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個條陳一上,證實了眾人以前的猜測,立即引得輿論大嘩。當兩宮太後發交軍機大臣議決時,李鴻藻便作了死不退讓的準備,於是,六個軍機大臣議來議去,任恭王費盡口舌,也達不成和協。
兩宮太後又讓六部九卿衙門共議。這裏意見尚未統一,在李鴻藻的指使下,清流便傾巢而出,大作文章。禦史餘聯沅首先發難,指出李鴻章此舉荒謬,明為強兵富國,實為洋人張目;接下來王家璧、何金壽、張佩綸、鄧承修等紛紛上書,對李鴻章大加撻伐,且說他操洋人故伎,想瞞天過海;醇親王更是親自入宮請見,且再次搬出了“驚動皇陵、危及國脈”這個大題目,麵對兩宮太後,慷慨陳詞,幾乎是要聲淚俱下了……
這一來,不但李鴻章,就連恭王也抗不住了。
清流卻仍抓住這事不放。不久就又有人上奏章,說近年歐風東漸,異端邪說泛濫,究其原因,洋務首開其端,丁日昌、郭嵩燾等人崇洋媚外,莠言亂政;總理衙門推波助瀾,包庇縱容,以至愈演愈烈。朝廷應防微杜漸,立予丁日昌、郭嵩燾等以嚴懲。
此疏不但痛批洋務,把李鴻章、丁日昌、郭嵩燾等人大罵了一頓,且掛上了總理衙門,隱隱約約,連恭王也捎上了一筆。
好在這篇文章題目雖大,火力卻分散了,且也沒有具體事例,所以才到兩宮太後手上便擱了淺。但盡管如此,清流卻沒有因此而收手的意思,據李鴻章所知,他們一個個都似乎在磨刀霍霍、伺機而動。值此情形之下,郭嵩燾對何金壽、劉錫鴻提起彈劾,能有什麽好果子吃呢?
這時身邊隻有幕僚薛福成在座,他乃把信件遞與薛福成說:“我想支開劉錫鴻,免得筠仙荊生肘腋,不想他卻認為此舉荒謬,這真是其難其慎。”
李鴻章當時贊成總理衙門關於劉錫鴻的任命,薛福成便有不同看法——任副使尚不稱職,又何堪正使之選?就是設身處地為郭嵩燾想想,也心有不甘:劉錫鴻分明是李鴻藻安在郭嵩燾身邊的一顆釘子,中堂若有心成全朋友,自應將他拔而去之,又何必要遷就他?
眼下薛福成見中堂問起,乃匆匆看過手中的信件說:“這也難怪,劉雲生如此施虐,人何以堪?”
李鴻章嘆了一口氣說:“要知道,人家是有恃無恐呢。眼下言路上本就不看好他郭筠仙,可他卻偏偏要挖墈尋蛇打,能不惹禍上身?”
其實,薛福成是十分佩服郭嵩燾的,尤其是贊成他關於洋務的本末之說,就是日記之事,他也認為無有不當,可中堂卻說它徒託空言,惹是生非;就是此番對他彈劾劉錫鴻一事,也是不以為然的神態,薛福成不由替郭嵩燾大為不平。乃說:
皇陵鐵路竟成畫虎(2)
“郭筠老在倫敦,不但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且為禁菸、為改約四處奔走,劉錫鴻卻處處掣肘,不但將何金壽的彈章在同寅中撒發,甚至當著眾人的麵罵他為漢奸,這還有什麽堂屬之名分呢?這種人若遷就,誰還願意再來當這份慪氣差呢?”
不想李鴻章卻說:“可眼下言路如此囂張,他以為這一封奏章上去,朝廷就有人為他主持公道?”
薛福成說:“晚生認為,言路固然囂張,但一味遷就也不是辦法,有郭筠老這樣的人出來大聲疾呼是大好事,不然就沒有是非可言了。”
李鴻章也心有所動,但仍說:“筠仙確實敢說,也難得他肯說,可時世如此,他除了招災惹禍,又待如何?”
薛福成此時已摸透了李鴻章的心理:也怕惹禍上身。乃說:“郭筠老這差使是大人您推薦的,未出國門,便被人罵得體無完膚,此番又受此無妄之災,大人您不為他說話,又還有誰出來為他說話?再說,焉知劉雲生不是受人指使,在項莊舞劍呢?”
此言一出,李鴻章不由色變。
其實,李鴻章何嚐不想維護郭嵩燾這個老友,再說郭嵩燾若真的鎩羽而歸,自己不但無顏對老友,且又有何麵目對世人?尤其想到清流猖獗,劉錫鴻背後明顯的是李鴻藻在撐腰,眾人對鐵路的申討也是李鴻藻在暗中作祟,心中更是氣憤,於是說:
“叔耘,你說的是!”
告誡
郭嵩燾彈劾何金壽、劉錫鴻的奏章由李鴻章轉奏上來後,李鴻章致恭王的一封信也同時遞到了恭王手中,恭王一口氣讀完,不由陷入沉思……
郭嵩燾此時這反擊來得真不是時候,須知眼下清流就如一頭髮了情的瘋駱駝,見人便又踢又咬的,誰也無法近身呢。
可郭嵩燾的彈劾之外,李鴻章的來信也發盡牢騷——言路如此囂張,辦洋務動輒得咎,明明是富國利民的事,偏偏不能辦,明明是正直君子,卻屢屢遭人誤解,長此以往,人人隻求免責,縮手縮腳,規行距步,人才哪得脫穎而出,又哪天才能做到強兵富國?
恭王清楚李鴻章牢騷的由來,可也明白自己力量有限,他隻好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等待著上頭的召見。
“看來,這郭嵩燾果然是不滿劉錫鴻。”
這天兩宮太後召見軍機時,才開始慈安太後便提到這事。又說,“那個劉錫鴻不是已放了駐德國的欽差嗎?”
“聖母皇太後聖明。”恭王馬上叩了一個頭說,“劉錫鴻雖已出任駐德國公使,但去德國尚須時日,郭嵩燾奏劾中所舉各事,便是其在倫敦時所為,總之,劉錫鴻以副使幫辦外交,自應以正使之意見為意見,正使之是非為是非,不應事事掣肘,處處與正使為難。尤其是將言官的彈章及京師傳言在同寅中公布,致使正使名聲掃地,更為不該。須知使臣身在國外,稍有不慎便貽笑外人。眼下劉錫鴻又出使德國,獨當一麵,若仍意氣用事,難免誤事。所以臣以為太後、皇上應嚴旨責督,令其自省。”
兩宮太後又讓六部九卿衙門共議。這裏意見尚未統一,在李鴻藻的指使下,清流便傾巢而出,大作文章。禦史餘聯沅首先發難,指出李鴻章此舉荒謬,明為強兵富國,實為洋人張目;接下來王家璧、何金壽、張佩綸、鄧承修等紛紛上書,對李鴻章大加撻伐,且說他操洋人故伎,想瞞天過海;醇親王更是親自入宮請見,且再次搬出了“驚動皇陵、危及國脈”這個大題目,麵對兩宮太後,慷慨陳詞,幾乎是要聲淚俱下了……
這一來,不但李鴻章,就連恭王也抗不住了。
清流卻仍抓住這事不放。不久就又有人上奏章,說近年歐風東漸,異端邪說泛濫,究其原因,洋務首開其端,丁日昌、郭嵩燾等人崇洋媚外,莠言亂政;總理衙門推波助瀾,包庇縱容,以至愈演愈烈。朝廷應防微杜漸,立予丁日昌、郭嵩燾等以嚴懲。
此疏不但痛批洋務,把李鴻章、丁日昌、郭嵩燾等人大罵了一頓,且掛上了總理衙門,隱隱約約,連恭王也捎上了一筆。
好在這篇文章題目雖大,火力卻分散了,且也沒有具體事例,所以才到兩宮太後手上便擱了淺。但盡管如此,清流卻沒有因此而收手的意思,據李鴻章所知,他們一個個都似乎在磨刀霍霍、伺機而動。值此情形之下,郭嵩燾對何金壽、劉錫鴻提起彈劾,能有什麽好果子吃呢?
這時身邊隻有幕僚薛福成在座,他乃把信件遞與薛福成說:“我想支開劉錫鴻,免得筠仙荊生肘腋,不想他卻認為此舉荒謬,這真是其難其慎。”
李鴻章當時贊成總理衙門關於劉錫鴻的任命,薛福成便有不同看法——任副使尚不稱職,又何堪正使之選?就是設身處地為郭嵩燾想想,也心有不甘:劉錫鴻分明是李鴻藻安在郭嵩燾身邊的一顆釘子,中堂若有心成全朋友,自應將他拔而去之,又何必要遷就他?
眼下薛福成見中堂問起,乃匆匆看過手中的信件說:“這也難怪,劉雲生如此施虐,人何以堪?”
李鴻章嘆了一口氣說:“要知道,人家是有恃無恐呢。眼下言路上本就不看好他郭筠仙,可他卻偏偏要挖墈尋蛇打,能不惹禍上身?”
其實,薛福成是十分佩服郭嵩燾的,尤其是贊成他關於洋務的本末之說,就是日記之事,他也認為無有不當,可中堂卻說它徒託空言,惹是生非;就是此番對他彈劾劉錫鴻一事,也是不以為然的神態,薛福成不由替郭嵩燾大為不平。乃說:
皇陵鐵路竟成畫虎(2)
“郭筠老在倫敦,不但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且為禁菸、為改約四處奔走,劉錫鴻卻處處掣肘,不但將何金壽的彈章在同寅中撒發,甚至當著眾人的麵罵他為漢奸,這還有什麽堂屬之名分呢?這種人若遷就,誰還願意再來當這份慪氣差呢?”
不想李鴻章卻說:“可眼下言路如此囂張,他以為這一封奏章上去,朝廷就有人為他主持公道?”
薛福成說:“晚生認為,言路固然囂張,但一味遷就也不是辦法,有郭筠老這樣的人出來大聲疾呼是大好事,不然就沒有是非可言了。”
李鴻章也心有所動,但仍說:“筠仙確實敢說,也難得他肯說,可時世如此,他除了招災惹禍,又待如何?”
薛福成此時已摸透了李鴻章的心理:也怕惹禍上身。乃說:“郭筠老這差使是大人您推薦的,未出國門,便被人罵得體無完膚,此番又受此無妄之災,大人您不為他說話,又還有誰出來為他說話?再說,焉知劉雲生不是受人指使,在項莊舞劍呢?”
此言一出,李鴻章不由色變。
其實,李鴻章何嚐不想維護郭嵩燾這個老友,再說郭嵩燾若真的鎩羽而歸,自己不但無顏對老友,且又有何麵目對世人?尤其想到清流猖獗,劉錫鴻背後明顯的是李鴻藻在撐腰,眾人對鐵路的申討也是李鴻藻在暗中作祟,心中更是氣憤,於是說:
“叔耘,你說的是!”
告誡
郭嵩燾彈劾何金壽、劉錫鴻的奏章由李鴻章轉奏上來後,李鴻章致恭王的一封信也同時遞到了恭王手中,恭王一口氣讀完,不由陷入沉思……
郭嵩燾此時這反擊來得真不是時候,須知眼下清流就如一頭髮了情的瘋駱駝,見人便又踢又咬的,誰也無法近身呢。
可郭嵩燾的彈劾之外,李鴻章的來信也發盡牢騷——言路如此囂張,辦洋務動輒得咎,明明是富國利民的事,偏偏不能辦,明明是正直君子,卻屢屢遭人誤解,長此以往,人人隻求免責,縮手縮腳,規行距步,人才哪得脫穎而出,又哪天才能做到強兵富國?
恭王清楚李鴻章牢騷的由來,可也明白自己力量有限,他隻好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等待著上頭的召見。
“看來,這郭嵩燾果然是不滿劉錫鴻。”
這天兩宮太後召見軍機時,才開始慈安太後便提到這事。又說,“那個劉錫鴻不是已放了駐德國的欽差嗎?”
“聖母皇太後聖明。”恭王馬上叩了一個頭說,“劉錫鴻雖已出任駐德國公使,但去德國尚須時日,郭嵩燾奏劾中所舉各事,便是其在倫敦時所為,總之,劉錫鴻以副使幫辦外交,自應以正使之意見為意見,正使之是非為是非,不應事事掣肘,處處與正使為難。尤其是將言官的彈章及京師傳言在同寅中公布,致使正使名聲掃地,更為不該。須知使臣身在國外,稍有不慎便貽笑外人。眼下劉錫鴻又出使德國,獨當一麵,若仍意氣用事,難免誤事。所以臣以為太後、皇上應嚴旨責督,令其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