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昭公十二年,即公元前五三零年,春季,齊國高偃率兵送燕惠公到唐地(燕地),這是因為唐地的的民眾接納燕惠公。
夏季,宋國的華定到魯國聘問,這是宋元公剛剛繼位,前來通諸侯之好。
魯昭公設享禮招待華定,魯國為他賦《蓼蕭》。
“蓼彼蕭斯,零露湑兮。既見君子,我心寫兮。燕笑語兮,是以有譽處兮。
蓼彼蕭斯,零露瀼瀼。既見君子,為龍為光。其德不爽,壽考不忘。
蓼彼蕭斯,零露泥泥。既見君子,孔燕豈弟。宜兄宜弟,令德壽豈。
蓼彼蕭斯,零露濃濃。既見君子,鞗(tiáo)革忡忡。和鸞雍雍,萬福攸同。”
原文出自《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什》,乃是一首歌頌天子,宴會諸侯之詩。
用在此處,當是魯國歌頌宋國,有奉承誇耀之意,主在通好。
可華定聽了之後,既不明白,也沒有賦詩作答。
叔孫昭子因此表示,華定絕對會逃亡。宴會上的十次不懷念,寵幸和光耀不宣揚,美好的德行不知道,共同的福祿不接受,他憑什麽擔任卿位呢?
晉昭公繼位,魯昭公前往晉國朝見。
可是由於季平子攻打莒國,占領了郠地,莒國前往晉國請求晉昭公主持公道,可是剛好碰上了晉平公的喪事,便沒有處理,隻是辭謝了魯昭公。
魯昭公還沒有到達晉國,於是到了黃河便返回魯國,公子憖(子仲)代表魯國前往晉國。
秋季,魯國的南蒯(南遺之子、季孫氏家臣、費邑宰)、叔仲穆子(叔仲氏宗主,叔仲昭子之子)、子仲打算發動叛亂。
季平子繼位之後,對南蒯並不禮遇,南蒯因此怨恨,便找上了公子憖,表示,我趕走季氏,把他的家產交換公室,您替代他的位置,我帶著費地作為公臣。
公子憖同意了,而南遺又找上了叔仲穆子,把情況告訴了他。
當時,魯國三桓,季氏雖然強大,但叔孫氏在穆子和昭子的經營下同樣不弱,孟氏的存在感要稍微差一些。
季平子繼任卿位的時候,叔孫昭子早就已經是卿,等到季平子伐莒,以功受三命,叔孫昭子無功依例也受三命。
叔仲穆子想要挑撥季氏和叔孫氏的關係,便對季平子表示,三命逾父兄,非禮也。
意思是,昭子受到的賞賜超過了他父親,這違背了禮。
依照周禮,庶子擔任卿士,哪怕受三命,地位也不應該超過自己的父親、嫡兄,所以有‘三命不逾父兄’的說法。
但實際上,這說的是父親、嫡兄、庶子三人同朝,庶子的地位不能超過父親和嫡兄。
可叔孫昭子如今的情況,應當是‘受三命,逾其先人’,並不違背禮。
當然,叔仲穆子隻是牽強附會,之初叔孫昭子違禮了,向季平子稟告。
季平子對於禮並不精通,但也覺得叔孫昭子不該跟自己受到一樣的賞賜,認同了叔仲穆子,便讓昭子自行貶黜。
昭子知道了之後,便也表示,叔孫氏有內亂,殺死嫡子而立庶子,我才能夠有如今的地位。如果是因為禍亂而來討伐,那我也就隻能聽從命令。可如果不廢棄國君的命令,那麽就該有我的位次。
昭子對於此事十分生氣,上朝的時候,命令官吏,表示,我要跟季氏打官司,寫訴訟辭的時候不要偏袒。
季平子因此感到害怕,便把罪責都歸咎於叔仲穆子。
於是,南遺、公子憖、叔仲穆子就把主意打到了季氏身上。
南蒯因其貪,小人之行,遠之則怨,近之必遜。子仲因其癡,慕尊位之高、貪權勢之盛,不明其理,不知其勢,若蜉蝣撼大樹。穆子因其嗔,不尊叔孫,不敬季孫,亂序歪禮,焉能無罪?
子仲將情況告訴了魯昭公,便跟隨著魯昭公出使晉國。
南蒯將要發動叛亂的時候,情況便有人知道了,占筮雖然順利,但在子服惠伯的勸說下,南遺也遲疑了。
最終,南蒯因為擔心不能夠成功,便帶著費地叛逃到了齊國。
這是,子仲剛從晉國回來,到了衛國,聽到南蒯要叛亂的消息,就丟下副使自己先行回國,等到了郊外,聽到南蒯帶著費地叛逃,便也逃亡到了齊國。
季平子知道此事之後,同樣十分生氣,想要讓昭子趕走叔仲穆子。
叔仲穆子聽聞之後,不敢上朝。
昭子於是命令官吏告訴叔仲穆子,在朝上等待他處理政事。
他表示,我不當讓怨恨聚集的人。
這一年,鄭簡公去世,他的兒子公子寧繼位,是為鄭定公。
晉國滅亡肥國。
夏季,宋國的華定到魯國聘問,這是宋元公剛剛繼位,前來通諸侯之好。
魯昭公設享禮招待華定,魯國為他賦《蓼蕭》。
“蓼彼蕭斯,零露湑兮。既見君子,我心寫兮。燕笑語兮,是以有譽處兮。
蓼彼蕭斯,零露瀼瀼。既見君子,為龍為光。其德不爽,壽考不忘。
蓼彼蕭斯,零露泥泥。既見君子,孔燕豈弟。宜兄宜弟,令德壽豈。
蓼彼蕭斯,零露濃濃。既見君子,鞗(tiáo)革忡忡。和鸞雍雍,萬福攸同。”
原文出自《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什》,乃是一首歌頌天子,宴會諸侯之詩。
用在此處,當是魯國歌頌宋國,有奉承誇耀之意,主在通好。
可華定聽了之後,既不明白,也沒有賦詩作答。
叔孫昭子因此表示,華定絕對會逃亡。宴會上的十次不懷念,寵幸和光耀不宣揚,美好的德行不知道,共同的福祿不接受,他憑什麽擔任卿位呢?
晉昭公繼位,魯昭公前往晉國朝見。
可是由於季平子攻打莒國,占領了郠地,莒國前往晉國請求晉昭公主持公道,可是剛好碰上了晉平公的喪事,便沒有處理,隻是辭謝了魯昭公。
魯昭公還沒有到達晉國,於是到了黃河便返回魯國,公子憖(子仲)代表魯國前往晉國。
秋季,魯國的南蒯(南遺之子、季孫氏家臣、費邑宰)、叔仲穆子(叔仲氏宗主,叔仲昭子之子)、子仲打算發動叛亂。
季平子繼位之後,對南蒯並不禮遇,南蒯因此怨恨,便找上了公子憖,表示,我趕走季氏,把他的家產交換公室,您替代他的位置,我帶著費地作為公臣。
公子憖同意了,而南遺又找上了叔仲穆子,把情況告訴了他。
當時,魯國三桓,季氏雖然強大,但叔孫氏在穆子和昭子的經營下同樣不弱,孟氏的存在感要稍微差一些。
季平子繼任卿位的時候,叔孫昭子早就已經是卿,等到季平子伐莒,以功受三命,叔孫昭子無功依例也受三命。
叔仲穆子想要挑撥季氏和叔孫氏的關係,便對季平子表示,三命逾父兄,非禮也。
意思是,昭子受到的賞賜超過了他父親,這違背了禮。
依照周禮,庶子擔任卿士,哪怕受三命,地位也不應該超過自己的父親、嫡兄,所以有‘三命不逾父兄’的說法。
但實際上,這說的是父親、嫡兄、庶子三人同朝,庶子的地位不能超過父親和嫡兄。
可叔孫昭子如今的情況,應當是‘受三命,逾其先人’,並不違背禮。
當然,叔仲穆子隻是牽強附會,之初叔孫昭子違禮了,向季平子稟告。
季平子對於禮並不精通,但也覺得叔孫昭子不該跟自己受到一樣的賞賜,認同了叔仲穆子,便讓昭子自行貶黜。
昭子知道了之後,便也表示,叔孫氏有內亂,殺死嫡子而立庶子,我才能夠有如今的地位。如果是因為禍亂而來討伐,那我也就隻能聽從命令。可如果不廢棄國君的命令,那麽就該有我的位次。
昭子對於此事十分生氣,上朝的時候,命令官吏,表示,我要跟季氏打官司,寫訴訟辭的時候不要偏袒。
季平子因此感到害怕,便把罪責都歸咎於叔仲穆子。
於是,南遺、公子憖、叔仲穆子就把主意打到了季氏身上。
南蒯因其貪,小人之行,遠之則怨,近之必遜。子仲因其癡,慕尊位之高、貪權勢之盛,不明其理,不知其勢,若蜉蝣撼大樹。穆子因其嗔,不尊叔孫,不敬季孫,亂序歪禮,焉能無罪?
子仲將情況告訴了魯昭公,便跟隨著魯昭公出使晉國。
南蒯將要發動叛亂的時候,情況便有人知道了,占筮雖然順利,但在子服惠伯的勸說下,南遺也遲疑了。
最終,南蒯因為擔心不能夠成功,便帶著費地叛逃到了齊國。
這是,子仲剛從晉國回來,到了衛國,聽到南蒯要叛亂的消息,就丟下副使自己先行回國,等到了郊外,聽到南蒯帶著費地叛逃,便也逃亡到了齊國。
季平子知道此事之後,同樣十分生氣,想要讓昭子趕走叔仲穆子。
叔仲穆子聽聞之後,不敢上朝。
昭子於是命令官吏告訴叔仲穆子,在朝上等待他處理政事。
他表示,我不當讓怨恨聚集的人。
這一年,鄭簡公去世,他的兒子公子寧繼位,是為鄭定公。
晉國滅亡肥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