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恭王低頭答了一句說,“眼下左宗棠已擬定乘勝進兵的計劃,阿古柏已是釜底遊魂,英國人想幫武力是來不及了,無非是代其緩頰——讓我們暫緩進軍,故臣等回復傅磊士時,隻說阿古柏要投降,可直接向我官軍接洽,至於仍要在南疆立國,那是斷斷乎不能答應的。”
慈安太後在一邊聽了仍有些不知就裏,乃問道:“讓他向我官軍接洽,那不是把個難讓左宗棠為嗎?”
慈禧一聽,不由笑道:“姐姐,你不知,左宗棠有什麽難處呢,他眼下是得勝之師,受降自然是他的事。再說這個人對洋人一向有辦法,不愁他應付不了。”
慈安這才放了心,乃點點頭說:“嗯,就這麽辦吧。”
恭王忙叩頭遵旨。慈禧卻又說:“不過,我們不也有公使在英國麽?這邊讓六爺直接回復傅磊士,同時也傳諭與郭嵩燾,讓他就近向英國的朝廷解釋,這樣免得這個傅磊士傳話不清,轉而又另生枝節。”
這一說,恭王更佩服了,乃響亮地答了一句“是!”
此事看來就要算了了,不想就在這時,一個甕聲甕氣的聲音從後麵傳了過來道:“太後聖明,不過,此事恐仍有未周全處。”
這是李鴻藻的聲音。萬不料李鴻藻選時擇日,偏偏在這個時候突然出手.
慈安太後見狀忙問道:“李師傅,你說說,有什麽地方不周全?”
李鴻藻叩了一個頭說:“英俄如封豕長蛇,早虎視眈眈欲對我大清行蠶食鯨吞之事,可喜的是左宗棠洞察其奸,早有準備。此番神兵天降,在一舉收復北疆後,又迅速拿下吐魯番,英俄措手不及,才有代其求情之舉,故我朝廷答覆他們時,宜義正詞嚴、斬釘截鐵,斷然回復,萬不可因措詞失當,資人以口實。六爺及各在事大臣熟諳外交,自可做到這點,他人就隻怕難以做到了。”
李鴻藻此奏後半截沒有說明,慈安雖聽得仔細,卻如拾到一個悶葫蘆,不知就裏。乃問道:“李師傅這話是什麽意思?他人又是指誰呢?”
“哼,我明白。”慈禧太後一邊冷笑一邊低聲跟慈安說,“他這是指郭嵩燾。”
經慈禧點明後,慈安這才弄明白——清流似是在一夜之間,一同對郭嵩燾發起了大規模的討伐,彈章已陸續由內奏事處呈送上來,慈禧太後看過後隻畫了個圈圈便轉到她手中,她卻怎麽也看不出究竟——郭嵩燾不就寫了幾篇日記,記述了沿途見聞嗎,這又礙著誰了,值得如此大張撻伐,何金壽甚至說“大清無此臣子”呢。
眼下她見慈禧似是熟知底蘊的模樣,乃問道:“妹妹,這郭嵩燾究竟出了什麽錯,竟招致這麽多人的彈劾呢?”
慈禧尚未回答,但慈安太後這一問,卻給恭王一個辯解的機會,於是叩了一個頭說:“郭嵩燾奉旨出使英國,並無過錯,就是麵對英國人的無理苛求,他也能嚴詞拒絕、虛與委蛇,終於保全了國家體麵,不失臣道。隻因出使之前與總理衙門有約,要其將每日沿途見聞記下,以備將來查考,郭嵩燾依約而行,並寄來日記,臣乃令總理衙門將其刊刻,發與各在事大臣參考,臣以為並無不當之處,更不能就此下郭嵩燾不會辦外交的斷語。”
寶鋆出奏道:“據臣所知,郭嵩燾記述沿途見聞,純是看見什麽記什麽,有聞必錄,應無可非議。”
恭王與寶鋆把話說在前頭,原是要堵李鴻藻的嘴的,但另一軍機大臣沈桂芬卻看出清流來勢兇猛,決不會輕易罷休,反正日記寄來時,是恭王堅持要刊刻,自己可置身事外,犯不著去當靶子挨冷箭。於是叩了一個頭,從容奏道:“不錯,郭嵩燾出使之初,臣確曾交代讓其轉交日記,一如斌椿、誌剛、張德彝等人,不過斌椿等所記,純是沿途見聞,並無關礙之語。郭嵩燾日記臣不曾詳審,私心揣度,郭嵩燾以先帝舊臣,老成持重,所記之事,應無不當之處,不料刊刻發布後,有人指出其多處涉及洋人民風政教、監獄、學校,且多感慨之詞,有張揚西學、矮化儒學之嫌,若果如此,則微臣有失察之處,自應處分。”
事情還才開頭,沈桂芬便先認錯,這是恭王始料不及的。
李鴻藻馬上接著說:“郭嵩燾日記,臣手中有一本,洋洋灑灑,凡三萬言,臣瀏覽之餘,深感震驚——其書中多處盛讚洋人政教修明、法紀嚴謹,相比之下,中華反不如也。臣至此不忍卒讀。試想其人如此服膺西學,心中豈有君國,豈有我兩千年聖聖相承之孔教?故此,臣以為諸臣彈劾郭嵩燾有二心於中國不為無因,郭嵩燾日記不止張揚夷虜、詆毀中華,乃是離經叛道、直要用夷變夏不止。今為新疆之事,中英又起交涉,若授權郭嵩燾,恐有不當,不如讓劉錫鴻充正使,將郭嵩燾撤回議處。”
西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4)
一聽要撤郭嵩燾並議處,恭王急忙奏道:“此議失之公允,臣實不敢苟同。郭嵩燾出使,朝廷予其使命是敦睦邦交、坐探夷人國政,其日記乃按日記事,述沿途見聞,以備稽考。據臣所見,縱有誇張之詞,卻決無失實之處,況此乃其職分所在,與著書立說不同,何況印數有限,隻發各在事大臣,縱有不妥也未張揚,小題大作,後繼者勢必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外交則更難辦了。”
慈安太後在一邊聽了仍有些不知就裏,乃問道:“讓他向我官軍接洽,那不是把個難讓左宗棠為嗎?”
慈禧一聽,不由笑道:“姐姐,你不知,左宗棠有什麽難處呢,他眼下是得勝之師,受降自然是他的事。再說這個人對洋人一向有辦法,不愁他應付不了。”
慈安這才放了心,乃點點頭說:“嗯,就這麽辦吧。”
恭王忙叩頭遵旨。慈禧卻又說:“不過,我們不也有公使在英國麽?這邊讓六爺直接回復傅磊士,同時也傳諭與郭嵩燾,讓他就近向英國的朝廷解釋,這樣免得這個傅磊士傳話不清,轉而又另生枝節。”
這一說,恭王更佩服了,乃響亮地答了一句“是!”
此事看來就要算了了,不想就在這時,一個甕聲甕氣的聲音從後麵傳了過來道:“太後聖明,不過,此事恐仍有未周全處。”
這是李鴻藻的聲音。萬不料李鴻藻選時擇日,偏偏在這個時候突然出手.
慈安太後見狀忙問道:“李師傅,你說說,有什麽地方不周全?”
李鴻藻叩了一個頭說:“英俄如封豕長蛇,早虎視眈眈欲對我大清行蠶食鯨吞之事,可喜的是左宗棠洞察其奸,早有準備。此番神兵天降,在一舉收復北疆後,又迅速拿下吐魯番,英俄措手不及,才有代其求情之舉,故我朝廷答覆他們時,宜義正詞嚴、斬釘截鐵,斷然回復,萬不可因措詞失當,資人以口實。六爺及各在事大臣熟諳外交,自可做到這點,他人就隻怕難以做到了。”
李鴻藻此奏後半截沒有說明,慈安雖聽得仔細,卻如拾到一個悶葫蘆,不知就裏。乃問道:“李師傅這話是什麽意思?他人又是指誰呢?”
“哼,我明白。”慈禧太後一邊冷笑一邊低聲跟慈安說,“他這是指郭嵩燾。”
經慈禧點明後,慈安這才弄明白——清流似是在一夜之間,一同對郭嵩燾發起了大規模的討伐,彈章已陸續由內奏事處呈送上來,慈禧太後看過後隻畫了個圈圈便轉到她手中,她卻怎麽也看不出究竟——郭嵩燾不就寫了幾篇日記,記述了沿途見聞嗎,這又礙著誰了,值得如此大張撻伐,何金壽甚至說“大清無此臣子”呢。
眼下她見慈禧似是熟知底蘊的模樣,乃問道:“妹妹,這郭嵩燾究竟出了什麽錯,竟招致這麽多人的彈劾呢?”
慈禧尚未回答,但慈安太後這一問,卻給恭王一個辯解的機會,於是叩了一個頭說:“郭嵩燾奉旨出使英國,並無過錯,就是麵對英國人的無理苛求,他也能嚴詞拒絕、虛與委蛇,終於保全了國家體麵,不失臣道。隻因出使之前與總理衙門有約,要其將每日沿途見聞記下,以備將來查考,郭嵩燾依約而行,並寄來日記,臣乃令總理衙門將其刊刻,發與各在事大臣參考,臣以為並無不當之處,更不能就此下郭嵩燾不會辦外交的斷語。”
寶鋆出奏道:“據臣所知,郭嵩燾記述沿途見聞,純是看見什麽記什麽,有聞必錄,應無可非議。”
恭王與寶鋆把話說在前頭,原是要堵李鴻藻的嘴的,但另一軍機大臣沈桂芬卻看出清流來勢兇猛,決不會輕易罷休,反正日記寄來時,是恭王堅持要刊刻,自己可置身事外,犯不著去當靶子挨冷箭。於是叩了一個頭,從容奏道:“不錯,郭嵩燾出使之初,臣確曾交代讓其轉交日記,一如斌椿、誌剛、張德彝等人,不過斌椿等所記,純是沿途見聞,並無關礙之語。郭嵩燾日記臣不曾詳審,私心揣度,郭嵩燾以先帝舊臣,老成持重,所記之事,應無不當之處,不料刊刻發布後,有人指出其多處涉及洋人民風政教、監獄、學校,且多感慨之詞,有張揚西學、矮化儒學之嫌,若果如此,則微臣有失察之處,自應處分。”
事情還才開頭,沈桂芬便先認錯,這是恭王始料不及的。
李鴻藻馬上接著說:“郭嵩燾日記,臣手中有一本,洋洋灑灑,凡三萬言,臣瀏覽之餘,深感震驚——其書中多處盛讚洋人政教修明、法紀嚴謹,相比之下,中華反不如也。臣至此不忍卒讀。試想其人如此服膺西學,心中豈有君國,豈有我兩千年聖聖相承之孔教?故此,臣以為諸臣彈劾郭嵩燾有二心於中國不為無因,郭嵩燾日記不止張揚夷虜、詆毀中華,乃是離經叛道、直要用夷變夏不止。今為新疆之事,中英又起交涉,若授權郭嵩燾,恐有不當,不如讓劉錫鴻充正使,將郭嵩燾撤回議處。”
西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4)
一聽要撤郭嵩燾並議處,恭王急忙奏道:“此議失之公允,臣實不敢苟同。郭嵩燾出使,朝廷予其使命是敦睦邦交、坐探夷人國政,其日記乃按日記事,述沿途見聞,以備稽考。據臣所見,縱有誇張之詞,卻決無失實之處,況此乃其職分所在,與著書立說不同,何況印數有限,隻發各在事大臣,縱有不妥也未張揚,小題大作,後繼者勢必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外交則更難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