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已有些份量了,且責無不當。恭王不由捏了一把汗,乃回頭掃了另外四個樞臣一眼——此事出錯在沈桂芬手上,所以沈桂芬也有些緊張;寶鋆對此事過程不甚了解,顯得有些茫然;景廉與王文韶卻是事不關己,雖不把幸災樂禍寫在臉上,卻也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恭王見狀,隻好叩了一個頭認錯說:“聖母皇太後教訓得是,奴才今後但凡辦理此類事情,一定以此為戒,精益求精,不出紕漏。”
慈安太後於一邊見恭王把責任攬到自己頭上,心有不忍,便說:“遣使是頭一遭,加之使臣身兼兩職,所以有些言語不周全,這事倒也不能完全怪六爺。”
良謀畏清議洋務忌流言(4)
慈安太後話說到這一層,沈桂芬再不能置身事外了,乃一邊叩頭一邊說:“這事主要責任在微臣身上,微臣確有見事不明、慮事不周之處。”
事情至此,應該是適可而止了。恭王一心隻惦記著鐵路,也不願為這事糾纏。不想慈禧卻又冷冷地說:“算了吧。不過——劉錫鴻這副使當得好好的,怎麽忽然自己請撤呢?”
這又是一個令人摸頭不知腦的事,恭王隻好說:“劉錫鴻請撤可能還是國書上的紕漏,因未列名,英國方麵不予承認,他自覺丟麵子,所以找個由頭自請撤銷。按說這樣也好,不如允其所請。”
不想話未說完,慈禧竟又連連冷笑說:“嘿嘿,隻怕未必!”
慈安詫異地望了慈禧一眼說:“這中間莫非有什麽隱情?”
此話像是問中樞五大臣也像是問慈禧,恭王正不知如何回答,慈禧卻說:“事情明擺著,要說國書紕漏,郭嵩燾這正使身份也不明確,何以正使未有表示而副使請撤?”
經慈禧一點明,連木訥的慈安也點頭稱是,於是說:“這個郭嵩燾,言路上一直對他不怎麽樣,此番總不會是他容不得人吧?”
恭王一聞此言,趕緊奏道:“其實,輿論對郭嵩燾不諒,也是誤會,究其原因,皆因馬嘉理一案引起。想當初,其難其慎,這情形也早在兩宮太後洞鑒之中,郭嵩燾主張議處雲南督臣岑毓英,論其本意,是先由我們自己處分他,免增洋人口實,不想清流誤會其意了。”
眼下李鴻藻丁憂,中樞另兩人是新進,不會與恭王軒輊不下,所以恭王如此一說,便無人再爭了。慈安太後見此情形,於是點頭說:
“這麽說,倒是輿論責人太苛了,劉錫鴻請撤不關郭嵩燾的事。再說,好不容易到了英國,怎麽隨便就撤回呢,這摺子先不答覆他罷。”
“不答覆”就是“留中不議”。這事總算由慈安一錘定音了。不想慈禧還有說的。她說:
要說輿論,確有被一班後生新進左右的時候,這班人愛出風頭,常常一尺風三尺浪的。不過,有時又少不得這些人,他們也是實心眼兒。眼下洋人猖獗,以奇技淫巧迷惑世人,我們有些人便被這些鬼迷心竅了,恨不得將洋人那一套全都照搬,這是萬萬鬆懈不得的。就說那條鐵路,洋人瞞天過海,想造成既成事實,我們一些官員也跟著打馬虎眼兒,若不是清流這班人忠心為國,以死相拚,豈不讓洋人搞成了?”
經慈禧這麽一說,慈安立刻記起昨天醇王福晉進宮請安時,提到了李鴻章欲在東陵附近修鐵路之事,說若讓他修成,勢必驚動皇陵,列祖列宗地下也不得安寧。於是馬上說:
“是的,沈葆楨不是有請示處置的奏疏麽,我看既然這麽多人反對鐵路,鐵路一定不是好東西,火車也是不祥之物。聽說李鴻章還想在東陵附近修,辦海防就辦海防,又修什麽鐵路呢?那不是欲陷皇上於不孝嗎?我看鐵路這惡例開不得,不然到處動土,到處挖祖墳,隻怕不是好兆頭。”
這下讓恭王有些措手不及,剛才他向兩位太後大灌“米湯”,就是為了這鐵路。他想待兩位太後高興後,再從容鋪墊、緩緩進言、慢慢說服兩位太後的,不想尚未開口便被堵住了嘴,這回堵他的,且是一向寬仁大度、處處尊重自己的東太後,打出來的且是衛護皇陵這樣一麵大旗,他一時竟難以置喙了……
驚世駭俗
恭王從宮中出來頗有些怏怏,沒料到此番會議竟連連碰釘子。沈桂芬走上來想向他作解釋他不願聽,卻仍沒忘記郭嵩燾的日記,沈桂芬無奈,隻好讓人取來。
恭王拿到日記,心中仍惦念著鐵路,五十餘天的日記,寫了兩三萬字,用蠅頭小楷工工整整地抄錄著,足有一大本,恭王隨手一翻,即翻到郭嵩燾到達蘇彝士,坐火車遊埃及,通篇講述歐亞非三大洲的衝要處,交通是如何發達,鐵路又是如何便民利國,看得恭王心癢癢的,想起剛才的一番爭論,他不由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
“好,此說正合我意,對照眼前的時局,很有些振聾發聵。”
沈桂芬眯著小眼睛,討好地說:“關於這類議論,日記裏很多,六爺可仔細看看。”
恭王卻合上日記說:“不必了,讓大家同看吧。”
沈桂芬說:“六爺的意思是——”
恭王乃喚著沈桂芬的表字說:“經笙,你這位同年可是個很有眼光的人,也肯發一些驚世駭俗之議,以他南書房老前輩的資格,發如此之議論,足可震懾群儒,讓一班後生新進鉗口。所以,我想把它刻印出來,分送六部九卿衙門,讓各在事大臣看看,開一下眼界。”
慈安太後於一邊見恭王把責任攬到自己頭上,心有不忍,便說:“遣使是頭一遭,加之使臣身兼兩職,所以有些言語不周全,這事倒也不能完全怪六爺。”
良謀畏清議洋務忌流言(4)
慈安太後話說到這一層,沈桂芬再不能置身事外了,乃一邊叩頭一邊說:“這事主要責任在微臣身上,微臣確有見事不明、慮事不周之處。”
事情至此,應該是適可而止了。恭王一心隻惦記著鐵路,也不願為這事糾纏。不想慈禧卻又冷冷地說:“算了吧。不過——劉錫鴻這副使當得好好的,怎麽忽然自己請撤呢?”
這又是一個令人摸頭不知腦的事,恭王隻好說:“劉錫鴻請撤可能還是國書上的紕漏,因未列名,英國方麵不予承認,他自覺丟麵子,所以找個由頭自請撤銷。按說這樣也好,不如允其所請。”
不想話未說完,慈禧竟又連連冷笑說:“嘿嘿,隻怕未必!”
慈安詫異地望了慈禧一眼說:“這中間莫非有什麽隱情?”
此話像是問中樞五大臣也像是問慈禧,恭王正不知如何回答,慈禧卻說:“事情明擺著,要說國書紕漏,郭嵩燾這正使身份也不明確,何以正使未有表示而副使請撤?”
經慈禧一點明,連木訥的慈安也點頭稱是,於是說:“這個郭嵩燾,言路上一直對他不怎麽樣,此番總不會是他容不得人吧?”
恭王一聞此言,趕緊奏道:“其實,輿論對郭嵩燾不諒,也是誤會,究其原因,皆因馬嘉理一案引起。想當初,其難其慎,這情形也早在兩宮太後洞鑒之中,郭嵩燾主張議處雲南督臣岑毓英,論其本意,是先由我們自己處分他,免增洋人口實,不想清流誤會其意了。”
眼下李鴻藻丁憂,中樞另兩人是新進,不會與恭王軒輊不下,所以恭王如此一說,便無人再爭了。慈安太後見此情形,於是點頭說:
“這麽說,倒是輿論責人太苛了,劉錫鴻請撤不關郭嵩燾的事。再說,好不容易到了英國,怎麽隨便就撤回呢,這摺子先不答覆他罷。”
“不答覆”就是“留中不議”。這事總算由慈安一錘定音了。不想慈禧還有說的。她說:
要說輿論,確有被一班後生新進左右的時候,這班人愛出風頭,常常一尺風三尺浪的。不過,有時又少不得這些人,他們也是實心眼兒。眼下洋人猖獗,以奇技淫巧迷惑世人,我們有些人便被這些鬼迷心竅了,恨不得將洋人那一套全都照搬,這是萬萬鬆懈不得的。就說那條鐵路,洋人瞞天過海,想造成既成事實,我們一些官員也跟著打馬虎眼兒,若不是清流這班人忠心為國,以死相拚,豈不讓洋人搞成了?”
經慈禧這麽一說,慈安立刻記起昨天醇王福晉進宮請安時,提到了李鴻章欲在東陵附近修鐵路之事,說若讓他修成,勢必驚動皇陵,列祖列宗地下也不得安寧。於是馬上說:
“是的,沈葆楨不是有請示處置的奏疏麽,我看既然這麽多人反對鐵路,鐵路一定不是好東西,火車也是不祥之物。聽說李鴻章還想在東陵附近修,辦海防就辦海防,又修什麽鐵路呢?那不是欲陷皇上於不孝嗎?我看鐵路這惡例開不得,不然到處動土,到處挖祖墳,隻怕不是好兆頭。”
這下讓恭王有些措手不及,剛才他向兩位太後大灌“米湯”,就是為了這鐵路。他想待兩位太後高興後,再從容鋪墊、緩緩進言、慢慢說服兩位太後的,不想尚未開口便被堵住了嘴,這回堵他的,且是一向寬仁大度、處處尊重自己的東太後,打出來的且是衛護皇陵這樣一麵大旗,他一時竟難以置喙了……
驚世駭俗
恭王從宮中出來頗有些怏怏,沒料到此番會議竟連連碰釘子。沈桂芬走上來想向他作解釋他不願聽,卻仍沒忘記郭嵩燾的日記,沈桂芬無奈,隻好讓人取來。
恭王拿到日記,心中仍惦念著鐵路,五十餘天的日記,寫了兩三萬字,用蠅頭小楷工工整整地抄錄著,足有一大本,恭王隨手一翻,即翻到郭嵩燾到達蘇彝士,坐火車遊埃及,通篇講述歐亞非三大洲的衝要處,交通是如何發達,鐵路又是如何便民利國,看得恭王心癢癢的,想起剛才的一番爭論,他不由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
“好,此說正合我意,對照眼前的時局,很有些振聾發聵。”
沈桂芬眯著小眼睛,討好地說:“關於這類議論,日記裏很多,六爺可仔細看看。”
恭王卻合上日記說:“不必了,讓大家同看吧。”
沈桂芬說:“六爺的意思是——”
恭王乃喚著沈桂芬的表字說:“經笙,你這位同年可是個很有眼光的人,也肯發一些驚世駭俗之議,以他南書房老前輩的資格,發如此之議論,足可震懾群儒,讓一班後生新進鉗口。所以,我想把它刻印出來,分送六部九卿衙門,讓各在事大臣看看,開一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