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我不是大腦不在線,而是好久沒認真學東西了。或者我一直就沒認真過,導致現在外強中幹。


    本來打算穩一點的,執行這個計劃,現在的結果也算意料之中。就像我彌合一道傷口,就會在另一個地方再撕裂出一個傷口,捉襟見肘,或者說能量守恒。


    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動態與穩態開始比較了。怎麽比較呢,動態不也有穩態的潛能嗎?如此觀之,動態不是可以完全兼容穩態嗎?


    好像不是的,當一個東西聲明它永遠不會動,和一個東西聲明不動並不是不會動,而是出於一個不動的狀態,這區別就出來了。


    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會覺得,動態的相比穩態的,在這個特定的方麵是不可靠的。


    但是動態的抗逆性更強,穩態的抗逆性也更強。前者應該是恢複力穩定性(抗逆性),後者屬於抵抗力穩定性(抗逆性)。


    但若是一味追逐著長期的收獲,是否,會養成一個隻延遲享受的習慣?


    不如長短相隨。


    我是否是心先與理呢?是的,這是人性的弱點吧!


    若是我不破圍,會不會徹底封閉自己的視野,讓自己不斷積累偏見呢?


    最好是破圍了,又不表現出來。不動聲色,冷眼看這繁華?又感覺太冷漠了。沒法找到一個好的狀態,矛盾無處不在。


    善於發現累心,但又做不到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算了,順其自然好了。


    我來觀察一下,從過至今地去比較,到底那種狀態是更好的?結論是,今天,此時此刻,是最佳的狀態。


    回過頭來,也隻發現,我的大腦被紙醉金迷破壞了,才變得如此脆弱。我們幻想的,或者我們被給予的概念,並不是真實的。


    人是不能總活在夢裏的。


    形式上的增長會造成實質上的退化,願望是很美好的,但實際上,人的能力與耐性是有限的,畫餅畫大了,餅就沒了。


    年輕人期望著無拘無束,摸石頭過河的新鮮刺激感,而歲月是不饒人的,遲早,人要追求穩定性與可預見性。


    在這個“快”的世界裏,隻剩下一個問題,“你能給我帶來什麽?”我無法回答,不是因為我不知道,而是我知道,我什麽也給不了。


    更討厭的是一種無積累式的付出。


    唉!隻能說,前路漫漫!


    隻能獎勵兩種模式,一是聰明,二是勤奮,可偏偏出了些假聰明,假勤奮,哦!還是前路漫漫嗬!難道要選擇獎勵愚笨麽?如此聰明的人就要假裝愚笨了。


    大而無用,果然,帶來一些優勢必然帶來一些劣勢,這個模型是穩定的負反饋,所以,這是一個正常的,或者說正確的形態。


    領悟到了一個新的概念叫技術滅絕,我處於這樣的世界裏,或者我學的專業是這樣的,於是,我現在的切入點是什麽呢?是舊的且必要的積累,或者新知識的攝取。新知識可以提高我們對新事物的敏感度,同時泛泛地涉獵和閱讀,可以提高我們的潛藏在大腦深處的靈感。


    很多矛盾都可以總結與變與不變,經驗與發展的關係。太哲學了罷!


    時間使一些東西頭重腳輕,就像預料的一樣,大餅會隨著麵的消逝而逐漸變薄,或者變成一半,或者變成一個有寬度的孤。


    利潤與質量間的矛盾似乎消失了,水與不水沒了分別,亦或者黑箱蒙蔽住了人們的雙眼。


    先上,先試試,不試試怎麽知道,越來越多的“快”的思維取代了“慢”的思維。


    我該慶幸的是,我自己是體會了這兩種模式,並在人生中完成了這個過渡過程,這樣我似乎有了兩隻不同的眼睛看待世界,而不是隻用一樣的眼光來看待世界。於是我會做很多對比與思考。


    我憐憫,無論是窗子裏的人還是窗子外的人,那些沒有找到這兩個世界聯通的門的人,因為它們總是封閉自己。


    控製為什麽又逐漸走到了盡頭?原因太多太多了,和其他的一樣,硬的開始往軟的方向走,軟的就又開始玄學,玄學往哲學走,哲學往佛係走,大家開始避重就輕,似乎這樣能更快解決問題。


    本來是個精確的過程,但就是沒法描述而另它模糊了,好像說了,但又沒全說,大門打開了又關上,幹涸的河道漲滿了水,又要摸石頭過河了。


    年輕人還是不要急,因為你不了解急躁意味著走反,你想看清窗外,就不要急著開燈,你開了燈,看見的就都是屋子裏的光影了,好像外麵的世界,漸漸開始與自己無關了。


    在暗處,才可窺見明處。


    這些都無所謂,我最怕虛榮傷了我自己,既然我不怎麽虛榮,那前方的路完全可以無問東西。


    相比於死亡,活著就是一種年輕。於是我把死亡的人比作老年人,活著的人,都在青春期。


    我不知道,究竟是怎樣的鴻溝,讓我徹底認不清彼此?


    我隻知道,既然我沒有享受經驗給自己帶來的好處,就更不能總是讓經驗的固化的缺點阻礙我的腳步了。既然如此,我決定以後,隻接觸最新的東西,老的東西,也會看,但笑而不語。


    頭痛不醫頭,難道還先醫屁股嗎?


    這個思路是對的,但是可能沒有掌握事物的本質。難道一輩子不知道本質,就一輩子不治嗎?我恰恰覺得,任何東西過了分,就變了味道。所以預期討論,不如先動手緩解,是吧?


    我讀過很多宏觀的書,他們是如何如何建立模型來描述世界的,然而對於每一個個體來說,他們的理論吻合效果並不好,確實如此,和量子力學很像的,看來物理還是yyds。


    社會學是最難的研究,因為它包括的東西太多了,而目前來看,我接觸的東西都太淺了。


    是否限製時間的考試消磨掉了我們的大國工匠情懷,變得“快”了,而不限時的考試又因為其可操作性太強被人所詬病。這該如何是好呢?


    有時候真該模糊,模模糊糊,事就成了是吧。


    說是營銷學讓我們嫌棄自己的一切東西,讓我們一直購買新的東西,並且把商品的質量降低,也是為了我們多換多買。隻能說沒有把人當人看待吧。若是我的話,我買不起,自然磨破的也不舍得換,還能蹭蹭時髦。要是富裕一點的人,多買東西又有何不可呢?


    所以,沒必要斥責營銷學,相反,很多的學問還要進一步研究為好。


    但也如此,要是書籍隻以這樣的水平寫出來是不可能的。更複雜的,是功能的徹底分離,我們拋棄了一些功能,換來的是任人宰割。


    好了好了,不說也罷。


    目前,或者十年內,計算機還不能完全代替人,因為即便是我這樣的人,都完完全全不了解機器全部的語言或者指示,也就是,目前,機器不能全麵鋪開,但是它的確早已滲透在整個社會裏好久好久了,總體來看,還是利大於弊的。


    利隨著時間流動便得不痛不癢,而弊端也必定會被時間磨滅。


    人是適應能力很強的生物。


    就像溝通,並沒有隨著實效性的逐漸加強而變得更容易,反而還導致了人類理解能力的下降和曲解能力的上升。


    我們的時間好像是重重疊疊的過渡過程,這個過渡了,下一個立馬又開始過渡了,過渡期是痛苦的,過渡了之後,會變好的。


    很久沒看小說了,去看看小說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梁寒郡的日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梁寒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梁寒郡並收藏梁寒郡的日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