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餘客話》卷1
康熙重詩賦韻
聖祖閱卷畢,復諭諸臣雲:“詩賦韻亦學問要事,何以不檢?”因指潘耒卷冬韻出宮字,李來泰卷東韻出濃逢字,施閏章卷支韻出“??”字,諸臣勉強支對。其實睿鑒精嚴,無微不燭矣。
《茶餘客話》卷2
當官之法有三
本朝康熙二十年禦書清慎勤三字遍賜中外衙門。按呂舍人官箴,當官之法有三:曰清、曰慎、曰勤。其道出王隱《晉書》。又李康答司馬文正之問,有官長當慎、當清、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雲雲。
《人海記》
愛惜滿洲士卒
國初自定中原後,復遭三逆之亂,故八旗士卒,多爭先用命,效死疆場,丁口稀少。上嚐憮然曰:“吾廿年之久,始得獲一滿洲士卒之用,何可不厚恤也?”故當時時加賞恤,至為之代償債務,凡撫字之術,無不備施。雖一時不無濫溢,而滿洲士卒感戴如天,凡征討之所,爭先致死焉。
《嘯亭雜錄》卷1
一堂喜起歌明良
康熙二十一年,元夕前一日,上饗群臣於幹清宮,作升嘉宴,效柏梁體詩。禦製首倡雲:“麗日和風被萬方。”和者自內閣大學士已下,凡若幹人。滿大學士勒德、明珠皆拜辭不能。上連代二句,曰:“卿雲爛熳彌紫閶,一堂喜氣歌明良。”且戲曰:“二卿當各髃一觴,以酬朕勞。”二臣果捧觴叩首謝。王士禎以祭酒領成均,句雲:“三德六行為士坊。”翊日,詩成恭進。上手製詩序,禦書之。詩則詔故詹事禮部侍郎沈文恪荃書之。刻石養心殿,摹拓裝潢。九月九日,宣賜與宴臣人一本,真昇平盛事雲。
《淡墨錄》卷6
努力讀書開卷有益
(康熙二十二年二月十二日)己醜,上尚食於完縣城南,百姓觀者無禁,賜以梁肉。召年老者使前,各賚白金一定(錠),稚子亦賜製錢,慰勞遣之。有蔡丹柱者在眾中自言係縣學生。上命講“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及“德如毛,毛猶有倫”句。講畢,丹柱奏言家貧不能為生,上賜白金五兩,金盤蘋果六枚。諭之曰:“爾當努力讀書,開卷有益也。”臣遭逢珥筆,仰見皇上遊豫之時,黃童白叟歡呼載道,洵有堯民擊壤之風焉。
《西巡日錄》
第一冊(2)聖祖康熙玄燁(1654—1722)(4)
疏浚淮黃髮帑救民
山陽張毅文鴻烈,康熙己未薦舉授檢討。二十三年十月,黃河漲發,淮水下注。山陽、鹽城、高郵、寶應、興化、泰州、江都七邑受害,禦史李時謙奏請疏浚淮揚下河,以拯七邑之民。恭值聖祖南巡相度地勢,發帑救民,遣官督理。張上疏言:“淮揚水患,關係運道民生。淮安以南則山陽、鹽城、高郵、寶應、通化、泰州、江都七邑受害,淮安以北則清河、桃源,宿遷、邳州、睢寧、沭陽、安東、海州八邑受害。今皇上準台臣李時謙條議,疏浚淮揚下河,以救七邑之民。適值聖駕省方親過淮揚,洞察情形,特命大臣查勘後復經會議,發帑經理。大哉帝德,如天好生,七邑之黎何幸至此。但台臣祗知淮安以南,七邑之害,而不知淮安以北八邑之害,其苦一也;隻知七邑民田昔受決口之水,今受滾壩之水,而不知八邑民田在黃河岸以內者,其苦尤甚也。臣籍隸淮安,何忍不為八邑生靈,再請命於聖主之前乎?伏乞皇上命總河確勘,具題到日再議。”上從之。
《熙朝新語》卷7
聖祖對前明禮儀隆渥
世祖定鼎之初,即設明諸帝守陵人戶。明太祖陵戶,凡四十人,聖祖朝復命加守護。時有明藩王墓被盜發掘,法司議獄坐盜發常人墳塚律。奉諭,明藩王不應與常人等,命改坐。又有臣工章奏,斥明代為廢明,諭責其非是,誡嗣後勿復稱。自康熙二十三年,聖祖親謁明太祖陵行三跪九叩禮,嗣後列聖蹕路所經,凡地近勝國山陵者,無不以萬乘之尊,親致拜奠,禮文隆渥,逾於常祀。大聖人淵識洪度,善作善述,書契以來所僅覯也。
《判牘餘沈》卷9
泥金淡墨榮於二品頂戴
康熙中,耿逆籍沒時,得官吏交通書一篋,進呈禦覽。聖祖檢其中有太倉孫致彌箋啟,勸精忠恪守臣節,無效吳三桂狂噬,語極忠愛。聖心嘉悅,即召詣闕廷,以二品頂戴充朝鮮採風使,時致彌尚為諸生也。既奉節還,辭不就職,後由戊辰進士入詞館,官至學士。以瀕海一青矜,驟假崇銜顯秩,持節東藩,可謂人臣不世之奇遇矣。乃猶謙謙引退,循分讀書仍以秋賦春關為進身之梯級,是豈薰心科目,視泥金淡墨榮於二品告身歟?其介節虛懷,非庸眾人所能窺測也。
《判牘餘沈》卷4
廣求遺書
康熙二十五年,諭禮部翰林院,自古帝王致治隆文,典籍具備,猶必博採遺書,用充秘府,益以廣見聞而資掌故,甚盛事也。朕留心藝文,晨夕披覽,雖內府書籍篇目粗陳,而裒集未為備。因思通都大邑應有藏編,野乘名山豈無善本,今宜廣為訪輯。凡經史子集,除尋常刻本外,其有藏書秘錄,作何給值採集及借本鈔寫事宜,爾部院會同詳議具奏,務令搜羅罔軼。以副朕稽古崇文之至意。閏四月,禮部等遵旨議覆。購求遺書,應令直隸各省督撫出示曉諭,如得遺書,令各有司會同儒學教官,轉詳督學及該督撫酌定價值,匯送禮部,其無刻板者,亦令各有司雇募繕寫,交翰林院進呈,有願自行呈送者,交禮部匯繳。得旨,自古經史書籍,所重發明心性,裨益政治必精覽詳求,始成內聖外王之學。朕披閱載籍,研究義理,凡厥指歸,務期於正。諸子百家,泛濫奇詭,有乖經術。今搜訪藏書善本,惟以經學史乘,實有關係修齊治平,助成德化者方為有用。其他異端稗說,概不準收錄。該部院即遵諭行。
康熙重詩賦韻
聖祖閱卷畢,復諭諸臣雲:“詩賦韻亦學問要事,何以不檢?”因指潘耒卷冬韻出宮字,李來泰卷東韻出濃逢字,施閏章卷支韻出“??”字,諸臣勉強支對。其實睿鑒精嚴,無微不燭矣。
《茶餘客話》卷2
當官之法有三
本朝康熙二十年禦書清慎勤三字遍賜中外衙門。按呂舍人官箴,當官之法有三:曰清、曰慎、曰勤。其道出王隱《晉書》。又李康答司馬文正之問,有官長當慎、當清、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雲雲。
《人海記》
愛惜滿洲士卒
國初自定中原後,復遭三逆之亂,故八旗士卒,多爭先用命,效死疆場,丁口稀少。上嚐憮然曰:“吾廿年之久,始得獲一滿洲士卒之用,何可不厚恤也?”故當時時加賞恤,至為之代償債務,凡撫字之術,無不備施。雖一時不無濫溢,而滿洲士卒感戴如天,凡征討之所,爭先致死焉。
《嘯亭雜錄》卷1
一堂喜起歌明良
康熙二十一年,元夕前一日,上饗群臣於幹清宮,作升嘉宴,效柏梁體詩。禦製首倡雲:“麗日和風被萬方。”和者自內閣大學士已下,凡若幹人。滿大學士勒德、明珠皆拜辭不能。上連代二句,曰:“卿雲爛熳彌紫閶,一堂喜氣歌明良。”且戲曰:“二卿當各髃一觴,以酬朕勞。”二臣果捧觴叩首謝。王士禎以祭酒領成均,句雲:“三德六行為士坊。”翊日,詩成恭進。上手製詩序,禦書之。詩則詔故詹事禮部侍郎沈文恪荃書之。刻石養心殿,摹拓裝潢。九月九日,宣賜與宴臣人一本,真昇平盛事雲。
《淡墨錄》卷6
努力讀書開卷有益
(康熙二十二年二月十二日)己醜,上尚食於完縣城南,百姓觀者無禁,賜以梁肉。召年老者使前,各賚白金一定(錠),稚子亦賜製錢,慰勞遣之。有蔡丹柱者在眾中自言係縣學生。上命講“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及“德如毛,毛猶有倫”句。講畢,丹柱奏言家貧不能為生,上賜白金五兩,金盤蘋果六枚。諭之曰:“爾當努力讀書,開卷有益也。”臣遭逢珥筆,仰見皇上遊豫之時,黃童白叟歡呼載道,洵有堯民擊壤之風焉。
《西巡日錄》
第一冊(2)聖祖康熙玄燁(1654—1722)(4)
疏浚淮黃髮帑救民
山陽張毅文鴻烈,康熙己未薦舉授檢討。二十三年十月,黃河漲發,淮水下注。山陽、鹽城、高郵、寶應、興化、泰州、江都七邑受害,禦史李時謙奏請疏浚淮揚下河,以拯七邑之民。恭值聖祖南巡相度地勢,發帑救民,遣官督理。張上疏言:“淮揚水患,關係運道民生。淮安以南則山陽、鹽城、高郵、寶應、通化、泰州、江都七邑受害,淮安以北則清河、桃源,宿遷、邳州、睢寧、沭陽、安東、海州八邑受害。今皇上準台臣李時謙條議,疏浚淮揚下河,以救七邑之民。適值聖駕省方親過淮揚,洞察情形,特命大臣查勘後復經會議,發帑經理。大哉帝德,如天好生,七邑之黎何幸至此。但台臣祗知淮安以南,七邑之害,而不知淮安以北八邑之害,其苦一也;隻知七邑民田昔受決口之水,今受滾壩之水,而不知八邑民田在黃河岸以內者,其苦尤甚也。臣籍隸淮安,何忍不為八邑生靈,再請命於聖主之前乎?伏乞皇上命總河確勘,具題到日再議。”上從之。
《熙朝新語》卷7
聖祖對前明禮儀隆渥
世祖定鼎之初,即設明諸帝守陵人戶。明太祖陵戶,凡四十人,聖祖朝復命加守護。時有明藩王墓被盜發掘,法司議獄坐盜發常人墳塚律。奉諭,明藩王不應與常人等,命改坐。又有臣工章奏,斥明代為廢明,諭責其非是,誡嗣後勿復稱。自康熙二十三年,聖祖親謁明太祖陵行三跪九叩禮,嗣後列聖蹕路所經,凡地近勝國山陵者,無不以萬乘之尊,親致拜奠,禮文隆渥,逾於常祀。大聖人淵識洪度,善作善述,書契以來所僅覯也。
《判牘餘沈》卷9
泥金淡墨榮於二品頂戴
康熙中,耿逆籍沒時,得官吏交通書一篋,進呈禦覽。聖祖檢其中有太倉孫致彌箋啟,勸精忠恪守臣節,無效吳三桂狂噬,語極忠愛。聖心嘉悅,即召詣闕廷,以二品頂戴充朝鮮採風使,時致彌尚為諸生也。既奉節還,辭不就職,後由戊辰進士入詞館,官至學士。以瀕海一青矜,驟假崇銜顯秩,持節東藩,可謂人臣不世之奇遇矣。乃猶謙謙引退,循分讀書仍以秋賦春關為進身之梯級,是豈薰心科目,視泥金淡墨榮於二品告身歟?其介節虛懷,非庸眾人所能窺測也。
《判牘餘沈》卷4
廣求遺書
康熙二十五年,諭禮部翰林院,自古帝王致治隆文,典籍具備,猶必博採遺書,用充秘府,益以廣見聞而資掌故,甚盛事也。朕留心藝文,晨夕披覽,雖內府書籍篇目粗陳,而裒集未為備。因思通都大邑應有藏編,野乘名山豈無善本,今宜廣為訪輯。凡經史子集,除尋常刻本外,其有藏書秘錄,作何給值採集及借本鈔寫事宜,爾部院會同詳議具奏,務令搜羅罔軼。以副朕稽古崇文之至意。閏四月,禮部等遵旨議覆。購求遺書,應令直隸各省督撫出示曉諭,如得遺書,令各有司會同儒學教官,轉詳督學及該督撫酌定價值,匯送禮部,其無刻板者,亦令各有司雇募繕寫,交翰林院進呈,有願自行呈送者,交禮部匯繳。得旨,自古經史書籍,所重發明心性,裨益政治必精覽詳求,始成內聖外王之學。朕披閱載籍,研究義理,凡厥指歸,務期於正。諸子百家,泛濫奇詭,有乖經術。今搜訪藏書善本,惟以經學史乘,實有關係修齊治平,助成德化者方為有用。其他異端稗說,概不準收錄。該部院即遵諭行。