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65年出生於義大利弗羅倫薩的但丁,是以政治家的麵貌出現在社會生活中的,由於他拒絕此時遠在法國阿維尼翁的教皇對於義大利地方政治事務的幹預,因而激怒了教皇,被教皇下令革除教籍,隻不過由於教皇使節的動作遲緩,才未被逐出教門,隨後又遭到教皇支持下的政治放逐,被迫帶著受到牽連的未成年的兒子,成為永久的流放者。因此,但丁支持神聖羅馬皇帝統治義大利,後來還為此撰寫了《帝製論》;而且,但丁還敦促羅馬的主教們選舉義大利人為教皇,使教廷從阿維尼翁遷回羅馬城。由此可見,但丁不僅反對教權對於政權的壓製,更要求神權與皇權的分離,所有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對於《聖經》進行個人把握的基礎之上的。
這一把握首先從但丁的個人感情生活開始:當但丁9歲的時候,一見到貝雅德麗采這個"幼小的天使",就萌發出對於異性的感受;而9年以後的但丁,再見到貝雅德麗采之時則激動不已,可是這個長大了的天使卻不予理會;於是但丁克製住自己的情慾衝動,在將其上升為精神之愛的狀態裏,開始為這個上帝專門派來拯救他靈魂的天使進行詩歌的吟唱。在為貝雅德麗採去世而感到悲傷欲絕之中,但丁雖然企圖以轉移自己情感的方式來逃避悲傷的折磨,但始終難以忘懷這個上帝的天使,因而使其在《神曲》中重新出現,成為但丁漫遊天堂的精神嚮導。
與在《新生》之中通過理智地戰勝情慾,來將自己心中的青春偶像歌頌為"享受天國之福的人"相類似,但丁在《帝製論》之中,強調了人具有肉體與靈魂的重要性,也就是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幸福,活著的時候應該享受人間的幸福,而死後將享受天國的幸福,因而皇帝要根據上帝的旨意來讓世人生活得幸福,而教皇應按照上帝的旨意來使世人進入天國,兩者各司其職,共同效力於上帝,以保障人與上帝的立約得到實施。這同樣也是以神學的理性精神來要求擺正教權與政權的關係,協調王權與神權的對抗,以避免損害每一個人可能蒙受的神恩。
為了促使從個人到社會都能夠在沐浴神恩之中享受人間與天國的幸福,但丁將自己的所有思考融入對於《聖經》的理解之中,然後在此前提下,以百科全書式的文化視野進入歷史的空間,開始了從荷馬時代起一直到當下的追溯與探尋。但是,但丁同時也承認了人的理性的有限性與神的權威的無限性,這正如他在《神曲》裏麵藉助古羅馬詩人維吉爾之口所說的那樣:"誰要是希望人的理性能夠走遍三位一體的神所走的無窮的道路,誰就是瘋狂。"在這裏,維吉爾的形象實際上就是但丁的自我寫照,因為他們都同屬於荷馬以來"歌王的赫赫一派",而但丁自視是"我成為這些大智中間的第六個"!
這裏的"歌王",也就是大詩人的史詩性吟唱,具有對人類的生存狀態,特別是對文化發展的各方麵,進行整體綜合性表達的藝術效果。如果說從荷馬到維吉爾,他們的吟唱展現出了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希臘人與羅馬人,在不同時期與不同區域內的,五光十色而又豐富多彩的生活長卷,那麽,但丁的吟唱則更加著重於進入中世紀以來天主教教會全麵影響下的複雜而多樣的個人心路歷程。這正如《神曲》的開篇所說:"正當我們人生旅程的中途,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醒悟過來,因為我在裏麵迷失了正直的道路。"
全詩的第一句"正當我們人生旅程的中途",不僅典出《聖經·舊約·詩篇》之中的詩句"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來說明但丁創作《神曲》的時間正好是他35歲的時候,即公元1300年;更表明全詩將在能夠盡量地體現出《聖經》文本內涵的狀態之中進行吟唱,因而在全詩結的時候,但丁要充滿激情地傾訴:"我的欲望和意誌已像均勻地轉動的輪子般地被愛推動!"這正是對於《聖經·新約》"四福音書"所闡發的上帝之道精髓的當下輝映。當然,但丁對於《聖經》進行的詩意把握,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這也是他在對從歷史文化到現實生活進行全麵而認真的深入體驗與嚴肅思考之後,所擁有的理性精神與虔誠信仰。
因此,但丁在《饗宴篇》之中,在《聖經》的啟示下要說"我相信在身體組織最健全的人,達到這頂點總是在三十五歲",以表現出"歌王"的自信,更要說"去掉理性,人就不再成其為人,而隻是有感覺的東西,即畜牲而已",以表達出"大智"的自覺。而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神曲》的吟唱:"我要把在神聖的境界我有力量珍藏在我心中的一切組成我吟詠的題材",以讚美"萬物行動之源——上帝"。這就表明了隻有那些具有純粹理性的人,才有可能在對於上帝的堅信之中蒙受最大的神恩,因而理性的追求將成為蒙受神恩的虔誠標誌,實際上也就是拒斥了盲信者對於教皇的無端崇拜行為。
這樣,《神曲》作為一出歷經地獄、煉獄、天堂,由惶惑而幸福的心靈史喜劇,由於其對上帝之道的努力追求,被人稱為"神聖的"《喜劇》。而後在16世紀出版時被幹脆地命名為《神聖的喜劇》,於是,在被翻譯成其它語言時,往往便被意譯成《神曲》。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神曲》分為"地獄篇"、"煉獄篇"、"天堂篇",而每篇又被分為33章,再加上"序曲"l章,共100章14233行,不僅與"三"和"一"的數字緊密相關聯,更是與"三位一體"的上帝形象不可分離,從而賦予《神曲》以較多意義層次的文本構成。
這一把握首先從但丁的個人感情生活開始:當但丁9歲的時候,一見到貝雅德麗采這個"幼小的天使",就萌發出對於異性的感受;而9年以後的但丁,再見到貝雅德麗采之時則激動不已,可是這個長大了的天使卻不予理會;於是但丁克製住自己的情慾衝動,在將其上升為精神之愛的狀態裏,開始為這個上帝專門派來拯救他靈魂的天使進行詩歌的吟唱。在為貝雅德麗採去世而感到悲傷欲絕之中,但丁雖然企圖以轉移自己情感的方式來逃避悲傷的折磨,但始終難以忘懷這個上帝的天使,因而使其在《神曲》中重新出現,成為但丁漫遊天堂的精神嚮導。
與在《新生》之中通過理智地戰勝情慾,來將自己心中的青春偶像歌頌為"享受天國之福的人"相類似,但丁在《帝製論》之中,強調了人具有肉體與靈魂的重要性,也就是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幸福,活著的時候應該享受人間的幸福,而死後將享受天國的幸福,因而皇帝要根據上帝的旨意來讓世人生活得幸福,而教皇應按照上帝的旨意來使世人進入天國,兩者各司其職,共同效力於上帝,以保障人與上帝的立約得到實施。這同樣也是以神學的理性精神來要求擺正教權與政權的關係,協調王權與神權的對抗,以避免損害每一個人可能蒙受的神恩。
為了促使從個人到社會都能夠在沐浴神恩之中享受人間與天國的幸福,但丁將自己的所有思考融入對於《聖經》的理解之中,然後在此前提下,以百科全書式的文化視野進入歷史的空間,開始了從荷馬時代起一直到當下的追溯與探尋。但是,但丁同時也承認了人的理性的有限性與神的權威的無限性,這正如他在《神曲》裏麵藉助古羅馬詩人維吉爾之口所說的那樣:"誰要是希望人的理性能夠走遍三位一體的神所走的無窮的道路,誰就是瘋狂。"在這裏,維吉爾的形象實際上就是但丁的自我寫照,因為他們都同屬於荷馬以來"歌王的赫赫一派",而但丁自視是"我成為這些大智中間的第六個"!
這裏的"歌王",也就是大詩人的史詩性吟唱,具有對人類的生存狀態,特別是對文化發展的各方麵,進行整體綜合性表達的藝術效果。如果說從荷馬到維吉爾,他們的吟唱展現出了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希臘人與羅馬人,在不同時期與不同區域內的,五光十色而又豐富多彩的生活長卷,那麽,但丁的吟唱則更加著重於進入中世紀以來天主教教會全麵影響下的複雜而多樣的個人心路歷程。這正如《神曲》的開篇所說:"正當我們人生旅程的中途,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醒悟過來,因為我在裏麵迷失了正直的道路。"
全詩的第一句"正當我們人生旅程的中途",不僅典出《聖經·舊約·詩篇》之中的詩句"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來說明但丁創作《神曲》的時間正好是他35歲的時候,即公元1300年;更表明全詩將在能夠盡量地體現出《聖經》文本內涵的狀態之中進行吟唱,因而在全詩結的時候,但丁要充滿激情地傾訴:"我的欲望和意誌已像均勻地轉動的輪子般地被愛推動!"這正是對於《聖經·新約》"四福音書"所闡發的上帝之道精髓的當下輝映。當然,但丁對於《聖經》進行的詩意把握,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這也是他在對從歷史文化到現實生活進行全麵而認真的深入體驗與嚴肅思考之後,所擁有的理性精神與虔誠信仰。
因此,但丁在《饗宴篇》之中,在《聖經》的啟示下要說"我相信在身體組織最健全的人,達到這頂點總是在三十五歲",以表現出"歌王"的自信,更要說"去掉理性,人就不再成其為人,而隻是有感覺的東西,即畜牲而已",以表達出"大智"的自覺。而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神曲》的吟唱:"我要把在神聖的境界我有力量珍藏在我心中的一切組成我吟詠的題材",以讚美"萬物行動之源——上帝"。這就表明了隻有那些具有純粹理性的人,才有可能在對於上帝的堅信之中蒙受最大的神恩,因而理性的追求將成為蒙受神恩的虔誠標誌,實際上也就是拒斥了盲信者對於教皇的無端崇拜行為。
這樣,《神曲》作為一出歷經地獄、煉獄、天堂,由惶惑而幸福的心靈史喜劇,由於其對上帝之道的努力追求,被人稱為"神聖的"《喜劇》。而後在16世紀出版時被幹脆地命名為《神聖的喜劇》,於是,在被翻譯成其它語言時,往往便被意譯成《神曲》。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神曲》分為"地獄篇"、"煉獄篇"、"天堂篇",而每篇又被分為33章,再加上"序曲"l章,共100章14233行,不僅與"三"和"一"的數字緊密相關聯,更是與"三位一體"的上帝形象不可分離,從而賦予《神曲》以較多意義層次的文本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