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冰室野乘》卷上
太後壽禮之昂貴
內務府郎中慶寬伺候慈宮,頗見信用。有一日,德宗因慈壽要送禮,乃告慶寬曰:“我要送太後壽禮,汝為我備之。”慶乃打四個金鐲式樣呈進,謂皇上要送老佛爺壽禮,四個鐲樣,請旨要那樣,即打那樣。太後曰:“我四個都要。”慶舉以回奏。德宗問:“四鐲須價多少?”慶曰:“值四萬。”德宗曰:“豈不是要抄我家了。”(傳聞德宗私蓄四萬存在後門錢鋪生息,今言抄家與此語似相印)
《春明夢錄》卷1
不做亡國之君
清德宗載? 英日同盟之約成,德宗聞而嘆曰:“此非吾福也。”慈禧叱止之曰:“外交問題,不宜妄發議論,爾不虞牆外有耳耶?”德宗曰:“斯語即傳於外,容何傷?”慈禧舉杖作欲擊狀。德宗急跪曰:“吾不復言矣。”
《睇向齋秘錄》
慈禧與德宗失和之原因
《清史獲野錄》雲:慈禧之不悅德宗,實起於壬辰之夏。一日德宗與孝定皇後因小事相爭,上忽盛怒,詬後甚厲,後不能堪,乃詣慈禧前泣訴其事。慈禧遽大怒,語左右曰:“上吾所援立,乃忘恩至此耶?後吾親侄,詬後是不啻詬我也,是何能容?”因以溫語慰後曰:“汝無悲泣,古人有言,人盡夫也,以若盛年,何慮不能行樂。胡斤斤專戀此病夫為者,吾必有以處之。”自是上每請安入宮,慈禧未嚐與交一言,如是者數月,兩宮嫌隙遂成。後雖悔之,然無及矣。
《清譚》卷1
麵賜福字
《翁同騄日記》:光緒十八年臘月朔,上至頤年殿,麵賜“福”字。皇太後南向坐,上南麵立,前設案,筆墨具。群臣以次歷階升,候於殿外。受賜者入跪,候上揮翰,至末數筆,即連叩頭訖,“福”字從身上搭過,謂之“滿身都是福”也。“壽”字亦上親書,前數日寫就,旁一人捧而出,受賜者隨之,交懿勤殿太監歸匣,搭至大院晾幹再送。
《清帝外紀》
與太後同坐視事
《翁同騄日記》:光緒九年元旦,召見於養心殿西暖閣。皇太後與上同坐禦榻,太後在右,上在左,儼如宋宣仁故事,蓋前此所未有也。諸臣入,先叩賀皇太後天喜,用漢語;次叩賀皇上天喜,用清語,皆一跪三叩首。中官傳奉太後暨上賜八寶荷包各一,敬受,即懸於胸,一叩謝,然後上墊跪。諭以天氣清和,吉祥善事,皇帝好學,日近《詩》、《書》,自明日起,當同在坐,以後早事皆擬親裁。諸臣亦頌揚數語,即退。又,八日,入見,上亦在坐。寶相遞折,上接閱,頗用心,自首至尾,不少忽也。每一折畢,太後降旨,樞臣承旨後,仍於上前複述之。應放缺單,太後以癱適諫先χ。是日凡五折,兩單四明發,為時較久,凡三刻五分而退。
《清帝外紀》
第一冊(4)德宗光緒載湉(1871—1908)(5)
德宗起居瑣記
《翁同騄日記》:光緒三年,上祈雪。雪降,上於雪中不張蓋,不準人掃雪,曰:“是輩不知餘心,如長沮、桀溺不知聖人指意所在耳。”時七歲。又記,耀雲舫由進士而九列,上在藩邸時,病痢幾危,賴其針灸得安。又,四年,旱。上祈雨,盼甚切,至書房曰:“宮中茹素五日矣,汝等亦應茹素。”遂傳素食。又,五年,萬壽,上在寧壽宮,未嚐入座聽戲,仍到書房,雲:“鍾鼓雅音,此等皆鄭聲,不願聽也。”聖聰如此,豈獨侍臣之喜哉!又,八年,上意畏雷,方讀,聞雷,遂甚不怡,百方開譬,以人聲雜混,始讀畢。又,十年,太後萬壽,長春宮演劇,上隻在後殿,抽間弄筆墨。太後出禦台前黃座,上未出。又,十一年,以眼鏡一枚進,上索之切。自昨至今,無詞可復也。又,上昨夜未睡,雲守庚申,並學洋人以手持飯,係得之張師傅雲雲。問子騰,則前一節渺不知,後一節微有影響,初未嚐謂當爾也,力白止之。按,張師傅名家驤,字子騰,與同騄同直毓慶宮。又,養心殿修溝,上以毓慶宮東室為寢室,有扁曰“妍秘書屋”,修畢,移回。又,十二年,燕九,上倚太後,禦紫光閣,賜宴外藩。此次添傳小過堂、跳駝等戲。小過堂者,健火兩營小兒,五人一排打槍者也。上最厭打槍,數日切切於此。傳聞尚有煙火,舊例在山高水長,道光十七年撤。又,上奉太後謁陵,太後賜上黃馬褂,即於途次禦之。又,上垂問召見臣工當用何語,遂略擬以呈。批折尚用意。按,是時折件呈上試批,皆同騄侍擬,故得預聞朝政也。又,上初祀南郊,禦前大臣鹹稱舉止嚴重,肅穆雍容,不勝欣幸。又,十五年,祈年殿災,上聳然良久,雲:“變不虛生。”又,十六年六月,久雨,上以秋禾為念,優形於色。又,十七年五月,是日有引見,雨大,雷轟然,內殿喧譁,蓋繁聲以亂雷車也。此新樣。雨過,上始出回宮。又,二十年三月,諭偕孫家鼐同至昭仁殿,檢點天祿琳琅藏書。上留意古籍,常以宋元書畫賜觀。又,五月,上意欲移蹕南府,臣謂:“南府何地,豈宜為帝王之居?”力爭數四。後以立山等估費約六百萬,始停止。聖德如天,感誦不已。又,二十二年八月,太後召見於玉瀾堂,堂即上寢殿也。命十八、十九聽戲,並諭皇帝暫在園辦事,省跋涉。又,九月,召對時,論練洋法兵三十萬,上詞氣奮發,似言京外不能通力合作,致此因循。此真天下之幸也。又,二十四年正月,上索《日本國誌》,又命索康有為所進書。又,上諭今宜多講西學,飭擬旨。又,四月,騰停骸拔掏騄開缺回籍。”次日,赴宮門叩辭。駕出,急在道右碰頭。上回顧無言,臣亦黯然如夢。
太後壽禮之昂貴
內務府郎中慶寬伺候慈宮,頗見信用。有一日,德宗因慈壽要送禮,乃告慶寬曰:“我要送太後壽禮,汝為我備之。”慶乃打四個金鐲式樣呈進,謂皇上要送老佛爺壽禮,四個鐲樣,請旨要那樣,即打那樣。太後曰:“我四個都要。”慶舉以回奏。德宗問:“四鐲須價多少?”慶曰:“值四萬。”德宗曰:“豈不是要抄我家了。”(傳聞德宗私蓄四萬存在後門錢鋪生息,今言抄家與此語似相印)
《春明夢錄》卷1
不做亡國之君
清德宗載? 英日同盟之約成,德宗聞而嘆曰:“此非吾福也。”慈禧叱止之曰:“外交問題,不宜妄發議論,爾不虞牆外有耳耶?”德宗曰:“斯語即傳於外,容何傷?”慈禧舉杖作欲擊狀。德宗急跪曰:“吾不復言矣。”
《睇向齋秘錄》
慈禧與德宗失和之原因
《清史獲野錄》雲:慈禧之不悅德宗,實起於壬辰之夏。一日德宗與孝定皇後因小事相爭,上忽盛怒,詬後甚厲,後不能堪,乃詣慈禧前泣訴其事。慈禧遽大怒,語左右曰:“上吾所援立,乃忘恩至此耶?後吾親侄,詬後是不啻詬我也,是何能容?”因以溫語慰後曰:“汝無悲泣,古人有言,人盡夫也,以若盛年,何慮不能行樂。胡斤斤專戀此病夫為者,吾必有以處之。”自是上每請安入宮,慈禧未嚐與交一言,如是者數月,兩宮嫌隙遂成。後雖悔之,然無及矣。
《清譚》卷1
麵賜福字
《翁同騄日記》:光緒十八年臘月朔,上至頤年殿,麵賜“福”字。皇太後南向坐,上南麵立,前設案,筆墨具。群臣以次歷階升,候於殿外。受賜者入跪,候上揮翰,至末數筆,即連叩頭訖,“福”字從身上搭過,謂之“滿身都是福”也。“壽”字亦上親書,前數日寫就,旁一人捧而出,受賜者隨之,交懿勤殿太監歸匣,搭至大院晾幹再送。
《清帝外紀》
與太後同坐視事
《翁同騄日記》:光緒九年元旦,召見於養心殿西暖閣。皇太後與上同坐禦榻,太後在右,上在左,儼如宋宣仁故事,蓋前此所未有也。諸臣入,先叩賀皇太後天喜,用漢語;次叩賀皇上天喜,用清語,皆一跪三叩首。中官傳奉太後暨上賜八寶荷包各一,敬受,即懸於胸,一叩謝,然後上墊跪。諭以天氣清和,吉祥善事,皇帝好學,日近《詩》、《書》,自明日起,當同在坐,以後早事皆擬親裁。諸臣亦頌揚數語,即退。又,八日,入見,上亦在坐。寶相遞折,上接閱,頗用心,自首至尾,不少忽也。每一折畢,太後降旨,樞臣承旨後,仍於上前複述之。應放缺單,太後以癱適諫先χ。是日凡五折,兩單四明發,為時較久,凡三刻五分而退。
《清帝外紀》
第一冊(4)德宗光緒載湉(1871—1908)(5)
德宗起居瑣記
《翁同騄日記》:光緒三年,上祈雪。雪降,上於雪中不張蓋,不準人掃雪,曰:“是輩不知餘心,如長沮、桀溺不知聖人指意所在耳。”時七歲。又記,耀雲舫由進士而九列,上在藩邸時,病痢幾危,賴其針灸得安。又,四年,旱。上祈雨,盼甚切,至書房曰:“宮中茹素五日矣,汝等亦應茹素。”遂傳素食。又,五年,萬壽,上在寧壽宮,未嚐入座聽戲,仍到書房,雲:“鍾鼓雅音,此等皆鄭聲,不願聽也。”聖聰如此,豈獨侍臣之喜哉!又,八年,上意畏雷,方讀,聞雷,遂甚不怡,百方開譬,以人聲雜混,始讀畢。又,十年,太後萬壽,長春宮演劇,上隻在後殿,抽間弄筆墨。太後出禦台前黃座,上未出。又,十一年,以眼鏡一枚進,上索之切。自昨至今,無詞可復也。又,上昨夜未睡,雲守庚申,並學洋人以手持飯,係得之張師傅雲雲。問子騰,則前一節渺不知,後一節微有影響,初未嚐謂當爾也,力白止之。按,張師傅名家驤,字子騰,與同騄同直毓慶宮。又,養心殿修溝,上以毓慶宮東室為寢室,有扁曰“妍秘書屋”,修畢,移回。又,十二年,燕九,上倚太後,禦紫光閣,賜宴外藩。此次添傳小過堂、跳駝等戲。小過堂者,健火兩營小兒,五人一排打槍者也。上最厭打槍,數日切切於此。傳聞尚有煙火,舊例在山高水長,道光十七年撤。又,上奉太後謁陵,太後賜上黃馬褂,即於途次禦之。又,上垂問召見臣工當用何語,遂略擬以呈。批折尚用意。按,是時折件呈上試批,皆同騄侍擬,故得預聞朝政也。又,上初祀南郊,禦前大臣鹹稱舉止嚴重,肅穆雍容,不勝欣幸。又,十五年,祈年殿災,上聳然良久,雲:“變不虛生。”又,十六年六月,久雨,上以秋禾為念,優形於色。又,十七年五月,是日有引見,雨大,雷轟然,內殿喧譁,蓋繁聲以亂雷車也。此新樣。雨過,上始出回宮。又,二十年三月,諭偕孫家鼐同至昭仁殿,檢點天祿琳琅藏書。上留意古籍,常以宋元書畫賜觀。又,五月,上意欲移蹕南府,臣謂:“南府何地,豈宜為帝王之居?”力爭數四。後以立山等估費約六百萬,始停止。聖德如天,感誦不已。又,二十二年八月,太後召見於玉瀾堂,堂即上寢殿也。命十八、十九聽戲,並諭皇帝暫在園辦事,省跋涉。又,九月,召對時,論練洋法兵三十萬,上詞氣奮發,似言京外不能通力合作,致此因循。此真天下之幸也。又,二十四年正月,上索《日本國誌》,又命索康有為所進書。又,上諭今宜多講西學,飭擬旨。又,四月,騰停骸拔掏騄開缺回籍。”次日,赴宮門叩辭。駕出,急在道右碰頭。上回顧無言,臣亦黯然如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