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道:"當年齊國不肯與趙聯合,是為了討好秦國,保存自己,而今,我併吞六國之誌已昭然於世,齊國自知難以倖免,必急於尋求盟友,以求苟延殘喘,這樣,趙欲聯齊,齊必應允。"
秦王政以為然。又問:"既如此,當為之奈何?"
李斯道:"仍可採取我既定策略:重金賄賂權臣,離間趙、齊關係!"
秦王政道:"好!"
王翦因深感軍事打擊一時難以取勝,對此計策也極為贊同。他又提出,李牧乃趙軍統帥,李牧不除,趙軍仍難戰勝,可使用離間之計,假趙王之手除掉李牧,這樣,趙軍將不戰自潰,趙國唾手可得。
秦王政認為此計甚好,便與群臣商定,派使臣攜重金同時前往趙、齊二國,進行遊說和間諜活動。這樣,與軍事進攻相伴隨,在一條聽不見刀槍之聲、看不到血肉廝殺的無形戰線上,秦國又發起了猛烈的攻勢。
按照秦王政的部署,姚賈出使齊國,遊說齊國拒絕與趙聯合;李斯和淳於越前往趙國,瓦解和削弱趙國的軍事力量。
自打韓非被迫自殺以後,淳於越對李斯很有些看法。因為他聽人說,韓非之死與李斯有關,是李斯害死了韓非。淳於越盡管無法證實這消息是否可靠,但心中仍然氣憤難平。他覺得李斯太無情義,全然不顧及同窗好友的情麵。因此,當他得知秦王派他和李斯同往趙國時,滿心不快,不肯與其同行。
對於淳於越的這種心態,李斯是看得很清楚的,為了打消淳於越與自己的隔閡,李斯將淳於越請到家中,一邊置酒相待,一邊和他進行交談。
李斯沒有直接解釋此事,而是問道:"淳於兄以為大王何如也?"
淳於越道:"雄才大略,堪稱一代明主。"
"大王知人善任如何?"
淳於越想了想,說:"大王尚能知人,隻是易聽信奸邪之言,疑心亦重。"
李斯馬上道:"兄言之有理。前些時候韓非冤死獄中不就是因奸人暗中作祟麽?"
一聽李斯故意裝好人,淳於越氣不打一處來,鄙夷地說:"李客卿不必說了。誰忠誰奸,自有公論,我雖愚鈍不才,尚能識不義、辯不忠!"
李斯並不生氣,長嘆一聲說:"我知道,兄因韓非之死而怨我,以我為不義,其實,朝臣之中怪我、罪我、怨我者何止兄一人?每當我聽到這種種非議和責難,實在是委屈得很。其實,這不過是天大的誤會!我與韓非乃同窗好友,無仇無怨,豈忍殺之?我不過是受大王之命,不得已而為之!"說到這裏,李斯露出為難之色,眼睛也有些濕潤了,"隻怪我恪守人臣本份,唯大王之命是從,不敢為韓非學兄鳴冤辯誣,韓非學兄死得好慘啊……"李斯說著,竟泣不成聲,淚如雨下。
淳於越一時難辨真偽,勸道:"弟何必如此?若是兄誤會了你,甘願賠罪。"
李斯擺擺手,說:"大可不必!大可不必!我兄弟肝膽相照,親密無間,何必如此?隻是兄請代我進行解釋,否則,我李斯就是渾身是嘴也難說清!"
淳於越點頭應諾,又問:"弟方才說韓非之死是奸佞作祟,係指何人?"
李斯作出一副神秘的樣子,小聲說道:"兄可知姚賈為人乎?其新近大得恩寵,封千戶,官至上卿。如此飛黃騰達,皆因"告奸"有功,大王一時為其蒙蔽。此人麵善而心險,不可不妨!"
淳於越似有所悟,問:"姚賈真是奸邪小人?"
李斯道:"兄可自品之,弟不便多言。"
經過一番交談,李斯巧妙地解除了淳於越對自己的怨怒,將不義之過統統推到他新的對手姚賈身上。於是,淳於越與李斯言歸於好,三天後,便攜帶金寶前往趙國去了。
秦王政的特殊縱隊--由李斯、姚賈和淳於越等人組成的間諜隊伍開赴齊、趙等國後不久,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王政派內史騰攻克了韓國都城新鄭,俘虜韓王安,以所得韓地為穎川郡。
韓國自從和趙、魏消滅智伯,三家分晉,建韓國始稱侯,經過一百九十四年,到韓王安九年,亡於秦國,成為當時六國最先被滅亡的國家。
二
地處中原的趙國曾有過其輝煌時期。一代明君趙武靈王(公元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迫於四周強敵環繞,林胡、樓煩不斷侵擾及軍事上的接連失利,以驚人的膽略和不與俗流的精神,衝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建立起一支以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四戰而滅中山國,取得了排除外患、開拓疆土的巨大成功。趙武靈王還提出了從雲中、九原向南襲擊秦國的戰略設想,詐稱趙國使臣到秦都鹹陽麵見秦昭王,探聽秦國虛實,顯示出這位軍事改革家的驚人的膽略和為興盛趙國的獻身精神。
然而,他的攻秦戰略沒有得以實施。正當年富力強之年、奮發有為之時,他退出了政治舞台,將王位傳給了少子趙何,自稱主父,因而導致了一個悲劇性的結局:他的另一個兒子公子章在沙丘行宮發動叛變,大臣公子成和李兌以平叛為名發兵包圍了沙丘宮,公子章被殺,趙主父也被活活餓死。
此後,趙國每況愈下。及至趙孝成王時,因趙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趙勝的專權和長平之役的慘敗,趙國更是日漸衰落,無法恢復它的元氣。
秦王政以為然。又問:"既如此,當為之奈何?"
李斯道:"仍可採取我既定策略:重金賄賂權臣,離間趙、齊關係!"
秦王政道:"好!"
王翦因深感軍事打擊一時難以取勝,對此計策也極為贊同。他又提出,李牧乃趙軍統帥,李牧不除,趙軍仍難戰勝,可使用離間之計,假趙王之手除掉李牧,這樣,趙軍將不戰自潰,趙國唾手可得。
秦王政認為此計甚好,便與群臣商定,派使臣攜重金同時前往趙、齊二國,進行遊說和間諜活動。這樣,與軍事進攻相伴隨,在一條聽不見刀槍之聲、看不到血肉廝殺的無形戰線上,秦國又發起了猛烈的攻勢。
按照秦王政的部署,姚賈出使齊國,遊說齊國拒絕與趙聯合;李斯和淳於越前往趙國,瓦解和削弱趙國的軍事力量。
自打韓非被迫自殺以後,淳於越對李斯很有些看法。因為他聽人說,韓非之死與李斯有關,是李斯害死了韓非。淳於越盡管無法證實這消息是否可靠,但心中仍然氣憤難平。他覺得李斯太無情義,全然不顧及同窗好友的情麵。因此,當他得知秦王派他和李斯同往趙國時,滿心不快,不肯與其同行。
對於淳於越的這種心態,李斯是看得很清楚的,為了打消淳於越與自己的隔閡,李斯將淳於越請到家中,一邊置酒相待,一邊和他進行交談。
李斯沒有直接解釋此事,而是問道:"淳於兄以為大王何如也?"
淳於越道:"雄才大略,堪稱一代明主。"
"大王知人善任如何?"
淳於越想了想,說:"大王尚能知人,隻是易聽信奸邪之言,疑心亦重。"
李斯馬上道:"兄言之有理。前些時候韓非冤死獄中不就是因奸人暗中作祟麽?"
一聽李斯故意裝好人,淳於越氣不打一處來,鄙夷地說:"李客卿不必說了。誰忠誰奸,自有公論,我雖愚鈍不才,尚能識不義、辯不忠!"
李斯並不生氣,長嘆一聲說:"我知道,兄因韓非之死而怨我,以我為不義,其實,朝臣之中怪我、罪我、怨我者何止兄一人?每當我聽到這種種非議和責難,實在是委屈得很。其實,這不過是天大的誤會!我與韓非乃同窗好友,無仇無怨,豈忍殺之?我不過是受大王之命,不得已而為之!"說到這裏,李斯露出為難之色,眼睛也有些濕潤了,"隻怪我恪守人臣本份,唯大王之命是從,不敢為韓非學兄鳴冤辯誣,韓非學兄死得好慘啊……"李斯說著,竟泣不成聲,淚如雨下。
淳於越一時難辨真偽,勸道:"弟何必如此?若是兄誤會了你,甘願賠罪。"
李斯擺擺手,說:"大可不必!大可不必!我兄弟肝膽相照,親密無間,何必如此?隻是兄請代我進行解釋,否則,我李斯就是渾身是嘴也難說清!"
淳於越點頭應諾,又問:"弟方才說韓非之死是奸佞作祟,係指何人?"
李斯作出一副神秘的樣子,小聲說道:"兄可知姚賈為人乎?其新近大得恩寵,封千戶,官至上卿。如此飛黃騰達,皆因"告奸"有功,大王一時為其蒙蔽。此人麵善而心險,不可不妨!"
淳於越似有所悟,問:"姚賈真是奸邪小人?"
李斯道:"兄可自品之,弟不便多言。"
經過一番交談,李斯巧妙地解除了淳於越對自己的怨怒,將不義之過統統推到他新的對手姚賈身上。於是,淳於越與李斯言歸於好,三天後,便攜帶金寶前往趙國去了。
秦王政的特殊縱隊--由李斯、姚賈和淳於越等人組成的間諜隊伍開赴齊、趙等國後不久,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王政派內史騰攻克了韓國都城新鄭,俘虜韓王安,以所得韓地為穎川郡。
韓國自從和趙、魏消滅智伯,三家分晉,建韓國始稱侯,經過一百九十四年,到韓王安九年,亡於秦國,成為當時六國最先被滅亡的國家。
二
地處中原的趙國曾有過其輝煌時期。一代明君趙武靈王(公元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迫於四周強敵環繞,林胡、樓煩不斷侵擾及軍事上的接連失利,以驚人的膽略和不與俗流的精神,衝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建立起一支以騎兵為主的軍事力量,四戰而滅中山國,取得了排除外患、開拓疆土的巨大成功。趙武靈王還提出了從雲中、九原向南襲擊秦國的戰略設想,詐稱趙國使臣到秦都鹹陽麵見秦昭王,探聽秦國虛實,顯示出這位軍事改革家的驚人的膽略和為興盛趙國的獻身精神。
然而,他的攻秦戰略沒有得以實施。正當年富力強之年、奮發有為之時,他退出了政治舞台,將王位傳給了少子趙何,自稱主父,因而導致了一個悲劇性的結局:他的另一個兒子公子章在沙丘行宮發動叛變,大臣公子成和李兌以平叛為名發兵包圍了沙丘宮,公子章被殺,趙主父也被活活餓死。
此後,趙國每況愈下。及至趙孝成王時,因趙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趙勝的專權和長平之役的慘敗,趙國更是日漸衰落,無法恢復它的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