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根據有關的歷史資料記載,伯利恆的牧羊人一般是在每年的3月到11月之間,才將羊群趕到野外去,通常是每年3月底將羊群趕到野外放牧,而11月初就將羊群趕回畜欄裏。即使到了現在,牧羊人也不會在12月底,還要堅持把羊群趕到野外去放牧。這就表明,耶穌的誕辰隻能是在每年的3月底到11月初這一段時間之中的某一天!因此,早在公元150年的時候,聖克萊門斯就根據當時他所掌握的各種材料進行推測,估計耶穌的誕辰大概是在6月前後的某一天!現在看來,這一推測無疑具有最大的可能性。總而言之,耶穌的誕辰絕對不是每年的12月25日這一天!
那麽,耶穌生於哪一年呢?表麵上看起來這個問題是一個非常愚蠢的問題,因為可以說幾乎人人都知道公元元年就是耶穌出生的那一年;而且,以公元來計時的曆法現在已經是全世界通用的曆法。但是,公元曆法的製定者在公元533年確定基督紀元的時候,卻由於一時的疏忽,造成了一個極大的錯誤:不僅沒有在公元前1年與公元後1年之間加上公元0年,而且居然漏掉了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與繼位的提庇留共同執政的4年,後麵這一疏漏是由於缺乏歷史知識,在誤讀《聖經》的同時,又發生誤判而導致的。
《路加福音》中述說"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約翰在曠野裏,神的話臨到他,他就來到約旦河一帶地方,宣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放。眾百姓都受了洗,耶穌也受了洗。耶穌開頭傳道,年紀約有三十歲。"在這裏,後來的人們首先是將耶穌的年紀"約有三十歲",認作正好三十歲,其次是將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認作奧古斯都去世後15年,而奧古斯都是在公元14年逝世的,這就是說,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的那一年正好是公元25年,此時的耶穌早已經超過了30歲,所以說他年紀約有三十歲。
這也就是說,當人們以為公元元年耶穌才剛剛來到人間的時候,此時的耶穌至少已經有5歲多了。對於這一點,在《馬太福音》裏麵可以得到印證:
當希律王的時候,耶穌生在猶太的伯利恆,有幾個博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說:"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裏?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希律王聽見了,就心裏不安,耶路撒冷的合城的人,也都不安。
這位聽到耶穌出生的消息就感到不安的,並打算置之死地而後快的希律王,恰恰死於公元前4年。因此,耶穌出生的年代應該在公元前4年之前是毫無疑問的。
不過,聽到耶穌誕生的消息,希律王的不安與合城人的不安並非是一回事,希律王擔心的是被人取而代之,而合城人的擔心是有可能被捲入一場宗教混戰。盡管如此,希律王還是"召齊了祭司長和民間的文士,問他們說:基督當生在何處?他們回答說:在猶太的伯利恆,因為有先知記著說:猶大地的伯利恆啊!你在猶大諸城中,並不是最小的,因為將來有一位君主,要從你那裏出來,牧養我以色列民。當下希律王暗暗地召了博士來,細問那星是什麽時候出現的,就差他們往伯利恆去,說:你們去仔細尋訪那小孩子,尋到了,就來報告我,我也好去拜他。他們聽見王的話,就去了。"
與用心險惡的希律王不同,博士們在那顆星的引導下找到了耶穌,並向其禮拜獻禮。與此同時,上帝一方麵在夢中指示博士不要再回耶路撒冷,直接轉道回家;另一方麵,則派天使向約瑟"夢中顯現,說:起來,帶著小孩子同他母親,逃往埃及住在那裏,等我吩咐你,因為希律必尋找小孩子要除掉他。約瑟就起來,夜間帶著小孩子合他母親往埃及去,住在那裏,直到希律死了,這時要應驗主借先知所說的話,說: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希律王感到被博士愚弄,就下令將伯利恆地區兩歲以下的男孩全部處死。
然而,希律王以如此血腥手段所犯下的暴行,其實不過是出於一場語言的誤會:因為他毫不懷疑基督就是猶太人之王的希臘說法,所以極力想殺害那個據說要取代他的小男孩,結果卻傷及無數無辜的幼小生命。事實上,這樣的語言誤會是有其文化歷史背景的。從詞源學的意義上看,基督是對以色列人慣用的彌賽亞一詞的希臘語翻譯,最初的意思是"受膏者"——古代猶太人在封立國王及祭司的時候,要舉行在受封者的額頭上敷膏油或往頭上倒膏油的受膏儀式,因而被奉立的君王及祭司被稱為受膏者。
自從公元前538年猶太人由巴比倫重返耶路撒冷以來,便一直處於爭取民族復興的鬥爭之中,曾經幾度立國,隨著公元前63年羅馬大將龐培占領耶路撒冷,使之成為羅馬帝國的省份城市,猶太人的復國夢才最後被粉碎。而在隨後不久猶太人寫成的著作之中,則提出了耶和華將派出一位彌賽亞來作為"復國救主",也就是大衛式的猶太人之王。因此,猶太人不僅在《聖經·舊約》裏麵尋找先知們關於彌賽亞降臨的預言,而且整個猶太民族都在渴望著彌賽亞的現實出現,這一切在《聖經·新約》之中是特別是在"四福音書"中都有著程度不同的反映,因而基督耶穌的出現,必然會引起社會性的振動。
對於這一點,在公元1世紀猶太歷史學家弗拉維烏斯·約瑟夫斯的《古猶太誌》中便有著這樣的評論:"這時耶穌出現了。如果說他是人,那麽他是位具有卓越才智的人。他常行奇事,是那些樂於接受真理的人的老師。他把人們吸引到自己的周圍,不僅是猶太人,還有眾多的異教徒。他就是彌賽亞。"值得注意的是,這位歷史學家顯然已經認識到,基督耶穌並不是猶太人所企盼的那種"復國救主"彌賽亞,而是上帝之子!
那麽,耶穌生於哪一年呢?表麵上看起來這個問題是一個非常愚蠢的問題,因為可以說幾乎人人都知道公元元年就是耶穌出生的那一年;而且,以公元來計時的曆法現在已經是全世界通用的曆法。但是,公元曆法的製定者在公元533年確定基督紀元的時候,卻由於一時的疏忽,造成了一個極大的錯誤:不僅沒有在公元前1年與公元後1年之間加上公元0年,而且居然漏掉了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與繼位的提庇留共同執政的4年,後麵這一疏漏是由於缺乏歷史知識,在誤讀《聖經》的同時,又發生誤判而導致的。
《路加福音》中述說"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約翰在曠野裏,神的話臨到他,他就來到約旦河一帶地方,宣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放。眾百姓都受了洗,耶穌也受了洗。耶穌開頭傳道,年紀約有三十歲。"在這裏,後來的人們首先是將耶穌的年紀"約有三十歲",認作正好三十歲,其次是將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認作奧古斯都去世後15年,而奧古斯都是在公元14年逝世的,這就是說,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的那一年正好是公元25年,此時的耶穌早已經超過了30歲,所以說他年紀約有三十歲。
這也就是說,當人們以為公元元年耶穌才剛剛來到人間的時候,此時的耶穌至少已經有5歲多了。對於這一點,在《馬太福音》裏麵可以得到印證:
當希律王的時候,耶穌生在猶太的伯利恆,有幾個博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說:"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裏?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希律王聽見了,就心裏不安,耶路撒冷的合城的人,也都不安。
這位聽到耶穌出生的消息就感到不安的,並打算置之死地而後快的希律王,恰恰死於公元前4年。因此,耶穌出生的年代應該在公元前4年之前是毫無疑問的。
不過,聽到耶穌誕生的消息,希律王的不安與合城人的不安並非是一回事,希律王擔心的是被人取而代之,而合城人的擔心是有可能被捲入一場宗教混戰。盡管如此,希律王還是"召齊了祭司長和民間的文士,問他們說:基督當生在何處?他們回答說:在猶太的伯利恆,因為有先知記著說:猶大地的伯利恆啊!你在猶大諸城中,並不是最小的,因為將來有一位君主,要從你那裏出來,牧養我以色列民。當下希律王暗暗地召了博士來,細問那星是什麽時候出現的,就差他們往伯利恆去,說:你們去仔細尋訪那小孩子,尋到了,就來報告我,我也好去拜他。他們聽見王的話,就去了。"
與用心險惡的希律王不同,博士們在那顆星的引導下找到了耶穌,並向其禮拜獻禮。與此同時,上帝一方麵在夢中指示博士不要再回耶路撒冷,直接轉道回家;另一方麵,則派天使向約瑟"夢中顯現,說:起來,帶著小孩子同他母親,逃往埃及住在那裏,等我吩咐你,因為希律必尋找小孩子要除掉他。約瑟就起來,夜間帶著小孩子合他母親往埃及去,住在那裏,直到希律死了,這時要應驗主借先知所說的話,說: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希律王感到被博士愚弄,就下令將伯利恆地區兩歲以下的男孩全部處死。
然而,希律王以如此血腥手段所犯下的暴行,其實不過是出於一場語言的誤會:因為他毫不懷疑基督就是猶太人之王的希臘說法,所以極力想殺害那個據說要取代他的小男孩,結果卻傷及無數無辜的幼小生命。事實上,這樣的語言誤會是有其文化歷史背景的。從詞源學的意義上看,基督是對以色列人慣用的彌賽亞一詞的希臘語翻譯,最初的意思是"受膏者"——古代猶太人在封立國王及祭司的時候,要舉行在受封者的額頭上敷膏油或往頭上倒膏油的受膏儀式,因而被奉立的君王及祭司被稱為受膏者。
自從公元前538年猶太人由巴比倫重返耶路撒冷以來,便一直處於爭取民族復興的鬥爭之中,曾經幾度立國,隨著公元前63年羅馬大將龐培占領耶路撒冷,使之成為羅馬帝國的省份城市,猶太人的復國夢才最後被粉碎。而在隨後不久猶太人寫成的著作之中,則提出了耶和華將派出一位彌賽亞來作為"復國救主",也就是大衛式的猶太人之王。因此,猶太人不僅在《聖經·舊約》裏麵尋找先知們關於彌賽亞降臨的預言,而且整個猶太民族都在渴望著彌賽亞的現實出現,這一切在《聖經·新約》之中是特別是在"四福音書"中都有著程度不同的反映,因而基督耶穌的出現,必然會引起社會性的振動。
對於這一點,在公元1世紀猶太歷史學家弗拉維烏斯·約瑟夫斯的《古猶太誌》中便有著這樣的評論:"這時耶穌出現了。如果說他是人,那麽他是位具有卓越才智的人。他常行奇事,是那些樂於接受真理的人的老師。他把人們吸引到自己的周圍,不僅是猶太人,還有眾多的異教徒。他就是彌賽亞。"值得注意的是,這位歷史學家顯然已經認識到,基督耶穌並不是猶太人所企盼的那種"復國救主"彌賽亞,而是上帝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