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吏隨之稟報,此人來自楚國故地,聽說還當過郡守,楚亡後,沒身為刑徒,在驪山陵已做苦役三年。
李斯曾在楚亡後見過熊缺一麵,想不到又在這裏見到了他,真是冤家路窄。李斯感到這是上天對熊缺的報應,也是對自己的補償。當年他在上蔡為了求得熊缺憐憫,曾將指血滴灑在郡衙那高高的門檻上,今天,已成刑徒的郡守自殘右臂這難道不是報應嗎?想到這裏,李斯更加認識到權力的重要。
處於今天的地位,李斯要殺死熊缺易如反掌。但強烈的、殘酷的報復心卻使他不準備輕易處死熊缺,他要讓熊缺繼續受罪,他要他付出更大的代價。他平靜地吩咐小吏,把熊缺帶下去強迫他幹最重的活,膽敢怠慢,以荊條笞之。
李斯的話音剛落,熊缺猛地衝上前來,大呼:"殺死我吧!"李斯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驚住了,他本能地後退了兩步,隨後慌慌張張地抽出佩劍,向熊缺刺去。
熊缺像一捆亂柴似的倒下去了,李斯手中的那柄沾滿了鮮血的佩劍也"咣"地一聲掉在地上。
這一夜,李斯通宵未眠。不知怎的,他心跳得厲害,是驚恐?是不安?是膽怯?他自己也說不清。他無法使自己的情緒安定下來,驪山陵那血的一幕總是在他眼前閃現,殷紅的鮮血布滿了他的視野。李斯這是第一次親手殺人。過去他曾進行過很多謀劃,使秦軍大量地斬殺了六國兵卒,換回了一個個勝利,但那是在戰場上,他充當的不過是一個幕後出謀劃策的角色。現在則不同,他是親手將利劍刺進仇人胸膛的。他曾經由此產生了大仇終報的暢快,但這暢快卻很快又轉變為心理上的重負和自責。他在想,熊缺落到這步田地已經得到了懲處,我何必要殺死他呢?我這樣做豈不是太過分了嗎?此事一經傳出去,世人是否會認為我度量狹窄、不能容人?
漫無邊際的胡思亂想使李斯一連好幾天心事重重,鬱鬱寡歡,直到數日之後,他才得以解脫。他這樣原諒了自己:人生追求的是一個"利"字,這"利"字要用汗水寫成,有時也必須蘸著血水去寫!
李斯又一如既往地出現在壽陵工地了。他努力地忘記往事,把全部身心投入到陵墓的營造上來。因為最主要、最費力的工程是墓坑的挖掘,所以,此處也成了李斯經常巡視的地方。他將年輕力壯的刑徒集中到這裏,進行了周密而有效的分工,挖掘的、運土的,各負其責,繁忙而有序,工程進展很快。這天傍晚,在幽深的坑底忽然傳來一個使李斯振奮不已的消息:墓坑已穿三泉,即深至第三層地下水脈!
李斯急令燃起火把,借著火光朝坑下望去,果見有地下水流出,而挖掘墓坑的刑徒一個個都成了泥人。為了不致於使滲漏的地下水將墓坑淹灌,他令人連夜進行堵漏,當這一切都進行完畢,李斯便將一份報捷的奏疏呈到秦始皇麵前。
奏疏寫道:
"臣所將隸徒七十二萬人治驪山者,已深已極,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狀,乞請就此而止。"
秦始皇見到奏報,欣喜異常,當即批覆道:"旁行三百步乃止!"
意思是說,既然深度已夠,再往下無法挖掘,那就再進行擴大。李斯領命,趕緊進行布置,驪山陵又籠罩在一片緊張繁忙的氣氛中。
三
在秦始皇的心目中,阿房宮和驪山陵這兩個建築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阿房宮是陽間世界,驪山陵是陰間世界。生前他要在阿房宮當皇帝,死後要在驪山陵的地下宮殿成神成仙。這兩大工程相隔八十裏,中間用閣道相連接,這樣,兩個世界之間便有了一條通道。秦始皇的想法是:待他陽壽已盡離開阿房宮時,就順著這條通道直抵地下宮殿,在"仙化"的狀態中繼續他做帝王的生涯。
秦始皇想得太美妙了,他對自己身後事安排也太周密了。然而,這兩個大工程的開工卻使新王朝背上了沉重的負擔,被強征來服役的百姓和刑徒更是不堪其苦。渭水北麵的山嶺有一個大石場,這裏每天都是錘釺聲不斷,成千上萬的的苦役在這裏開採石頭,以供阿房宮、驪山陵的建築之需。阿房宮大型宮殿和驪山陵那深至三層地下水的巨大墓坑以及地麵上下三重城牆,都需要大量石條、石塊。這些石頭是通過渭水岸邊甘泉口渡口運到工地的,渭水上的運石船往來穿梭,風雨無阻。伴隨著運石船橫絕渭水的波濤聲。一首低沉哀怨的歌謠在陣陣響起:
甘泉口啊,甘泉口,石船至此水斷流。
千人呼喚萬人應,禦陵石材大如山。
肩上大山復何重,建陵人啊苦無邊!
這是血與淚的傾訴,這是怒與恨的抗爭!隨著工程的日益進展,這種怨怒和仇恨也在積澱和凝聚,它像運行奔突的地下火,必將衝出地麵,猛烈噴發!
對於這一切,身為驪山陵總管的李斯一無所知。他不屑於去聽取那些道聽途說的傳聞,也不情願去觀察、思索役工刑徒們那或隱或現的不滿情緒。他和秦始皇一樣,是權力的崇拜者,他迷信刑罰萬能,認定嚴刑酷法的高壓手段足可使國家得到治理。他在秦始皇主持下,參與製定了秦王朝的法律,規定了維護等級特權的同罪異罰、大施誅連的連坐連緣及盜賊從重、數罪併罰等原則,製定了死、肉、徒、笞、辱、遷、收、廢、誶等多種刑罰。死刑有腰斬、梟首、棄市、車裂、磔、囊樸、鑿顛,抽脅、鑊烹等;肉刑有宮、刖、劓、黥等;徒刑有罰做苦役的城旦舂、沒身為奴隸的隸臣妾等;笞刑用竹棍和木棍責打。名目繁多,殘酷至極。李斯十分欣賞這堪稱完備的王朝法律,以為唯其如此,方可使百姓俯首貼耳,任其擺布,方能杜絕反抗之源。
李斯曾在楚亡後見過熊缺一麵,想不到又在這裏見到了他,真是冤家路窄。李斯感到這是上天對熊缺的報應,也是對自己的補償。當年他在上蔡為了求得熊缺憐憫,曾將指血滴灑在郡衙那高高的門檻上,今天,已成刑徒的郡守自殘右臂這難道不是報應嗎?想到這裏,李斯更加認識到權力的重要。
處於今天的地位,李斯要殺死熊缺易如反掌。但強烈的、殘酷的報復心卻使他不準備輕易處死熊缺,他要讓熊缺繼續受罪,他要他付出更大的代價。他平靜地吩咐小吏,把熊缺帶下去強迫他幹最重的活,膽敢怠慢,以荊條笞之。
李斯的話音剛落,熊缺猛地衝上前來,大呼:"殺死我吧!"李斯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驚住了,他本能地後退了兩步,隨後慌慌張張地抽出佩劍,向熊缺刺去。
熊缺像一捆亂柴似的倒下去了,李斯手中的那柄沾滿了鮮血的佩劍也"咣"地一聲掉在地上。
這一夜,李斯通宵未眠。不知怎的,他心跳得厲害,是驚恐?是不安?是膽怯?他自己也說不清。他無法使自己的情緒安定下來,驪山陵那血的一幕總是在他眼前閃現,殷紅的鮮血布滿了他的視野。李斯這是第一次親手殺人。過去他曾進行過很多謀劃,使秦軍大量地斬殺了六國兵卒,換回了一個個勝利,但那是在戰場上,他充當的不過是一個幕後出謀劃策的角色。現在則不同,他是親手將利劍刺進仇人胸膛的。他曾經由此產生了大仇終報的暢快,但這暢快卻很快又轉變為心理上的重負和自責。他在想,熊缺落到這步田地已經得到了懲處,我何必要殺死他呢?我這樣做豈不是太過分了嗎?此事一經傳出去,世人是否會認為我度量狹窄、不能容人?
漫無邊際的胡思亂想使李斯一連好幾天心事重重,鬱鬱寡歡,直到數日之後,他才得以解脫。他這樣原諒了自己:人生追求的是一個"利"字,這"利"字要用汗水寫成,有時也必須蘸著血水去寫!
李斯又一如既往地出現在壽陵工地了。他努力地忘記往事,把全部身心投入到陵墓的營造上來。因為最主要、最費力的工程是墓坑的挖掘,所以,此處也成了李斯經常巡視的地方。他將年輕力壯的刑徒集中到這裏,進行了周密而有效的分工,挖掘的、運土的,各負其責,繁忙而有序,工程進展很快。這天傍晚,在幽深的坑底忽然傳來一個使李斯振奮不已的消息:墓坑已穿三泉,即深至第三層地下水脈!
李斯急令燃起火把,借著火光朝坑下望去,果見有地下水流出,而挖掘墓坑的刑徒一個個都成了泥人。為了不致於使滲漏的地下水將墓坑淹灌,他令人連夜進行堵漏,當這一切都進行完畢,李斯便將一份報捷的奏疏呈到秦始皇麵前。
奏疏寫道:
"臣所將隸徒七十二萬人治驪山者,已深已極,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狀,乞請就此而止。"
秦始皇見到奏報,欣喜異常,當即批覆道:"旁行三百步乃止!"
意思是說,既然深度已夠,再往下無法挖掘,那就再進行擴大。李斯領命,趕緊進行布置,驪山陵又籠罩在一片緊張繁忙的氣氛中。
三
在秦始皇的心目中,阿房宮和驪山陵這兩個建築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阿房宮是陽間世界,驪山陵是陰間世界。生前他要在阿房宮當皇帝,死後要在驪山陵的地下宮殿成神成仙。這兩大工程相隔八十裏,中間用閣道相連接,這樣,兩個世界之間便有了一條通道。秦始皇的想法是:待他陽壽已盡離開阿房宮時,就順著這條通道直抵地下宮殿,在"仙化"的狀態中繼續他做帝王的生涯。
秦始皇想得太美妙了,他對自己身後事安排也太周密了。然而,這兩個大工程的開工卻使新王朝背上了沉重的負擔,被強征來服役的百姓和刑徒更是不堪其苦。渭水北麵的山嶺有一個大石場,這裏每天都是錘釺聲不斷,成千上萬的的苦役在這裏開採石頭,以供阿房宮、驪山陵的建築之需。阿房宮大型宮殿和驪山陵那深至三層地下水的巨大墓坑以及地麵上下三重城牆,都需要大量石條、石塊。這些石頭是通過渭水岸邊甘泉口渡口運到工地的,渭水上的運石船往來穿梭,風雨無阻。伴隨著運石船橫絕渭水的波濤聲。一首低沉哀怨的歌謠在陣陣響起:
甘泉口啊,甘泉口,石船至此水斷流。
千人呼喚萬人應,禦陵石材大如山。
肩上大山復何重,建陵人啊苦無邊!
這是血與淚的傾訴,這是怒與恨的抗爭!隨著工程的日益進展,這種怨怒和仇恨也在積澱和凝聚,它像運行奔突的地下火,必將衝出地麵,猛烈噴發!
對於這一切,身為驪山陵總管的李斯一無所知。他不屑於去聽取那些道聽途說的傳聞,也不情願去觀察、思索役工刑徒們那或隱或現的不滿情緒。他和秦始皇一樣,是權力的崇拜者,他迷信刑罰萬能,認定嚴刑酷法的高壓手段足可使國家得到治理。他在秦始皇主持下,參與製定了秦王朝的法律,規定了維護等級特權的同罪異罰、大施誅連的連坐連緣及盜賊從重、數罪併罰等原則,製定了死、肉、徒、笞、辱、遷、收、廢、誶等多種刑罰。死刑有腰斬、梟首、棄市、車裂、磔、囊樸、鑿顛,抽脅、鑊烹等;肉刑有宮、刖、劓、黥等;徒刑有罰做苦役的城旦舂、沒身為奴隸的隸臣妾等;笞刑用竹棍和木棍責打。名目繁多,殘酷至極。李斯十分欣賞這堪稱完備的王朝法律,以為唯其如此,方可使百姓俯首貼耳,任其擺布,方能杜絕反抗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