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考古中國:定陵地下玄宮洞開記 作者:嶽南/楊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其中上衣尤其珍貴,它整體用刺繡的工藝製成。衣上精緻地繡有100個童子,象徵多福多壽多子孫,取其“宜男百子”之意,以示皇室子孫萬代永世興旺。衣服前襟及兩袖之上用金錢繡出9條姿態各異的蛟龍,並以八寶紋和山石、樹林、花卉紋樣為背景,巧妙地與百子的各種活動融為一體,形成一種人和動物及自然三種生命同呼吸共命運的風情畫。100個童子神態各異,身著不同服飾,扮演著各種不同的遊戲,都栩栩如生,情趣盎然。一共40組畫麵構成一個色彩斑斕的兒童樂園,如“打貓圖”,一隻小貓在花草中追趕蝴蝶,孩子們則追趕著小貓。整個畫麵洋溢著春天的氣息。“考試圖”中,有的假扮教書先生,有的認真書寫,有的拿著書本,眼睛盯著外麵的大千世界。“沐浴圖”更生動活潑,美妙可愛。這是百子圖中極為重要的一幅,也最富有生活氣息。畫麵上4個童子正出演一場鬧劇:一個裸體小男孩躺在木盆裏洗澡,小夥伴手提噴壺為他澆水。洗得正愜意時,突然跑來兩個孩子,將一根木棍伸進盆下用力上撬,頓時盆水四溢,浴童坐立不穩,急忙招手求饒。
孝靖王氏:母以子貴(3)http://book.sina</a> 2007年09月10日 00:07
連載:考古中國:定陵地下玄宮洞開記 作者:嶽南 楊仕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有的畫麵為小兒身著大人服裝,扮演各種戲劇角色。在“官員出行圖”中,孩子們身穿長袍,頭戴烏紗,腰係玉帶,騎著竹馬;前後臣僚成群,有的扛旗,有的執傘,有的奏樂,有的鳴鑼開道。整個畫麵熱鬧而滑稽,嚴肅而可笑,把朝廷臣僚的形象和心態含蓄委婉地勾勒出來,讓人開懷一樂的同時,也留下某種思考與回味的餘地。
還有“跳繩圖”、“捕鳥圖”、“放爆竹圖”、“捉迷藏圖”、“摘鮮桃圖”等等,每一幅圖都捕捉故事中最富有表現力、最富情趣的情節,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兒童的稚氣、活潑、淳樸、天真無邪,躍然於錦緞之上。
百子衣不僅構圖精巧優美,內容豐富多彩,而且刺繡技巧嫻熟,針法細密,配色得體,再加上金線的大量應用,使整件服裝蕩漾著藝術的靈光和天然的神韻,它是來源於生活又縹緲於生活之外的更高層次的藝術結晶。
刺繡在中國源遠流長,據《尚書》記載,4000多年前的章服製度,就有“衣繪而裳繡”的規定。周代亦有“繡繪共職”之說。兩漢時期,湖南長沙、河北懷安、新疆民豐、甘肅武威等地都有刺繡工藝品出現。其針法以辮繡【3】為主,間有少量的平繡【4】與接針繡【5】,繡品圖案充滿新鮮、活潑、生動而莊重的感覺,表明中國的刺繡工藝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唐宋時,刺繡在原有的技藝水平上又有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套針繡【6】、纏針繡【7】搶針繡【8】等平繡針法的運用,大大增強了刺繡的藝術表現力,圖案紋樣逐漸向清新、自由、寫實的方向過渡,逐漸形成完美的藝術風格。
明代刺繡繼承了唐、宋的優良傳統,並有新的創造與發展。百子衣是宮廷繡品,可能是皇後大婚或典禮時的禮服。據《明會典》載:“洪武二十六年,定輪班匠,一年一班者,有繡匠一百五十名;三年一班者,有織匠一千四十三名。”由此可見,明代宮內有輪班與住坐【9】的繡匠,他們可能是來自各地的刺繡能手,到北京後又吸收了京繡的風格特點,所以宮廷繡品從原料、針法、技巧等方麵都有明顯的京繡特色。
百子衣中孩童們的嬉戲內容和所用道具的形式造型,具有濃重的北方民間風情,但圖案中的芭蕉以及童子洗澡等,又以南方景物與習俗為原型,進行藝術加工而成。在針法上,大麵積地運用平針、盤繡以及金線、包梗線勾勒輪廓的技法,具有廣繡特點;而運用花線的搶針繡,又具有蘇繡特點。
由於宮廷繡匠來自全國各地,他們有可能在已有技藝的基礎上吸收各家之長,從而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也正因為如此,他們能兼收並蓄,博覽群采,從而使百子衣幾乎達到了藝術的頂峰。
百子衣上除山川樹木、草原林海、蛟龍禽獸等圖案外,還點綴著一個個神秘的“”字,使人在領略大自然詩情畫意的同時,感覺到一種強烈的宗教意味。
“”的來源,大約從唐代開始由印度、波斯、西藏等地引入內地。引進者是不是小說《西遊記》中的唐僧師徒,不得而知;但武則天長壽二年製出此字,並讀作“萬”,將“”稱為“萬字紋”,卻有明確記載。
“”字的含義,在《宗教詞典》上標著一個古怪的梵文讀音,意思是“胸部的吉祥標誌”,古時譯為“吉禪海雲相”,係釋迦牟尼三十二相之一。
“”原為古代的一種符咒、護符或宗教標誌,被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徵。在古印度、波斯、希臘等國有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等使用,一般藏學家的著述裏都將“”作為由佛教傳入藏地的舶來品,時間在公元7世紀以後。
但有研究者卻在西藏那曲以西的毫無宗教色彩的日土岩畫中,發現了“”由太陽演變而來的全過程:
由此可見,這個神秘的符號可能來源於西藏這塊佛教聖地。在世界文明的進程中,不約而同的現象很多,如太陽的象形文字“”就為漢、藏、古埃及等地所共有。這一點,宗教專家常霞青也有相同的看法。她在《麝香之路上的西藏宗教文化》一書中,對“”符號是這樣解釋的
孝靖王氏:母以子貴(3)http://book.sina</a> 2007年09月10日 00:07
連載:考古中國:定陵地下玄宮洞開記 作者:嶽南 楊仕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有的畫麵為小兒身著大人服裝,扮演各種戲劇角色。在“官員出行圖”中,孩子們身穿長袍,頭戴烏紗,腰係玉帶,騎著竹馬;前後臣僚成群,有的扛旗,有的執傘,有的奏樂,有的鳴鑼開道。整個畫麵熱鬧而滑稽,嚴肅而可笑,把朝廷臣僚的形象和心態含蓄委婉地勾勒出來,讓人開懷一樂的同時,也留下某種思考與回味的餘地。
還有“跳繩圖”、“捕鳥圖”、“放爆竹圖”、“捉迷藏圖”、“摘鮮桃圖”等等,每一幅圖都捕捉故事中最富有表現力、最富情趣的情節,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兒童的稚氣、活潑、淳樸、天真無邪,躍然於錦緞之上。
百子衣不僅構圖精巧優美,內容豐富多彩,而且刺繡技巧嫻熟,針法細密,配色得體,再加上金線的大量應用,使整件服裝蕩漾著藝術的靈光和天然的神韻,它是來源於生活又縹緲於生活之外的更高層次的藝術結晶。
刺繡在中國源遠流長,據《尚書》記載,4000多年前的章服製度,就有“衣繪而裳繡”的規定。周代亦有“繡繪共職”之說。兩漢時期,湖南長沙、河北懷安、新疆民豐、甘肅武威等地都有刺繡工藝品出現。其針法以辮繡【3】為主,間有少量的平繡【4】與接針繡【5】,繡品圖案充滿新鮮、活潑、生動而莊重的感覺,表明中國的刺繡工藝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唐宋時,刺繡在原有的技藝水平上又有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套針繡【6】、纏針繡【7】搶針繡【8】等平繡針法的運用,大大增強了刺繡的藝術表現力,圖案紋樣逐漸向清新、自由、寫實的方向過渡,逐漸形成完美的藝術風格。
明代刺繡繼承了唐、宋的優良傳統,並有新的創造與發展。百子衣是宮廷繡品,可能是皇後大婚或典禮時的禮服。據《明會典》載:“洪武二十六年,定輪班匠,一年一班者,有繡匠一百五十名;三年一班者,有織匠一千四十三名。”由此可見,明代宮內有輪班與住坐【9】的繡匠,他們可能是來自各地的刺繡能手,到北京後又吸收了京繡的風格特點,所以宮廷繡品從原料、針法、技巧等方麵都有明顯的京繡特色。
百子衣中孩童們的嬉戲內容和所用道具的形式造型,具有濃重的北方民間風情,但圖案中的芭蕉以及童子洗澡等,又以南方景物與習俗為原型,進行藝術加工而成。在針法上,大麵積地運用平針、盤繡以及金線、包梗線勾勒輪廓的技法,具有廣繡特點;而運用花線的搶針繡,又具有蘇繡特點。
由於宮廷繡匠來自全國各地,他們有可能在已有技藝的基礎上吸收各家之長,從而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也正因為如此,他們能兼收並蓄,博覽群采,從而使百子衣幾乎達到了藝術的頂峰。
百子衣上除山川樹木、草原林海、蛟龍禽獸等圖案外,還點綴著一個個神秘的“”字,使人在領略大自然詩情畫意的同時,感覺到一種強烈的宗教意味。
“”的來源,大約從唐代開始由印度、波斯、西藏等地引入內地。引進者是不是小說《西遊記》中的唐僧師徒,不得而知;但武則天長壽二年製出此字,並讀作“萬”,將“”稱為“萬字紋”,卻有明確記載。
“”字的含義,在《宗教詞典》上標著一個古怪的梵文讀音,意思是“胸部的吉祥標誌”,古時譯為“吉禪海雲相”,係釋迦牟尼三十二相之一。
“”原為古代的一種符咒、護符或宗教標誌,被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徵。在古印度、波斯、希臘等國有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等使用,一般藏學家的著述裏都將“”作為由佛教傳入藏地的舶來品,時間在公元7世紀以後。
但有研究者卻在西藏那曲以西的毫無宗教色彩的日土岩畫中,發現了“”由太陽演變而來的全過程:
由此可見,這個神秘的符號可能來源於西藏這塊佛教聖地。在世界文明的進程中,不約而同的現象很多,如太陽的象形文字“”就為漢、藏、古埃及等地所共有。這一點,宗教專家常霞青也有相同的看法。她在《麝香之路上的西藏宗教文化》一書中,對“”符號是這樣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