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憲錄》卷4
第二冊李衛(1686—1738)(2)
識字不多而精敏
李敏達公衛,傳聞不多識字,辦事精敏,凡章奏稿案,聽人誦之,多所指正。一日,奉詔他使,適患痔,欲陳所苦,幕中恐字樣不莊,久之不能措筆,公曰:“何不雲坐處不安耶?”聞者翕服。
《榆巢雜識》卷上
世宗信任李衛之專
雍正一朝,漢臣中最蒙恩眷者,莫如田端肅文鏡,李敏達衛二公。而信任之專,似敏達尤在端肅上。考敏達以康熙末年授雲南驛鹽道。雍正元年,管理銅廠。二年,已擢雲南布政使矣,仍兼理鹽務。三年,撫浙江。四年,管理兩浙鹽務。五年,授浙江總督。六年,命江蘇所屬七府五州一切盜案,俱令管理。復因廷議築鬆江石塘,上以江南督臣範時繹辦理未協,令公查議具奏。奏上,得旨仍令會同江蘇督撫,稽察辦理。十二月,上以公留心營務,凡江南軍政舉劾,命公同範時繹等辦理。時適遣侍郎王璣、彭維新往江南清查積欠錢糧,亦令公與聞。七年,加兵部尚書銜。八年,江寧有張雲如者,以符咒惑人謀不軌。公遣弁密訪得其黨甘風池等私相煽誘狀,令遊擊馬空北齎文往揖。旋以範時繹及臬司馬世?7回護失察咎,又曾與雲如往來,輾轉關查不解,且賄空北稟飾,具疏劾之。上命尚書李永升赴浙會鞫得實。時繹解任,世?7以下論罪如律。十年,調查直隸,命節製提督等官。至幹隆二年,猶以奏醕親王府侍衛庫克於安州民爭控淤地案,赴州屬託,諭嘉其執法秉公,特賜四團龍服。三年,疏參直隸總河朱藻挾詐誤工貪劣等款及藻弟蘅幹預賑務。奏入,命尚書訥親、孫家淦會鞫得實,革藻職,擬杖流。蘅亦擬杖。公旋卒,其一生政績如此。
《名人軼事》
其二
雖古遺直,何以加諸,竊謂公銳於任事,屏絕嫌怨,苟有利於君國,豈得複議其學術之純駁,心地之公私?惟範時繹封疆世臣,何至交及叛人,賄及末弁。頹淄跆熹杲屬,何至爭及淤地,托及有司。公之輕聽人言,恃恩賣直,恐所未免。若會鞫諸臣,殆懾於氣焰,未敢平反耳。趙左科場之獄,髒款累累,道路四播,乃重臣銜命,兩到江南,時猶不令總督會審也。而爰書再成,依然袒噶禮而右清恪,其明證矣。
《清朝野史大觀》卷5
李衛之為官
公駢脅多力,鼻孔中通,身長六尺二寸,痘瘢如錢,著頰上皆滿,而白晰精采,豐頤廣顙,腰腹十圍,善養威重。每出,繡衣袞袍,乘八座露車去其帷。壯士一人,高丈餘,執大刀光明如雪,扶輿而趨。絳旗黃蓋,?*槊葩諀蚤數十重,鳧藻雁行罔不整,最後馬山鼓吹,細樂鏗鏘三四裏,闔城老稚聞製府鉦聲,爭奔趨窺觀,目眩良久,引?"始畢,而提爐香猶冉冉四散。性好武,設勇健營,募兵教之擊刺,一切器仗加鮮明。每霜天大搜,公披金甲、執鐵如意,登壇指揮。先是,東南武備遜西北,而公自信過之,屢請從征西戎,又請長子星垣征楚、滇諸苗然世宗終不許也。
公不甚識字,而遇文人甚敬,修浙江誌,建書院,餼廩獨豐。公餘坐南麵,召優俳人季麻子說漢唐雜事,遇忠賢屈抑、僉壬肆誌,輒嗚咽憤罵,拔劍擊撞。聞鄞縣有王安石祠,大怒,連檄毀燒。奏飭十三省督府修古賢祠墓,諸生入學者行肅拜禮,許士女逢春秋節賽會迎神,其奸惡則伐瀦其墳,事雖不行,海內皆嘉公之誌。凡文移奏章不過目,聽人洛頌,不可於意者鉆耭命改,動中肯綮,雖儒者文吏皆心折駭伏,以為天授。疏西湖淤三十裏,增修祠廟,植柳桃,春時堤樹盡花,水亭風台,金碧明耀,公晡餐畢,鳴騶出清波門,攜文案坐亭子灣辦治,文武屬吏白事者,就湖光山色間稟請意旨,判決如流。
《小倉山房文集》卷7《李敏達公衛傳》
第二冊張之洞(1837—1909)(1)
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晚號抱冰,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同治進士。歷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山西巡撫等職。中法戰爭時任兩廣總督,支持劉永福、馮子材擊敗法軍。中日甲午戰爭時力阻和議。積極開辦廠礦鐵路,主張“舊學為體,新學為用”。後任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兼管學部。卒諡文襄。著有《張文襄公全集》。
少有神童之譽
南皮幼穎慧,有神童之譽,九歲畢四書五經,篝燈思索,每至夜分,倦則伏案睡,既醒復思,必得其解而後已。其後服官治文書,亦往往達旦,自言乃幼時好坐讀書所致。十四歲應童子試,成秀才,十六歲北闈舉人第一名,即解元也。二十六歲入都會試中探花。廷試對策,指陳時政,不襲故常,洋洋數千言,識者以擬蘇東坡。先是,同考官範鶴生得卷亟薦,擬大魁,以額溢被擯,鶴生為之竟夕永嘆。翁同騄日記雲:“見範鶴生處一卷,沉博絕麗,繁征博引,其文真漢史之遺,餘決為張香濤,竟未獲雋,令人扼腕!”
《同光風雲錄》上篇
無情對
張文襄早歲登第,名滿都門,詩酒宴會無虛日。一日,在陶然亭會飲,張創為無情對,對語甚夥,工力悉敵。如“樹已半枯休縱斧”,張對以“果然一點不相幹”。李蓴客侍禦慈銘對以“蕭何三策定安劉”。又如“欲解牢愁惟縱酒”,張對以“興觀群怨不如詩”。此聯尤工,因“解”與“觀”皆為卦名,“愁”與“怨”皆從心部,最妙者則“牢”字之下半為“牛”,而“群”字之下半為“羊”,更覺想入非非。最後,張以“陶然亭”三字命作無情對,李芍農侍郎文田曰:“若要無情,非閣下之姓名莫屬矣。”眾大笑,蓋“張之洞”也。
第二冊李衛(1686—1738)(2)
識字不多而精敏
李敏達公衛,傳聞不多識字,辦事精敏,凡章奏稿案,聽人誦之,多所指正。一日,奉詔他使,適患痔,欲陳所苦,幕中恐字樣不莊,久之不能措筆,公曰:“何不雲坐處不安耶?”聞者翕服。
《榆巢雜識》卷上
世宗信任李衛之專
雍正一朝,漢臣中最蒙恩眷者,莫如田端肅文鏡,李敏達衛二公。而信任之專,似敏達尤在端肅上。考敏達以康熙末年授雲南驛鹽道。雍正元年,管理銅廠。二年,已擢雲南布政使矣,仍兼理鹽務。三年,撫浙江。四年,管理兩浙鹽務。五年,授浙江總督。六年,命江蘇所屬七府五州一切盜案,俱令管理。復因廷議築鬆江石塘,上以江南督臣範時繹辦理未協,令公查議具奏。奏上,得旨仍令會同江蘇督撫,稽察辦理。十二月,上以公留心營務,凡江南軍政舉劾,命公同範時繹等辦理。時適遣侍郎王璣、彭維新往江南清查積欠錢糧,亦令公與聞。七年,加兵部尚書銜。八年,江寧有張雲如者,以符咒惑人謀不軌。公遣弁密訪得其黨甘風池等私相煽誘狀,令遊擊馬空北齎文往揖。旋以範時繹及臬司馬世?7回護失察咎,又曾與雲如往來,輾轉關查不解,且賄空北稟飾,具疏劾之。上命尚書李永升赴浙會鞫得實。時繹解任,世?7以下論罪如律。十年,調查直隸,命節製提督等官。至幹隆二年,猶以奏醕親王府侍衛庫克於安州民爭控淤地案,赴州屬託,諭嘉其執法秉公,特賜四團龍服。三年,疏參直隸總河朱藻挾詐誤工貪劣等款及藻弟蘅幹預賑務。奏入,命尚書訥親、孫家淦會鞫得實,革藻職,擬杖流。蘅亦擬杖。公旋卒,其一生政績如此。
《名人軼事》
其二
雖古遺直,何以加諸,竊謂公銳於任事,屏絕嫌怨,苟有利於君國,豈得複議其學術之純駁,心地之公私?惟範時繹封疆世臣,何至交及叛人,賄及末弁。頹淄跆熹杲屬,何至爭及淤地,托及有司。公之輕聽人言,恃恩賣直,恐所未免。若會鞫諸臣,殆懾於氣焰,未敢平反耳。趙左科場之獄,髒款累累,道路四播,乃重臣銜命,兩到江南,時猶不令總督會審也。而爰書再成,依然袒噶禮而右清恪,其明證矣。
《清朝野史大觀》卷5
李衛之為官
公駢脅多力,鼻孔中通,身長六尺二寸,痘瘢如錢,著頰上皆滿,而白晰精采,豐頤廣顙,腰腹十圍,善養威重。每出,繡衣袞袍,乘八座露車去其帷。壯士一人,高丈餘,執大刀光明如雪,扶輿而趨。絳旗黃蓋,?*槊葩諀蚤數十重,鳧藻雁行罔不整,最後馬山鼓吹,細樂鏗鏘三四裏,闔城老稚聞製府鉦聲,爭奔趨窺觀,目眩良久,引?"始畢,而提爐香猶冉冉四散。性好武,設勇健營,募兵教之擊刺,一切器仗加鮮明。每霜天大搜,公披金甲、執鐵如意,登壇指揮。先是,東南武備遜西北,而公自信過之,屢請從征西戎,又請長子星垣征楚、滇諸苗然世宗終不許也。
公不甚識字,而遇文人甚敬,修浙江誌,建書院,餼廩獨豐。公餘坐南麵,召優俳人季麻子說漢唐雜事,遇忠賢屈抑、僉壬肆誌,輒嗚咽憤罵,拔劍擊撞。聞鄞縣有王安石祠,大怒,連檄毀燒。奏飭十三省督府修古賢祠墓,諸生入學者行肅拜禮,許士女逢春秋節賽會迎神,其奸惡則伐瀦其墳,事雖不行,海內皆嘉公之誌。凡文移奏章不過目,聽人洛頌,不可於意者鉆耭命改,動中肯綮,雖儒者文吏皆心折駭伏,以為天授。疏西湖淤三十裏,增修祠廟,植柳桃,春時堤樹盡花,水亭風台,金碧明耀,公晡餐畢,鳴騶出清波門,攜文案坐亭子灣辦治,文武屬吏白事者,就湖光山色間稟請意旨,判決如流。
《小倉山房文集》卷7《李敏達公衛傳》
第二冊張之洞(1837—1909)(1)
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晚號抱冰,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同治進士。歷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山西巡撫等職。中法戰爭時任兩廣總督,支持劉永福、馮子材擊敗法軍。中日甲午戰爭時力阻和議。積極開辦廠礦鐵路,主張“舊學為體,新學為用”。後任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兼管學部。卒諡文襄。著有《張文襄公全集》。
少有神童之譽
南皮幼穎慧,有神童之譽,九歲畢四書五經,篝燈思索,每至夜分,倦則伏案睡,既醒復思,必得其解而後已。其後服官治文書,亦往往達旦,自言乃幼時好坐讀書所致。十四歲應童子試,成秀才,十六歲北闈舉人第一名,即解元也。二十六歲入都會試中探花。廷試對策,指陳時政,不襲故常,洋洋數千言,識者以擬蘇東坡。先是,同考官範鶴生得卷亟薦,擬大魁,以額溢被擯,鶴生為之竟夕永嘆。翁同騄日記雲:“見範鶴生處一卷,沉博絕麗,繁征博引,其文真漢史之遺,餘決為張香濤,竟未獲雋,令人扼腕!”
《同光風雲錄》上篇
無情對
張文襄早歲登第,名滿都門,詩酒宴會無虛日。一日,在陶然亭會飲,張創為無情對,對語甚夥,工力悉敵。如“樹已半枯休縱斧”,張對以“果然一點不相幹”。李蓴客侍禦慈銘對以“蕭何三策定安劉”。又如“欲解牢愁惟縱酒”,張對以“興觀群怨不如詩”。此聯尤工,因“解”與“觀”皆為卦名,“愁”與“怨”皆從心部,最妙者則“牢”字之下半為“牛”,而“群”字之下半為“羊”,更覺想入非非。最後,張以“陶然亭”三字命作無情對,李芍農侍郎文田曰:“若要無情,非閣下之姓名莫屬矣。”眾大笑,蓋“張之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