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田瑣記》卷5
第一冊(2)世宗雍正胤禛(1678—1735)(1)
清朝皇帝,滿族愛新覺羅氏,聖祖第四子,名胤禛,年號雍正。即位後懲治年羹堯、隆科多及皇子中的異己勢力。任用親信鄂爾泰、田文鏡,以鞏固自己的皇權。雍正七年(1729)設立軍機處,加強對軍隊控製,在經濟上實行攤丁入畝稅製,對西南少數民族實行改土歸流,平定了青海及準噶爾的叛亂,是清代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但為了加強思想專製,大興文字獄,對知識分子進行殘酷打擊。在位十三年,廟號世宗。
世宗居藩大度
世宗居藩邸時,一切外間人情物理無不通徹。凡藩屏外任者,上皆命將其省封域、產殖、豐庶、貧嗇等情,具載一小冊呈覽,是以天下利弊如指諸掌。理密親王允秖時為儲位,上事之最敬,而王先受宵小言,待上甚薄。及王被罪,聖祖將王縛置空廬,不許人謁見。上親持湯羹以進,守者遏之,上曰:“吾惟知盡昆弟之情,不知顧己利害也!”聖祖聞而善之。
《嘯亭雜錄》卷1
祭閻百詩
世宗在潛邸,聞閻百詩名,手書延至京師,握手賜坐呼先生。日索觀所著書,每進一篇,未嚐不稱善。旋卒於京寓,世宗哭之慟。遣官經紀其喪。自製輓詩四章。中有“三千裏路為予來”之句。復為文祭之。有雲:“讀書等身,一字無假,孔思周情,旨深言大。”僉謂非閻公不難當也。
《新世說》卷5
輯《悅心集》
世宗龍潛時,采輯群言為《悅心集》。如黃洽之矢不欺,林逋之戒沽名,邵雍之勉為善,司馬光之勸知足,皆古來名賢至論。其他麗詞片語,無非祛妄止貪提撕警覺之意。
《養吉齋餘錄》卷3
遇湧金門賣字者
清世宗為皇子時,任俠微行。相傳嚐遊杭州,將泛西湖,出湧金門,見一書生賣字,頗精八法。即命其書一聯。中有“秋”字,易“火”於左。世宗曰:“得毋誤否?”書生條舉名帖為辨。世宗曰:“若既博衿,曷為不效舉子生活,乃賣字乎?”書生自雲:“嚐舉孝廉,貧不能給妻子,賣字求活,安望富貴。”世宗出囊中馬蹄金數笏,曰:“吾賈有贏,不如資若求功名,得誌毋相忘耳。”書生謝受之。即上公車,連捷翰林。世宗已踐祚。一日睹其名,憶是書生,即召入,書一“和”字,易“口”於左,詢之書生。對言訛體。上笑不答。翌日,使奉詔詣浙江,巡撫受詔發觀,乃命此書生仍向湧金門賣字三年,再來供職。書生乃大悟。
《清朝野史大觀》卷1
世宗大義滅親之不得已
聖祖皇帝晚年,阿其那、塞思黑輩妄覦非分,要結羽黨,播散流言,至今尚有以管、蔡之不鹹,議聖人之有過者。敬考康熙年間,聖祖升遐以前,諸皇子惟世宗已封雍親王,允桃遜獯廄淄酰餘皆貝勒、貝子,且有未受封者。而巡方駐蹕之隨扈,?;祀钜典之代行,及軍國大計從容諮決,惟我世宗為獨多。即六十一年南郊大祀,亦以世宗恭代,距聖祖賓天,僅先五日也。聖祖嚐諭諸大臣曰:“朕萬年後,必擇一堅固可靠之人,與爾等作主,令爾等永享太平。”觀此,知天心默定,神器修歸久矣。群凶構扇,圖危宗社,大義滅親,夫復何問。
《郎潛紀聞三筆》卷12
清世宗襲位之異聞
康熙十四年,清聖祖立第二子允秖為太子。四十七年,以不類己而廢之,幽禁鹹安宮。次年復立之。五十一年,仍廢黜禁錮。他子亦不立。及六十一年冬,將赴南苑行獵,適疾作,回駐暢春園,彌留時,手書遺詔曰:“朕十四皇子即纘承大統。”所謂十四皇子者允胍病O兔饔⒁悖嚐統帥西征,甚得西北人心,故聖祖欲立之。而卒為其兄世祖所攫。世宗蓋偵得遺詔所在,欲私改“十”字為“第”字。遂以一人入暢春園侍疾,而盡屏諸昆季,不許入內。時聖祖已昏迷矣。有頃忽清醒,見世宗一人在側,詢之,知被賣,乃大怒,投枕擊之,不中,世宗即跪而謝罪。未幾,遂宣言聖祖上賓矣。世宗即位,改元雍正。或曰:竊詔改竄之策,年羹堯實主持之。蓋世宗之母,先私於羹堯。入宮八月,而生世宗。至是,乃竊詔改篡,令為天下主。故當雍正時代,羹堯權傾朝右,而卒以罪誅。是又一說矣。
《清朝野史大觀》卷1
第一冊(2)世宗雍正胤禛(1678—1735)(2)
雍政即位
一千七百二十二年(即康熙六十一年)冬,聖祖皇帝年六十八,正於南苑行獵,聖躬忽覺不適,即時駕回暢春園,由是遂病。至冬至祭天,不能親往行禮。乃命雍王恭代。雍王正於齋所致齋,忽奉急召,歸至帝側,則病已彌留,有皇子七人及尚書隆科多在旁。帝見雍王歸,即宣遺詔,命雍王嗣位。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時帝諸子中以允祀之才為最高,自太子廢後,恆覬覦其位,聞帝立雍王,不勝憤怒。佯為悲痛之狀,即時走出,帝言畢而崩。雍王循例為帝穿長壽袍,親視含斂畢,乃回居幹清宮,行即位禮,是為世宗,年已四十有四矣。當康熙末年,諸皇子樹黨相爭之時,帝恆居中調和,勸之孝友,以是獲仁愛之名,而得聖祖之心。既即位,躬膺艱钜,勤勞政事,日昃不遑,所降諭旨,長者至數千萬言,發奸摘伏,激厲人心,洵不愧為雄才大略之主。但性多猜疑,心忍手辣,其極長之諭旨除勸戒臣民外,多言家庭之變。即謂帝之精神,皆用於調和皇族紛爭之一端,亦未嚐不可也。至其勸戒臣民之語,則甚有趣味。且由此可知滿洲衰弱之源。雖其後高宗皇帝極力挽救,而不能不謂滿人之衰,自此始也。
第一冊(2)世宗雍正胤禛(1678—1735)(1)
清朝皇帝,滿族愛新覺羅氏,聖祖第四子,名胤禛,年號雍正。即位後懲治年羹堯、隆科多及皇子中的異己勢力。任用親信鄂爾泰、田文鏡,以鞏固自己的皇權。雍正七年(1729)設立軍機處,加強對軍隊控製,在經濟上實行攤丁入畝稅製,對西南少數民族實行改土歸流,平定了青海及準噶爾的叛亂,是清代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但為了加強思想專製,大興文字獄,對知識分子進行殘酷打擊。在位十三年,廟號世宗。
世宗居藩大度
世宗居藩邸時,一切外間人情物理無不通徹。凡藩屏外任者,上皆命將其省封域、產殖、豐庶、貧嗇等情,具載一小冊呈覽,是以天下利弊如指諸掌。理密親王允秖時為儲位,上事之最敬,而王先受宵小言,待上甚薄。及王被罪,聖祖將王縛置空廬,不許人謁見。上親持湯羹以進,守者遏之,上曰:“吾惟知盡昆弟之情,不知顧己利害也!”聖祖聞而善之。
《嘯亭雜錄》卷1
祭閻百詩
世宗在潛邸,聞閻百詩名,手書延至京師,握手賜坐呼先生。日索觀所著書,每進一篇,未嚐不稱善。旋卒於京寓,世宗哭之慟。遣官經紀其喪。自製輓詩四章。中有“三千裏路為予來”之句。復為文祭之。有雲:“讀書等身,一字無假,孔思周情,旨深言大。”僉謂非閻公不難當也。
《新世說》卷5
輯《悅心集》
世宗龍潛時,采輯群言為《悅心集》。如黃洽之矢不欺,林逋之戒沽名,邵雍之勉為善,司馬光之勸知足,皆古來名賢至論。其他麗詞片語,無非祛妄止貪提撕警覺之意。
《養吉齋餘錄》卷3
遇湧金門賣字者
清世宗為皇子時,任俠微行。相傳嚐遊杭州,將泛西湖,出湧金門,見一書生賣字,頗精八法。即命其書一聯。中有“秋”字,易“火”於左。世宗曰:“得毋誤否?”書生條舉名帖為辨。世宗曰:“若既博衿,曷為不效舉子生活,乃賣字乎?”書生自雲:“嚐舉孝廉,貧不能給妻子,賣字求活,安望富貴。”世宗出囊中馬蹄金數笏,曰:“吾賈有贏,不如資若求功名,得誌毋相忘耳。”書生謝受之。即上公車,連捷翰林。世宗已踐祚。一日睹其名,憶是書生,即召入,書一“和”字,易“口”於左,詢之書生。對言訛體。上笑不答。翌日,使奉詔詣浙江,巡撫受詔發觀,乃命此書生仍向湧金門賣字三年,再來供職。書生乃大悟。
《清朝野史大觀》卷1
世宗大義滅親之不得已
聖祖皇帝晚年,阿其那、塞思黑輩妄覦非分,要結羽黨,播散流言,至今尚有以管、蔡之不鹹,議聖人之有過者。敬考康熙年間,聖祖升遐以前,諸皇子惟世宗已封雍親王,允桃遜獯廄淄酰餘皆貝勒、貝子,且有未受封者。而巡方駐蹕之隨扈,?;祀钜典之代行,及軍國大計從容諮決,惟我世宗為獨多。即六十一年南郊大祀,亦以世宗恭代,距聖祖賓天,僅先五日也。聖祖嚐諭諸大臣曰:“朕萬年後,必擇一堅固可靠之人,與爾等作主,令爾等永享太平。”觀此,知天心默定,神器修歸久矣。群凶構扇,圖危宗社,大義滅親,夫復何問。
《郎潛紀聞三筆》卷12
清世宗襲位之異聞
康熙十四年,清聖祖立第二子允秖為太子。四十七年,以不類己而廢之,幽禁鹹安宮。次年復立之。五十一年,仍廢黜禁錮。他子亦不立。及六十一年冬,將赴南苑行獵,適疾作,回駐暢春園,彌留時,手書遺詔曰:“朕十四皇子即纘承大統。”所謂十四皇子者允胍病O兔饔⒁悖嚐統帥西征,甚得西北人心,故聖祖欲立之。而卒為其兄世祖所攫。世宗蓋偵得遺詔所在,欲私改“十”字為“第”字。遂以一人入暢春園侍疾,而盡屏諸昆季,不許入內。時聖祖已昏迷矣。有頃忽清醒,見世宗一人在側,詢之,知被賣,乃大怒,投枕擊之,不中,世宗即跪而謝罪。未幾,遂宣言聖祖上賓矣。世宗即位,改元雍正。或曰:竊詔改竄之策,年羹堯實主持之。蓋世宗之母,先私於羹堯。入宮八月,而生世宗。至是,乃竊詔改篡,令為天下主。故當雍正時代,羹堯權傾朝右,而卒以罪誅。是又一說矣。
《清朝野史大觀》卷1
第一冊(2)世宗雍正胤禛(1678—1735)(2)
雍政即位
一千七百二十二年(即康熙六十一年)冬,聖祖皇帝年六十八,正於南苑行獵,聖躬忽覺不適,即時駕回暢春園,由是遂病。至冬至祭天,不能親往行禮。乃命雍王恭代。雍王正於齋所致齋,忽奉急召,歸至帝側,則病已彌留,有皇子七人及尚書隆科多在旁。帝見雍王歸,即宣遺詔,命雍王嗣位。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時帝諸子中以允祀之才為最高,自太子廢後,恆覬覦其位,聞帝立雍王,不勝憤怒。佯為悲痛之狀,即時走出,帝言畢而崩。雍王循例為帝穿長壽袍,親視含斂畢,乃回居幹清宮,行即位禮,是為世宗,年已四十有四矣。當康熙末年,諸皇子樹黨相爭之時,帝恆居中調和,勸之孝友,以是獲仁愛之名,而得聖祖之心。既即位,躬膺艱钜,勤勞政事,日昃不遑,所降諭旨,長者至數千萬言,發奸摘伏,激厲人心,洵不愧為雄才大略之主。但性多猜疑,心忍手辣,其極長之諭旨除勸戒臣民外,多言家庭之變。即謂帝之精神,皆用於調和皇族紛爭之一端,亦未嚐不可也。至其勸戒臣民之語,則甚有趣味。且由此可知滿洲衰弱之源。雖其後高宗皇帝極力挽救,而不能不謂滿人之衰,自此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