨著,也細讀了國內學者的若幹著作。然而疏漏之處或仍難免。我知道他是以拋磚引玉的心情將他的文稿付梓的。
任永溫
神武天皇之謎
日本的古代史是一篇糊塗帳,一半是無稽的神話,另一半是捏造的偽史。其實捏造史實並不稀奇,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行為,自稱是神的直係後代,更是人類常有的誇耀,不過厚著臉皮硬要和中國比古老,把自己的祖先一直追述到千餘年前,就未免過分了。現代的日本人,恍然於編纂偽史的無聊,才漸漸敢於說真話,不過有時又過火,認為他們的歷史都不可信,尤其不願意承認他們的皇室是由中國傳流下來的。但是我們的學者衛挺生博士,在他不朽的大作中,確實證明了神武天皇就是徐福。日本之有正史始於第四十代的天武天皇。在壬申之後,這位君主認為當時所傳的史實誤謬頗多,真實的情形常常過了一段時期之後,便走了樣,必須製訂正史。他於是命令了一位二十八歲有照相板記憶力的稗田阿禮,根據史料《帝紀》、《舊辭》等,重加整理,去偽留真,來製訂一部正史,以傳後世。但是經過三十餘年後,稗田阿禮並沒有能完成他修史的大業,而阿禮已經老邁不堪,到了元明女帝時代,不能不另外敕諭一位文筆非常秀麗的太朝臣── 安萬侶,來幫忙阿禮共同續寫那未完成的著作,這就是所謂的《古事記》(公曆712年完成)。在古事記之外,天武天皇還創立了一所歷史編纂館,任命了一大批編纂委員,要他們仿效中國的《史記》、《漢書》的纂寫方式,廣搜數據成為一部完備的國家紀錄。經過整整四十年的工夫,這部巨作完成了,就是現今還流傳的用漢文寫下來的《日本書紀》,公曆720年完成,共三十卷,一、二兩卷是神話,第三卷是日本正史的開始 ──《神武紀》。《神武紀》是神武天皇本紀,其中最重要的描述,是東征的一役,雖然很像是一篇神話,但敘述的行蹤忽東忽西、忽行忽止,尤其他在不同地區留滯的期間忽長忽短,不像是故意的虛構。據衛博士的考證,根據《神武紀》的記載:一、“可確知神武天皇不生長於日本,乃乘天盤船自高天原飛降者。天盤船謂航海之樓船。‘飛降’謂操縱風帆而來,‘高天原’乃指海外之一地而言。”二、當時日本文化的程度,停留在繩文文化時代,並沒有任何衝擊,能使日本忽然飛躍到青銅的彌生文化。據衛博士的研究:“近年,自築紫至遠賀川口,出土青銅器時代之刀劍戈矛鎔範甚多,與《神武紀》所雲,居‘吉備’數年以蓄兵食之語相應,‘兵’即兵器。神武東征途中先折而西行,停駐遠賀川口多日,因其地為其兵器製造區,故親往視察製造情形,從已出土之兵器而言,其形式與先秦之大陸中原之刀劍戈矛無異,可見神武兵工之技工來自大陸。日本產銅之各地,多在伊豫安藝以東,而當日製造兵器之場所,反集中九州島的西北,去礦場甚遠,顯然當時日本銅礦尚未被發現,不得已乃自大陸齊楚沿海運銅入倭,銅礦笨重,故將其冶鑄集中於日本去齊楚海岸最近之港灣,因而自唐津以至岡田皆成其冶鑄之工業區。”以上說明了神武東征武器的來源。神武是誰呢?衛博士肯定地說,他必然是徐福。徐福到了日本之後,為了避免秦始皇的追蹤、偵訪,甚至於討伐,他利用了語言的隔閡來保持他的秘密。他禁用當時通用的中國語言,甚至採用了秦始皇的愚民政策,認為人民有了知識之後,便會興風作浪,“以古而非今”了。文字是罪魁,是知識思想最可怕的媒體,所以他根本廢棄了文字,在文字還沒有流布很廣的時候,便扼殺了它。那時其手下還有幾千名由齊楚各地徵調而來的童男女,他不授以中國文化,反而讓他們倭化。這時大局已平定,他這批青年戰友,一個個也已長大成人,便讓他們和當地土著男女婚配,創立家業,斷絕他們思鄉的念頭。他為了示範,娶了原始居民木族中的賀茂氏的女兒──媛蹈韝五十鈴媛為正妃,翌年並立她為皇後。他自己在辛酉年即位於橿原宮,稱帝了。以上是衛博士根據《神武紀》,再考證了我國各書類中有關徐福的記載而推斷的,合情合理。顯然的,神武確有其人,確有其事,唯獨有一點不能符合的是神武即位之年。照《神武紀》中明確的記為辛酉之年,為紀元前660年,約當春秋齊桓公葵丘之會一匡天下的時候,距離徐福之生,四百有餘年,所以徐福似乎不可能就是神武。不過神武時代,日本根本尚未紀年。日本本來無歷,是從欽明天皇時代,由百濟的歷博士一位名叫觀勒的高僧傳授得來,到了推古女帝九年辛酉,才由當時主政的聖德太子推行曆法於全國。除了曆法之外,聖德太子還製訂了冠位、朝儀、憲法,確實應了中國讖緯家的預言,辛酉是個革新之年。聖德太子為了修史,不能不訂一個大吉祥的日子,作為日本的開國之期,因此他認為辛酉年最能象徵革故鼎新,而為了表示日本是與我國相埒的古國,於是訂了推古九年辛酉以前的第二十一個辛酉,為神武即位之年。是神武千餘年後,他四十餘代的子孫硬替他裝上去的,焉能可信!不過辛酉每逢六十年必有一次,假定真的是辛酉年,如若不是第二十一個,而是第十七個辛酉,那也能吻合了。總之衛博士的研究,解答了歷史上的大謎。為什麽徐福三次出海?三千童男女的蹤跡何處去了?日本何以忽然由繩文時代,一躍而到了精美的青銅器時代?不過這並不能使得我們與日本之間更密切,徐福的原意似乎就是想隔絕日本與大陸的關係的。姑不論日本的學者有沒有雅量來承認這一事實,日本的第一位君主的來源,我們總算是清楚了。神武以後,根據《古事記》與《日本書紀》,有八代帝王,而無事跡。據日本學者水野佑的研究,這八代帝王根本無其人,名字是虛構的。這當然可能。那是因為把神武的存在提前了四百年,當然產生了很長的空隙,為填這四百年的空檔,至少需要八代以上的君主,當然隻能是有名而無事跡的闕史時代了。由於把神武提前了四世紀,日本的古代史的真偽更難確定。真實可考的史實,要從仁德王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