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稗類鈔?正直類》
上疏籌戰守
(同治)十三年因病請開缺,賞假凡六次。六月日本窺台灣,公強出籌戰守,因上疏曰:“方今時事可慮者甚多,而以圖自強、禦外患為亟。當和議之成,無人不為自強之言。十餘年來迄無成效,其故由於鄙棄洋務者,托空言而無實際,狃於和局者,又相安無事,而恐啟猜嫌。即或悉心講求防務,復阻於財賦不足,而莫可施展。今變端已形,事機益迫,若再不措意,一旦大敵當前,將何所恃。”
《續碑傳集》卷7
在總理衙門遇事持以定力
自中西立約互市,朝廷設總理衙門,以大學士以下、九卿以上數人,為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多寡無定員。其章京則以閣部司員考充之,如軍機例。凡遇中外交涉事件,泰西諸國駐京使臣,其自稱曰全權大臣。多赴總理衙門,與中朝諸大臣定議。顧夷性狡譎,恃其機器舟械之利,出語驕橫不可製。近十年來,賴文相國祥以忠忱摯悃,誠實不欺,默化其鷙悍之氣,遇事持以定力,雖敵情萬變,而不為所撓。同治一朝,邊事尚不至釀成大釁者,相國一人力也。聞西人每屆歲首,輒遺書通商諸大臣,以為履端之賀。其稱文相國,必曰忠鯁清廉,而微嫌其與彼為難,餘皆以圓融、識時務譽之。否或稱甲第之華美,車騎之都麗,謂太平宰相,安富尊榮,固應爾爾。嗚呼!雖在異類,豈無人心,惜我老成騎箕久矣。
《郎潛紀聞初筆》卷14
大臣遠略
餘辜鴻銘同鄉故友蔡毅若觀察名錫勇,言幼年入廣東同文館肄習英文,嗣經選送京師同文館肄業,偕同學入都至館門首,剛下車卸裝,見一長髯老翁,歡喜迎入,慰勞備至,遂帶同至館舍遍導引觀,每至一處則告之曰:此齋舍也,此講堂也,此飯廳也。指示殆遍,其貌溫然,其言靄然。諸生但知為長者,而不知為何人。後詢諸生曰:“午餐未?”諸生答曰:“未餐”。老翁即傳呼提調官,旋見一紅頂花翎者旁立,貌甚恭,諸生始知適才所見之老翁,乃今日當朝之宰相文中堂也。於此想見我朝前輩溫恭愷悌之風度也。餘謂文文忠風度固不可及,而其遠略亦實有過人者。中國自弛海禁後,欲防外患,每苦無善策。粵匪既平,曾文正諸賢籌劃方略,皇皇以倡辦製造廠、船政局為急務。而文忠獨創設同文館,欲培洋務人才,以通西洋語言文字、學術製度為銷外患之要策。由此觀之,文文忠之遠略,有非曾文正諸賢所可及也。
《張文襄幕府紀聞》卷上
第四冊李鴻章(1823—1901)(1)
李鴻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進士。授編修。鹹豐間編練淮軍,鎮壓太平軍。同治時先後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武英殿文華殿大學士。開辦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成為洋務派首領。並建立北洋海軍。與外國侵略者簽訂《馬關條約》等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卒諡文忠,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文忠未達時
李文忠未達時,嚐與人言誌,文忠曰:“吾願得玻璃大廳事七間,明窗四啟,治事其中。”厥後開府畿疆,果如所願,一代偉人其胸襟實有過人處。丁未科會試,適抱沉屙,入場後幸同年某為之照料。翌晨題紙下,同年某一一告之甚悉。文忠昏瞀中曰:“頭篇我有某同年檢得為謄於卷,並足成二三藝。”榜發,文忠獲雋第十九名。某同年亦居高選。文忠為八股名家,善尤王體,每落筆,藻采紛披。捷南宮歲,文忠自述某夜在會館中擬作,燈花如鬥,是為祥異之徵雲。
文忠為曾文正年家子,九帥嚐師事之。文正在江西時,李間道往謁,居逆旅者一月,未見動靜,因使同年陳鼐往探,文正曰:“少荃翰林也,誌大才高,此間局麵狹窄,恐艨艟巨艦,非潺潺所能容耳。”陳曰:“少荃多經磨折,大非往年意氣可比。老師盍一試之。”文正諾之,李遂入居幕中。文正每日黎明,必召幕僚會食。李不欲往,以頭痛辭。頃之差弁絡繹而來,頃之巡捕又來,曰必待幕僚到齊乃食。李不得已,披衣而赴。文正終食無語。食畢,舍箸正色謂李曰:“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處所尚惟有一誠字而已。”語訖各散,李為悚然久之。
《南亭筆記》卷9
李鴻章其人
合肥李文忠公鴻章初以翰林院編修在籍治團練,過巢縣明光店題七律二首。其一雲:“四年牛馬走風塵,浩劫茫茫剩此身。杯酒難澆胸磊塊,枕戈試放瞻輪穂。悉彈短鮮成何事,力挽狂瀾定有人。絲鬢漸凋旄節落,關河徙倚獨傷神。”其二雲:“巢湖看盡又洪湖,樂土東南此一隅。我是無家失群雁,誰能有屋隱棲烏。袖攜淮海新詩本,歸訪煙波舊釣徒。遍地槁苗待霖雨,閑雲欲去尚踟躕。”
公在軍中每日臨蘭亭序百餘字,以定心氣。後督畿輔,清晨閱公牘,雖多必盡視之,目力極速,故無留事。每日見客必有常期,猶是曾文正公遺法雲。吳中賦額之重由於宋代籍韓?9胄等田為官田,又賈似道廣買公田,元續加官田。明太祖平張士誠,復入諸豪族田,皆據租簿收糧。宣德中巡撫周忱、知府況鍾嚐奏減蘇鬆百萬石。我朝雍正三年世宗復從怡賢親王胤祥言,免蘇州銀三十萬兩,鬆江銀十五萬兩。五年又推及浙江嘉興,免銀四萬七千二百餘兩,湖州三萬九千九百餘兩。然困猶未蘇。及同治二年,公巡撫江蘇,駐師滬上時,蘇常尚為賊據。公因輿情呼籲,以為惟減浮糧可以得民心、培元氣。遂與總督曾文正公會疏上請,有旨下戶部議,尋議再加裁汰。凡蘇鬆汰減三之一,常鎮減十之一,並及浙江之杭、嘉、湖三府,亦與常鎮同,民間歡聲雷動。自是奠定三吳,肅清兩浙,殘黎得休養生息,皆公之力也。
上疏籌戰守
(同治)十三年因病請開缺,賞假凡六次。六月日本窺台灣,公強出籌戰守,因上疏曰:“方今時事可慮者甚多,而以圖自強、禦外患為亟。當和議之成,無人不為自強之言。十餘年來迄無成效,其故由於鄙棄洋務者,托空言而無實際,狃於和局者,又相安無事,而恐啟猜嫌。即或悉心講求防務,復阻於財賦不足,而莫可施展。今變端已形,事機益迫,若再不措意,一旦大敵當前,將何所恃。”
《續碑傳集》卷7
在總理衙門遇事持以定力
自中西立約互市,朝廷設總理衙門,以大學士以下、九卿以上數人,為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多寡無定員。其章京則以閣部司員考充之,如軍機例。凡遇中外交涉事件,泰西諸國駐京使臣,其自稱曰全權大臣。多赴總理衙門,與中朝諸大臣定議。顧夷性狡譎,恃其機器舟械之利,出語驕橫不可製。近十年來,賴文相國祥以忠忱摯悃,誠實不欺,默化其鷙悍之氣,遇事持以定力,雖敵情萬變,而不為所撓。同治一朝,邊事尚不至釀成大釁者,相國一人力也。聞西人每屆歲首,輒遺書通商諸大臣,以為履端之賀。其稱文相國,必曰忠鯁清廉,而微嫌其與彼為難,餘皆以圓融、識時務譽之。否或稱甲第之華美,車騎之都麗,謂太平宰相,安富尊榮,固應爾爾。嗚呼!雖在異類,豈無人心,惜我老成騎箕久矣。
《郎潛紀聞初筆》卷14
大臣遠略
餘辜鴻銘同鄉故友蔡毅若觀察名錫勇,言幼年入廣東同文館肄習英文,嗣經選送京師同文館肄業,偕同學入都至館門首,剛下車卸裝,見一長髯老翁,歡喜迎入,慰勞備至,遂帶同至館舍遍導引觀,每至一處則告之曰:此齋舍也,此講堂也,此飯廳也。指示殆遍,其貌溫然,其言靄然。諸生但知為長者,而不知為何人。後詢諸生曰:“午餐未?”諸生答曰:“未餐”。老翁即傳呼提調官,旋見一紅頂花翎者旁立,貌甚恭,諸生始知適才所見之老翁,乃今日當朝之宰相文中堂也。於此想見我朝前輩溫恭愷悌之風度也。餘謂文文忠風度固不可及,而其遠略亦實有過人者。中國自弛海禁後,欲防外患,每苦無善策。粵匪既平,曾文正諸賢籌劃方略,皇皇以倡辦製造廠、船政局為急務。而文忠獨創設同文館,欲培洋務人才,以通西洋語言文字、學術製度為銷外患之要策。由此觀之,文文忠之遠略,有非曾文正諸賢所可及也。
《張文襄幕府紀聞》卷上
第四冊李鴻章(1823—1901)(1)
李鴻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進士。授編修。鹹豐間編練淮軍,鎮壓太平軍。同治時先後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武英殿文華殿大學士。開辦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成為洋務派首領。並建立北洋海軍。與外國侵略者簽訂《馬關條約》等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卒諡文忠,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文忠未達時
李文忠未達時,嚐與人言誌,文忠曰:“吾願得玻璃大廳事七間,明窗四啟,治事其中。”厥後開府畿疆,果如所願,一代偉人其胸襟實有過人處。丁未科會試,適抱沉屙,入場後幸同年某為之照料。翌晨題紙下,同年某一一告之甚悉。文忠昏瞀中曰:“頭篇我有某同年檢得為謄於卷,並足成二三藝。”榜發,文忠獲雋第十九名。某同年亦居高選。文忠為八股名家,善尤王體,每落筆,藻采紛披。捷南宮歲,文忠自述某夜在會館中擬作,燈花如鬥,是為祥異之徵雲。
文忠為曾文正年家子,九帥嚐師事之。文正在江西時,李間道往謁,居逆旅者一月,未見動靜,因使同年陳鼐往探,文正曰:“少荃翰林也,誌大才高,此間局麵狹窄,恐艨艟巨艦,非潺潺所能容耳。”陳曰:“少荃多經磨折,大非往年意氣可比。老師盍一試之。”文正諾之,李遂入居幕中。文正每日黎明,必召幕僚會食。李不欲往,以頭痛辭。頃之差弁絡繹而來,頃之巡捕又來,曰必待幕僚到齊乃食。李不得已,披衣而赴。文正終食無語。食畢,舍箸正色謂李曰:“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處所尚惟有一誠字而已。”語訖各散,李為悚然久之。
《南亭筆記》卷9
李鴻章其人
合肥李文忠公鴻章初以翰林院編修在籍治團練,過巢縣明光店題七律二首。其一雲:“四年牛馬走風塵,浩劫茫茫剩此身。杯酒難澆胸磊塊,枕戈試放瞻輪穂。悉彈短鮮成何事,力挽狂瀾定有人。絲鬢漸凋旄節落,關河徙倚獨傷神。”其二雲:“巢湖看盡又洪湖,樂土東南此一隅。我是無家失群雁,誰能有屋隱棲烏。袖攜淮海新詩本,歸訪煙波舊釣徒。遍地槁苗待霖雨,閑雲欲去尚踟躕。”
公在軍中每日臨蘭亭序百餘字,以定心氣。後督畿輔,清晨閱公牘,雖多必盡視之,目力極速,故無留事。每日見客必有常期,猶是曾文正公遺法雲。吳中賦額之重由於宋代籍韓?9胄等田為官田,又賈似道廣買公田,元續加官田。明太祖平張士誠,復入諸豪族田,皆據租簿收糧。宣德中巡撫周忱、知府況鍾嚐奏減蘇鬆百萬石。我朝雍正三年世宗復從怡賢親王胤祥言,免蘇州銀三十萬兩,鬆江銀十五萬兩。五年又推及浙江嘉興,免銀四萬七千二百餘兩,湖州三萬九千九百餘兩。然困猶未蘇。及同治二年,公巡撫江蘇,駐師滬上時,蘇常尚為賊據。公因輿情呼籲,以為惟減浮糧可以得民心、培元氣。遂與總督曾文正公會疏上請,有旨下戶部議,尋議再加裁汰。凡蘇鬆汰減三之一,常鎮減十之一,並及浙江之杭、嘉、湖三府,亦與常鎮同,民間歡聲雷動。自是奠定三吳,肅清兩浙,殘黎得休養生息,皆公之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